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產旅游原真性的多維度思考

2011-05-03 02:26李翔楊丹丹

李翔 楊丹丹

摘 要:遺產旅游原真性是一個動態、多元的問題,不同的利益群體對原真性的認知和理解不同,本文以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為例,從旅游者、專家學者、東道地居民、旅游介體、旅游經營者等多個維度對遺產旅游的原真性進行了探討,著重探討了不同利益群體在遺產旅游原真性構建過程中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遺產旅游;原真性;桃坪羌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03-0044-02

隨著20世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及盛行,激起了人們對文化遺產及其內涵的極大興趣,加上人們渴望擺脫現實生活、尋求真實的心理訴求以及懷舊心理,由此促使遺產地掀起了旅游開發的熱潮。然而,伴隨著遺產旅游而來的是文化遺產的破壞和嚴重的商業化、旅游開發和遺產保護的矛盾也更加尖銳,遺產保護與旅游者的原真性體驗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本文以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為例,試圖對遺產旅游的原真性進行多維度的思考。

一、遺產旅游的原真性

(一)何為遺產旅游

關于“遺產旅游”的定義有很多,筆者認為可從三方面界定:首先,對于遺產旅游者而言,遺產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旅游活動方式,是旅游活動的高級階段,在游覽觀光的同時獲得文化上的審美體驗;其次,對東道地居民/遺產旅游產品供給者來說,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旅游開發經營理念,是一種對遺產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模式;再者,對遺產旅游經營者來說,它是以發展遺產地經濟為目的,同時注重保持遺產資源的完整性、真實性以及保護遺產地的原生態文化與生態系統的平衡,它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現方式。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理縣桃坪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羌寨,以其迷宮式的民居建筑和四通八達的地下水網聞名于世,被中外學者譽為“神秘的東方古堡”。2007年該寨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寨中羌碉歷史悠久,羌族風情濃郁,是羌族村寨的典型代表。從1996年起,桃坪羌寨被理縣政府視為理縣“藏羌文化走廊”的“門戶”開展羌族風情的村寨旅游。歷經14年,其旅游開發商品化程度較高,鍋莊舞、民族服飾、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搬上了旅游發展的舞臺,可以說桃坪羌寨是探討遺產旅游原真性的經典案例。

(二)遺產旅游的原真性

1、何為“遺產旅游的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一詞源于希臘,意為“自己做的”、“最初的”,最初用于描述博物館的藝術展品,20世紀70年代被美國景觀建筑學家MacCannell引入旅游研究后,旅游體驗研究開啟了一片新的領域1。目前常被翻譯成“真實性”、“本真性”、“原真性”等,在遺產科學中常被譯為“原真性”。遺產旅游原真性大致可分為:旅游客體的原真性和旅游主體體驗的原真性。前者以旅游客體—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討論其原真性,是本體意義上的原真;后者是從旅游者體驗的角度來研究遺產旅游活動中游客對真實的感知,是存在意義上的原真。

2、關于原真性的研究

學術界關于旅游體驗原真性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70年代,客觀主義原真性( Objective Authenticity),關注游客客體(Tour Objects)的真實性,強調旅游客體即展示給旅游者的對象應該是完全真實、毫不摻假的;第二階段:20世紀80—90年代,建構主義原真性(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即在注重客體真實的基礎上強調主體的差異性;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存在主義原真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研究游客在個體及個體之間尋找原真的感受,即使客體是不真實的。1999年學者王寧提出“存在的本真性”這一概念,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和探討旅游主體(Tour Sebjects)的原真體驗;第四階段:最近幾年學者們開始關注旅游主體、客體互動過程中構建出來的新的“原真性”——“好客的/互動的本真性”。學者王寧在2007年提出“互動/雙向本真性”,他將本真性分為單向本真性和互動/雙向本真性。他認為長久以來對于原真性的研究都是把其作為一種單向的,即只存在于旅游對象中、有待游客去觀察和發展的原真,此時游客被假定為被動的觀眾,并未參與到本真性的建構當中。而互動的本真則是游客和東道主互動的本真,游客是主動的、積極參與的,并卷入了自己的情感。同時,還有學者提出要關注在原真性構建過程中介體/媒體的作用,對原真性的理解應從客體、主體與介體3個角度進行,研究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相互影響。

