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保障研究

2010-12-27 17:06李雄鄧滿
理論導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畢業生大學

李雄,鄧滿

(1.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重慶400031;2.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我國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保障研究

李雄1,鄧滿2

(1.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重慶400031;2.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各種深層次原因中,不平等就業違背了不歧視的法律原則,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源。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是有效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關鍵,主要措施包括從需求、供給和匹配三個方面完善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保障制度。

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不歧視原則;平等就業

隨著國家治理理念的轉變,基于長期人力資本投資而形成的高端勞動力群體——大學畢業生將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人力資源。然而,自中國高等學校畢業生自主擇業就業制度實施以來,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中逐漸從優勢群體轉為弱勢群體,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應當看到,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不能簡單歸結為大學擴招或者大學畢業生過剩,它僅僅是對中國就業狀況的某種折射,反映了更廣泛和更深刻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從世界經驗來看,歐盟及其成員國已經意識到傳統的經濟理論和就業模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勞動就業政策,難以解決日益復雜的就業問題,需要尋找新的機制和途徑。其中,促進充分就業與保障平等就業,是解決失業問題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面向;什么時候放棄了平等就業,不僅失業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而且不平等就業所導致的問題會累積到摧毀社會基本價值體系的嚴重程度。反觀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各種深層次原因,不平等就業違背了不歧視的法律原則,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源。因此,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是有效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關鍵和必由之路。

一、我國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的現狀考察

從整體上看,大學畢業生是勞動力市場的優勢群體,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勞動力市場過程并不穩定,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中逐漸從優勢群體轉為弱勢群體??疾煳覈髮W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的現狀,需要把握以下三個重要維度:

1.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立法歧視”現象嚴重。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大學畢業生就業制度經歷了一個從“行政安置”到“自主擇業”的改革過程。同時,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在其實施的過程中,恰逢中國推行國有企業改革中的職工下崗與再就業工程、國家機關精簡行政編制、事業單位裁員和大量農民工進城就業。在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就業難”不再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的“專利品”,也是大學畢業生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已經陷入就業不力和就業不平等的雙重困局,我國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采取的地方性需求抑制政策依然存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立法歧視還比較嚴重。地方政府為了緩解應屆高校畢業生進入本地就業市場的壓力,制定了若干規范性文件,限制入學前戶口不在本地的大學畢業生在本地就業,主要包括學歷限制、專業限制、外語水平限制、計算機考試合格證限制和畢業院校限制等[1]238。在限制大學畢業生在本地就業的各種措施中,戶籍制度和人事指標成為最大的障礙。中國現階段各地普遍實行的戶籍管理政策,使得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必須取得就業所在地戶籍,必須有當地計劃、人事行政主管部門和教育機構出具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的計劃指標與派遣許可等手續才能在當地落戶[2]。

2.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機會不平等。機會平等是人類社會在從身份社會進入契約社會的過程中提出來的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世襲制度的革命綱領,是指社會成員在解決如何擁有作為一種資源的機會問題時應遵循的平等原則[3]114。機會平等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正義原則,如果沒有機會平等,其它平等只能是“畫餅充饑”。因此,機會平等是最大的社會平等,是社會平等的首要標志。然而,一直以來,傳統觀念認為,就業機會平等就是就業崗位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對于同一個職位而言,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實際上,這種“職位平等開放”定義范式中的就業機會平等并未揭示出機會平等的全部內涵,是一種狹隘的就業機會平等。國際勞工組織(ILO)第111號建議書指出,就業機會應當包含得到職業培訓的機會、得到就業的機會、得到在特殊職業就業的機會及就業條件,所有人應當不受歧視地享有就業機會均等和待遇平等。在國際勞工組織看來,就業機會平等不僅僅是一個“崗位”,而是一個包括職業培訓和就業條件等在內的多維概念,是一種過程的機會平等。歐盟共同就業政策把就業機會平等作為其《就業指導綱要》的四個“支柱”之一[4]。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不平等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畢業生參與平等就業的起點不平等。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就業崗位不公開、就業信息不對稱和就業領域壟斷等現實問題,這些因素導致大學畢業生參與平等就業的起點不平等。同時,就業的性別歧視也十分嚴重。統計表明,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女生比例已達44%,基本上撐起了校園的“半邊天”,但就業的機會卻遠遠低于男生。譬如,2004年上海市婦聯在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十所高校的00名應屆本科畢業生中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求職過程中,58.8%的女生認為遭遇了性別歧視[5]48-49。另外,某報2000年全年刊登的243條招聘廣告中,有性別要求的69條。其中,41條指明要求男性[6]284??梢哉f,用人單位對性別的習慣性和非正當要求使大學畢業生尤其是女大學畢業生在求職的起點就面臨就業機會不平等的殘酷現實;二是大學畢業生參與平等就業的過程不平等。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普遍缺乏工作經驗和實踐技能的情形下,不但政策和立法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帶有明顯的偏見和歧視,而且用人單位隨意制定招工條件和用人標準,侵犯大學畢業生的平等就業權。當前出現的“零工資就業”映射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尷尬”和不平等就業的嚴峻形勢;三是大學畢業生參與平等就業的結果不平等。這主要是指大學畢業生在遭遇就業歧視等不平等就業待遇時,還無法得到有效的權利救濟,使其參與平等就業的結果不平等。

