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荷香蓮韻”觀佛教的“佛境禪心”
——論傳承“蓮花崇拜”對佛教融入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2011-04-07 06:53侯青云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信眾蓮花佛教

侯青云

(湖南省婁底市老科協,湖南婁底417001)

從“荷香蓮韻”觀佛教的“佛境禪心”
——論傳承“蓮花崇拜”對佛教融入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侯青云

(湖南省婁底市老科協,湖南婁底417001)

蓮花崇拜(或蓮花信仰)為佛教早期崇拜之一。佛教借助蓮花形象以宣傳佛教理論,借助蓮花生物特征以闡述其義理,提供了引導教內僧眾和教外信眾追求的理想目標。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樣,要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形勢,認真審視其發展軌跡,挖掘其基本理論中與當代社會現實有價值的精神內核,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主流文化實現新一輪的融合。

蓮花崇拜;佛教;融合

凡是宗教就存在信仰崇拜;佛教的信仰崇拜包括佛祖崇拜、供養崇拜、偶像崇拜和圣物崇拜等等。其中,佛教的圣物崇拜就有“蓮花崇拜”,或者說佛教的道德信仰包含著“蓮花信仰”。

1 一位智者的聰慧

蓮花(包括睡蓮),其花色妍莊重;其葉碧綠清蔭;其莖正直中空;其果滋潤清心;其根(地下莖)嫩白如玉;花、葉、蓮子、根莖、藕節都可以入藥。蓮藕掘后,次年復生,“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后先相繼,自夏至秋”,繁衍不息。2000多年前,處于亞熱帶地理氣候條件下的印度,既有綠蔭碧水,又有酷熱干旱。當地居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與包括蓮花在內的其他生物共生共存,和諧友好,將蓮花至清至純的生物形態,賦予崇高、圣潔、吉祥、平安、素雅、光明、貞靜的人格象征,以此寄托自己的信念、情懷和希冀。

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佛教,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著釋迦佛的思想。據佛經記載,釋迦佛在菩提樹下七天七夜,悟出了“四諦”真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佛教理論,其核心思想是,人生是苦,人間世界是苦境;要超凡脫俗,必須不受世間的污染,做到遠離污濁,進入清凈無礙的心靈境界;而蓮花陷污不染,清自中生,不枝不蔓,無掛無礙,出污泥而獨能保持花葉鮮美的生物特征,昭示著生命的再生,象征著佛教所說的解脫過程。蓮境,是釋迦佛指引給信眾的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吨邪⒑洝酚涊d釋迦佛的話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往。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華。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蹦蟼鞣鸾淌サ洹督浖穼⑸徸雍蜕徣~上的露珠比喻不為諸種情欲所污染的生命。

釋迦佛圓寂后,他的門徒對釋迦佛的出生、對他的平生“圣跡”、對他的肉身安葬,乃至于對他母親懷他著孕的情形,都以蓮花為烘托渲染,給釋迦佛頭頂抹上一圈圈耀眼的靈光。但是,釋迦佛自稱“覺者”,只是一個覺悟了的人;其并沒有說過自己受到什么神靈的“啟示”與“托付”。他構想的蓮花世界,順應了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迎合了大眾的愛蓮心理,以達到傳播佛教教義的目的,使佛教香火綿延2 000年而不衰,既顯示了一位智者的聰慧,又使我們看到了2 000多年前人與自然和諧的淵源。

