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辯證法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發展

2010-12-13 02:55劉玉珂
文學界·人文 2010年8期
關鍵詞:辯證法現代化發展

劉玉珂

摘要:運用辯證法指導現代化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豐富和發展辯證法,是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墩撌箨P系》等文獻是“運用”和“發展”的第一批重大成果。鄧小平的發展理論,抓住了辯證法的核心和本質,把“運用”和“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澤民對發展理論作了科學闡述和運用發展??茖W發展觀,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是指導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辯證法;發展;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B02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111(2008)08-186-04

一、運用與發展

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不斷發展的系統工程,充滿著極為錯綜復雜的矛盾。能否按辯證法辦事,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矛盾,是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運用辯證法指導現代化建設,是歷史發展提出的新課題。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辯證法,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把辯證法運用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

列寧領導俄國無產階級推翻了沙皇政權,他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粉碎國內白匪的武裝叛亂,戰勝國際資本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加上列寧過早逝世,也沒有能夠把辯證法運用于現代化建設。

列寧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卻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認識、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他認為,如果有矛盾,根子也在國外帝國主義。他思想日趨僵化,離開辯證而陷入了形而上學。他把蘇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模式絕對化、普遍化,強行推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蘇聯經濟的順利發展,也給東歐一些國家帶來了危害。蘇共二十大暴露了蘇聯在建設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

正是這樣,運用辯證法指導現代化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把辯證法推向前進的重大責任,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

運用唯物辯證法和發展唯物辯證法,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從一定意義上講,運用也是發展,沒有運用也談不上發展。運用唯物辯證法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方面,它開辟了辯證法應用的新的領域,擴大了它的應用范圍;另一方面,在運用辯證法認識和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中,必將極大地豐富它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形成新的原則和結論,使唯物辯證法充滿生機和活力。

中國共產黨人以理論創新的巨大勇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通過艱苦努力,在運用辯證法指導現代化建設和在現代化建設中豐富和發展辯證法這兩個方面,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二、初步運用取得的重大成果

我們黨運用辯證法指導建設,可以說從建國初期就已經開始。

新中國成立時,在國際,帝國主義對我們采取敵視政策,實行包圍封鎖,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妄圖把戰火燒到中國。在國內,人民解放戰爭還在進行,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統一;土匪、特務和其他反革命勢力,嚴重危害著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土地改革在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尚未進行;由于長期戰爭的破壞,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的掠奪,國民經濟千瘡百孔,瀕于崩潰:物資奇缺,投機資本猖獗,物價飛漲,廣大勞動人民貧困失業,生活下降到可怕的地步。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怎么辦?辯證法講兩點論,也是重點論。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就沒有辯證法。毛澤東強調“不要四面出擊”,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上。并采取了一系列正確措施和辦法。因而,經過短短三年的努力,就勝利地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這是運用辯證法創造的世界奇跡。

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后,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新發展?1953年,我們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簡稱“一化三改”,是一條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并舉的總路線。社會主義改造是解決社會制度的發展,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工業化是要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我國落后的農業國的狀況。社會制度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先進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必將促進和保護社會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必將為新的社會制度的鞏固、發展提供日益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物質保障。

為著實現社會制度和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我們黨基于對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矛盾特殊性的歷史的全面的分析,沒有采取剝奪沒收的辦法,而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過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形式,對它們實行贖買。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我們黨正確分析了土改以后中國農民的兩種積極性: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和互助合作的積極性。指出一方面不能挫傷個體經濟的積極性,一方面要提倡組織起來,并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則,發展互助合作的積極性。這樣就不失時機地引導農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在經濟建設的指導工作上,黨和政府對國民經濟恢復、財經狀況根本好轉的形勢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對經濟建設的有利條件與實際困難進行了全面分析和恰當估量,明確表示即要加速工業的發展,保持相當的建設規模,又決不可以不顧財政力量、技術力量和設備供應各種可能的客觀條件,而任意地、無限制地去擴大建設規模;強調要搞好綜合平衡,把重點建設與全面安排結合起來,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要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把發展與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要講求經濟核算,把提高經濟效果放在重要位置??偠灾?不論是“三大改造還是經濟建設,都是從當時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的,充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發展觀,因而進展得非常順利。

1956年,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已經有了三年多的實踐經驗。對于蘇聯建設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我們也逐步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經過時間比較長、內容比較系統的調查研究,經中央政治局的幾次討論,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刻分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十種關系,即十個矛盾,提出了正確處理這些矛盾的方法和原則。毛澤東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服務,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把正確處理十大關系的思想作為指導方針,并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和發揮。1957年2月/毛澤東又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研究社會主義社會,肯定社會主義是充滿了矛盾的,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的前進。他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敝皇沁@些矛盾同舊社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可以經過社會制度本身,

