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村視野下我國農民健康生活方式初探

2011-01-30 05:55
體育研究與教育 2011年1期
關鍵詞:農民農村生活

張 秀 芳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編輯部,吉林 長春 130022)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它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與幸福,更關系到國家的繁榮與穩定,是小康社會在農村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與文化保障。依據農民是農村的主體、農業是農村的重要產業、農村是農民和農業的載體的原理可知,新農村的建設絕不僅僅是“新經濟”、“新村莊”、“新住房”的建設,還是“新文化”、“新生活”、“新思想”的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部署,提出要在農村建設中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指導方針。這一方針雖然僅有短短二十幾個字,但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要求將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起來,保證富裕、民主、文明、和諧共同實現。在這二十幾個字的要求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屬于物質文明;管理民主屬于政治文明;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屬于精神文明。

長久以來,我們總會把農村落后的發展狀況歸咎于農村經濟水平的低下,而很少從農民的精神層面來思考這一問題。實際上,農村的落后往往是由農民自身落后所導致的,而這種落后又集中體現在農民個體較低的文化素質之上。因此,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文化素質的高低不僅決定著農民個體是否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決定到農村的落后狀況是否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觀。

文化形成于生活,又推動著生活。農民的生活方式是農村文化發展的基石和動力源泉,也是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要改變落后的農村文化,實現農村發展方式的真正突破,就要從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入手,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與精神面貌,幫助他們樹立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使每一個農民都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創造條件。

1 推動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時代價值

生活方式是指一個人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社會交往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要回答的就是“如何健康生活”、“如何更合理地享受生活”的問題。在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建設農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提高廣大農民的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還會為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注入全新活力。

1.1 健康生活方式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奠基工程

國家統計局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推算,截止2006年底,我國農村人口為7.37億,占全國人口的56%。由此可見我國的絕大多數人口還是農民,這就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必定是在廣大的農村,而農村、農業、農民這三大問題就成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問題及關鍵所在。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達的社會,還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將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于其中,提出了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p>

所以,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單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更是一個體現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的全面概念,它的理論前提和具體內容無不體現著對人全方位的關懷與體貼。正因為此,身心和諧發展的農民勢必會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統領性要素。而健康的生活方式,雖然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卻與農民身心發展和農村文化建設直接相關,并時時刻刻地在影響著農民的生活,它與個體生命相伴始終,影響著包括生產、休閑、消費在內的農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個人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農民自身發展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性因素,在“三農”問題中有著戰略性地位。沒有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農民的全面發展以及農村文化建設勢必會受到影響,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將無法得到很好的體現,所以,我們必須看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和保證,必須提高對它的重視程度。

1.2 健康生活方式是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證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源泉。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作了全新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見,健康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素質、社會適應、道德品質等內容,是人身心各個層面的有機結合。當個體在這幾個方面都得到良好發展和維護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因此,要想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工程實施真正造福于農民,就需要在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去不斷地為他們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創設有利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中,健康生活方式與農民身心健康發展間的關系是最為緊密的,它直接決定和影響著農民的生活態度和處事行為,具體體現著農民的發展觀和消費觀,是農民健康的首要保證。

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在感受新文化、新潮流的同時,也保留和產生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與“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戒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產生了很大的背離。很多家庭在富裕起來后并沒有去自覺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科學素養,反將大部分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在吃穿玩樂上,導致“因富致病”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人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富貴病”;另外還有許多農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卻在精神上無比空虛,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動力。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對農民的生活方式進行引導,讓他們懂得何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何為科學合理的休閑方式,幫助他們統籌兼顧地協調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系,從而使廣大農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使身心協調發展,為他們勞動能力的增強提供一個堅實的健康基礎。

1.3 健康生活方式是打造新農民的關鍵所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民生工程,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成功與否,關系到農村能否實現“科技興農”。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身素質的高低。當前,建設新農村的客觀條件已初步具備,真正缺少的是能夠承擔起建設重任的新農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而培育新農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以人為本,引導全體農民實現現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一種健康文明的行為,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現農民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引導農民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利于保證他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自覺自愿地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有利于幫助他們逐步擺脫落后、陳腐的文化習俗,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中發展自己、實現自己,形成科學合理的作息規律、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良好的公民意識、和諧開放的社會價值觀念、拼搏進取的生活態度,使他們“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從而不斷培養和造就出適應時代發展的社會公民,實現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從根本上推動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因此,農民健康生活方式是農村經濟乃至整個中國農村得以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它于無形中影響著農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風格,是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民”的關鍵因素之一。

