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疆兵團工業化進程的特征

2011-07-01 09:39王利中

王利中

摘要: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執行屯墾戍邊任務的同時,又建立起一整套工業體系。其特點表現為:依托農墾的“輕工業”化模式;以“團場”分布為依托形成企業規模小、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的工業布局;軍事、行政為主的計劃管理方式轉向以協調、服務為主的工業經濟管理方式;政府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結構的優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將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化的趨勢。

關鍵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化;工業布局;農機修造業

中圖分類號:K291/2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11)02-0071-06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實現工業化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目標。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稱新疆兵團)作為一個以屯墾戍邊為使命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組織,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缺失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起步于駐疆人民解放軍,是為發展新疆經濟、滿足部隊生產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批工礦企業。新疆兵團工業經過50多年的建設,歷經了艱難曲折的歷程,1958年的“大躍進”;1962年,在全國經濟大調整氛圍下的兵團工業調整;197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體制的撤消;1981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體制的恢復。新疆兵團的工業已成為新疆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企業和單位數達2909個(包括獨立核算和非獨立核算企業),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體,能源和基礎工業相配套的工業體系,擁有紡織、食品、造紙、煤炭、建材、電力、化工等近百個門類。按當年價格計算,兵團工業總產值從1954年的3221萬元增長到2007年的2887118萬元,占新疆工業總產值的8.7%。新疆兵團工業的發展,對新疆地區的工業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特定的環境和需求下,其工業化歷程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征。

一、依托農墾的“輕工業”化模式

20世紀50年代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主要以屯墾戍邊為主要職責,經濟活動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工業生產定位于為農業生產服務,新疆兵團工業發展重點是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農業機械修造業。據統計,1957年,兵團輕工業84個企業當中,紡織和食品工業就有64個企業,占76%,重工業31個企業之中,以農業機械修造為主的機械工業企業就有12個,占38.7%。兵團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約占76%,重工業占23%。20世紀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發展取向,適應、滿足了大規模農業集約化生產以及改善兵團職工生活的需要。

雖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經歷了“大躍進”等特殊歷史時期,但兵團工業始終服務于農業生產,圍繞農業需求進行適時發展。20世紀50-8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第一產業占主要地位。20世紀90年代,在兵團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對農業的投資依舊超過工業投資(見表1)。2004年后,工業的投資才漸漸超過農業,2007年,工業占工農業投資額的比重為68%。

由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以輕工業為主的模式被長期地穩固化,沒有大力發展重化工業,使得長期以來,在新疆兵團工業經濟結構中,輕工業始終居于主要地位,經濟總量主要集中在以紡織、食品為主的農副產品行業,而與礦產資源相關的行業經濟總量明顯偏低。據統計,1966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所占比重為69.1%,重工業占30.9%,其中,紡織工業和糧油加工業的產值分別為1.5651億元和1.6608億元,二者合計在兵團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就達到52.7%。197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部門中紡織、食品加工工業的產值仍舊位居前兩位,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總產值的60.1%(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以農機修理為主的機械工業在重工業中占第一位,但是,煤炭、化學、石油、機械等行業工業產值僅占兵團工業總產值的23%(見表2)。直至2007年,紡織、食品加工工業產值仍占整個兵團工業總產值的47.6%。而以煤炭、化學、石油為代表的能源部門和以機械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部門的工業總產值只占兵團工業總產值的18.1%。

在這種模式下,農業一直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的基礎,并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市場,“在2002年,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64億元,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總產值的61%,占輕工業產值的98%”,而工業的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現代化,以農業機械化水平為例,由于長期堅持在重工業中優先發展農機修配業,使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機械化正常作業得到了有效保障,“1957年底,機耕面積就已占兵團總耕地面積的89%,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達到62.4%,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1966年機耕作業已普及兵團全部農場?!?/p>

二、軍事、行政的計劃管理轉向以協調、服務為主的工業經濟管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在兵團體制未建立前為軍事化管理。1950-1954年,新疆軍區在組織軍隊開展經濟建設過程中,建立了一大批工礦企業,企業領導者和職工大多為現役軍人,屬軍隊編制,具有很強的紀律性,便于采用行政命令方式來指揮生產。這種管理方式,企業的人、財、物直接由上級部門調撥供給或由軍隊自行解決,工業發展的許多資金都是由解放軍官兵通過節衣縮食積累而成,人員的報酬也采用實物供給方式,因此,使得新疆在短時期內迅速地建立起一批工礦企業。