綜上可以看出,對原真性的研究經歷了客體到主體、靜態到動態的變化過程,說明原真性不是靜止、客觀、固定的,而是主觀、多元、不斷發展和被創造的。在具體的旅游活動中,旅游者能否獲得原真性體驗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

二、不同利益群體對遺產旅游原真性的理解及建構

原真性對于遺產旅游是頭等重要的,但是由于不同利益群體的文化背景及掌握的知識程度不同、追求的真實不同,因此對原真性的理解也不相同。對原真性評價的差異主要來源于其評價標準或依據的不同,而這種差異恰恰來源于不同的利益訴求。

(一)旅游者對原真性的理解

遺產旅游者是眾多利益群體的核心,在出游之前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媒介的對外宣傳,由此在頭腦中對遺產地形成一種“原真印象”,當旅游過后,通過自己的旅游經歷對之前形成的印象進行檢驗和修正,最終形成一個對原真性的綜合評價。因此,人們通常是根據自己以往的旅游經歷、知識背景以及自己對遺產地的理解和旅游動機等因素來判斷遺產旅游是否是原真的,可以說,旅游者對原真性的理解和判斷是帶有極大主觀性的。

同時,不同的旅游者對遺產旅游原真性的評價也不同,可將游客粗略的分為普通大眾游客和專家學者型游客。

首先,根據旅游動機和對真實要求的不同將普通大眾游客分為:觀光型和求知型。觀光型游客出游的目的是為了逃離日常的生活環境和體驗異文化,他們只是對遺產地的膚淺體驗,只關注旅游過程中的愉悅感受,并不要求體驗的是完整、本真的遺產,因此他們很容易接受遺產旅游中的非真實和舞臺化真實。而求知型旅游者卻不僅限于觀光,還要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他們對于真實性的理解和辨別力通常較高,對于真實性的要求也較高。

其次,專家學者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及采用專業標準的不同,從而對遺產旅游的原真性也有不同理解。專家學者主要利用文獻、考據等手段,制定一套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和鑒定程序。因此可以說專家學者對遺產旅游原真性的的理解是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同時也是遺產保護的標準。但是由于文化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中,而且人們的認識能力和價值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專家學者對遺產原真性的評判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二)東道地居民/遺產旅游產品供給者對原真性的展示和建構

遺產旅游地的居民是當地文化的傳承者和詮釋者,游客對遺產地原真的體驗很大程度要上受他們行為的影響。在旅游尚未開發及開發初期,他們處于自然的生活狀態中,這可以說是本真的遺產地文化,但隨旅游開發程度的加深,東道地居民的好客行為會逐漸被利益心驅使而染上商業化的色彩,演變為帶有商業表演性質的舞臺展演,當然這并不意味不真實,因為它將原生文化經過藝術提煉和加工使得游客更易接受,雖然與原真有較大改變,但仍保存了其基本內容和形式,其真實性沒有喪失,相反得以保持,而且十分吸引游客。同時由于本真的遺產是分散、不突出的、并不是時時可以觀察到的,游客停留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游客需要高效率的感知原真,因此可以說:將若干帶有真實性特點的實物或不可觸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給外來的游客,就是在實現遺產旅游的真實性。

