?

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心理學思考

2010-11-02 03:12薛保勤劉予東鄭丹丹鈔秋玲
理論導刊 2010年10期
關鍵詞:心理學輔導員心理健康

肖 瓊,薛保勤,劉予東,鄭丹丹,鈔秋玲

(1.西安石油大學,西安710065;2.陜西省新聞出版局,西安710003;3.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036;4.西安交通大學,西安710049)

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心理學思考

肖 瓊1,薛保勤2,劉予東1,鄭丹丹3,鈔秋玲4

(1.西安石油大學,西安710065;2.陜西省新聞出版局,西安710003;3.江南大學,江蘇無錫214036;4.西安交通大學,西安710049)

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呼喚從心理學角度思考高校輔導員的管理、教育與服務職責,提高他們的人格素養及心理援助的意識與技能。目前高校輔導員普通存在著育人與自我發展能力的缺失,育人理論的缺乏,心理輔導需求的缺位等問題。為此,在輔導員選拔中,應注重輔導員的專業背景與職業勝任力;創建有效的培訓機制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學素養;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以提高輔導員的工作動機;營造和諧校園以增強輔導員工作的安全感。

高校輔導員;心理素質;心理輔導;政策保障

我國高校設立輔導員已有五十余年的歷史,稱謂從“政治指導員”到“思想政治輔導員”至今天的“輔導員”的轉變,反映出輔導員工作任務重點的轉移:即主要工作從組織學生進行政治學習,到關注學生的思想品行,再到諸如學生生活、評優、就業、學生干部培養等管理工作,職責也從單純的“教育”轉變到“教育與管理”兼舉,直到今天的“教育育人、管理育人與服務育人”的復合角色[1],而且,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及人的需求的多樣化,輔導員人數大幅度增加,“作為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十余萬輔導員的工作影響著全國1500萬大學生做人、做事與做學問。因此,全面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勝任力與自身心理素質已成為高校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不言而喻,我們思考輔導員工作的邏輯起點,應該是在科學發展觀的社會背景下體現人的成長的科學、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以及客觀存在的大學生心理素質缺失的現狀,這兩者的矛盾是輔導員工作必須面對的新的現實的問題,當我們認真審視這些趨勢和現狀時,心理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容忽視的認知角度。

一、高校輔導員工作面臨的幾個現實問題

1.教育實踐中對人性關注的缺失。教育到底要追求什么?一直是理論界討論的問題,學者們希望教育既能追求社會價值又能成就人的價值,然而,這種理想在現實中很難操作。十幾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力圖以人的能力、氣質、性格、需要、興趣等為起點培養人的素質,但最終衡量的指標卻只有一個標準——高考的分數,而且多數中學生的身心問題因高考而生并被高考的強大勢力所掩蓋,到了大學才表現出來,并成為大學生個人發展的瓶頸。況且,我國教育各階段的銜接并不順暢,尤其是評價體系方面,基礎教育時以學業好為好,到大學則以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強為好,使得不少學生無論是從能力結構還是成才觀念上都很難適應大學生活,產生一腳踏空的失落感,出現理想間斷和目標空白。所以,大學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最后一站,必須突出高等教育增長智慧、健全人格、提高素質的人性化目的。

2.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的普遍化、嚴重化與復雜化成為學校管理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是長期而復雜的,從教育層面分析,有兩種突變可謂誘發因素:一是從基礎教育的以分數為第一到高等教育的弱化分數,強調學習能力與學習自主性,使得不少學生開始否定自己或者茫然探索;二是生存的適應性方面,從在父母身邊的被保護與被指導,到進入大學的自主、自控與自我服務,于是,缺乏這種“底子”的學生們難于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與文化,產生了虛弱與無助感。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的報告顯示,大學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衛生問題的占16.51%。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也在不斷增多,精神、心理疾病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分別占總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大學四年間很多學生時常表現出情緒、行為問題,如嚴重抑郁癥、狂躁癥、精神分裂癥、嚴重人格障礙等自殺、傷人等。加之,心理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綜合,大學生的任何問題都會通過心理因素顯現出來,使得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生理因素與環境因素交織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掩飾性和復雜性,成為人的發展和校園安全潛在的隱患。

