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臺灣歷史上牛的淵源看閩臺文化傳承

2011-06-23 03:20王奇
現代臺灣研究 2011年1期
關鍵詞:澎湖耕牛野牛

王奇

牛在臺灣社會歷史發展中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民間亦有“澎湖女人臺灣?!敝f。雖然這原本是《澎湖廳志》中形容澎湖女人勤勞艱辛的一句諺語,但也體現了牛在臺灣人民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本文結合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對臺灣歷史上有關牛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牛在臺灣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農業文明的國家。千百年來牛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臺灣島耕作的早期農民多系閩粵移民,由于閩粵兩省山地丘陵多,形成了地狹人稠的結構。大多數在大陸失去土地的貧苦農民,為了謀生不得以渡海去臺。在臺灣荒蕪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從而不可避免的使臺灣人民與作為重要農業生產動力的耕牛產生了密切聯系。牛被應用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運輸、耕田、蔗糖加工、渡河甚至用于戰爭。應用于運輸主要指臺灣的牛車,《小琉球漫志》稱:“臺地車輪,用堅木板鋪平,橫鑿孔,用堅木穿貫,無輪與輻之別?!薄墩没h志·雜俗》亦有“臺地多雨,潦水停涂,有輻障難行,不如木板便利?!傲硗狻杜_灣通史·郵傳志》也有在臺地運輸中運用牛車的相關描述”且臺之陸運僅借人力,未曾以車馬往來,其駕牛車者,但為載糖輸谷之用,日行二三十里。牛車之制,夾以兩輪,輪徑幾二丈,每輛可載十石,笨重難行?!睂τ诶门矶珊拥挠涗浽凇斗绮娠L圖考》上有兩幅先民渡溪圖,均繪有三種渡水工具:竹筏、葫蘆,還有一種是牛,這表明牛也曾是人們的渡水工具。然而將牛用于戰爭則最早見于康熙六十年(1721)二月爆發的朱一貴起義“連日戰于鯤身、瀨口、涂塹埕、洲仔尾,皆捷。十有九日,賊大攻安平,以數萬眾擁牛車,駕砲列盾為陣,大隊沖突而至。廷珍親督大孢,連環進發,倒翁飛虎烏龍旗,遂破牛車陣,由是賊退保府治不復出?!?/p>

由于牛在臺灣人民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加注重對其進行保護。臺灣“故例禁殺耕牛,食之者寡,而談果報者且以食牛有罪。蓋以祀天祭圣,始用太牢,平日未堪食此,以其有耕田之勞也。凡宰牛者謂之牛戶,例須納稅,鄉間每私屠之。若遇祈雨求晴之時,官必禁屠,而民間之建醮祀神者亦多斷葷,以寓齋戒之意?!蓖挝迥晔?,在鳳山縣參府衙門東壁立《禁止私宰耕牛碑》稱:“萬物惟牛最靈,惟牛最苦。佐民耕稼,有功與世?!睂τ凇巴当I私宰,例禁綦嚴?!薄叭缬胁琅V?,亦須赴轅稟報驗明,不得私自開剝,致干提究?!庇纱丝梢?,不管官方還是民間都非常重視對耕牛的保護,牛對于臺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起著間接或直接的作用。因此對于牛在臺灣歷史上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也就有了必要性。

二、臺灣牛的來源考

對于臺灣牛來源的考查,目前學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其來自印度與大陸;亦有人認為其來自大陸與澎湖;至今也沒有人專門考證過臺灣到底有沒有野牛,筆者結合自己的研究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觀點。即臺灣遠古時期確實存在過野牛,但后來在有文獻記載之前臺灣野牛卻因為全球氣候變化等某些原因已經消失。所以近代以來臺灣島上的耕牛主要來自東南亞、印度、大陸、澎湖。

