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創作中的《浮士德》精神——古諾、林兆華、徐曉鐘三種導演版本之比較

2011-02-15 06:14陳孟亮
藝苑 2011年5期
關鍵詞:浮士德魔鬼歌劇

文/陳孟亮

曉鐘導演的《浮士德》劇照之一

這次座談,我們觀看了三種不同的《浮士德》舞臺演出版本,下面我想稍加比較,談談自己的感想。

法國作曲家夏爾·古諾(1816—1893)的歌劇《浮士德》被說成是西洋歌劇中偉大而完美的杰作,于1859年3月19日首演于巴黎抒情劇院。此劇曲調通俗、色彩豐富、抒情柔美,開創了一代先風,也奠定了古諾世界歌劇大師的地位。1975年,巴黎歌劇院演出夏爾·古諾的歌劇版《浮士德》,場面華麗而盛大,舞臺上運用多層次的空間,正上方是閃亮的巨型轉輪,百姓、軍人、紳士、淑女、婦孺層層疊疊的歌聲,加上華爾滋圓舞曲,營造出載歌載舞的情境,充分顯現歐洲歌劇的磅礴氣勢。

與其它兩版不同之處在于:歌劇《浮士德》并沒有天主與魔鬼打賭的情節,而直接進入主題:出賣靈魂。另有一點同樣值得我們注意:浮士德與魔鬼靡非斯特的衣服總是一致的,從一開場的紫色長袍,到年輕浮士德穿的淺色禮服,毛領的深色長外套,甚至禮帽與手杖等,兩人的服飾總是一模一樣。似乎是導演欲從服裝來顯示他們是一體兩面的狀態,靡非斯特事實上就是代表著浮士德心靈深處所蘊藏的那一抹邪惡與欲望。當浮士德已被魔鬼收買之后,他的靈魂亦已與魔鬼同存無異了。馬魯格利特的仰慕者西比魯是由女演員反串,而林兆華版本的魔鬼也是女演員扮演,兩者之間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與古諾的歌劇《浮士德》相比,林兆華完全用另類的手法來闡釋歌德的經典詩劇。演出特邀鮑家街43號搖滾樂團參加,搖滾樂參與話劇演出,這在中國大概是第一次。大幕尚未開啟,搖滾樂隊就透過熱鬧的音樂,以投影方式為開場,隨后身穿黃襯衫、蓄長發的主唱發出嘶吼的聲音,似乎要唱出上世紀90年代年輕人內心深處的吶喊。將經典的《浮士德》與新潮的搖滾樂擺放在同一個舞臺上,真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這也預示著導演要將一個另類的《浮士德》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林兆華的《浮士德》中,整個實驗劇場幾乎是赤裸地呈現著,只見兩座樓梯連著的高臺矗立于舞臺上;白色的天幕隨時可以直接投射燈光,令人聯想起皮影戲和電影。兩旁的鐵樓梯,使上帝可以站立在舞臺最后的最高點,可升降的高臺可當牢房的欄桿,甚至當它緩緩升起時,又代表將第一部的甘淚卿和第二部的浮士德靈魂接引到天堂。在舞臺前方置放一個鐵籠,象征著浮士德的書房(在老浮士德眼里卻是個監獄),甘淚卿的牢籠,海灘的壕溝,甚至是墓穴。舞臺上用白幕打上燈光,以皮影戲的手法,造成遠遠近近的距離變化,效果強烈。殘破的吉普車在舞臺上呼嘯而過,在搖滾樂的襯托下,表現浮士德內心底層對自由奔放的追求。這一切表現出天馬行空般的導演思維。

古諾作曲的歌劇《浮士德》劇照

林兆華讓天主身穿白色浴袍,高高在上,面露不屑的表情,手拿著話筒對著下方的舞臺說話;讓魔鬼靡非斯特由女性演員扮演,而浮士德則由兩位演員分別扮演(象征著主角的身體與靈魂)。地靈的出現用吹氣球方式由小漸大的呈現在舞臺。劇中還大量運用了敘述的方式和中國戲曲的虛擬表演手段。

林兆華的《浮士德》,是三個版本中唯一的完整演出的版本,整體看來更具悲劇性,包含了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追求美的悲劇、事業悲劇、理想悲劇……搖滾樂的加入、吉普車的出現、皮影戲手法、戲曲般的騎馬動作、巨大的雕像極不協調的高吊于舞臺,各種具象與抽象的拼貼,等等,都說明中國話劇的舞臺藝術在上世紀90年代受到了西方的深刻影響。

徐曉鐘的《浮士德》只演出第一部,但又在尾聲部分加入原著第二部的開場,讓觀眾有一種從人生的“小世界”準備邁入“大世界”的期待心理。

徐曉鐘將《浮士德》“演出的形象種子”定為“茫茫大海中的苦行者”。舞臺上最醒目的就是那座巨大的拱橋,圓形的旋轉舞臺作出不同的場景變換;海浪聲幾乎在每個場次中間歇響起,以呼應導演對此劇“形象種子”的定調。在海頓《創世紀》的樂聲中展開了天堂序幕,三位天使的朗誦聲,讓人感受到天上一片光明祥和之氣,天主與魔鬼打賭完,緊接著就是伴隨著海浪聲的幽暗夜晚,老浮世德獨自在書齋中獨白,頭兩場戲的反差非常的大,開始將觀眾引入歌德的《浮士德》境界:對于人生的完美追求。

徐曉鐘的《浮士德》秉持忠于原著的概念,闡場歌德原著的精神,全劇采用傳統詩劇的形式,注重押韻及演員的聲調表情;隨著劇情的發展,將《浮士德》的文學名句打在字幕上(而非全部臺詞),加深觀眾對此名著的印象,亦增加此劇的文學性。此劇的服裝設計,呼應導演以具象為意向的創作概念,參照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平民的裝束加以設計,利用顏色來區分人物的個性,例如:黑色代表浮士德、紅色代表靡非斯特、白色代表甘蕾青,在衣服顏色上為每一位主角作了造型上的顏色定調。

上海話劇中心全力動員,務必將《浮士德》作最完美的演出,但此劇仍有些不足之處;雖已竭盡的將情節刪減,但場次之多又使此劇有零碎冗贅之嫌,應可將部分場次集中濃縮,減少暗燈及轉場時間,讓全劇有一氣呵成之感。飾演浮士德的資深演員許承先,其敬業態度實著令人深感敬佩, 但舞臺形象上的呈現畢竟是現實的,倘若換另一位青年演員分飾年輕的浮士德,與朱杰飾演的甘蕾青演對手戲,應更能凸顯浮士德的年輕形象,或許更能勝任也更具說服力,并可以減輕許承先老師體力與精神上的負擔。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許承先對老浮士德沉穩內斂的詮釋,的確是不容抹滅的舞臺藝術成就。

上述三種《浮士德》導演版本都賦予歌德的《浮士德》新的詮釋內容與新的藝術生命。每個導演的創作都自覺或不自覺的顯現出自身的《浮士德》精神,那就是對完美不懈追求的精神。

猜你喜歡
浮士德魔鬼歌劇
作為賭注的浮士德
《浮士德》(書影)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視域下解讀《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魔鬼魚,翻啊翻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19世紀的法國大歌劇:古諾的《浮士德》
歌劇要向戲曲學習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令人生畏的“魔鬼魚”
魔鬼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