3.由大學擴招、自費、自主擇業等新政策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已現端倪。由于擴招和自費,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變得多樣而懸殊,由此產生了學生成長中多樣化的需求,這與高等學校原本粗放式的管理構成了矛盾,大一統的管理模式顯然不能應對如此復雜的情況,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靈活的、個性化的、服務性的管理。由自主擇業帶來的就業壓力困擾著每個學生,這就突出了就業心理輔導、學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重要性,雖然各學校都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大多設在四年級,基本上成了政策宣講與面試指導課,缺乏層次性、系統性、專業性和個別差異性。高校管理如何盡快適應這種轉型,幫助學生規劃生涯、增強核心競爭力以成功就業,又成了大學教育不可回避的新內容。

以上現實因素,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須認真面對的,對于與學生們接觸最廣泛、相處時間最長、交流最頻繁的輔導員們來說,更要直接面對這些問題,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人的“心理因素”方面,建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工作價值觀,以此更好地帶動具體工作。

二、高校輔導員工作呼喚心理學

1.思想政治工作呼喚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學素養。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社會的政治道德標準并基于人的共同性之上施以強制性教育的,然而,這些教育的載體都是人本身,沒有個人自身對這些教育的同化與順應,再先進的思想理念都會無效。所以,將人的需要、特質放在第一位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基礎。具體而言,思想工作方法中的心理學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生觀—信任與期待。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每個人都是有價值和尊嚴的,具有向上和向善的潛力,人的自由意志決定了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并對自己負責。這種對人性的認知是非常符合大學生群體的,他們積極向上、追求卓越、追求人的社會價值,輔導員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發自內心地尊重、信任與期待學生,而不是居高臨下地以紀律管人、制度壓人,還會對學生的錯誤、退步抱以理解與寬容,滿懷信心地相信學生可以重返自己成長的軌跡。第二,基于情緒的動力作用的溝通模式——以情為先,以理為主。情緒情感的動機作用體現在人愉悅時會有效地組織和協調各種行為;在消極情緒時易懶散、回避、對立,甚至采取錯誤決定,打開理性大門的突破口就是情感的觸發。輔導員工作中關注學生情緒情感的同時,要盡可能引發學生積極的情緒,使他們自愿接受教育。當師生間產生矛盾時,輔導員要自我控制,主動、及時改善關系,畢竟被學生接納是輔導員工作有效開展的心理基礎。第三,基于心理防御的客觀性的教育方式——共情與開放。當學生怕自己不被老師關注或贊同時,就會通過心理防御減輕焦慮,然而,這種客觀存在的防御機制常常掩蓋了學生的真實問題,于是,走進學生心靈和向學生敞開心扉都是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必要的手段。輔導員要設身處地從學生角度考慮,這樣不僅知道學生需要、渴望什么,還知道學生犯錯、逆反、抗拒某些教育的原因是什么?同時,輔導員應該是開放的,適當坦露真實的自己以消除學生的心理防御。開放的輔導員是內心安全的人,他們不因自己情況的坦露而對學生防范,他們能接納各種各樣的學生和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給學生以真誠的感覺,尤其是對那些因自己的品行不佳或過錯,怕被指責而回避與輔導員交往的學生,輔導員更應尊重他們的羞恥感,幫助他們轉化。第四,基于學生年齡特征與角色需求的交流策略——主動與親切。大學生們處于敏感而易興奮的年齡,作為學生他們既有向師性又缺乏主動性,輔導員對學生的態度是讓學生覺得是否被接納的首要因素,而這種態度是在輔導員與學生的交往溝通中表現出來的。同時,輔導員應有耐心等待著學生的成長,輔導員的角色是“輔”,學生的自我需求才是他改變的關鍵,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入學生主體的心理調適和態度轉變,最終才能引導其思想觀念的確立。