臺灣在遠古時期是有野牛分布的,這一事實我們根據現有的考古研究可以證明。地質學者在對臺灣第四紀地層剖面與古生態環境的調查中發現“更新統早期的頭嵙山期,含前后兩個亞期。前亞期通霄亞期,相當于多瑙冰期,約200至100萬年前?!ㄏ鰧又泻兄袊?、東方劍齒象、野牛屬,普通象、古鹿等哺乳動物化石……”另外在臺灣左鎮地區第四紀采集到的哺乳動物群化石中發現“所采集到的這些哺乳動物化石主要包括:明石劍齒虎、臺灣猛犸象,早板犀牛、中國劍齒象、臺灣四不象、步氏羌、新竹鹿、鹿、水鹿、豬、獼猴、豹、水牛等?!庇伤;谂_灣考古中的多次發現充分證明了,臺灣曾經是存在野牛的。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等原因,導致了野牛在臺灣的絕跡,這可以從后人對于臺灣物種的相關記載中證明。關于臺灣物產的介紹,最早見于《隋書·流求傳》:“有熊、羆、豺、狼,尤多豬、雞,無牛、羊、驢、馬”;然而后人明代陳第在其《東番記》中也記載臺灣“有大小豆,有胡麻”,“無馬、驢、牛、羊、鵝、鴨”雖然這兩種文獻相隔年代甚遠,但兩者中對于臺灣物產的記載卻是驚人的一致。另外在荷蘭人與臺灣少數民族交往的過程,每當少數民族被迫與荷蘭殖民者講和時,經常被要求的條件就是要獻出若干頭豬,卻沒有關于牛的記載。若是臺灣山中有原始野牛,祖祖輩輩生活在島上的先民不可能不將其馴化用于日常生活;急需農業生產動力的荷蘭殖民者也不會不向其索取。

由此可見,在有關于臺灣具體的文字記載時代,臺灣的野牛已經不復存在。但在后人的大量文獻中卻發現許多關于臺灣生牛與野牛的記載,這一疑點將在下面專門另做論述。那近代臺灣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耕牛來自何處,則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關于此一問題,大家各持己見,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臺灣牛最早來自鄭芝龍的移民臺灣行動,“乃招饑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有海舶載至臺灣,令其茇舍開墾荒土為田”?!肮P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鄭芝龍移民臺灣是1628年而早在1627年甚至更早,占據臺灣的荷蘭人已經在島上飼養牛馬了。據《熱蘭遮城日志》記載“自從1627年,牧師Georgius Candi-dius就住在新港試著傳揚福音。公司也租用了該社在大員灣的部分沿海地區,用于飼養公司的牛和馬?!睂τ谶@一記載可以從1639年8月10日的日記中得到印證“有幾個本館的議員代表長官閣下前往赤崁要去管理公司的牲畜工作,看到那里有415頭牛,即:192頭母牛(Koebe-esten)、72頭閹過的牛(ossen)、12頭公牛(bullen)、139頭小牛?!贝送夂商m東印度公司派往臺灣的首任牧師,喬治·干治士于1627年5月4日到達熱蘭遮城,并在赤嵌城以北七英里的新港社定居下來。開始學習當地語言,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宗教等各方面的情況,并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于1628年12月27日寫成了《臺灣略記》。其在記述當地物產時寫到“南部廣大平野,與其謂為耕地,甯謂系熟練園丁精心設計之廣大庭院。馬、羊與山羊均不多,于中國極多之豬,在此地亦甚屬高價。惟雞、鴨、鵝等則甚多。眾多牛,乃為馬、驢、騾之用。經短速馴教即成如最佳馬匹,可令其輕快步行。以絡索與鞍羈馴之。有極高價者。中國人騎之,猶如歐羅巴人騎其最精良馬匹,見其驕傲姿態,頗為饒趣?!备芍问縼砼_灣傳教要早于鄭芝龍1628年春季的移民行動,其對于臺灣島上飼養牛的記載也應早于鄭芝龍“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的移民行動。由此可見認為臺灣最早的牛是來自鄭芝龍的移民活動是不恰當的。

臺灣耕牛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向:印度、

大陸沿海、澎湖。由印度引進黃牛,記載于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往時荷蘭人據臺之時,宣教師Da niel Gravius,于1647年至1651年間,自東印度公司借4000Reaal,從印度購入已閹割的黃牛121頭,交付給其教化區及蕭垅的平埔地番使用,不僅土番得到好處,而且漢族移民也受益?!迸_灣牛從大陸與澎湖的引進主要是在1640年至1655年的15年間,《熱蘭遮城日志》對此有詳細記載?,F將相關記載統計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1646年以后大陸移民也陸續運來一些牛到臺灣,并且在1648年共有20次關于大陸移民攜牛來臺的記錄,運至臺灣的牛數達到了279頭,可見大陸沿海也是臺灣牛的重要來源之一。