1954年10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建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為全國農墾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工業生產納入到國家計劃管理。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新疆兵團工業企業由軍事管理方式向行政管理方式轉化。為保障工業經濟計劃的有效執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了專門管理工業活動的行政部門。195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兵團一級成立了加工副業處;師一級成立了加工副業科;團一級成立了加工副業股,分別管理兵團、師、團所屬工業企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執行國家下達的計劃,各師執行兵團的計劃,各團執行師部下達的計劃。原來以現役軍人身份在工業企業內部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員也集體退伍,轉變為新疆兵團工業企業的干部和職工,定員定額制、經濟核算制、物資管理制、工資制度成為新疆兵團工業企業管理的主要內容。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使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企業開始了企業改革,企業管理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單純執行政府計劃為主轉向適應市場經濟需求,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主。1979年,新疆農墾總局組織原兵團工業企業不斷擴大企業自主權,將企業經營業績同職工物質利益掛鉤。1981年12月,新疆生產

建設兵團體制恢復后,重新建立了兵團工業經濟的行業管理部門。兵團一級成立工業交通局;師一級成立工業交通處,負責兵團工業經濟和交通運輸的管理。198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始推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等放權、讓利的改革,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后,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經濟管理方式由行政管理方式過渡到行業管理模式,相繼撤并了兵團、師兩級工業管理機構,成立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委員會、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等一些職能部門。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職能部門不再直接管理企業,而只是統籌規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經濟的方針政策,組織協調,負責監管兵團工業國有資產的運行,以配合兵團工業企業建立公司制度,進行市場化方向的改革。同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企業開始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在部分大中型企業中推行了公司制度,成功地推出了一批上市企業,如天業(塑料)、伊力特(釀酒)、新天(農業產品加工)、新中基(農副產品種植加工)等。

三、以“團場”分布為依托的企業規模小、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工業布局

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工業布局通常要根據工業企業的技術特點來選擇最優區位,盡可能地縮短生產要素之間、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空間距離,以節約勞動,降低消耗。這也稱作工業企業的指向性選擇。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農業生產為主,兵團工業又是以農副產品加工業和農業機械修造業為主。由于新疆地域遼闊,在區域經濟上,屬于典型的綠洲經濟;而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各個團場又分散在全疆各地,交通很不便利,許多墾區農場又遠離城市及主要交通線,要將兵團農場生產的農副產品運往城市工廠進行加工,不但距離遠,而且運輸成本高,這增加了生產成本,還會給職工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同時,兵團的每個團場既能提供大量的農業原料,又是消費市場,還有充足的勞動力,因此,依托每個墾區團場,建立一些工業,就地加工農場生產的農副業產品,以滿足兵團職工的生產生活需要,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布局的選擇。

20世紀50年代,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和西北緣一帶、伊犁河谷一帶以及沿塔里木河一線逐漸形成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大規模的農場群。兵團工業基本分布在喀什(農二師駐地)、阿克蘇(農一師駐地)、伊犁(農四師駐地)、石河子(農八師駐地)、五家渠、烏魯木齊等地區。20世紀60-70年代,新疆兵團工業隨著屯墾范圍的擴大,逐漸擴展到庫爾勒(農三師)、奎屯(農七師)、阿勒泰(農十師)等地。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地域上的不均衡,以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奎屯等城市為主形成的天山北坡沿線經濟帶逐漸成為新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新亞歐大陸橋鐵路以及高速公路均通過這里,人才資源集中度高。據統計,“2004年,天山北坡經濟帶國內生產總值約1103.9億,占全自治區的50.25%,財政收入為155.7億元,占自治區財政收入的52.8%……擁有全疆70%的大中型企業和90%的上市公司”。同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生產力布局也呈現出地域上的不均衡,兵團工業生產力逐漸向新疆經濟發達地域聚集成為一種必然。位于天山北坡經濟帶上的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現在改稱農十二師)、農六、七、八師的工業發展較快。1995年,這4個師局的工業總產值占整個新疆兵團工業總產值的31%。2007年,這4個師局的工業總產值在全兵團14個師局中占61.6%(見表3)。新疆兵團工業生產力逐漸集中在以農八師為主的天山北坡經濟帶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企業規模小。20世紀50-70年代,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新疆兵團各團場紛紛創辦糧食加工工業、農機修造工業。這些場辦工業大部分為非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均附屬于團場經濟,為農業生產和職工的日常生活服務,均以小型企業為主。1954-1975年,在整個新疆兵團工業企業中,一直不存在大型和中型的工業企業:1981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數僅為6個,在新疆兵團工業企業單位數中所占比重僅為0.8%,2007年為2.5%;1996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總產值中,小型工業企業創造的產值所占比重為73%。2007年,小型工業企業創造的工業產值仍占兵團工業總產值的43.2%。