2 現階段影響我國農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缺少相應的人力物力投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包括“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在內的整體性概念,它不僅僅包含經濟的發展,還包括社會、文化的繁榮,因此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但是,當前卻有很多地方行政機關誤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作了農村新經濟建設,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卻弱化甚至忽視了對農村文化、農民生活的培養和建設。一些領導干部為了使政績得以及時體現,往往把大量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對“形象工程”的建設和完善上,而對健康生活方式這些效果較為隱蔽、價值不易衡量的“利民工程”卻采取忽視乃至規避的態度。這些錯誤的觀點和行為削弱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容易導致廣大的農民群眾在生活上富裕的同時卻陷入到精神的極度匱乏中。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休閑方式不但沒有在生活富裕的同時得到解決,反倒大有抬頭之勢的現象。

另外,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所提供的財政支持不僅在總量上偏少,而且在構成上也較為單一,更多的是在關注交通、水利等生產性設施,而對鄉風文化建設、農民健康保障等非生產性設施則關注不夠,對農民的體育健身運動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這些關系到農民健康生活方式養成的非生產性設施,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體現出它們的效用,因此在很多人眼中是低效甚至無用的。經費的不足,導致大多數農村沒有休閑活動場所和體育健身設施,很多的鄉村文化站形同虛設,沒能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一些科學有益的休閑活動,引導他們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文化生活的匱乏,很多農民在農閑之余便會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以打麻將等方式來消磨時間,長此下去,不僅不利于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還有可能會影響到社會治安與鄉風建設。

2.2 農民缺少主動意識,受舊文化、舊習俗影響較大

農民是農村社會文化的主體,也是影響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因素,政府、社會無論做何種努力,最終還是需要通過農民來完成和體現。但是,當前廣大的農民群眾很少有人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民受教育水平還普遍較低,他們一般沒有很好的科學文化素養,鑒別能力相對較差,非常容易受到舊傳統和舊習俗的襲擾,缺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覺性和自愿性。此外,農村要發展,農業要興旺,勢必離不開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素質的提高則必須通過學習來完成,因此學習不僅是“科技興農”的重要途徑,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但現實是當前大多數農民還缺少學習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主動性,認為學習和自身并沒有太大的關系,缺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態度和精神,這就阻礙了他們文化知識的豐富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培養他們健康生活的態度和方式。一些農民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缺少相應的衛生保健知識,平時缺乏鍛煉,生病時卻又諱疾忌醫,這就給那些庸醫和“大師”提供了可乘之機。還有一些農民在富裕起來后,沒有注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而僅僅將目光放在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上,把大魚大肉當做生活幸福的標志,膳食搭配不合理,休閑方式不健康,這些都嚴重損害著他們的身體健康,使以往一些多發于城市的“富貴病”開始不斷向農村蔓延。

2.3 社會缺少必要的氛圍,對農民的引導不夠

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雖然是潛移默化的,但卻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于無形中受到感染和改造,改變農村落后的文化習俗,推動農民更理性、更科學的消費休閑,幫助他們逐漸擺脫舊文化舊習俗對他們思想上、身體上造成的不良影響。但是,當前整個農村社會并沒有為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營造出一個濃郁的氛圍。鄉村文化站、板報櫥窗并沒有發揮其貼近農民的優勢,其宣傳功能幾近荒廢。而鄉村一級的衛生所除了為村民提供一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外,并沒有承擔起普及衛生保健知識、傳授衛生保健技巧的重任。大部分村落里缺少或根本沒有健身、休閑場所,而村委會也很少組織村民開展各種各樣的健身活動,推廣健康的生活休閑方式,村與村之間的比較和競爭僅僅停留在房屋建設等硬件指標上,而忽視了包括農民生活方式在內的諸多軟件指標。這種“為物不為人”的社會環境違背了“人是目的”的價值理念和內在要求,將新農村建設的真正核心——農民拋于一旁,大大削弱了社會本應具有的引導和促進效用。此外,農村社會還缺少對農民身邊典型事例的挖掘,理論宣講的多,事實呈現的少,沒有使農民真正意識到健康生活方式所能帶給他們的好處,不利于調動農民改造落后生活方式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 推進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

推進農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好政府、社會及農民個人間的關系,也需要他們的共同努力,創建以政府為核心、以農民為主體、以社會為輔助的全新的三方聯動機制(見圖1)。

圖1三方聯動機制圖

3.1 政府要積極引導,推動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革

政府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民健康生活方式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與農民個人的幸福密切相關,還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有著極大地推動作用。作為行政部門的政府首先要意識到建設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把推進農民健康生活方式與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聯系起來。改變以往那種只重視農村經濟建設,而忽視農民文化、生活建設的工作思路,將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設與農村經濟建設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認識到農民的生活方式不僅關系到農民自身的健康,也是整個農村經濟建設的前提和促進條件之一。

