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實現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互動發展

2011-01-18 02:49郭廣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1年1期
關鍵詞:北京市區域經濟

郭廣生

編者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的今天,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體現。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已經是大學不能回避的歷史使命。大學作為知識創新的主陣地,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智力支持、技術動力、決策參考和共同文化基礎。在此形勢下,各大學如何發揮各自優勢,服務各自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并最終與其區域經濟形成互動性發展,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這將是國內外許多大學面臨的課題。2010年10月15日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行了“全球環境下的大學區域經濟服務和高質量人才培養”為主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論壇旨在匯聚國內外大學的管理者、學者、專家,共享大學在全球環境下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經濟方面的優秀成果和成功經驗,探討現代大學的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服務中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本刊刊發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三篇文章,以饗讀者。

近年來,發展區域經濟已被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在知識經濟時代,區域被視為獲取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為了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增強區域競爭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已成為許多國家保持競爭優勢的努力方向和手段,“知識”和“創新”成為區域創新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政府、企業、大學……在這個體系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在許多重要的合作活動中,大學起著“核心資源”[1]的作用。

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相互關系的理論與現實基礎

1.高等教育與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理論

在國外主要研究中,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最早分析了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引入了“技術資源”這一因素,研究在技術經濟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產出與投入的勞動力及資本的關系。后來的盧卡斯模型(Lucas Models)把“知識”和“技術”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并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2],在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基礎上,分析了提高勞動力質量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美國學者鮑莫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非均衡增長理論”(Unbalanced Growth Theory)。通過該理論,人們認識到經濟增長一般首先出現在一個或幾個經濟基礎、技術實力較好且擁有地緣優勢的地區。在各種資源要素向優勢地區聚集的過程中,通過教育功能改變和提升區域勞動力質量是決定該區域是否成為核心區域的重要手段。而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三螺旋理論”(Triple Helix Theory)則利用生物學中有關DNA三螺旋結構的原理來解釋區域經濟發展中政府、產業、高等教育間的依存關系,提出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中構建政府—產業—大學三螺旋相互作用的創新系統模式。[3]

2.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

19世紀中期英國興起的“城市學院運動”,使得這些城市學院由原來效仿牛津、劍橋等高水平大學,轉向服務于地方發展,拓展了大學與區域之間的互動合作。城市學院開始由重視人文教育向重視技術教育轉變,適應和滿足社會、科技、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區域發展中尋求新的定位,成為當時英國大學發展的內在需求。特別是1988年英國《教育改革法》的提出,英國政府向大學的經費投入由合同制代替了撥款制,迫使英國大學兼顧尋求外部資金援助,區域性資金來源就自然得到了英國大學的高度重視。20世紀初產生于美國的“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大學要成為服務本州全體人民的機構”,是學校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雛形。威斯康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大學的第三種職能—服務社會,大學與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得當時高等農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3.區域創新體系與高校的關系

區域創新體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縮寫為RISS)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它產生于“國家創新體系”之后,美國硅谷的崛起和世界范圍內產業集聚確立的區域競爭優勢,為區域創新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20世紀90年代,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也開始關注到創新體系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區域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被提及。2006年初,國務院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要“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度?!?/p>

在區域創新體系中,高校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正確認識高校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有助于高校的教學、科研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同時也有助于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制定正確的區域發展戰略和教育發展政策提供依據。2009年,北京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每10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數達到6,800人,相當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高考錄取率已經超過80%,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逐年增強。同時,地方財政性經費的保障程度不斷加強,2008年北京市地方財政性教育經費383.31億元,占全市GDP(國內生產總值)10,488億元的3.65%,比上年增加0.15個百分點。此外,北京“211工程”院校有26所,占全國的23%;“985工程 ”院校有8所,占全國的21%;國家重點學科212個,占全國高校的23%;率先在國內設立了首都教育、首都經濟、先進制造等10大學科群,搭建了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平臺;與企業和社會機構廣泛開展合作,成果惠及科技民生??梢哉f,首都高等教育已經為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具備和集聚了服務、輻射功能。

