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中部地區集雨補灌生態農業綜合效應分析

2011-07-26 09:44趙文舉范嚴偉王立榮
中國水土保持 2011年12期
關鍵詞:集雨生態農業降水

趙文舉,冀 宏,范嚴偉,王立榮

(蘭州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甘肅蘭州730050)

甘肅中部地區光照充足、溫度適中,水分是限制農業發展最根本的自然因素。雖然年降水量僅為330 mm,但由于地域遼闊,整個地區年降水總量達400億m3,比黃河蘭州斷面全年的徑流量還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1]。因此,大力發展集雨補灌生態農業不僅能有效利用降水資源,而且有助于減輕水土流失和干旱威脅,使農業生產由被動防旱轉變為主動抗旱,增強了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5]。將集雨補灌與農作物種植管理、節水措施布設相結合,可有效化解降水與作物需水在時間上的供需錯位矛盾,保障作物在整個生長時段都處在相對良好的供水環境中,提高在有限降水條件下的糧食生產保證率,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實現恢復和改善自然生態與穩定農業生產的有效統一。

1 研究區概況

甘肅中部地區包括定西地區、蘭州市的全部以及平涼、慶陽、天水、臨夏、武威等市(州)的部分,共計22個縣(市),總面積73 480 km2,其中耕地面積約14 780 km2。研究區旱地農業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僅1 800 kg/hm2,年人均糧食占有量為284 kg,分別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3%和77%;氣候干旱、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年均降水量為200~500 mm,年均蒸發量為1 400~2 000 mm,全年降雨次數少且多暴雨,降水量300~500 mm降水的出現概率為69%,200~300 mm降水的出現概率為9%[1],降水時空分布不均,3—5月作物播種期和幼苗生長期降水量只占到全年降水量的18%~26%,夏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5%,秋季降水多于春季。

根據對甘肅省小麥、玉米需水和平均天然降水過程的調查,作物需水與降雨時間嚴重錯位長達半年以上,僅依靠土壤蓄水不足以對降雨進行調豐補欠,也不能保障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在我國北方地區,如果在一般作物生長期中關鍵需水期(包括播種期)灌水2~3次(總灌水量15~30 m3,僅為常規灌溉定額的1/10~1/8),對于保證產量的效果就十分明顯。依據甘肅省相關試驗結果,在作物關鍵需水期灌水,作物產量增幅會達到20% ~80%,平均40%左右[6]??梢?,在現狀降水條件下,若能通過必要的工程設施和技術手段將作物非生長期的降水攔蓄貯存,用于生長期干旱缺水時的補充灌溉,將有利于農業穩產增收。

2 集雨補灌生態農業

2.1 集雨補灌生態農業技術體系

集雨補灌生態農業是在水保農業和徑流農業技術的基礎上,通過人工措施收集雨水并加以發展利用,它能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實現降雨徑流的富集疊加,能充分發揮環境資源與水肥光熱因子的協同增效作用,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同步緩解干旱缺水與減少水土流失的目標。集雨補灌生態農業是由集雨工程、農藝工程和管理系統三部分組成,通過科學集成配套和綜合開發利用形成的農業高效用水模式,能夠實現水土資源利用、經濟產值增加、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綜合效益。其中:集雨工程的功能是匯集、存儲雨水和灌溉,包括降水轉化為徑流的集流過程,徑流儲存成為人工供水水源的蓄水過程,水源水轉化為田間水的輸水過程,田間水轉化為土壤有效水的灌溉過程等;農藝工程的作用是把集雨工程得到的水資源用于生產優質高產的農產品,包括土壤水轉化為作物所需水分的生理過程、作物水轉化為實物或價值的過程等;管理系統要求集雨補灌生態農業作為一個相對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不能僅僅以生產豐富的農產品為目標,而應在保障生態健康的前提下,以發展高收益且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為最終目標,從而推動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現代化高效農業的發展[5,7-8]。