2 佛教義理的精華

不論翻閱黃卷經書,還是拜謁深山寺廟,蓮花與佛教相伴相隨,被譽為“人中好華”。世間實在之物,曾經被賦予佛境禪心,“蓮香”遠溢,梵音遠播。

蓮花在佛教經典中意蘊深廣。蓮花有香、凈、柔軟、可愛四種特性,《攝大乘論釋》卷十五中以此比喻佛法常、樂、我、凈四德。佛經《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和《三藏法數》中,載有蓮華喻菩薩的十種善法,其內容為:1)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于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于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云: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4本體清凈(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5)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6)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于閉法無所滯礙,充于內而形于外,故體常清凈,柔軟如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7)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莊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9)成熟清凈(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咸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又據《華嚴經》載,“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圣所用。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薄赌鶚劷洝方庹f“佛有四德”時說:常德,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于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于寂滅于涅槃凈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凡夫俗子的“自我”,而具備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謂凈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污而無染,猶如清凈的大圓鏡,了無纖翳。這些取譬,將佛陀的形象、行為與蓮華的植物生理特征相提并論,賦予了蓮華至高的人格精神。

佛經把“蓮境”喻為“西方凈土”,“佛國”是清凈不染的蓮花境界,是佛教為世人設計的“西方極樂世界”,被稱之為“蓮邦”?!度A嚴經》認為,大千世界是安住在在一朵大蓮里花里的,蓮花是生長在香水海里的,香水海是由無數風輪托住的,構成“華藏世界品”?!惰缶W經》(卷下)說:大蓮花千葉瓣,每一葉瓣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有百億個須彌甚至閻浮提,盧舍那佛生坐蓮臺之上,化成千個釋迦,千個釋迦又化為千百億個菩薩釋迦,構成“蓮花胎藏世界”,成為佛教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佛教四大蓮花中,勞陀利花(白蓮)寓菩薩悲心,拘物頭缽(紅蓮)寓毒物也可變成美妙,缽頭摩花(青蓮)寓缽頭摩地獄,優缽羅花(青蓮)喻佛陀莊嚴佛眼?!栋浲咏洝氛f,蓮花在七寶池中生長,以八功德水澆灌。每一瓣都有百寶妙色,具84 000支葉脈,每葉脈具有84 000種光明,每葉間有百億摩尼珠寶作裝飾。菩薩的尊形與蓮花有關,《十六觀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手如紅蓮花之色,手掌上的微妙光明化作500億種的雜色蓮花,大至勢菩薩的天冠上有500朵寶蓮花,每一寶蓮華上又有500座寶臺,每一寶臺能示現十方諸佛的凈土及廣長眾相,頭頂肉髻宛如紅蓮[1]。這些取譬,天馬行空,極具觀想才能,賦予了蓮華至高的神格精神。

佛教對蓮花的這些取譬,為信眾提供了一個至純至美的憧憬對象,并由此產生一種信仰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源自于一個可見可親、可作依賴和可供想象(觀想)的實在圖境,滿足了眾生對于驅除自然恐懼、命運恐懼、以及對于疾病和生死恐懼的需要,從而使眾生對佛教產生信任情感,成為佛教信眾的理想彼岸?!度A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是對信眾心境提出的嚴格要求: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以此指引凡夫俗子追求一個最高的精神境界,成為佛教禪修要達到的終極目標(修成正果)?!氨倔w清凈”、“身心俱潔”、“自性開發”、“清凈因心”、“苦心如佛”、“莖虛五蘊”、“樂于寂滅”、“妙諦因心”、“不與惡俱”、“開悟拒魔”等等,或隱含或明示了佛教精義,成為心性修持的基本精神和途徑,構成了佛教理論的基本框架,體現了佛教教義的基本精神。,并在中國佛教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實與完善:如大乘佛教體悟到“高原陸地,不生此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認為污泥就是福田,花、果、葉植根于污泥,相互融合,花與污泥無污與凈之別,亦無染與被染之分。

上述有關蓮花的論述,散見于《大智度論》、《阿彌陀佛經》、《雜阿含經》、《十六觀經》、《妙法蓮花經》、《梵網經》、《華嚴經》、《法華經》、《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攝大乘論釋》、《大日經疏》、《觀經散善義》、《雜寶藏經》、《續高僧傳》、《華嚴隨流演義鈔》、《佛本行集經》、《慧琳音義》、《悲華經》、《大般涅槃經》、《解脫道論》等中譯經書之中,成為佛教僧眾必修的功課。

