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和諧理念下的慈善功能

2011-05-03 02:26胡艷玲
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和諧慈善功能

胡艷玲

摘 要:慈善事業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慈善事業的發展。慈善事業的發展程度是一個社會文明的具體標志。本文認為,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慈善具有公民自我教育、緩和社會矛盾、提升公民意識等價值功能。

關鍵詞:和諧;慈善;功能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03-0005-02

實現社會和諧,始終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當然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慈善事業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慈善事業的發展。慈善事業是指社會公眾建立在自愿基礎上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償救助行為。它通過合法的組織形式,根據特定的弱勢群體需要,聚集并配置資源[1]。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時期,慈善確實具有公民自我教育、緩和社會矛盾、提升公民意識等功能。

一、中國慈善傳統

慈善在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在中國古代,原本 “慈”與“善”分開的兩個字,“慈”是指一種心態,“善”是一種行為;同情心、憐憫心等就是慈心,對別人的關心、愛護和幫助的行為就是善舉。所以慈善本身就是“知”和“行”的結合。但大量使用這個詞語并把它與慈善組織或者機構相連,是到晚清乃至民國出才開始。這時候,慈善不但是“知”和“行”的結合,還代表了一種事業,是指社會公眾建立在自愿基礎上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償救助行為,是給窮人提供的幫助、救濟和施舍。[2]在傳統文化中,反映慈善美德的思想非常普遍,如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墨子的“兼相愛”,老子的“上善若水”等內容。從歷史上看,慈善思想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在經歷了漢唐的寺院慈善、宋元的官府慈善之后,在明清時期中國民間慈善才開始興起。民國以后,慈善事業的發展更有組織方向了。解放后,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我們知道,慈善一度成了資本主義的“偽善”文化,這當然是對慈善事業認識的失誤,因此中國慈善事業在此階段中斷了。一直到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民眾才逐漸開始接受、認識并投身于慈善。

一般而言,學者們認為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為標志。由于中華慈善總會在1998中國特大洪災中展現了其獨特的功能和突出的作用,慈善事業獲得了政府和民眾的認可和贊賞并迅速發展。而2008年南方雪災和汶川大地震,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來,進而推動了當代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雖然是中華民族突如其來的災難,但在客觀上卻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而使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劑恰恰就是慈善。因此,有專家說,2008年是中國慈善事業偉大復興的歷史見證,2008年抗震救災在慈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3]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前我國慈善事業還只是現代慈善事業開端,還處于從傳統慈善向現代慈善過渡的階段。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慈善文化中其實很缺乏現代慈善觀念和公益基因,傳統慈善多發乎善心或者惻隱之心,施恩圖報;并且慈善行為大多是從家族內部的互助行為開始,然后根據親疏關系由近及遠,進而將這種互助行為向其他社會成員擴展。所以,中國雖然有漫長的慈善歷史,但并沒有最終形成廣泛的慈善事業。而現代慈善是社會成員普遍參與的公益事業,其內驅力是人人平等的公民權利觀?,F代慈善就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在現代慈善中,沒有高人一等的施舍心理,主觀上也不求回報的,因為給與本身就是一種自由和幸福。所以,與傳統相比,現代慈善強調主體地位的平等性、慈善事業參與的大眾性、慈善行為發生的經常性、自愿性以及民間性等等。[3]

二、和諧理念下的慈善功能

(一)慈善是公民自我教育的引領器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4]當前,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對公民的道德觀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諸如當前出現的“重利輕義”觀念的流行、倫理價值的困惑與迷失、理想和崇高感的失落、公德和人情的淡漠、對社會弱者生命和尊嚴的漠視等現象,無不說明公民道德教育薄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公民道德教育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但是從哪里開始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人們莫衷一是。誠然,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我們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場所,但我們同時又清楚的知道,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如果最終不能落實到自我教育上,那一切的德育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而已。但是如何找到自我教育的突破口呢?

在當前,盲目倡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道德,宣傳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情操,往往會讓人覺得高不可攀,無從下手。而我們提倡的慈善精神則與之不同。慈善精神,源于人們內心的慈悲,是一種道德倫理范疇的善行。在慈善中,人們直接感受的就是高尚的人格、大愛的境界?!叭酥?,性本善”,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潛存著慈善之心,也就是對他人的不幸遭遇都會有同情和關愛。千百年來,慈善的這種道德價值已深入人心,并為古今中外的社會民眾所踐行,成為普天之下共同認知的道德價值體系。所以,慈善的道德理念通過教育傳播容易為人接受。同時,建立在日常經驗基礎上的慈善行為本身具有平民化、日?;瘍A向,易于人們將慈善融于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個人的慈善活動往往會受到社會和集體的激賞,這對于自我教育有積極的作用。因而,通過慈善的鼓勵、引導和示范,就能夠使人人心中潛存的慈善之心得以被喚醒、被打動,從而轉化為慈善行動。而進入慈善行列的這些后來者,往往也是人們心目中思想道德高尚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慈善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引領器。

(二)慈善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潤滑劑

人類之所以追求和諧社會,是因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個人發展,是需要與他人交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定的社會共同體為前提的。和諧社會并不是烏托邦理想,并不是完全消滅社會內部的差別、矛盾和沖突,而恰恰是以承認社會內部的差別、矛盾和沖突為前提的。既然我們人類不可能人為否定和消除各種社會差別、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那我們為什么不可以盡可能地包容、調適和化解矛盾呢?這樣的話,即使有社會沖突,也不至于走到社會崩潰或者國家危機的狀態,所以,調適、化解矛盾并促使它轉化為發展的生機,就成為當下人們理性選擇的唯一出路了。