2.2 集雨補灌利用模式

(1)庭院、道路集雨利用模式。利用庭院、公路路面、生產道路等硬化集流面集蓄雨水,將雨水蓄存到混凝土水窖等貯水容器中,以提供農戶生活和生產用水。根據集水面的大小修建相應容積的集水窖,主要利用方式有庭院(道路)集雨+引水渠+水窖+節水農業配套技術。

(2)降水田間就近富集疊加利用模式。該模式屬于農藝耕作技術模式,主要是在田間修建小弓型土壟,在壟埂上覆蓋塑膜產流,由小壟溝接納雨水并向土壤深層入滲,以增加土壤含水量、減少水土流失、提高降水利用率、促進作物生長[7]。

(3)小流域集雨綜合利用模式。小流域集雨綜合利用模式是將集雨利用技術與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有機結合,合理規劃布置溝、渠、管、路網絡,收集坡面、道路、人工集流場的徑流,集蓄在水窖、塘壩等小型蓄水設施中。集蓄的雨水主要用于發展節水林業,提高造林成活率,或直接補灌周圍低處的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或利用自然落差,臨時貯存在連環澇池、小水壩或水窖內,用于緩解干旱時的用水問題。

2.3 集雨補灌途徑

集雨補灌途徑主要包括以下3種:一是采用非充分灌溉的原理和方法,在作物關鍵需水期補充水分;二是采取節水高效的局部灌溉方法,補充的灌水只濕潤作物根系土壤,可有效降低棵間蒸發(該措施可使每次灌水量降到最低,僅相當于常規地面灌溉中灌水定額的1/10~1/5);三是采用既方便又節水的方法,如坐水種、人工點灌、膜上點灌、注水灌溉等[5]。

3 集雨補灌生態農業綜合效應分析

3.1 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實施集雨補灌生態農業,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試驗結果顯示,甘肅定西地區集雨補灌生態農業實施后提高了糧食作物的水分生產率,由補灌前的0.6~0.9 kg/m3增加到補灌后的1.2~1.8 kg/m3,主要農作物補灌效果見表1,日光溫室瓜果種植效益見表2[9]。從表1春小麥、玉米、谷子、油葵、胡麻增產情況可知,通過集雨補灌給農作物灌溉關鍵水,雖灌水量較少,但農作物產量和增產率卻有顯著提高,并且提高了水分生產率和供水效率。從增產效益來看,幾種農作物的產量均有增加,尤其胡麻增產率最高達到120.6%,增產率較低的春小麥也在10%以上;從水分生產率來看,在灌水量一定的情況下春小麥和玉米的產量較高,說明集雨補灌適用于這兩類農作物的種植,可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產量;從供水效率來看,玉米和胡麻的供水效率較高,說明這兩類農作物的生長對灌溉關鍵水比較敏感。由表2知,將集雨補灌與溫室種植結合可以顯著提高瓜果的水分利用效率、供水效率和每噸水的產值。從供水量、產量和水產值綜合分析知,首先西瓜的耗水量最小,但水產值最大,達到240元/t;其次是甜瓜,水產值為200元/t;最后是西紅柿,水產值較低,這說明在集雨補灌條件下的溫室中更適于種植西瓜,可明顯提高水產值和農業生產力。

表1 主要農作物集雨補灌效果對比

表2 果瓜溫室種植效益對比

還有研究表明,在旱地梨園采用地下滴灌每公頃供水1 125 m3,增產率可達到57.3% ~166.7%,平均每立方米補灌水產出鮮果5 kg,每公頃可實現純經濟收入7.5萬~12.0萬元[9];于法穩等在甘肅榆中調查時發現,發展集雨補灌生態農業不僅能使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而且能增加作物種植種類[10]。綜上,發展集雨補灌生態農業可緩解雨水資源缺乏與農作物生長需水之間供需錯位的矛盾,可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3.2 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旱災害