由此可見,FUJ LWJ,佛教僧眾視蓮花為圣物,蓮花即佛,佛即蓮花;蓮花境界就是佛教的一個莊嚴世界,使一自然生物與信眾精神生活的關聯推到一個極至。

3 特征獨具的中國佛教蓮花文化現象

佛教東傳中國,與我國本土文化相融合,擁有充滿高度哲理的經律論三藏,擁有相當成就的文化藝術成果,擁有相沿相襲的佛制僧規和教育手段,擁有造詣深厚的厚德高僧和學者專家,還有馳名中外的佛山、佛寺、佛像、佛窟、佛塔等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其中,以蓮花為表現內容的佛教建筑裝飾(壁畫、佛像、藻井等等)、佛像雕塑、寓言、傳說和故事;包括以蓮花為吟詠對象的玄奧的禪詩、禪語、禪畫;以蓮花紋為裝飾的用于宗教儀軌的佛教法器(念珠、拜墊、幔帳、桌圍等)及生活用具;加上流行于佛教內部的以蓮為綴詞的日常用語、以蓮花形態命名的瑜伽和佛家拳術動作,等等,構成了一種特征獨具的中國佛教文化現象。

例如,歷朝歷代開石鑿窟,建造寺院、雕佛塑像,蓮花成為烘托主題的表現素材,寫實率真自然,夸張游刃有余,集裝飾、欣賞于一體,結構完滿而有變化,組合精美而顯靈動。魏晉與唐朝的佛教器物、雕飾、佛像幾乎都佐以蓮花圖案,一朵朵線條優美飄逸的蓮花,一片片蓮花瓣上雕塑的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佛像,極盡形式美,極呈變化美,極顯浪漫之美。這些繪畫、雕塑、建筑藝術,無論殿宇的垂檐斗拱,欄桿門楣,內壁藻井,還是佛龕垂幔、神帳桌圍、香袋拜墊,在藝術創作手法上,將蓮花藝術形象與佛教主題表達實現有機結合,為后世藝術創作提供了典范。

再如,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漢晉以后出現的偈頌和僧詩中有一定數量的以蓮花為題材的作品,唱酬應答,弄月吟風;寫眼前之花,托花明志;借花談佛,寓禪于花,清通簡要;勸世醒俗,盡藏玄機,既有僧人佛門玄悟的禪味、禪趣、禪理,又有僧人濃厚的世俗情調、情懷;同時,也顯清高飄逸,自然灑脫,風流倜儻,不遜騷客文人。通過偈頌和僧詩的流傳,佛教超凡脫俗、拒污潔身的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士和文學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如在魏晉時士大夫所寫的眾多的《芙蓉賦》里,就有“浴靈沼之清澈,結根柢于重壤”的描寫;諸如李白、杜甫、朱熹等著名的文學大家,其作品中追求的至平至淡、凈穢無礙、潔身自好、心性修持的境界,與佛教思想不無關系;李白晚年甚至自號“青蓮居士”。