2.在學生心理健康中的橋梁作用要求提高輔導員心理援助的意識與技能。目前,各高校都嘗試進行心理健康與心理危機預防的三級管理,輔導員居于專職心理咨詢教師與班舍學生群體之中間層次,這種層次能起到識別問題人群及提供支持的作用,但對即發的、潛在的、長期的、易掩飾的、身心癥狀交織難以區分的心理問題,還不能有效、及時地予以幫助。輔導員是在校園中與大學生接觸最多的成年人,也是學生們遇到困難在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一群人,能起到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識別問題、初步干預問題、全程保障康復的橋梁作用。然而,目前而言,輔導員的工作理念以及方法整體上落后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要求,輔導員仍主要扮演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學生常規事務管理者角色,忽視了其在心理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大多數輔導員沒有系統學習心理學并接受心理學知識的培訓,缺乏必要的心理科學知識和心理輔導方法和技巧,在對待和處理學生問題尤其是心理障礙和疾病問題的過程中缺乏警覺性和應急機制;有的輔導員與學生交往時,從個人好惡出發,簡單、草率,無形之中傷害了一些學生,影響自身的威信;有些輔導員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存在一定程度的壓力和焦慮,影響到個人的情緒狀態和生活質量,沒有真正起到心理健康的橋梁的作用。

3.輔導員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呼喚心理學的學科支撐。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呼之欲出,我們應借鑒國外學生管理的一些思路。美國沒有完全等同于我國專職輔導員的崗位,承擔類似工作的是學生事務處(Student Life and Counseling Services,Counseling&Testing Center),工作特色是“咨詢輔導”,其中咨詢中心的從業人員必須是咨詢專業碩士畢業,而咨詢專業的主干課程就是心理學類。美國輔導員協會(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規定美國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分為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和社會化輔導。工作內容在于利用相關學科的前沿理論和實踐為學生服務。美國各州至少有一所大學設有高等教育行政專業,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是美國高校輔導員的主要來源,而他們因為是“專業人員”而廣受學生尊重[1]。

相比之下,我國輔導員的專業背景比較雜亂,這無形中貶低了學生工作者的地位,淡化了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使一些輔導員不能認同自己的工作。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如何使輔導員專業化?有的學校創設既是輔導員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雙師型”制度[2],既穩定了輔導員隊伍,提高了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有的學校在探索輔導員與心理咨詢教師的交叉,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專業特色,提高輔導員工作的專業性和技術性;有些學校通過組織培訓,幫助輔導員獲得全國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認證;有的學校挑選適合的輔導員為學生開設生涯規劃與職業指導課程等等。這些嘗試都在把心理學列為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必備基礎學科。

4.輔導員職業生涯規劃的個人需求呼喚心理學培訓。在輔導員職業化還沒有形成模式的今天,許多輔導員都面臨著工作若干年就要轉崗的問題,本課題研究對279名輔導員進行了調查,選擇“進一步深造或轉崗后,我愿意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輔導工作”的占69.96%??梢?,在職期間就進行心理學培訓,提高輔導員心理學素養,獲得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技術,無論是對輔導員的工作還是個人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與發展意義。

三、心理學視角下輔導員工作的幾個缺失

1.育人與自我發展能力的缺失。本研究將輔導員崗位的基本能力需要定義為七項,制成“輔導員崗位工作能力評價調查問卷”,由輔導員自我評價,相同的問題由學生對輔導員進行評價,結果見表一。

表一:工作能力缺失調查的輔導員自評與學生他評排序

輔導員認為自身缺失的能力主要有學習精神與能力、組織決策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學生們則認為輔導員理解學生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學習精神與能力應有所提高。學習精神與能力體現了輔導員的自我追求與發展,也有利于提高輔導員的理論水平與工作藝術;無論是組織決策能力、理解學生的能力還是溝通表達能力,都是育人工作的基本勝任條件。這些能力的缺失,不僅有礙輔導員與學生、同事建立良好的交往基礎,也不利于輔導員個體素養的提升,成為個人發展的制約因素。

