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氣泡

2011-01-12 07:02郭韶明
文苑 2011年1期
關鍵詞:鄰座實驗者公共場合

[郭韶明]

人際氣泡

[郭韶明]

不止一次聽朋友說。地鐵里即使有空座,他也選擇站著,因為,有太多人用身體侵犯別人的空間。

有人把對開的報紙伸到了鄰座的腿上,專心致志時甚至把頭也探過去;有人把胳膊往鄰座靠背上一放,扭頭去看窗外風景,殊不知被他圈住的大男人正如坐針氈。還有人似乎很焦慮,一會兒抓抓頭皮,一會兒摸摸膝蓋,一會兒雙手抱肩,碰到旁人時會迅速說“對不起”,但十分鐘內“對不起”別人超過三次,同樣讓人崩潰……

人人都有保護自己個人空間的本能,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彼此都是陌生人,卻要保持良好的關系,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很形象,叫做“人際氣泡”。就是說,每個人為自己劃分了一塊“領地”,以氣泡包裹,這樣會覺得很安全;如果氣泡被侵犯了,就會感到不安甚至發怒。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里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進去坐在他的旁邊。實驗進行了80人次。結果證明,沒有一個被實驗者能夠容忍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很多被實驗者會默默地移到別處,有人甚至問:“你想干什么?”

闖入“人際氣泡”不單指距離上的,還包括聽覺、視覺和嗅覺上的。每年夏天,總會聽到男同事抱怨:最怕上下班時間擠公車。前腳貼后背也就罷了,香水、脂粉夾雜著汗味,讓人直想打噴嚏。還有人在地鐵里大嗓門兒講電話,有人任憑自己的手機在辦公桌上響個不停,有人在餐廳吃飯時與同伴相談甚歡,等等。

保證自己的“氣泡”不被侵犯的最聰明方式是,不去觸碰別人的氣泡。美國作家托馬斯·索威爾說,對別人有禮貌和體貼就像投資一分錢卻得到一塊錢的回報。如果人人都慎重投下這一分錢,或許人人都會愉快地得到這一塊錢。

可以在內心放一面鏡子,對照著自己就知道什么地方需要保持,什么地方需要改進。從細枝末節學起,讓“故意”成為習慣。

比如,打電話時“喂”的音量直徑三米內能聽見即可,最多“喂”三次,三次還不行,死心了吧!再比如,在不同的場合穿適合的衣服。還有,排隊的時候,最好和別人保持一定的間距,尤其是在銀行。

一句話,先補補禮儀課,再出入公共場合,就不會頻頻侵犯他人的“氣泡”了。

猜你喜歡
鄰座實驗者公共場合
銳詞
菲律賓·馬尼拉
探討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職業倦怠情況及對應的措施
喉氣管狹窄外科治療效果的分析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場合”的教義學理解——兼論刑事立法語言的統一性和模糊性
公共場合,別太放縱“我”
學不會珍惜
母子倆的對話等
多吃多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