地方高校與首都區域發展戰略的互動

1.首都區域發展戰略與地方高校使命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首都的經濟發展策略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依托科技、人才、信息優勢,增強高新技術的先導作用,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不斷提高首都經濟的綜合競爭力,促進首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教育發展規劃》《北京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等文件精神,立足于“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在首都創新戰略的統領下,緊緊圍繞北京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圍繞首都積極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產業戰略部署,今后5年,加快培養適應首都經濟發展方向的軟件、集成電路、信息網絡、傳感網與物聯網、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人才,金融、文化創意產業、現代物流、旅游會展、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人才,使首都高校成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方面軍。

目前,北京地區即將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階段,后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同時,首都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需求。地方高校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服務好區域經濟,幫助所在地區解決社會問題,與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需求相適應,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技術支撐和文化支撐。

2.地方高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機遇

以北京地區為例,2002年北京市共評選出18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包括113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和69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在2007年新增國家重點學科評審工作中,市屬高校的3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中有10個晉升為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北京市面向中央在京高校實施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共建項目建設計劃”,鼓勵中央在京高校與市屬院校聯合,通過聯合研究項目帶動市屬院校提升整體科研實力和服務北京的能力。在共建項目中,大多數項目針對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重點問題進行研究,尤其在支持首都信息化建設、提高首都人民生活質量、改善首都生態環境、實現綠色奧運等方面成為項目單位研究的主要目標,成果轉化項目占到總項目金額的20%以上。2005年底,北京在國內率先建立了10大學科群,很好地整合了北京地區高校資源,完善了高校為社會服務的職能,特別是實現了部屬高校帶動市屬高校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提升了市屬高校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

由此可見,市屬高校在促進北京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的教研成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撐。但是,從教育管理部門政策導向的層面也可以看出,部屬高校始終是在影響、帶動、扶持著市屬高校,后者的綜合實力還相對較弱。如何利用現有的發展基礎,深入發掘自身優勢和特色,實現由“被動”變“主動”,這是市屬高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發展機遇。

3.借助三大職能服務地方經濟

從廣義內涵來講,高校的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都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密切相關。

北京工業大學是以工科為主,理工、經管、文法、藝術相結合的多科性市屬重點大學。經過“211工程”建設,學校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辦學實力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尤其在服務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較健全的學科專業體系,一批重點學科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學?,F有45個本科專業、1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9個工程碩士授權培養領域、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34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建校50年來,學校已為北京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培養了10萬余名學生,他們在各條戰線上發揮著骨干作用。學校已經成為北京市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與研究開發基地。

融入北京是學??萍紕撔碌闹仡^戲。在科技工作中,學校始終堅持緊密圍繞北京市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相關行業,大力開展應用型、工程型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把為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作為學??萍脊ぷ鞯闹行娜蝿蘸褪滓繕?。在學??v向科研經費中,承擔北京市有關部門課題的到校經費約占50%;在橫向科研經費中,來自北京市企事業單位的研究經費比例超過了70%。同時,學校的科研人員也積極瞄準北京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科技需求,以及北京奧運會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尋找與北京市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在北京市重大科研項目、服務三農、國防科研生產任務、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不斷鞏固和擴大已有成果,服務區域民生。學校結合“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和創新工程項目,整合優勢科技資源,設立了“環境環?!薄敖煌üこ獭薄靶虏牧现苽渑c加工”等服務北京的10大科技創新平臺,強有力地服務區域支柱產業和重點領域。同時,學校還加強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開展面向北京市經濟社會建設重大現實問題的戰略綜合研究,構建高水平決策咨詢服務基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

地方高校以“知識”“創新”“服務”融入首都區域發展

1.以“人才培養”為區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高素質人才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北京工業大學一直為北京市源源不斷地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一線人才。多年來,學校以“服務北京,為首都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宗旨,堅持“知行結合、重在創新的實踐教學”的辦學特色,踐行“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強化服務、激勵創新”的教學管理理念,加強教育教學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以“質量工程”建設為核心,加強專業結構優化和課程教材建設,認真落實“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精品教材”“雙語教學”等項目建設,促進全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2003年以來,學校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12個、品牌專業9個;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11門、“教育部—英特爾精品課程”兩門、“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兩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39門,32種教材入選“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40種教材選題入選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獲批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5門。