2.育人理論的缺乏。輔導員的工作定位應是以“導”為主,這就要求他們必須懂管理、會育人。深入心靈、了解人性、尊重需要、遵循規律、講究育人的科學與藝術是輔導員應當具備的崗位能力,也可以提高個人魅力與影響力。目前多數輔導員的工作模式是學前輩、憑感覺、按經驗,難免使用過時甚至偏頗的做法,至于心理健康與理論輔導更是缺乏,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輔導員中有個錯誤的認知——工作是“干”出來的,理論學習既費時間,又不能馬上顯現效果。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輔導員很少主動地學習理論知識、研究學生規律、總結個人經驗、撰寫研究論文。事實上,理論學習是實踐工作的加油站與助推器,理論知識的缺乏將使輔導員的工作停留在事務性管理階段,面對復雜的人性捉襟見肘,難以可持續發展。

3.心理輔導需求的缺位。輔導員在工作中會遇到因各種具體問題來求助的學生,這些問題都折射出學生的個性差異,掌握心理學知識的輔導員正好可以因勢利導,促進學生人格的成長、心理的成熟。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輔導雖然不像心理咨詢老師那樣涉及隱私,但這種伴隨在生活中的“專業而開放”的心理談話,卻在不知不覺中讓更多的學生受益。況且,現在不少學生因為害怕被貼上“心理有問題”的標簽而不愿走進心理咨詢室,但他們愿意找輔導員談心聊天,這使得輔導員實際上已經承擔了心理咨詢教師的部分工作。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著從事心理咨詢的專職教師人數少,不能滿足學生心理咨詢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的問題,國外高校專職心理咨詢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大致為400:1,我國規定高校專職心理咨詢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大致為1500:1,實際遠達不到這個標準,于是,需求的迫切性與師資的急缺性需要大量的輔導員開展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表二:輔導員與心理咨詢教師心理輔導的區別

4.自身心理問題成為缺陷。在工作責任重大、任務瑣碎、職責不明晰、待遇相對較低、學生問題繁雜等壓力之下,輔導員們自身的心理健康容易受損,影響工作熱情與能力的發揮。吳薇莉等研究發現,輔導員出現情緒耗竭的為9.26%,工作怠慢為7.41%,成就感低落的達87.96%[3]。趙娟等將輔導員的心理問題歸納為四類:疲勞與厭倦,煩躁與焦慮,困惑與迷茫,挫折與沮喪[4]。近年來,輔導員自殺事件也有發生[5]??梢韵胍?,輔導員難以從工作中得到滿足的消極狀態,不僅讓自己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創造力,對學生的心理也具有殺傷力。

四、輔導員工作的心理學建議

1.在輔導員選拔中,注重輔導員的專業背景與職業勝任力。勝任力就是指有出色工作業績的人具備了什么特征或者什么樣的人能把所從事的工作做得更好?楊繼平等運用實證的研究方法歸納出大學輔導員的12項勝任特征:言語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觀察能力、職業忠誠感、個人魅力、思想道德修養、心理輔導能力、理解和尊重學生、原則性和參與能力[6]。這些因素既有通過教育與訓練塑造的,也有與個人的特質緊密相關的,對輔導員的工作業績具有一定的預測性。目前各高校對輔導員的選拔主要是按照學歷、學識、表達能力等可見的、外顯的勝任力而進行的,缺乏對輔導員動機、需要、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和社會角色等深藏的、內隱的深層勝任力的考核,而后者在保持為人服務的工作的持久性與創造力方面更加重要。鑒于輔導員工作的心理學呼喚,以及國外輔導員工作的經驗,我們在輔導員選拔中,應慎重考慮其專業背景與職業勝任力,不但要注重備選對象的知識結構,還應注意其個性、能力、興趣、經驗、民主意識、對工作的期望值和對生活的滿意度等非智力因素。一般而言,可選擇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公共關系學等背景的畢業生,以利用其外顯勝任力,還應對備選者進行人格測試、角色扮演等心理學考核以探查其內隱勝任力,可吸納學生作為評委,聽取他們的意見。這種選拔模式,將為輔導員個體的盡快適應工作,減輕學校管理的壓力打下較好基礎。