3.大學畢業生非正規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國際勞工組織(ILO)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非正規就業”概念,即在低收入、低報酬、無組織、小規模企業的就業。非正規就業是針對就業部門而言的,不同于靈活就業或者彈性就業,后者是針對就業形式而言的,是指允許員工在企業規定的工作時間內自主確定有利于自己的工作時間或方式[7]337-340。隨著我國勞動用工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高校擴招、國有企業精簡人員、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裁員等多重擠壓,在正規就業部門吸收就業人員有限的情況下,非正規就業就成為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必然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勞動就業體制市場化改革還不完善的情形下,在勞動力供過于求的背景下,在勞動法制建設還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的大學畢業生在參與非正規就業的過程中往往沒有足夠的“話語權”,面臨自身合法權益被隨時侵犯的危險境地。其中,大學畢業生在參與就業的起始階段很容易遭遇不平等就業的問題尤為突出。

二、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的問題揭示

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不僅違背了社會最重要的正義原則,也使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就業的起始階段就處在一個非常不利的境地,進而影響他們整個職業生涯。同時,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誘發了嚴重社會問題,主要包括:

1.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導致人們對生活缺乏信心。當歷史的車輪跨入知識經濟時代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但“知識改變命運”仍然是許多中國家庭節衣縮食培養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動力所在。僅從“投資——收益”的角度來看,未來社會將會出現一個“投資——收益”的底線:不讀大學就無法進入主流勞動力市場。一般而言,當一個國家人口眾多、就業形勢嚴峻的時候,為解決將來的就業問題并獲得較高的勞動就業收益,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教育這條不平坦、但又相對公平的道路作為實現自我目標的途徑,并試圖通過接受教育來實現自己所想得到的某種預期。然而,教育與就業之間過高的不確定性使人們對生活缺乏信心。目前,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不但使其喪失了平等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機會,而且極大地影響其日后的職業生涯。典型例子是:當大學畢業生就業屢遭不平等待遇和挫折時,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多年的勤奮努力卻未能得到應有的回報,其生活積極性必然受到挫傷,心理上也難以接受這一嚴峻現實[8]47。尤其是對于一些貧困家庭,“舉一家之力,傾一家之產”去培養一個大學畢業生,本想通過教育改變不利的生存環境,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就業回報,這對他們生活信心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

2.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危及社會穩定。大學畢業生大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階段,對自己的人生有著美好的憧憬。然而,在一個以勞動力價值為中心的勞動力市場中,在就業經驗和就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同時,在相關就業培訓和職業心理咨詢等服務還比較落后的情形下,大學畢業生一旦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和情緒不穩定。調查表明,當前高校有5%的大學畢業生情緒不穩定。同時,1950—2000年期間國際社會很多地區沖突都與青年失業狀況惡化有著密切關系[9]。從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出發,大學畢業生的不平等就業問題應當引起廣泛和足夠的重視。

3.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沖擊人們投資教育的信心。我們已經注意到,在一個就業形勢還很嚴峻的國家,人們一般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將來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利地位。因此,“高學歷=好工作=高收入”就成為社會的普遍心理。在我國當前,教育投資一直是家庭投資的重點。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大學學費在過去的20年中漲了25倍,大學畢業生每年實際支付超過萬元[],而大學畢業生求職就業人均花費為1132元。然而,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僅遭遇了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也被不平等的就業政策、立法和用人制度等“社會隔離”和“集體排擠”。同時,在整個社會缺乏教育成本償還機制的情況下,許多用人單位鉆大學畢業生“過?!钡目兆?,盲目追求高層次人力資源,“高學歷消費”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導致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其中,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沖擊人們投資教育信心的問題尤為突出。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站的聯合調查顯示,34.7%的受訪大學畢業生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畢業生活時,都覺得“后悔”[11]。

