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簡論

2011-03-20 11:10岳喜騰
文教資料 2011年2期
關鍵詞:大學校園校園文化辦學

岳喜騰

(臨沂大學 費縣分校,山東 費縣 273400)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建設的一個永恒課題。從大學產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學的一切活動都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culture)原意為種植、耕作,含有通過勞作獲得成果之意,到后來才逐漸演變為培育、教養等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各級、各類大學如何更好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的獨特作用,需要我們每一個大學人認真思考和努力實踐。

一、大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其職能的必然選擇

不同的高校,因類別不同、人才培養的規格不同及社會文化背景和辦學理念上的差別,會表現出類的屬性和個性化特征屬性,但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卻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學、科研和服務三大職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職能,服務是職能的延伸。大學校園文化因其特殊的價值,在大學校各項職能中,始終起著獨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園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課堂,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來有精神激勵、價值導向、行為約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從校園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講,校園文化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環境創設”和“文化營造”潛移默化而非強制性地發揮影響,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不教之教化。最后,從美學角度分析,校園文化的構建和發展過程就是對能夠啟迪、感化學生各種美的潛在客體進行精神化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對其文化價值挖掘和升華的過程。通過審美,學生得以解讀校園環境中蘊涵的精神;通過審美,學生能夠將個體耳濡目染的感悟和體驗,內化為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認同,成為約束和指導個人的處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燈。

二、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之處

1.沒有擺正校園文化各組成部分,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行為的、組織的等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過于追求物質文化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

2.在特色建設上,沒有很好地考慮學校的歷史背景、學校定位、培養目標,盲目從眾,滿足于借鑒他?,F成的經驗,自主與創造不夠,致使校園文化特色不突出,個性不鮮明。

3.在實踐操作層面,沒有長期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和方案,不能把校園文化建設同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學校主體活動結合起來,始終形不成對校園文化具有統領作用的學校精神。

4.在組織管理上。把校園文化建設只視為某個或幾個部門的職能,沒有發揮和調動校園人(教師、職工、干部和學生)廣泛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校園文化建設許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流于形式。

三、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堅持四項原則,處理好四個關系

1.堅持傳承原則,處理好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雖然我國的近代大學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以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問世、1903年“癸卯學制”的頒發為標志),比歐洲(我國學者普遍認為西方現代大學萌發于中世紀的歐洲)晚了數百年,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積淀,卻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不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遺失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選擇就是要堅持文化傳承原則,認真梳理、發掘和反思辦學歷程,正確處理好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將校園文化建設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這片沃土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廣大校園人通過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在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增強校園文化的先進性,進而對整個社會文化建設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2.堅持時代性原則,處理好與時代文化的關系。

“文化并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1]生活是與時俱進的。顯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變,它必然會隨著社會環境和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嬗變。大學校園文化的形成,即是一個營造過程,也是一個發展過程。只有在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的基礎上,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才能實現創新與跨越,而且這種創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學校園文化就越富時代朝氣。哈佛大學的成功歸根結底就在于她不斷主動迎接時代的挑戰,敢于推陳出新,領導潮流的創新精神。北京大學在“五·四”時期之所以成為新思想、新文化的搖籃,也是得益于敢為時代先的文化創新精神。由此可見,校園文化建設如果不能體現時代的特征,站在時代改革發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進作用。

3.堅持多元化原則,正確處理與域外文化的關系。

在教育日漸走向終身化、民主化、個性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今天,大學正以其廣博的胸懷接納來自世界不同的文化與聲音。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為現代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大學校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激蕩,青年學子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不出國門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國的文化大餐?,F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主動適應這種開放式的趨勢,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正確對待域外文明,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也唯有如此,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吸引廣大青年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而被廣大青年學生所接受。

4.堅持區域化原則,正確處理與區域文化的關系。

一切大學的校園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時空特征,也無不打上她所在區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大學,其時代氣息和前瞻意識要強一些;而地處經濟偏遠地區的大學,則更貼近寧靜志遠、淡泊明志的精神港灣。因此,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既要注重規范化、科學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發揮區域文化的優勢,形成人無我有的獨特區域個性特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越能吸收她所在區域文化的優勢,校園文化建設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園人的個性品位。