又如,以蓮花為題材的傳說,被載入佛經:佛祖出世時是站在蓮花之上;覺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現一步一蓮花。有以蓮花命名的佛祖體態:佛眼稱為“蓮眼”;佛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坐姿被稱為“蓮花坐姿”;佛像被稱“蓮像”;裝飾佛像的幢幡稱“蓮幡”。有以蓮花命名的佛家用具:如佛祖傳經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佛祖和諸天菩薩雕像都高踞蓮花座上,或手持蓮花,或腳踏蓮花;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稱“蓮珠”;凡大小廟宇,佛菩薩的雕像和藻井、經幢,大都采用蓮花紋飾為陪襯,以示清凈莊嚴;和尚穿的袈裟稱為“蓮服”或“蓮花衣”;戴的法帽邊緣配置稱為“蓮瓣”;跪拜的蒲團稱為“繡蓮蒲團”。在僧眾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佛教弟子互稱“蓮友”、“青蓮客”;夫妻雙修稱“蓮邦凈侶”;念佛之人稱為“蓮胎”。佛教廟宇被稱為“蓮剎”,僧尼所居之宅謂“蓮舍”、“青蓮宇”;僧尼出家受戒謂“受蓮花戒”;說苦行而得樂者為“歸宅生蓮”;說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或“蓮蕖華合掌”;后世稱善于說法者為“舌上生蓮”,稱能言善辯者為“口吐蓮花”。佛經中把“五智”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天臺宗甚至把自己的根本經卷稱為《妙法蓮花經》;凈土宗則自稱“蓮宗”;東晉高僧慧遠甚至在修行場所的池邊遍植蓮花,創建“白蓮社”;其門徒慧要在蓮池中立12葉芙蓉以記時辰。佛教的四大吉花中,列有蓮花;在佛教八寶和佛教九大象征中,也都列有蓮花;諸如盂蘭日點蓮花燈,等等,形成佛教規制或禮俗[2],并隨著佛教的傳播,影響到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把一自然生物與信眾日常生活的關聯推到一個極至。

要而言之,佛教是一種蓮花文化宗教或蓮花藝術宗教,佛文化即是蓮文化。

4 傳燈不泯的靈光

21世紀,是面臨劇烈改革和變化的新時代。筆者認為,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樣,要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形勢,要認真地審視過去的發展軌跡,挖掘其基本理論中與當代社會現實有價值的精神內核,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主流文化實現新一輪的融合;佛教的蓮花崇拜和信仰,對于傳承佛教基本理論、維護佛教權威、維持教內秩序、維系信徒心理憧憬,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筆者理解,這種融合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4.1 確立以蓮花崇拜為核心的道德信仰

佛教創教以來,以蓮花這一物質形態為象征的道德寄托,提供了引導教內僧眾和教外信眾追求的理想目標,奠定了佛教是一種道德宗教的基本形象。在某種意義上說,確立以蓮花崇拜為核心的道德信仰,有利于在教內去神秘、在教外破虛妄,爭取教內外在取蓮花自然生態喻佛意禪心這一基本點上,形成一個趨同的共識,以實現教內團結與和諧。這是其一。其二,大道至簡。確立以蓮花崇拜為核心的道德信仰,有利于當代佛教對其基本義理在歷史上多次結集的基礎上刪繁存簡,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求同存異,實現佛教義理的簡潔、明白,僧俗共賞。其三,蓮花形態優美,芳香馥郁,觀可悅目,賞可怡心,極易促使教內僧眾和教外信眾從蓮花形態產生道德聯想,直沁胸脾。在主觀聯想的作用下,讓蓮花派生出新的意蘊,賦予蓮花新的內涵。確立以蓮花崇拜為核心的道德追求,有利于當代佛教順應時代主流,使出世法的心性修煉與入世法的促進社會和諧實現新的圓融。

4.2 確立以心性修養為宗旨的道德培育

釋迦佛悟道后,在通過何種途徑(修持)才能達到理想彼岸(成佛)的問題上,提出“八正道”,即“戒定慧”三學為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隨著“自性清凈”、“心性清靜”,“自悟本性”、“法在自性”、“道由心悟”,“不假外求”、“直指人心”,“直了頓悟”、“見性成佛”等等觀念的形成,逐漸代表了教內以心性修養為修持手段的基本趨勢,為教內僧眾和教外信眾提供了一條實現理想追求的實在途徑,填補了人佛之間的界限和鴻溝,縮小了修持者與理想境界之間難以企及的距離,可以滿足僧眾和信眾虔敬執著的心理追求。筆者認為,在當代,佛教以心性修養為宗旨的道德培育,其內涵應是:在教內確立蓮花崇拜和蓮花信仰,強調蓮花“在泥不染”、“自性開發”的生物特性,以道德追求為目標,改革“神道設教”的體例,弱化成佛成仙的修持動機,淡化生死輪回的業力報應,摒棄地獄鬼神的虛妄恐怖,改變僧人皓首也難以窮經的狀況,通過心性修養和道德實踐,實現濟世助人的本懷,培養新型僧眾和大德高僧。