在當前和諧社會構建中,現代慈善事業顯然在調整各種利益關系、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現代慈善事業已經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的社會安全制度。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慈善事業在某種意義上是社會第三次分配的一種形式。社會的第一次分配是生產部門的初次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強制性的稅賦征收,第三次分配就是在自愿基礎上的慈善,它有助于彌補前兩次分配的不足和缺陷,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平等。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們自覺自愿的一種捐贈,因此它的影響是廣泛的,它所發揮作用的領域是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無法比擬的。[5]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著力點就是在于尋求建立科學的社會利益均衡機制,以調整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利益沖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必然要兼顧到弱勢群體,但弱勢群體的扶助,僅靠現有的政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客觀上就需要外部力量來彌補?,F代慈善事業恰恰是以調濟貧富差距為目標、以社會救助為主體與其他社會公益相結合的新模式,所以現代慈善在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中,能夠使已經分配到個人的社會資源重新有效的整合。因而,在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中現代慈善無疑是對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的有益補充。

同時,社會的和諧構建并不完全是政府式的規范與約束,還需要自覺自愿的行動,慈善公益事業正是建立在自覺參與并為公眾利益服務的事業。因此要構建和諧社會,還應該特別需要發展慈善事業。[6]當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會慈善活動中的時候,不但可以改善社會環境,更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緩和社會矛盾。因而,現代慈善事業通過自覺自愿的平臺,開創了溝通貧富關系并適度平衡其利益的良好途徑,是它化解社會矛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所以,慈善顯然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滑潤劑。

(三)慈善是公民意識培育的切入點

公民意識就是公民具有獨立的人格、民主、自由、平等、主體等意識。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就需要培育和提升中國人的公民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提供有力的支撐。一生致力于公民意識教育的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曾憂慮地說:“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彼?,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F代慈善正是提升公民意識很好的切入點。

公民意識的提升要從公民的權利意識、公民的參與意識、公民的責任意識等方面來培養。公民只有形成了自覺的權利意識,才能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才會有主動踐行其公民權利的參與意識,而公民的參與意識越普遍、越自覺,參與的行為就越廣泛、越深入。反過來,只有當公民普遍具有責任意識,公民的參與行為才會更加自覺和有效。

現代慈善把公民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責任意識三者合一,融為一體,天然具有知行意合一的特征。對于一個公民而言,慈善到底是什么?是積善行德還是公民的權利?現代慈善將慈善行為視為公民的權利。慈善不是對于人的恩賜,而是作為一名社會公民自身的成長需要。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公民動用屬于自己的時間、人力、物力等來實現自己內心美好的價值追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慈善不是強加的責任,而是獨立的主體自我意識在行動上的具體體現,是自我可以支配的資源,是公民維護自己公民權利的自動選擇。因為慈善是公民權利的自動選擇,所以公民就會自行組成慈善組織或者以參與慈善組織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慈善意愿,這種自我主體行為有自覺的參與意識,從而進一步自覺擔當社會責任。所以,公民在現代慈善活動中,不但彰顯了公民的主體權利、而且以實際行動彰顯了自覺參與意識,同時體現了作為公民的社會擔當和社會責任。

眾所周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國社會的各類行動主體,包括公民個人、社會團體以及非營利組織、媒體、知識界和政府共同在抗震目標下自發互動、創造性的完成了緊急救援任務。而且,公民自發進行的慈善在2008年突破了1000億元人民幣,抗震救災一線志愿者達到300萬人,后方志愿者至少達1000萬人,許多專家學者把這一年稱為是中國公民社會的元年,稱2008的中國,真正開始邁進公民社會。[7]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提法?關鍵的因素,其實就在于公民社會的含義其實是包含了現代慈善社會,一個不具備對陌生人援助的慈善社會,嚴格意義上說就不是一個夠格的公民社會。因而,在公民意識普遍淡薄的今天,通過慈善來提升公民意識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當下,在媒體的宣傳下慈善事業已成為大眾話語,但是現代慈善事業究竟是什么?中國當下慈善事業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況?中國慈善未來如何發展?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但我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增強慈善價值觀念,堅持知行統一,不但現代慈善文化會蔚然成風,一個和諧的社會也會隨之而形成。

參考文獻:

[1]朱力.起步中的中國慈善事業[M].南京社會科學,2000.(12).37-40.

[2]秦釧,劉正祥.我國慈善事業之現狀與發展[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6(5):78-80.

[3]盧德之.試論中國特色現代慈善[J].倫理學研究,2009(1):69-71.

[4]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6-27(1).

[5]鄭功成.構建和諧社會———鄭功成教授演講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6]李慎之.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J].改革,1997(3):5-7.

[7]楊團、葛道順.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0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95.

猜你喜歡
和諧慈善功能
數學的翻譯功能
關注基向量的解題功能
我有特異功能
新課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
構建社會主義新型和諧勞動關系實證研究
對班主任管理的幾點看法
功能關系面面觀
慈善晚會4
慈善晚會3
慈善晚會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