當然,“人才培養”所涵蓋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播”。近年來,學校在“實踐教學一條線”教改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并實施了本科“創新人才培養不斷線”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育具有“寬厚、復合、工程、創新”特征的優秀人才。目前,學校已建成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兩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1個;獲批成為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北京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實施學校。學校從2002年起設立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2009年又設立了“博士創新計劃”,通過提高研究生獎學金標準、建設研究生工程實訓基地、加強國際聯合培養等一系列措施,努力營造創新環境,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以“科研創新”作為區域創新的支撐動力

區域創新體系的主體是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部門。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中,高校應提高科技支撐和科技輻射能力,加強科技、人才優勢與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結合,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進程,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北京工業大學在這方面的努力和成效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科研經費總量大幅增長。根據教育部統計口徑,學校2009年的到??蒲薪涃M為5.1億元?!笆濉逼陂g到??蒲薪涃M累計達10.95億元,是“九五”期間的4.6倍,實現了學??蒲锌傮w規模的快速、穩定增長。第二,科研項目的數量和質量?!笆濉逼陂g,學校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8項、“863計劃”項目44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3項、國家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45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3項。第三,各類科技獎勵數量、層次同步提高。自2002年以來,學校共獲得國家級獎勵16項、省部級獎勵120多項。在學術論文方面,自1996年以來,教師在國內科技期刊發表論文8,175篇,被SCI/SCIE收錄1,609篇,被EI收錄2,957篇,被ISTP收錄1,537篇。在高影響因子論文方面,自2001年以來,發表影響因子在2.0以上的論文143篇。知識產權方面,截至2008年底,學校擁有的有效專利量為640件,在全國高校排名第9位。1992年~2007年,學校進行軟件著作權登記434項,在全國高校排名第2位。2009年,學校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高校單位入選北京市專利示范單位。第四,建設了一批科研基地。目前學校擁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精密超精密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產學研中心—激光技術中心,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型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和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重點實驗室,兩個教育部工程中心—數字社區工程中心和汽車結構部件工程中心,此外還有3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7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兩個北京市高校工程中心。

3.以“服務社會”作為融入區域環境的切入點

作為地方高校,應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如區域“十二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發展社會需求大且有優勢的特色學科體系,圍繞區域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科研攻堅,主動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究開發機構或產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為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使學校的科研工作適應和服務于區域創新體系?;谝陨险J識,在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學校還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推廣,不但追求開花結果,而且還要做到成熟“落地”。為此,學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精心挑選,周密籌備,參加各類成果推介活動,如北京市科技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全國發明展覽會等,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為學校爭得了榮譽。自2005年以來,學校在“服務三農,規劃下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中完成北京市級、區縣級、鄉鎮級等各類村莊規劃50余項,在編20余項,為指導村莊未來的經濟發展、規范村莊各類項目的建設、改善村莊的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學校在服務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交通規劃、環境治理、信息服務、奧運文化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科研成果,如“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戰略”“北京與周邊地區大氣污染物輸送、轉化及北京市空氣質量目標研究”“鳥巢”大型鋼桁架柱柱腳—混凝土承臺組合結構設計關鍵技術、奧運交通規劃等。

2009年底,學校明確提出了《北京工業大學服務北京行動計劃(2009-2012年)》,今后學校將更加直接地面向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行業,加強針對性強、面向實際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為發展北京現代產業,建設和諧的首善之區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

實踐表明,哪些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強大,這些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動力就足、產業結構的層次就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速度就快。地方高校的重要職責是在區域發展中發揮“知識”“創新”“服務”職能,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承擔起繁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實現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 連蓮、許明:《近年來英國高等教育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政策與實踐》,《比較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2] 劉宇、張平:《基于經濟增長理論的高等教育規模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模型的構建》,《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3] 葉茂林,肖念:《中國高等教育熱點問題述評》,科學出版社 2006年版,第27-28頁。

[4] 孫劍萍:《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量化評價》,《商業時代》2009年第27期。

[5]王艷廷、金浩、高素英:《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場間耦合作用分析》,《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6] 唐志丹、沈烈志、馬曉琳:《高等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教育與經濟》2010年第3期。

(作者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蔡桂蘭]

猜你喜歡
北京市區域經濟
分割區域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擦桌子
區域發展篇
經濟
《北京教育》雜志理事會名單
《北京教育》雜志理事會名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