(三)旅游介體和經營者對原真性效果的制造與生產

由于時間、空間以及文化程度等原因,游客對旅游客體的認知并不是直接的,多半是通過旅游介體獲得的,這些介體包括宣傳媒介、旅游服務機構等,他們對旅游客體的宣傳、介紹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游客對原真性的認識。而遺產地旅游的開發者和經營者通常是遺產地媒體形象的提供者,他們開發旅游的目的是追求經濟利益,因此他們對外提供的遺產地形象已經是經過某種程度商業化包裝之后的,是一種迎合旅游者的期望、偏好等而建構和設計出來的“真實性效果”,所以說旅游者之前從媒體獲得的遺產地印象早就偏離了最初的本真。旅游者腦中期望的真實性是建構出來的一種偽真實,旅游宣傳媒介、遺產地的宣傳和解說在其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讓游客在遺產旅游過程中,自認為自己看到的舞臺化的構建是原真的體驗。當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方式對于解決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之間沖突來說不失為一種雙贏的模式。當然這種舞臺真實一定要控制好“度”,否則就會完全淪落成為商業表演。

三、不同利益群體在遺產旅游原真性構建過程中的互動

在遺產旅游活動中,不同利益的群體對原真性的認識和理解是不同的,在原真性的構建過程中他們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

專家學者在遺產原真性構建過程中對遺產的真實性起保護的作用,但在實際的旅游活動過程中他們并沒有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對于旅游者來說,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旅游者,無論他們出于什么樣的旅游動機,當他們進入遺產地之時就已經步入了東道地居民和遺產旅游經營者事先布置好的“圈套”中,他們體驗到的都是旅游經營者依據旅游者的偏好和期望而設計和建構出來的舞臺真實,并且他們對真實的體驗方式及節奏都完全在東道地居民和遺產旅游經營者的掌控之中。正是旅游者對這種真實的消費為旅游經營者和東道地居民帶來了經濟收益,也保障和促進了遺產旅游銷售的正常進行。

東道地居民和旅游經營者進行遺產旅游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經濟收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旅游經營者根據旅游者的偏好設計和構建了“舞臺化的真實”,并在旅游介體的協助和東道地居民的配合下,展示給了旅游者。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遺產旅游的經營者往往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遺產原真性的破壞及東道地的文化缺失,而東道地居民缺少對遺產原真性的判斷能力和迫切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的考慮,常會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加入到遺產原真性的建構和展演中。但是當伴隨旅游而來的文化商品化和環境的破壞等負面影響加大時,他們內部的文化精英也會產生文化自覺,渴望保護他們自己的原真文化及環境,而且旅游經營者出于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他們會同東道地居民一同尋求保護環境、文化與旅游開發兩者權衡的出路和方法。

四、結語

遺產旅游原真性是一個動態、多元的問題,不同的利益群體對原真性的認知和理解不同,正是這種理解的差異導致了遺產旅游開發中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態度,也是由于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互動導致了遺產地不斷地被構建成為“舞臺化、符號化的原真遺產”。目前看來,將遺產納入到旅游開發當中不失為遺產保護的一種相對可行的方式,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遺產旅游地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問題,必須從遺產地原真性的不同理解和互動過程入手。

參考文獻:

[1]馬凌.本真性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J].旅游學刊,2007,(10).

[2]王寧.旅游、現代性與“好惡交織”—旅游社會學的理論探索[J].社會學研究,1999,(6).

[3]王曉曉,張朝枝.遺產旅游真實性理解差異與遺產地管理[J].旅游科學,2007,(1).

[4]張朝枝,馬凌,王曉曉,于德珍.符號化的“原真”與遺產地商業化—基于烏鎮、周莊的案例研究[J].旅游科學,2008,(10).

[5]李應軍.民俗旅游開發中的文化商品化與文化真實性問題探討[J].文史博覽理論,2006,(10).

[6]徐贛麗.生活與舞臺—關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J].民俗研究,2004,(4).

[7]張曉萍.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中西旅游人類學研究論叢[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

[8]周亞慶,吳茂英,周永廣,等.旅游研究中的“真實性”理論及其比較[J].旅游學刊,2007,22(6):42-4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