三、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的原因透視

把握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問題的成因是改進政策與法制投入的基礎。在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既反映了中國經濟改革與就業制度改革的一般特征,也體現了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自身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前者說明了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遵循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步驟與發展邏輯,后者透視了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內在的若干深層次原因。

1.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就業崗位不足與就業結構失衡原因并存。大學畢業生屬于增量就業,受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很大。從某種角度講,大學畢業生成為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就業調節器”[12]5。在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的諸多原因中,就業崗位不足已經成為廣泛的共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市場因國有企業改革精簡職工而縮??;二是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和人員導致應屆畢業生通過公務員考試求職的渠道不暢通;三是事業單位改革和裁員對高等學校畢業生也降低了需求[2]。據統計,本科畢業生就業供需比在2002年為1:1.3,而在2004年下降為1:1.15[13]254。就業結構失衡是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業結構失衡也即結構性矛盾,是指勞動力市場上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不匹配的現象,這種不匹配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技能與崗位需求之間不匹配。由于無法實現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匹配,大學畢業生就業既存在就業意向重疊過高而造成的“無業可就”,也存在就業意向與現實偏差太大而造成的“有業不就”,同時,大學畢業生自身就業能力不足與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大學畢業生“有業難就”[8]。

2.從供給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體制僵化、高校擴招與就業能力不足等原因并存。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就存在“應試教育”的頑疾,其典型特征是“一切以考試為中心”,“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成為大學教育的通病。另外,在高校大興擴建和招生規模不斷膨脹的同時,我國高校教育質量卻不容樂觀。當前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學校專業設置不合理,既包括盲目追求熱門專業而不顧市場實際需求,也包括抱守一些與市場脫節的過時專業。高校低水平的培養能力與高速度的擴招捆綁在一起,攤薄教育資源,其結果必然是“小馬拉大車”,大學畢業生的教育質量就令人非常擔憂了。此外,在影響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所有供給因素中,核心問題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不足。據中國社科院200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所有因素中,就業能力排在首位。就業能力是指獲得并保持持續工作的綜合能力。對個人來講,就業能力取決于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等資源,他們使用和配置這些資源的方式與向雇主展示這些資源的方式,以及他們尋找工作的特定環境[14]。為了進一步說明就業能力的涵義及其重要性,我們以IBM為例。IBM中國區對大學畢業生基本素質的要求為:第一是服務意識,第二是創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是溝通能力,第四是團隊合作精神??梢哉f,以IBM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招聘大學畢業生時為我們構建了大學畢業生最基本的就業能力模型[13]254。然而,受高等教育體制僵化、家庭環境和個人等多種因素影響,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就業能力不足,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這就根本制約了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與平等就業。

3.從供求匹配的角度來看,就業服務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除了就業需求不足、就業意愿與就業能力不相稱等原因外,也與低效的供求匹配有著緊密的關系。同時,在影響就業供求不匹配的所有因素中,就業服務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還很落后,主要問題有:首先是就業信息不暢通?!白灾鲹駱I”與“雙向選擇”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就業信息要暢通,但在目前情形下,“雙向選擇”的信息傳播和反饋都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現象,使大學畢業生手拿應聘資料而茫然不知所措。其次是就業指導工作“缺位”與“錯位”。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還面臨“缺位”與“錯位”的雙重困境:就業指導觀念陳舊落后,沒有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上升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高度來重視,沒有樹立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前移并貫穿大學教育始終的觀念。有的高校甚至認為,“大學畢業生沒有職業規劃,只存在職業轉型”[15];就業指導工作與就業市場脫節,片面追求就業率。就業工作是衡量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業率同樣是反映高校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維度。但在實踐中,各地高校為了應付上報就業率而想盡辦法,要么用靈活就業來填補,要么用“簽約率”來計算,而不管大學畢業生就業后的實際狀況如何??傊?,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管理還不規范,就業服務內容還不健全,就業服務水平還很落后,就業服務效果還很脆弱。這些因素使大學畢業生通往平等就業的道路更加坎坷。

四、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對策與方略

通過對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現狀、問題及原因的認識,我們不難提出破解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困局的對策與方略。同時,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是一項宏大而系統的工程,基本路徑應當是遵循市場化就業的內在規律,著手抓好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需求、供給和匹配三個關鍵環節,建立健全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配套制度。