作為臺灣牛最重要來源之一的澎湖,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荷據時期關于運牛來臺的記錄多達88次,運來臺灣的牛只數更是多于1221頭。澎湖之所以能夠提供如此之多的耕牛,是與其長期開發與發展分不開的。澎湖的開發要遠遠早于臺灣島,在北宋(960-1126)大陸東南沿海的漁民已抵居澎湖?!跸笾谄渌遁浀丶o勝》中,即稱“自泉晉江東出海閩,舟行三日,抵澎湖嶼,在巨浸中,環島三十六?!倍凇?200至1300年間前后,大陸南海一帶,已開始有較多的漁民聚居澎湖、白沙、中屯、漁翁及八罩等大島上,他們主要是以捕魚采貝為主,但也有畜養豬、牛、羊等家畜及種植農作物者?!痹苡问澜绲闹胶<彝舸鬁Y在其所撰《島夷志略》載: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問,坡垅相望,……泉人結茅為屋居之。氣候常暖,風俗樸野,人多眉壽。男女穿長布衫,系以土布。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螺、蛤以佐食,燕牛糞以爨,魚膏為油。地產胡麻、綠豆。山羊孳生,數萬為群,家以烙毛刻角為記,晝夜不收,各遂其生育?!笨梢娫缭谒卧獣r,已有大量沿海人民遷居澎湖進行傳統的農業定居生活并飼養牛羊。修于光緒甲午期間的《澎湖志》記載曰“灶無薪木,以牛糞干炊灶,名日牛柴?!边@些都有力的證明了澎湖島嶼上牛的數量之多。關于澎湖的人口“據史籍載,澎湖漢人人口在一二九七年(元大德元年)有一千六百人,至一六六一年(明永歷二十二年)增加到五千六百人?!庇纱丝梢?,第一,較早時期澎湖已有大量人口居住進行農業生產并放牧大量牛羊;第二,澎湖距離臺灣島距離較近,運輸上相對便利。以上兩個條件促成澎湖成為臺灣牛最重要來源地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臺灣島上的牛主要來自印度、大陸沿海、澎湖,上述地區運進的牛是近代臺灣牛的最初來源。以后臺灣對牛的品種改良、生產應用也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三、關于臺灣的“生?!迸c“野?!?/p>

上述已經證明了島上沒有原生的野牛。但是在后人的一些記載,尤其是明鄭與清朝統治時期的相關文獻中卻頻頻出現關于臺灣存在著大量“生?!迸c“野?!钡挠涊d。鄭成功開發臺灣時,寓兵于農,鼓勵將士開墾土地、發展農業生產。措施之一就是“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彪S鄭成功入臺的盧若騰在其《海東屯卒歌》寫道:“海東野牛未馴習,三人驅之二人牽,驅之不前牽不直,僨轅破犁跳如織?!秉S叔璥在《臺海使槎錄》引《居易錄》曰:“臺灣多野牛,千百為群?!备吖扒杜_灣府志,風土志》亦有“深山中多野牛,教而馴習,可用以耕田、駕車?!?/p>

這些所謂生牛與野牛的出現,據有關文獻記載是由于荷蘭人引進并在臺飼養繁殖耕牛的活動造成的?!杜_灣通史》記載:“荷蘭之時,南北各設牛頭司,放牧生息。歸清以后,尚多野牛,千百成群,擒而馴之?!薄缎×鹎蚵尽芬鲫愋⊙隆锻饧o》說:“荷蘭時,南北兩路設牛頭司,取其牡者馴狎之,閹其外腎以耕,其牝則縱諸山以孳生?!蓖醣夭胄薜摹吨匦夼_灣縣志》卷15《雜紀》稱:“臺人買??v之山,使生息,犢大成群,設欄圍之,俟其餒,乃漸飼以水草,由是馴服,可耕可挽?!?/p>