四、政府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化中的主導作用

在工業化進程當中,政府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由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市場發育不夠健全,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政府會以政權強制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進行著各種制度設計,提供各種制度供給。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法規經常會對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促進或限制作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的建立、發展呈現了這一特點。

首先,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上的落后性,為了加速發展,政府應該比發達國家的政府擔當更多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建立現代經濟體制,基礎設施,引進資本、先進技術和設備,開發資源,平衡地區差異等方面,僅靠私人的力量和市場的自發調節是難以完成的,必須由政府加以主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化過程集中體現了政府的主導作用。新疆和平解放初期,由于工農業生產極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交通不便,不具備通過內在自發的力量來推進工業化的條件。因此,通過外部力量——由中央政府出面以及通過軍隊的生產活動建立起一套工農業生產體系,進而對新疆本地的經濟建設做出示范,成為當時的一種最佳選擇。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形成了新疆工業化的開拓性力量。20世紀50年代初,駐疆人民解放軍在創建新疆現代工業的過程中,企業管理采取了軍事化的方式,勞動報酬實行供給制,組織工程建設突擊,提高了工業建設速度,在很短的時間里建立起一批現代工業。經過兵團工業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兩次無償的移交,支援了地方的工業化建設。這些移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企業,如八一鋼鐵廠、七一棉紡織廠、葦湖梁發電廠等至今仍在新疆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新疆地方工業經濟的發展壯大,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原有的示范作用已逐漸減弱。但是。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屯墾戍邊的政策定位,使兵團工業局限于為農業服務,造成了兵團內部的制度變革需求不足,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無法形成自主的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后,這一缺陷就更為顯著,新疆兵團工業的內部改革幾乎都是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來進行的,滯后于內地和新疆地方工業,特別是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發展逐漸落伍。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業總產值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產值的比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1991

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產值占全自治區工業總產值的20.45%;2007年,下降至8.7%。

其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的發展方向。1950-1954年,根據毛澤東《關于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和朱德“農業為小家務,工業為大家務”的號召,中國人民解放軍駐疆部隊自籌資金興辦了一批現代工業企業。其中,重工業企業35個;輕工業企業52個;大中型工礦企業12個。這批新型工業企業的建立,不僅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而且奠定了新疆工業基礎,推動了新疆工業化的進程。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立后,提出了“圍繞農業辦工業”的主導思想。兵團把經濟建設重點放在農業上,工業只是為農業服務,開始發展農機修配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但是,195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兵團工業的發展方向也出現了變化,開始大辦工業,建立了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到“文化大革命”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初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電力、煤炭、鋼鐵、建材、機械、化工、皮革等行業相配套的工業體系。其中,許多行業填補了新疆地區工業的空白。1981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建制。1985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提出了“圍繞市場辦工業”的方針。兵團工業發展逐漸擺脫了計劃經濟模式,工業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地加強,兵團工業開始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開發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新產品,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新疆兵團工業由滿足兵團屯墾戍邊生產、生活的需求和新疆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封閉自給型”,轉變為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出口創匯型”。

五、結語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工業化是伴隨著兵團屯墾戍邊的歷程而發展的,不僅保障了屯墾戍邊任務的順利進行,而且,也為新疆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化進程面臨著市場化改革和新型工業化的雙重挑戰。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經濟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已成為發展趨勢。多元化的投資來源,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疆兵團工業發展的資金不足;改變了兵團工業所有制結構單一化的局面,并且,在經營管理、技術開發、市場服務等方面均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新疆兵團工業結構的優化,必須擺脫“輕工業化”模式,進入重化工業以及高附加值產業階段,這些行業的工業產品需求彈性大,能更快更好地積累資金,增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經濟實力。因此,加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改革的步伐,在資金技術上向工業傾斜;激發人們的制度創新;推動兵團的工業經濟結構的優化,改變工業經濟附屬于農業的地位,使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成為實現兵團經濟現代化的主導力量,將成為新疆兵團工業化的未來走向。而新疆兵團工業化的順利進行,對于鞏固兵團的戰略地位,維護邊疆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2008[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李福生,新疆兵團屯墾戍邊史(上下卷)[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7.

[3]陳獻政,加快發展兵團工業,壯大屯墾戍邊事業[J].宏觀經濟研究,2003,(11).

[4]方甲,現代工業經濟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83-184.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政策研究室,新疆工業化問題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448.

[6]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28.

[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五十年1955-2005[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82-60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