1.不斷擴大用工需求,規范招工行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屬于增量就業,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較大,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應當實施擴大用工需求與規范招工行為并舉的措施。一方面,創造就業崗位,擴大用工需求。創造就業崗位是一個經濟性和政策性都很強的行為,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堅持有利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導向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二是鼓勵用人單位更加積極的大學畢業生吸納政策。三是消除地方政府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各種抑制性需求政策。四是積極推動大學畢業生創業。政府促進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政策的重點應當放在強化大學畢業生專業動手技能與創業技能的培訓上,更重要的是創造有利于大學畢業生創業的制度環境與社會環境[16]34。應當看到,面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環境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大學畢業生創業是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必由之路。從世界經驗來看,培育并發揚社會成員的創業精神,采取包括完善法律法規、減少行政費用、優化金融與稅收政策等在內的“一攬子”配套改革措施,是歐盟解決失業問題的四大“支柱”之一。反觀我國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問題的解決,既要借鑒世界的積極經驗,又要充分理解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國情。在就業崗位“缺口”還很大的情形下,積極發展大學畢業生所具備的優勢人力資源,提升其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有助于形成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良性互動。促進大學畢業生創業,需要建立健全相關配套機制: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激勵機制;大學畢業生創業的引導機制;大學畢業生創業的優惠機制;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服務機制;大學畢業生創業的保障機制等。另一方面,要推行平等就業的政策與法制,規范招工行為。應當看到,大學畢業生不平等就業的實質是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權利的短缺和大學畢業生地位的淪落,改革的關鍵是如何彌補這種制度“缺口”,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平等就業的政策與法制。針對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各種歧視性政策和立法問題,改革的重點應當清理不合理的規定,消除政策壁壘,掃除制度性障礙,尤其是消除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各種歧視性規定,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同時,取消目前實行的多部門行政管理體制,回歸大學畢業生普通勞動者身份,實行統一的勞動就業政策和就業管理體制。二是依法規范用人單位的招工行為。在我國就業歧視問題還很嚴重的情形下,政府應當依法規范招工行為,劃清自主用工與平等就業之間的界限。因為,資本與勞動的關系一直是市場經濟的“軸心關系”,如何破解不平等就業與就業歧視這道難題,在各種可以選擇的方案中,目前最可行的措施是正確處理平等就業與自主用工之間的關系,依法規范招工行為,劃清兩者之間的界限。日本的經驗是確保就業機會的男女平等,即保證公司對相關平等就業法律的了解,尤其強調對女生招聘的平等機會以及糾正歧視性的招聘行為;為女大學畢業生舉辦專門研討會,發放招聘指導手冊,幫助她們選擇適合自己能力和資質的工作[17]。當前,我國政府在規范招工行為方面應率先垂范,在公務員招考和錄用中平等對待大學畢業生。同時,政府必須依法遏制用人單位隨意制定招工標準和招工規則,規范用人單位的招工行為,加大招工監察力度,建立健全求職者的投訴機制,強化用人單位惡意招工和侵犯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權的法律責任。

2.改革供給體制,提升就業能力。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不平等就業既不能簡單歸結為大學擴招,也不能武斷地認為我國知識勞動力過剩。從供給結構來看,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既要不斷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又要切實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就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而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方面,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政策應該圍繞“職業路徑”和大學畢業生展開,而不是單純地以高等教育為中心。這就根本打破了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堅持的“國家主辦、自我服務”的封閉模式,真正體現以市場為導向、以大學畢業生需求為立足點的高等教育政策取向。另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不僅是就業教育,還應該是創業教育。大學教育需要從功利性教育向創業性教育轉型,要成為創造性人才成長的搖籃和“創業者的熔爐”,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公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堅持教育面向實踐的基本原則,以就業為導向實施高校質量管理。高校必須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標尺,把培養人才和畢業生就業有機結合起來,樹立以人為本的多元質量管理觀,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學校定位、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學位申請、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創新,實施專業化和標準化改革,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質量管理體系。

在實施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時,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也至關重要。就業能力是影響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一個關鍵因素,各國政府都十分注重培養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就業能力。比如,加拿大大學與學院協會要求大學、政府和私人部門共同合作致力于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大學應該在所有學科領域持續提供高質量的課程計劃及發展勞動力市場所需要的大學畢業生綜合技能[12]1。針對我國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的“零經驗”現狀以及用人單位對實踐能力的客觀要求,大學畢業生應當積極轉變就業觀念,認清就業形勢與崗位要求,確立正確的勞動觀和擇業觀,樹立自救意識和使命意識,不斷培育自身的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知識的轉化及應用能力,核心競爭能力,信息的獲得、處理及運用能力,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技能展示能力,職業規劃與職業發展能力等。

