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遠的精神支柱——從周公致郭老的兩封信談起

2011-01-28 06:50王錦厚
郭沫若學刊 2011年3期
關鍵詞:陳誠宣傳周廳長

王錦厚

郭沫若與周恩來從北伐前夕相識到1976年周恩來逝世,恰好半個世紀。半個世紀里,兩人一直作為知音、兄弟、戰友,共同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奮斗!

在這漫長而艱辛的歲月里,周恩來始終是郭沫若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南昌起義失敗后,在逃亡途中,郭沫若寫了一篇題為《神泉》的文章,說:

朋友們的去向,絲毫也不知道。特別是病中的恩來,在我的腦海中回旋著,我不知道他的病是不是好了,是不是脫了險,順暢地到達了海陸豐?這要算是不幸,只因偶爾的差池,便和他們離開了。那許許多多精神上的支柱,中國革命的火種。

有這些火種的存在,中國革命的火,依然要燃燒起來,而且會從地心燃出,而不是在地面上燃鞭炮了。(郭沫若:《神泉》1948年9月香港《小說》月刊一卷三期《郭沫若全集·革命春秋·海濤集》十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周恩來、郭沫若作為革命火種留存了下來,從地心燃燒出。周恩來更成為“那許許多多精神上的支柱”之一給郭沫若以最大的影響??梢哉f,周恩來一直是郭沫若精神上最重要的支柱!

南昌起義失敗后,他們先后潛回上海。周恩來根據黨的安排,迅速而成功地將郭沫若轉移到日本,讓他在那里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戰場,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抗日戰爭爆發,郭沫若聽從黨的召喚,“別婦拋雛”,只身回到祖國。1937年7月27日,快到上海時,他在船上賦詩道:

此來拼得全家哭,今往還當遍地哀。

四十六年余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回到上海,即馬不停蹄地投入抗戰洪流。當時,上海已成孤島,為了發揮更大作用,他打算去南洋募捐。11月27日離開上海,先去香港,后赴廣州。1938年1月1日,突然接到武漢陳誠來電:

有要事相商,望即命駕。

陳誠

這時,八路軍、新四軍都在武漢設立了辦事處。郭沫若認為有必要去一趟。1月9日便去到漢口。10日,即前往八路軍辦事處拜會多年不見、時時思念的周恩來。在周恩來的房間里會見了董必武、林伯渠、鄧穎超、王明、博古……

會見中得知:陳誠電文中所謂“要事”,原來是國民黨的軍隊又打算恢復政治部,由陳誠擔任部長,周恩來和黃琪翔任副部長。下邊分設四個廳,總務廳之外設一、二、三廳,一廳管軍中黨務,二廳管民眾組訓,三廳管宣傳,擬安排郭沫若任三廳廳長,并擔任指導委員。對這樣的安排,郭沫若很不以為然,立即表示“不愿干”。理由是:自己耳朵聾,不適宜做這樣的工作;并且認為在國民黨支配下做宣傳工作,只能是替反動派賣膏藥,幫助欺騙,自己處在自由的地位說話,比加入了不能自由的政府機構,應該更有效力一點,而且相信自己做了官,青年們是不會諒解的……

在場的同志對郭沫若的這些想法、說法,立即進行了批評、規勸……一致認為郭沫若的想法不合時宜。周恩來更是語重心長地說道:

考慮是可以的,不妨多聽聽朋友們的意見。在必要上我們也還須得爭取些有利的條件。但我們不要把宣傳工作看菲薄了。宣傳應該把重點放在教育方面去看,我倒寧肯做第三廳廳長,讓你做副部長啦。不過他們是不肯答應的。老實說,有你做第三廳廳長,我才可考慮接受他們的副部長,不然是毫無意義的。(轉引自《洪波曲》)

朋友們的批評,特別是周恩來的解釋、勸說,并沒有完全打消郭沫若“不愿干”的念頭。1月31日,周恩來又親自寫信勸說郭沫若。信中寫道:

沫若同志:

你不是滑頭,你太感情了一點。

廿七·一·卅一

周恩來

盡管如此,郭沫若的思想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為躲避三廳廳長職,2月6日,竟只身逃到長沙去了。陳誠得知這一消息,幾次電話催督他回漢口,又通過黃琪翔等人向郭沫若表示:一定要回去,一切問題都可以當面商量,甚至這樣放話:要等他回去,三廳才開始組織,假如他不回去,三廳就盡它虛懸在那兒……許多朋友說:你假如要再開玩笑,那大家都不把你當朋友了,將來的歷史也不會容恕你的。2月26日,周恩來又特派于立群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和其他朋友的信前往長沙會見郭沫若。于立群還口頭轉達了陳誠對周恩來的表示:要他立刻回漢口,一切事情都可以商量。這樣,郭沫若才于28日,偕于立群一道回漢口。

郭沫若回漢口后,陳誠立即去看望。郭沫若向陳誠提出三個條件:

一、工作計劃由我們提出,在抗戰第一的原則下,應該不受限制;

二、人事問題應有相對的自由;

三、事業費要確定,預算由我們提出。

陳誠回答得很干脆,件件依從。(轉引自《洪波曲》)

這樣,郭沫若才答應出任第三廳廳長。3月1日著手籌組,先后與董必武、周恩來、陽翰笙等人多次討論、研究、擬定工作計劃,又特送周恩來審閱。周看后,復信說:

沫若兄:

計劃草草閱過。據弟預測,一般的規模稍大,其中易遭批駁者約有:

1、港廠恐會批為緩辦;

2、石印廠恐被總所拿去;

3、宣傳總站恐被改為每戰區一個,戰地日報亦然;

4、后方宣傳總站、分站、基站會被減少或緩辦;

5、通俗刊物,日刊、三日刊、半月刊會被改為一種;

6、宣傳隊中之講演、話劇、歌劇,歌詠,據我意合為綜合宣傳隊為好,恐亦被削減;

7、各種半月刊嫌多;

8、國際宣傳綱嫌多;

9、英文日報、周刊只能批準一種,或緩辦或交中宣部。

所測如是,尚待證明。但一般的是周密,原計劃可即面呈部長。附帶聲明,請其先示原則,以便舉辦。

草此,即致

敬禮!

周恩來

明午請約翰笙、壽昌、國庠、乃超一談。

經過幾番協商,反復研究,整個組織機構和工作計劃,以及各種重要的人事問題,大體都得到解決。三廳于4月1日宣告正式成立,隨即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工作:武漢各界“擴大宣傳周”;慶祝臺兒莊大捷“歌詠、美術、火炬水陸大游行”;“雪恥與兵役擴大宣傳周”;“戰時節約運動宣傳周”;“‘七·七’周年紀念獻金活動”;“‘九·一八’周年紀念擴大宣傳周”……這一系列的宣傳活動(詳情可參看本刊發表的《三廳工作報告》),掀起了蔣管區抗日的最高潮。

在工作中,郭沫若除親自參與各項實際活動,還從理論上予以總結,不但為鄭傳益所編的《政治工作的實施》作了序文(見封二),指出:

在工作中教育對象,在工作中尤須教育自己。古人云:“修辭立其誠”,必自己先有誠信,然后工作方能推動。本書作者于此曾三致意焉。希望本書之讀者勿得魚而忘筌也。

郭沫若 廿七·五·五

6月,該書由武漢拔提書店初版。緊接著郭沫若又自己動手撰寫了《戰時宣傳工作》一書。全書分《總論:理論與方法》,《分論:應用與實習》兩部分??傉撽U述了抗戰建國綱領、宣傳工作者之修養,以及言論宣傳,藝術宣傳等宣傳方式,分論則分別說明對民眾、士兵、敵人不同對象以及國防的宣傳等。七月二十五日由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印發。封面上特別用了:“戎馬書生”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著、“樂山郭氏”、“沫若”三個印章。這兩本書對三廳的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從南昌起義到三廳到文化工作委員會,再到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直到文化大革命,可以說,周恩來一直都是郭沫若精神上的支柱!難怪1976年1月9日,周恩來逝世的噩耗傳到了正在生病住院的郭沫若耳中,他驚呆了,悲痛欲絕……用顫抖的手在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悲痛的詩句: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寄托自己的無限哀思。

附記:本文寫成,得曾健戎先生提供若干材料,致謝。

猜你喜歡
陳誠宣傳周廳長
牢牢把握紅色主線凝聚奮進“紅色動力”
獲獎之后
陳誠的四年級
“C位”舍我其誰
當老同學成為上級
狠心的龍蝦媽媽
愛情不止眼前的茍且
2013年靈川縣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異彩紛呈

郭沫若學刊2011年3期

郭沫若學刊的其它文章
佚簡三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