4.3 確立以純凈世風為責任的道德教化

佛教有一個優良傳統,這就是既為己也為人,不但追求個人解脫,也為社會安寧和民眾福祉而奉獻。因此,純凈世風,是佛教立教的宗旨之一;承擔社會道德教化,也是佛教立教的重大責任之一。勿庸諱言,世人中有的禮佛行為遮蔽了佛教的本真,盡管包含某種正常的心理訴求,但卻影響了佛教形象;盡管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復雜,但佛教自身在教義宣傳、形象宣傳,尤其是在旅游接待中的宣傳,存在對信眾的誤導,存在功利目的,也存在少數僧人違背佛制僧規的不法行為。當初,釋迦佛迎合古印度民俗的愛蓮心理,以便更形象化地弘揚佛法?,F在,佛教則應還其清純可信的本色,以蓮花信仰端正信眾信教動機,廓清世人對佛教的認識誤區;通過出世法的心性修煉與入世法的促進社會和諧相結合,在民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培育等方面,進行心理咨詢、心態調整、行為矯正、心靈懺悔、心理減負、拯濟迷津、文化修身、養生健身、臨終關懷等融入社會的有益作為,遍施法雨,廣結善緣,利樂有情,發揮其獨特的和可能的影響,為佛教在新時期的發展提供新的天地。尤其是在旅游接待中,要向世人展示佛教文化藝術的深厚底蘊和積淀,展示佛教道德教化的特殊魅力,展示教內僧眾和教外信眾虔誠的道德實踐成果,以簡潔、通俗和基本統一的教義取信社會、取信民眾,把每一處佛國圣地,建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把每一座寺廟,建成道德教化的場所。

古今宗教界的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宗教與時代的融合,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甚至提出不惜“失本”[3],以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體現了一種博大的開放胸懷。中國佛教歷經近2 000年來的起滅興衰,與中國本土文化實現有機的融合,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珍視;在佛教內部傳承蓮花崇拜,對外弘揚以蓮花道德信仰為特征的佛教文化,實現佛教基本理論的精神內核與當代社會現實的新融合,塑造佛教至明至簡、至清至純、至誠至信、至善至愛的新型宗教形象,值得我們珍視。誠如是,則佛教的圓明澄智,既可促進社會的圣潔吉祥,又能紹隆佛種,續燃傳燈。

[1]諾布旺典.佛教動植物圖文大百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103.

[2]齊欣,玉輝.佛禮佛俗[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211.

[3]卿希泰,唐大潮.佛教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31.

On Real Meaning of“Lotus Worship”to Which Buddhism Blend into Contemporary Society

HOU Qing-yun
(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in Loudi City,loudi 417001,China)

Lotus worship(or Lotus belief)was one of the earliest worship of Buddhism.The image of lotus helped Buddhist to propagandize their theories.With the help of organism features of lotus,the Buddhist expounded its doctrine to make lotus become the theory of counsel and enlighten people.It shaped Buddhism into the basic imagine of ethical religion.Like other religion,Buddhism should suit to new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look carefully at its development,excavate the valuable spirit core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reality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new fu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in stream culture of real society.

lotus;worship;Buddhism;fusion

(責任編校:文君)

B911

A

1673-0712(2011)02-0031-04

2010-09-01.

侯青云(1948—),男,湖南望城人,湖南省婁底市老科協副會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佛教文化與藝術。

猜你喜歡
信眾蓮花佛教
服務信眾與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探微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佛教藝術
云蓮花燈
佛教藝術
蓮花湖『變身』
蓮花燈盛開“致富花”
不該舉手時別舉手
印度“神廟”:保佑美簽
蓮花島:清凈與歡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