不斷得到解決。毛澤東科學分析了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提出了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的學說,說明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便團結全國人民發展經濟和文化,已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提出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墩撌箨P系》、八大文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和原則,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辯證法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批重大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作出的新貢獻。

三、發展是硬道理

我們黨運用辯證法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重要的思想和原則,由于受“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和十年動亂期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破壞,在長時期內未能得到貫徹執行。鄧小平總結我國建國后三十二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正面經驗和反面教訓,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辯證法的核心和本質是發展,唯物辯證法就是關于發展的學說。人們通常說的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或肯定、否定規律),都是講的事物的發展,是從發展動力、發展階段、發展過程等方面講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運用辯證法指導現代化建設和在現代化建設中發展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要求和生動體現。鄧小平反復強調發展,反復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

發展是硬道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榜R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蔽覀冎v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離開發展問題談共產主義,必然導致唯心主義空想論。

“發展”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前提。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抓住這一矛盾解決好,就可以帶動其他社會矛盾的解決,也就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不能離開“發展談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吧鐣髁x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潑展生卉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是社會主義學說史上的嶄新結論,有著極為豐富、深刻的科學內涵。

首先,這一論斷既包括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問題,又包括了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問題,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發展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社會主義的出現本身就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鞏固和發展,離不開發展生產力。不然,社會主義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次,這一論斷指明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達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只有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并在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而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如果離開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也失去了社會主義本質規定的意義。同樣,沒有生產力的發展,談不上共同富裕;不講共同富裕,就會導致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第三,這一科學概括,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傳統觀念。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

“發展”與改革、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是辯證的統一。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下還有解放生產力的任務。他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蓖ㄟ^改革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客觀要求。發展生產力有賴于解放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為了發展生產力。

“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離不開發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增強社會主義的凝聚力和說服力,離不開發展;解決國內經濟社會問題,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發展: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和平統一祖國,離不開發展;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離不開發展;從根本上擺脫經濟落后狀況,振興中華民族,使中國躋身于世界現代化國家之林,更離不開發展??偠灾?發展是硬道理。

四、堅持科學發展觀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我們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大步前進。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步入了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前進,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在此基礎上,江澤民發表了《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這篇重要文獻(簡稱十二大系)。

十二大系,首先強調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這個關系全局的重大關系。發展是目的,改革是動力,穩定是前提和保證。我們必須善于統觀全局,精心策劃,從總體上把握三者關系,做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關于速度與效益的關系,江澤民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速度與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走出一條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必須更新發展思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關于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江澤民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

關于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把正確處理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作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全局性的重大關系之一,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江澤民指出,處理好一、二、三產業的關系,既有利于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三大產業中居首位的是農業,要大力加強農業的發展,是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工業方面要調整工業結構,繼續加強基礎工業,大力振

興支柱產業,要提高素質和水平。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偏低,需要逐步提高,使之與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相適應,形成合理的規模與結構。

關于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發展得比中西部地區更快,對于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發展中出現差距擴大問題,必須認真對待,正確處理。要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關于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系。江澤民指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要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繼續發展各類市場,盡快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關于公有制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的關系,江澤民指出,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我們在積極促進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允許和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并正確引導、加強監督,依法管理,使它們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

關于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江澤民指出,正確處理三者的關系,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收入分配中,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則,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把三者的利益結合起來。

關于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江澤民指出,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排外。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把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關于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江澤民指出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一個重要原則問題,在處理兩者關系上,既要有體現全局利益的統一性,又要有統一指導下兼顧局部利益的靈活性;既要有宏觀調控權的集中,又要在集中指導下賦予地方必要的權利。

關于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江澤民指出,國防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依托,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國家要根據需要和可能,支持加強國防建設。

關于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江澤民指出,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江澤民關于正確處理現代化建設中十二個重大關系的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思想。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論十大關系》沒有、當時也不可能提出的新概念、新觀點、新理論;另一方面,又賦予《論十大關系》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以時代發展的新內容。同時,十二大關系也是鄧小平發展理論的科學闡述和運用發展。

實踐不斷發展,認識不斷提高,理論不斷創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總結二十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對發展問題新認識的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皥猿忠匀藶楸?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統籌人口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沙掷m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決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p>

胡錦濤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茖W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只有抓好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才能抓好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其次,“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和發展”。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要切實防止片面性和單打一,防止出現因發展不平衡而制約發展的局面。第三,必須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第四,“必須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學發展觀這一新概念、新理論進一步指明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指導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保證。

猜你喜歡
辯證法現代化發展
“辯證法”到中國: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我的女巫朋友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現代形而上學的特征
現代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