集雨補灌生態農業實施后能夠顯著改善作物和林木的生長環境,增加林草覆蓋率,起到攔截徑流、減輕土壤侵蝕、防止河道發生洪水或泥沙淤積的作用,從而實現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的目標,促進生態環境趨向良性循環。把集雨補灌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可有效減輕水土流失,如治理后定西地區每年可攔蓄泥沙4 373萬t,攔蓄徑流11 127萬m3,土壤侵蝕模數已由 6 820 t/(km2·a)減少到1 910 t/(km2·a)[7,11]。

3.3 改良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

各種雨水利用措施下的土壤理化性質和有機質、氮、磷、鉀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增加,不僅提高了土地生產力,而且減少了化肥施用量,保護了土壤和水環境。同時,植物措施能夠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物理性狀,增強土壤的抗蝕性和可滲透性。例如,定西水保所在高泉溝流域的試驗表明,與20°坡地相比,梯田有機質增加了62.25%,全磷增加了5.97%,速效氮增加了19.15%,速效磷增加了16.67%[12]。

3.4 發揮社會效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集雨工程建設不僅解決了農戶人畜飲水困難,而且為庭院蔬菜種植與家庭清潔衛生提供了用水保證,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和文化衛生條件。集雨補灌技術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土地和勞動生產率,增強了旱作農業科技水平、綜合生產能力及抗旱減災能力,調整了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村生產結構,推進了特色種植、畜牧養殖等優勢產業發展,形成了較科學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人們生活水平,為改善生態環境、緩解人地矛盾、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此外,集雨工程的社會效益還包括減少用水糾紛,改善鄰里之間的關系,穩定社會秩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等。

4 結語

甘肅中部地區氣候干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分供需嚴重錯位,降水多以暴雨、陣雨的形式出現,汛期多發生超滲產流,使有限的水資源難以得到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多以坡地為主,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干旱嚴重,農業生產水平較低。因此,在甘肅中部地區大力發展集雨補灌生態農業不僅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降水資源,而且有助于減輕水土流失和干旱威脅,使農業由被動適應防旱轉變為主動抗旱,增強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集雨補灌生態農業是甘肅中部半干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綜合模式和戰略性措施,是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兼顧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1]尚新明,常繼青.甘肅中部地區雨水蓄集利用與農村經濟發展[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9,17(2):116-121.

[2]丁圣彥,梁國付,曹新向.集水農業技術地區適宜性評價[J].資源科學,2003,25(2):51-55.

[3]趙雪雁,巴建軍.甘肅黃土高原區生態建設與可持續農業發展對策[J].干旱區地理,2002,25(4):346-349.

[4]李興,史海濱,程滿金,等.集雨補灌對玉米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4):34-37.

[5]趙西寧,吳普特,馮浩,等.黃土高原半干旱區集雨補灌生態農業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9):3187-3194.

[6]朱強,李元紅.論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論和實用意義[J].水利學報,2004(3):60-64,70.

[7]董鎖成,王海英.甘肅省定西地區集雨灌溉高效農業模式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5):20-26.

[8]羅俊杰.甘肅中東部半干旱區集雨補灌技術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4(2):26-28.

[9]李元紅.甘肅中東部雨水高效富集利用模式[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4(7):15-16.

[10]于法穩,尚杰.黃土高原半干旱區集水型生態農業建設對策[J].科技導報,2002(3):43-45.

[11]張藕珠.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模式集錦[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37-52.

[12]黃奕龍,傅伯杰,陳利頂.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設的環境效應[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1):29-32.

猜你喜歡
集雨生態農業降水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征稿簡則
基于Meta 分析的壟溝集雨措施對作物生長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四川盆地極端降水演變特征及擬合
黑龍江省玉米生長季自然降水與有效降水對比分析
馬鈴薯旱作覆膜集雨節水栽培技術分析
為什么南極降水很少卻有很厚的冰層?
第八屆“一帶一路”食品安全與生態農業論壇
建設集雨設施 打造海綿城市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
安鄉縣發展生態農業的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