2.創建有效的培訓機制,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學素養。在輔導員隊伍沒有專業化與職業化時,心理學培訓是提高輔導員工作能力的必備手段,可以彌補輔導員們勝任力缺乏、專業背景單一的不足。所以,目前多數高校每學年都會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學培訓,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對輔導員的學習要求多但過程監督少;學習時間保障不足;培訓內容缺乏層次性、可操作性;培訓手段簡單,降低了輔導員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對學習效果的考核;對輔導員學習缺乏激勵機制等,達不到培訓的實效性[7]。有必要探索有效的培訓機制,使之成為學校管理的一種制度,真正滿足輔導員們提高的愿望。建議培訓不僅定位于服務目前工作,還應包括潛能開發;將輔導員的在職培訓規定為繼續教育的內容,或者成為一種獎勵或福利;重點訓練輔導員認知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表達能力、激勵能力和性格完善等內容;設立菜單式課程,由輔導員選擇性學習;追蹤輔導員工作業績,以衡量培訓效果,提高輔導員們學以致用的意識與能力。

3.良好的政策保障以提高輔導員的工作動機。工作動機分為內在與外在,內在的動機來自于輔導員助人的過程以及從工作中得到的自我價值的肯定,外在動機得益于榮譽與物質保障,對于輔導員工作的持久性與創造性來說,這兩種動機缺一不可。良好的政策保障,可以提升輔導員的經濟與社會地位,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本研究對279名輔導員的調查顯示,輔導員們認為良好的政策保障將大大提高他們的工作動機。結果見表三。

表三:對學校管理需求的調查(總數:279名)

可見,如果開發輔導員的績效評估與薪酬管理,如即時性指標和發展性評價指標相結合,實行彈性薪酬管理模式,增加獎勵性福利比例[8],將促進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而開發輔導員職業發展設計,幫助他們設計更為符合自身特征的職業發展規劃,則使輔導員更加熱愛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組織與個人的協同發展。

4.營造和諧校園,增強輔導員工作的安全感。安全指外在的物質、環境條件,安全感則來自于人的內心。輔導員工作既具有群體合作性,又需要個體獨立擔當,加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危機事件,輔導員的工作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輔導員的安全感既需要來自外在的人際和諧,也需要練就自己內心的堅強與獨立。外在的和諧將促進內心的安全感,群體間友好、真誠、相互支撐,能夠使輔導員們在需要的時候得到理解與支持,在偶爾出現錯誤的時候得到寬容與幫助,在無助的時候得到溫暖與激勵,在得意的時候得到喝彩與警示。所以,樹立良好的校風、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是對輔導員工作的心理保障。

[1]韓廣梅,黃勵.中美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74—76.

[2]周更生.“雙師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74—75.

[3]吳薇莉.高校輔導員職業枯竭與心理管理——以西華大學輔導員職業枯竭調查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2006,8(4):106-109.

[4]趙娟.淺淡高校政治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18(5):120—122.

[5]來源http://club.news.sohu.com/r-help-722381-0-0-0.html.

[6]楊繼平,顧倩.大學輔導員勝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7(6):56—58.

[7]謝媛媛.高校輔導員培訓機制創新的思考[J].職業時空,2007,(23):35—37.

[8]鄭建君,楊繼平.大學輔導員勝任力與學校人力資源管理開發[J].經濟與管理,2005,19(9):98—100.

G443

A

1002-7408(2010)10-0084-04

2008年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高校輔導員勝任力研究”(08N010)研究成果之一。

肖瓊(1969-),女,安徽巢湖人,西安石油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薛保勤(1955-),男,陜西綏德人,陜西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研究方向:文化與政策研究;劉予東(1967-),男,河南商丘人,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系書記,研究方向:學生工作與輔導員管理研究;鄭丹丹(1981-),女,江蘇無錫人,江南大學教師,研究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人力資源研究;鈔秋玲(1967-),女,陜西榆林人,西安交通大學高教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

[責任編輯:陳合營]

猜你喜歡
心理學輔導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