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貧困生人格健康教育探析

2011-05-03 02:26于蘇靜杜曉華
北京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貧困生人格大學生

于蘇靜 杜曉華

摘 要:貧困生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工作中我們往往注重物質資助,而忽視了精神扶助部分,貧困生人格健康問題讓人堪憂,進行貧困生人格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闡述健康人格的內涵并分析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四個特點;二是研究高校貧困生人格問題現狀;三則是在問題分析基礎上,從輔導員工作角度提出了高校貧困生人格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人格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03-0184-02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進入到大學中,已占在校生相當大的比例,貧困生工作成為當今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貧困生作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教育弱勢群體,其人格是否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貧困生的健康成長成才不僅是我國社會長遠發展和國民素質提高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務。

一、健康人格的內涵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特點

(一)健康人格的內涵

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但是卻一直沒有確切的定義。綜合而言,人格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培養出來的,貫穿在個人全部的行為活動中,是個人內在心理的外在表現,反映著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表現在其處世的態度、為人之道上,是個人道德品質的一種總和。結合之前的理論研究,筆者認為,健康人格是指作為個體健全的、完善的存在狀態,健康人格主體的心理品質和行為傾向符合被社會成員所公認的標準,個體的生理、心理、社會、道德等各要素相互平衡、協調發展。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格要素相互沖突或者是缺失,心理反應失衡,行為傾向和心理品質等不符合社會成員所公認的標準,即是非健康人格。

(二)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特點

1、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以及與周圍世界的關系,這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接受自己的一切,能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即對自己的性格、氣質、能力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沒有明顯苛刻、非分的期望與要求,既不夸大自己的能力、自視過高,也不過于貶低自我,妄自菲薄,形成一個對自己較為積極的看法,充滿自信,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制定較符合自我實際的目標,使個體的各個方面能力和素質得到充分、協調地發展。

2、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動力,是人們不斷獲取前進的力量的源泉。積極樂觀向上的人對前途充滿希望和信心,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情緒體驗,并最大限度的努力發揮自身的智慧和能力,縱然遇到些困難和挫折,也不畏懼艱險,勇于拼搏。在大學階段,主要任務依然是學習,因而對學習的興趣、態度如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對生活的基本傾向。態度積極向上的學生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往往表現出觀察力敏銳、注意力集中、想象力豐富、充滿自信心、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拼搏的特點,通過刻苦、嚴謹的學習,收獲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3、豐富穩定的情緒。情緒標志著人格的成熟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情緒反應適度,能夠正確對待身邊發生的事情,具備良好的調節和控制情緒能力,在學習和生活中能經常性地保持歡樂、愉快、開朗的心境,并具有一定的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也能合情合理,以一種妥當的方式宣泄、排解、轉移。面對困難挫折能置之一笑,以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來面對它、克服它,不自暴自棄。不因一時意氣、感情用事而導致過激,不良行為的出現。

4、和諧的人際關系。一個人人格健康的程度可以用其人際關系狀況體現。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善于與他人相處,既能接受自我,又能悅納他人,并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在與他人相處時,尊重、信任等積極態度多于嫉妒、懷疑等消極態度,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尊重、信任、團結、友愛、真誠等優良品質,因此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往往會有著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和知心朋友。

二、當前高校貧困生人格問題現狀

貧困大學生由于生活的歷練,自我的拼搏,有著許多的優良品質:他們深知生活的艱辛與不易,獨立生活能力強;有較強的吃苦耐勞精神、頑強的意志力;生活簡樸,為人誠懇、待人熱忱;學習認真努力,目標清晰明確,學習動力較強;很多貧困生是非獨生子女,在大家庭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因此更懂得體諒關心別人。雖然他們身上有著諸多的優良品質,但由于經濟貧困,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負面作用,不僅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消極影響著他們的人格健康發展。

(一)自卑內向

貧困生的自卑內向的主要原因是其體驗著來自于多方面的壓力,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大學貧困生多是來自農村,初到城市求學,初入集體生活時,與其他同學相比,他們發現自己的經濟條件差、社會見識短、興趣愛好少、思想觀念保守,生活方式等跟不上城市學生的節奏,雖簡單、淳樸,但又顯得土氣落后,相形見絀,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他們的自卑心理主要體現在與他人的人際交往中,部分貧困生在大學生活中渴望有知心朋友,但經濟上的劣勢又讓他們自卑感重,促使其在人際交往中,給自己添加一層厚厚的保護膜,將自己封閉隔離起來,不愿別人碰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

(二)敏感多疑

敏感多疑主要表現為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尤其是猜測別人的話語和行為是否有針對自己的意思,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存有一定戒心。因為貧困,一些貧困生只能看著別人豐盛的午餐,而自己卻要啃饅頭,就稀飯,吃著食堂中最廉價的飯菜;因為貧困,他們不得不找出一些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參加同學之間的聚會、拒絕參加專業內部的集體活動;因為貧困,他們常年穿著那幾件粗糙、簡樸的衣服。經濟上的貧困,學習生活中的壓力,吞噬著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的心理變得異常脆弱、敏感、多疑,與他人的相處中,怕別人輕視貶低自己,嘲諷、憐憫自己,因而過多地去猜測揣摸別人的言行,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