四、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重點加強的幾項工作

1.凝心靜氣,突出學校精神的培養。

學校精神在整個校園文化中處于靈魂的地位,是由學校辦學的歷史傳統、學科特色和名師、名生的品格、修養、社會影響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獨特、鮮明的辦學理念和個性特色,反映著校園人群體意識的價值追求。學校精神所具有的號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辦好一所學校所必須具備的寶貴精神財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鮮明的大學都具有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學在八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獻身上帝、獻身學術的精神和求實、辯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耶魯大學的“教育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國北大的“兼容并包”,清華的“厚德載物”,南開的“允公允能”無不都是這些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精神層面的凝聚和結晶。

學校精神主要是通過校訓、校風、校歌和?;盏刃问奖憩F出來的。校訓是一所學校傳統和特色的簡要概括,是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校風則是學校風氣的總稱,是由學校成員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是校園文化建設諸方面的綜合反映。二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處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就會自然而然地被他們自覺發揚,從而演變、升華為代表學校整體價值追求的學校精神。成功的校訓和優良的校風的形成不是空穴來風,也不能通過某種方式從別處移植而來,只有在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合理的現實存在的基礎上,經過校園人(幾代,甚至十幾代人)倡導、踐行、提煉、升華、結晶而形成。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者們要潛下心來,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目標,認真總結和梳理本校的優秀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征集、挖掘、設計最能體現本校辦學特色的校訓、校風、校歌、?;?,并在實踐中積極倡導,身體力行,循序漸進。大力營造學術自由和科學、民主之風,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學術腐敗等不正確文化的侵蝕和蔓延。引導廣大教師潛下心來做學問,管理人員專下心來做管理,全體學生靜下心來做功課,為學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奮斗。

2.強化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校園和諧。

校園人的行為主要是指師生員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從事教學、科研、文體娛樂及對社會服務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有意識的能動反映,是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在師生員工個體及群體身上的具體體現。養成師生員工良好的行為習慣,創建和諧校園,對當前我國高校由外延型擴張發展向內涵式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類高校都要根據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立即行動起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開展行為規范教育、文明禮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從言談舉止、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尊敬師長等方面強化當代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全面而系統地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從精神風貌、敬業態度、專業水平、人際關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形象;廣泛而深入開展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本領的教育,促使各級管理、服務人員形成履行職責,忠于職守,敢于負責和樂于奉獻的優良工作作風。

3.營造多元智能型校園,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教師、學生、干部、職工等)屬于高深知識密集型的社會群體。較高層次的智能型知識文化是大校園文化區別于其他亞文化(如企業文化、商業文化、鄉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標志。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傳統智商理論的局限。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項智能,即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運動、音樂韻律、人際溝通、自我認識和自然觀察智能[2]。這不僅為教學策略,而且為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重視差異教育和個性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首先,要在廣大教師中大力宣傳倡導多元智能理論,促使他們更新觀念,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自覺地把促進大學生的智能發展同專業設置、學科建設、課程開設等結合起來。自覺實現由學生的控制者向學生的觀察者轉變;由學生的監護者向學生的協助者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情景的提供者轉變。其次,要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學生會、團委會牽頭組織,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各種有益于大學生智能發展的活動。除了定期開展藝術節、科技節、科普講座等活動外,還要組織起學校、院系和專業三個層面的各種社團和興趣小組,努力做到:學期初有計劃,學期中有檢查,學期末有總結。確定好輔導教師、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和資金投入,使各項活動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規劃,綜合考慮,圍繞著大學生智能活動的開展,優先配置好各項教學設施、活動設施和生活設施,進一步完善學分制度,為大學生智能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和制度保障。

參考資料:

[1]韓延明.強化大學文化育人功能[J].新華文摘,2009,(15):126.

[2]cardner,Howard.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1983.

猜你喜歡
大學校園校園文化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淺析大學校園熱微環境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山西大同大學校園植物區系特征分析
中外合作辦學大有學問可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