由上述似乎可以說明山中出現大量野牛是因為荷蘭人與臺灣人將所買種牛采取放入山中任其繁殖的飼養方式所致,此種說法看上去很有說服力,但事實是否如此還須進一步商榷。如其上所說,我們可以試做推斷,荷蘭人與臺灣人將其所買種牛采取放人山中飼養,等其大量繁殖再將其捕捉馴化后,用于農業生產的作法是否可行。第一,臺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占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有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臺東山脈,五大山脈。關于臺灣的氣候,北回歸線橫穿中部偏南地區,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上述地形與氣候決定了其以高溫多雨、山高林密為特點的自然環境。在如此環境之下若將種??v人深山飼養,且不論其是否會被臺灣向以勇猛著稱的少數民族所捕獲宰殺,僅再次將所繁殖牛只捕捉的難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第二,荷蘭殖民者對于其所飼養之種牛是十分重視的,這可見于上文《熱蘭遮城日志》關于公司所飼養牛只的統計數據的精確性。在1655年9月13日的日志中也記載“6月25日和26日,那邊刮起強烈的暴風,以致在卑南和Sapat的公司的住屋遭受損壞,不過都已經用最少的經費建造起來了。公司的牛,已經增加到了大小合計98頭了?!比缡侨魧⑴?v入深山飼養,要想取得如此詳細的牛只統計數據是談何容易。第三,在荷據時期,荷蘭殖民者也經常會將公司的牛貸給販商與大陸移民使用。由于當時農業生產急需大量耕牛,荷蘭人在每年一次的少數民族頭領長老會議上經常提到不許放養狗以免咬傷農民的小牛??梢娫诋敃r耕牛是非常珍貴的農業生產資料,若荷蘭人將種牛隨便放人山中任其生長,可想而知必將會有人進入深山偷捕牛以牟利。荷蘭人的利益必然會受到損失,這是其所不允許的。對于偷牛行為,荷蘭人也是采取了一定措施?!耙驗樽罱牭胶芏嚓P于在福爾摩沙的鄉下偷牛的怨言,因此也決議,將來還沒有來此地取得稅務單位宰牛的許可證以前,任何人都不得宰牛,要來申請許可證的人,必須將要宰的牛一起帶來給指定的人看,以便由指定的人在大員以及赤崁編列清單,用以查明偷牛的情形?!?/p>

由此可見荷蘭人與臺灣人將種??v其入山任其繁殖的說法是不恰當的。最有可能是在近山適合種牛生長繁殖地區劃定地域,進行圍欄飼養,待牛繁殖到一定數量便進行馴化用于農業生產。而在明鄭與清代山中出現大量野牛的原因,應該是在圍欄飼養時由于管理不當或因戰爭等其他因素導致許多飼養之牛竄入深山,其在深山中大量繁殖便出現了明鄭與清朝統治時期所謂的大量野牛。

由上述論證可知臺灣在長久以來是沒有野牛存在的,臺灣牛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大陸東南沿海主要是閩南地區;二是澎湖群島;三是印度黃牛。但由統計表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來自澎湖與大陸沿海的牛遠遠多于印度。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就是澎湖牛也根源于閩南地區。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明清時期的澎湖幾乎一直是歸福建省管轄,因此近代向澎湖的移民也主要是閩南人。二,在地理位置上閩南地區距離澎湖較近,人口流動相對容易。因此自古以來澎湖的移民多為閩南人。既然確定澎湖居民自古以來為閩南人,則澎湖群島的牛也必然是隨著移民而來在此地繁衍生息。并在荷據時期由于臺地生產的需要而被大量引入臺灣。

綜上所述臺灣牛主要源自閩南這一點是無可質疑的。眾所周知封建社會主要屬于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生產的主動力便是牛。因此牛在整個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中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閩南耕牛在不同歷史時期,跟隨著閩南移民的步伐一起走進了臺灣,并將大陸的農耕文明一起帶進了這塊處女地。由臺灣牛的來源可知臺灣社會文化是閩南文化的延伸與成長,閩臺文化悠久傳承,血濃與水。

猜你喜歡
澎湖耕牛野牛
耕牛和農民
野牛和野驢
九九歌
獅子與野牛
大陸航空首航臺灣澎湖
包公巧斷牛舌案
澎湖公投,反對建“博彩特區”者大勝
兩頭野牛
九九歌
寶島之歌(二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