其次,作為權力核心的政府職能部門要及時更新觀念,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那種面面俱到的管理方式。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對農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設采取消極的規避態度,而是需要它對農村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變“管”為“導”,實現由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生活方式是一種內隱于人心中的習慣和態度,改變舊的生活方式更多的需要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因此僅靠強制性地外力壓制,是無法從根本上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所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對廣大農民進行積極的教育和引導,大力宣傳衛生科普知識和公共健康知識,從深層次上引發他們在生產、生活觀念上的變革;加強鄉風文化建設,因勢利導地改變舊習俗、舊習慣,使他們在內心深處能夠真正認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在物質上“富起來”的同時在精神上也一并“富起來”。

再次,政府在政策、資金投入上要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傾斜力度,使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設不僅有“名”,還有更多實質性的內容。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農村提供的公共服務一直不足,農村的科教文衛事業相對城市來說處于嚴重落后的狀態。因此,為了在農村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新建一批體育休閑設施和文化活動中心,引導農民積極地進行鍛煉、強健體魄,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并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漸實現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為農民提供良好的衛生、醫療保障,使農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2 廣大農民要轉變觀念,提高素質,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農民是建設健康生活方式進程中的主體和受益者,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政府和社會所采取措施起到的效用就會微乎其微,因此,在農村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歸根到底還需依靠農民的主體性力量和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廣大農民首先應當不斷地去提高自身的公民道德素養,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培養自己的甄別能力,從而能夠很好地區分善惡美丑、是非曲直,懂得何為對自己真正有利的東西,逐漸消除農村中殘留下來的落后觀念和封建文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實現生活態度的積極轉變,用科學、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另外,農民群眾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學習衛生保健知識,合理搭配膳食,加強體育鍛煉,改變不健康的休閑娛樂方式,注意個人清潔衛生習慣的養成。最后,農民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時還要明白,只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同統一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富?!?。廣大的農民一定要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做新型農民,真正擔當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任。

3.3 社會要為農村建設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良好的氛圍

“社會環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作用”。每個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它對人身心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在無形中給人的思想和觀念以沖擊和教育,幫助人領悟和吸收有益成分。因此,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對實現農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社會要為廣大的人民群眾營造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氛圍,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新聞媒體宣傳科學文明的生活態度和休閑方式;鄉村文化站、衛生院、板報櫥窗要發揮貼近村民的優勢,利用各種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向村民普及衛生保健知識,擴大科學健康文化的影響力,使廣大村民于無形中學習到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識和信息,接受健康生活的理念與方式,學會科學鍛煉的方法。其次,各個鄉村文化站要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農民開展一些健康向上的健身休閑活動,并定期舉辦一些村與村之間、鄉與鄉之間的競賽活動,對獲勝者給予一定獎勵,從而調動農民參加這些休閑活動的積極性。再次,整個社會應該發掘農民身邊的典型事例。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通過身邊的事例,可以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健康生活方式給人帶來的益處,激發他們選擇健康生活的內在動力和熱情,進而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在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結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村落后面貌的利民工程,它不僅要求經濟的發展,還要求文化的繁榮,是農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協同統一。農民的健康生活方式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與打造身心健康的新農民息息相關,更是變革農村落后文化、創建小康社會的前提性保證,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要素。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很少關注到建設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政府缺少必要的財政支持,農民缺少自我的主體性意識,社會缺少相關的宣傳引導。正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廣大的農民群眾依舊沒能建立起一種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實際上,農民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的共同努力與相互協調。首先,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更新工作思路,實現管理者向引導者的轉化,為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設提供良好的財政支持與政策保障;其次,農民要積極轉變觀念,提高自己的甄別能力,剔除落后文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來文明生活方式;再次,社會要充分發揮自己貼近群眾的優勢,創設具有科學人文氣息的整體氛圍,引導農民、教育農民,從而真正建立起以政府為核心、以農民為主體、以社會為輔助、以建設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為目標的三方聯動機制。

[1] 徐云霞.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實現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J].鄉村經濟,2008(9):15~18.

[2] 顧益康,黃沖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與理論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6(10):29~34.

[3] 張秀芳.新農村背景下農民健康生活方式建設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5):19~20.

[4] 夏建文.我國農村改革中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與積極作用[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5):353~355.

[5] 汪業周.論生活方式的蘊涵與結構[J].理論學刊,2002(1):90~93.

[6] 朱仰東.改善民生是新農村建設之本[J].上海農村經濟,2009(8):9~10.

猜你喜歡
農民農村生活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