3.完善就業供求匹配政策,加強就業服務。所謂就業供求匹配,其要義是各種就業與職業服務組織為就業與招工供需雙方提供對稱的信息,實施充分的指導,提供完備的服務,使就業與招工達成某種程度的一致。其中,完善就業服務是落實就業與招工匹配政策的關鍵。

針對我國目前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過程中就業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政策完善的重點包括:一方面,強化政府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職責。促進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是各國政府的共同職責?,F在的關鍵問題是:政府在加大大學畢業生生產和投資的同時,在分配和安置大學畢業生環節卻過度地依賴市場機制的作用,使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呈現出政府積極調控與市場配置疲軟的雙元特征。堅持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市場化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純粹地利用市場來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顯然是不夠的。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在成本負擔上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大學畢業生是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這就決定了政府的職責不能僅僅停留在大學畢業生的培養和生產階段,還必須延伸到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配置階段。只有這樣,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大量公共資源才不至于過度浪費,大學畢業生投入教育的成本才能獲得比較明確的預期。當前,強化政府保障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職責,政府應當以發展型社會政策的核心理念為指導,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充分調動各方面社會資源,統籌安排,加大對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的投入;二是在“大學畢業生服務西部志愿者計劃”的基礎上,實施就業激勵政策,采取特定的入學貸款、創業貸款等政策措施,完善大學畢業生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補償機制;三是政府應當規制各類就業和職業中介,既發揮其在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中的“橋梁”作用,又引導其向規范運作的方向發展,并糾正其損害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權的各種行為。

另一方面,深化改革高校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主要措施包括:首先,高校應當摒棄片面追求“就業率”的功利思想,樹立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觀念,堅持“四結合”方針:把專業知識教學與實踐能力提升相結合,把大學畢業生就業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把課堂教學與實踐“基地”相結合,把大學畢業生“產品供給”與用人單位“產品需求”相結合。其次,高校應當在就業與職業服務機構建設、人員專業化建設、管理現代化建設等方面改革相關工作。最后,加強信息建設,實施無障礙的平等就業信息制度。針對目前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中的信息“短路”現象,政府、中介、高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畢業生應建立暢通的信息分享機制,其中,政府應建立健全全國性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的信息中心,完善信息更新機制,強化信息反饋制度;高校在建立健全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信息中心的同時,還應主動與用人單位、實習“基地”和各類中介組織等建立廣泛的信息共享機制和信息“聯動”機制,為大學畢業生平等就業提供快捷、準確、高效的就業服務。

[1]周偉等.中國的勞動就業歧視:法律與現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周偉.高校畢業生就業立法歧視研究[J].河北法學,2006,(6).

[3]李雄.論平等就業權[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8博士學位論文.

[4]Barnaed and Dekin,‘A Year of Living Danger ously?EC Social Policy Rights,Employment Policy and EMU’(1998)2 IRJ European Annual Review,117.

[5]蔡定劍.中國就業歧視現狀及反歧視對策[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李薇薇,Lisa Stearns.禁止就業歧視:國際標準和國內實踐[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Louis E.boone and David L.Kurtz.Contempo rary Business[M].Tenth Edition.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United States of Amer ica,2003.

[8]姜繼紅.社會資本與就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9]王霆,曾湘泉.青年就業——我國就業戰略研究重點的轉移[J].求實,2006,().

[10]李曉霞.大學學費據成本重新核定[N].重慶時報,2007-01-05.

[11]隆梅.花錢太多就業困難[N].重慶時報,2006-08-15.

[12]曾湘泉.中國勞動問題研究[C].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13]楊偉國.轉型中的中國就業政策[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14]Hillage,J.&Pollard,E.(1998).Employa 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DFEE Research Report RR85.

[15]張瓊文.職業規劃:同樣不能迷信[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1).

[16]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7]Kazushi Nishida(2002).“Youth Employment Measures in Japan”,International Affairs Division,Ministry of Health,Labor and Welfare,Japan.

F249.2

A

02-7408(20)05-0027-05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A級)“改革發展成果分享法律機制研究”(05&ZD029);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重慶市城鄉統籌就業新機制研究”(KJ0907);西南政法大學校級重點科研項目“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與對策研究”(09XZ-ZD-17)。

李雄(1975-),男,四川閬中人,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講師,國家留學基金委中法聯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就業問題,社會法學;鄧滿(1979-),女,重慶市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

[責任編輯:黎峰]

猜你喜歡
畢業生大學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201名新大中專畢業生入職昌飛
畢業生上演現實版“歡樂頌”
最“叛逆”的畢業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