(三)偏執狹隘

偏執狹隘主要表現在極度敏感,他人對自己的侮辱和傷害懷恨在心,耿耿于懷,處心積慮要打擊報復;思想行為固執,心胸狹隘,常因一件無所謂的小事與同學們發生爭執,情緒暴躁激動,反應過激;在看待一些問題和事情上,經常帶著狹隘的偏見,思想偏激;固執己見,以自我為中心,把自我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誰傷害了自己,觸犯自己的面子,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那么他就會不顧一切地尋找機會發泄由此而帶來的憤怒、仇恨。偏執狹隘的人常因些微小的精神刺激便爆發出非常強烈的沖動和攻擊性語言或行為,如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

(四)緊張焦慮

造成焦慮緊張的原因主要來自于以下方面:一是貧困生感覺自己在經濟狀況、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等方面不如他人,內心難免自卑和壓抑;二是貧困生除要應付緊張的學習任務外,還要為自己的學習生活費用而擔擾,為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而奔波,四處尋找兼職工作機會,從而為現狀緊張和焦慮;三是貧困大學生大都是靠父母省吃儉用、辛苦打工供養自己上學,有的家庭甚至為此犧牲其他子女的上學機會。很多貧困生因此內心壓力較大,心有愧疚,產生內心緊張焦慮感;四是貧困生在高中時代的學習優勢在大學中不能得到很好體現,由于知識面較窄、思維局限,綜合素質較低,導致學習成績不佳,使貧困生感受到落差與失衡,必然引起焦慮和緊張;五是為未來擔憂,當今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貧困生時常為是否能找著合適的工作,是否能實現自我價值而發愁,這也是他們憂心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大學貧困生人格健康教育方法探析

目前,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都高度關注貧困生問題,建立起了“獎、貸、助、補、減”的綜合資助體系,多種形式地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使其順利完成學業。但是貧困生的人格健康教育問題,也制約著高校的貧困生工作。因此在對貧困生進行物質資助的同時,開展精神扶助,進行人格健康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做好獎助學金管理工作

我國建立的“獎、貸、助、補、減”為內容的貧困生綜合資助體系,仍存在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一方面由于資助資金有限,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爭相申請的局面,增加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難度;另一方面對接受資助的貧困生還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加重他們的自卑焦慮情緒,更不利于貧困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因此可以在資助管理工作中,加強與學風建設的結合;一,保證每一筆國家資助都能發到最貧困、最需要的學生手里;二,保證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有機會拿到國家資助金;三,在發放國家獎助學金時,與學生簽訂一份協議和責任狀,讓學生保證在校期間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努力積極學習,多參與集體活動、社會實踐,發揮自我價值,以此促進貧困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首先,輔導員在工作中,要抓住新生入學的有利時機,利用年級會、班會、主題講座等方式在同學中樹立正確的“貧困觀”,營造一個無差別無歧視、團結向上的和諧氛圍。和諧的集體氛圍會帶給貧困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溫暖,有利于消除和緩解他們由于經濟貧困所引發的消極情緒,增強貧困生的自信心。其次是樹立先進典型,宣傳優秀學生事跡,開展成功教育。利用榜樣的力量,通過優秀學生自立自強事跡的宣傳報道,激勵廣大貧困生樹立戰勝困難,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奮發向上、自立自強的精神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再次,有計劃地開展以“關愛·自強·成才·感恩·責任”等為主題的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園中營造關愛貧困生,貧困生自強自立,奮發成才,感恩回報的良好氛圍,引導、幫助貧困生養成良好的健康人格特征。

(三)給予貧困生人文關懷

貧困生自尊心較強,部分貧困生忌諱甚至害怕被貼上一個“窮”的標簽,有時特殊的優待反而會讓他們產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反應。因此,輔導員做好貧困生管理工作,不僅要從經濟上給予幫助與支持,而且要從精神上給予關懷與呵護,加強對貧困生的理解和尊重。人文關懷的理念要貫穿于貧困生工作的過程中,一是高校輔導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評定工作中要注意講究方式方法和技巧,采取妥善的方式,通過與貧困生的個人單獨談話,同時結合與其他學生的交談等方式側面掌握學生表現,了解掌握學生情況;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留意貧困生的思想心理動態,時常與之一定的關心愛護,處處為貧困生利益著想,使其感受到物質幫助外的精神溫暖,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

(四)鼓勵貧困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輔導員在活動中要注意發現肯定他們純樸善良、拼搏上進、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內向、孤僻等消極心理,同時引導貧困生以良好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集體活動、人際關系,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人際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積極的、正確的交往觀,在活動中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增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幫助貧困生走出封閉,走向群體,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在鼓勵貧困生多參與集體活動時,要積極為貧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自我認同感,通過文體活動和各種學術活動等促進貧困生多種才能的發揮,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使其的學習生活更有樂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發揮和鍛煉,心理問題得到緩解,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曲翠平.高職院校貧困生勵志教育探析[J].南昌高專學報,2010,(4).

[2]金政.和諧校園建構下高校貧困生健全人格塑造探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3]吳尚忠.論孟子的“四維”人格理論及貧困生的人格自我培植與修復[J].社會心理科學,2007,(1).

[4]薛香.貧困大學生人格特征調查的分析與思考[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猜你喜歡
貧困生人格大學生
以鳥喻人
《人格的發展——巴金傳》(評傳)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嗎?
貧困生的隱私與尊嚴亦當細心呵護
高校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對策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大學用話費查“裝窮”貧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資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