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工作成效及做法

2011-07-26 09:44龐春海陳全保
中國水土保持 2011年9期
關鍵詞:試點區管護水土保持

龐春海,陳全保

(湟中縣水務局,青海湟中811600)

湟中縣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第四副區。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1 860.1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68.89%。湟中縣可分為高山地帶、中山地帶、低山丘陵溝壑地帶和河谷階地地帶4種地貌單元,其中高山地帶、中山地帶及低山丘陵溝壑地帶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并且人口密度相對較小,自然植被種類繁多,除部分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適宜開展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工作。為了積累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經驗,2003—2010年湟中縣在大南川流域、上新莊流域先后開展了黃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作。在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青海省水保局等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湟中縣水保部門對生態修復試點工作邊實施、邊探討、邊總結,以“制定封禁管護制度,加大宣傳力度,切實保護植被”為中心,輔以建圍欄、設封禁標志牌、補植補種等人工措施,加快植被自我修復。同時,與農、林、牧業等部門密切合作,在生態修復試點區配套實施退耕還林(草)、推廣太陽灶和沼氣池、建設良種奶牛繁育基地等能源、農牧業發展項目,使試點區群眾取火、養畜、增收等問題得到了解決,為植被的自我修復創造了有利條件,鞏固了以往治理及退耕還林(草)工程成果,提高了生態修復試點工作的成效。

1 試點區概況

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區地處青海省西寧市西南,位于東經101°15'34″—101°46'56″、北緯 36°05'51″—36°35'41″之間。試點區包括總寨鎮、上新莊、魯沙爾3個鄉鎮的46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281.15 km2,現有11 844戶、52 370人,其中勞動力33 184個;地處中緯度內陸高原,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2 588.3 h,年均氣溫4~5℃,≥10℃有效積溫2 578℃,無霜期150 d,年均降水量350~400 mm,6—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60%;有丘陵、河谷、階地等地貌類型,海拔介于2 281—2 749 m之間,相對高差468 m,溝壑密度1.42 km/km2。

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及亂牧、濫牧、超載放牧等現象不斷發生,使試點區內草場退化、載畜量下降、植被覆蓋度降低,一遇暴雨新的沖溝不斷形成,水土流失呈明顯上升趨勢。試點區土壤侵蝕模數為3 000 t/(km2·a),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風力、凍融侵蝕。水土流失面積達242.57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86.28%,其中:輕度流失區76.87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 31.69%;中度105.10 km2,占 43.33%;強烈 51.69 km2,占21.31%;極強烈8.91 km2,占3.67%。

2 試點區項目完成情況

截至目前,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區已完成封禁面積126.17 km2,其中補栽 260.02 hm2,封禁 12 357.30 hm2,建設工程圍欄75.0 km,設置封禁標志牌37座、大型宣傳牌3座,建設示范養殖圈舍20座,制定了《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管護辦法》等4項管護制度。試點區還加強了日常管護、宣傳、水保監督執法等工作力度,有效鞏固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草)成果,使林草覆蓋率由22.52%提高到49.97%,草地覆蓋度由20% ~30%提高到50% ~60%,草場單位面積產草量及可食性草比例明顯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封禁治理成效。

3 監測內容及監測成果評價

3.1 監測內容和方法

按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及試點區實際,主要進行了林草植被監測、動物監測以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項目的監測。試點區共設置植被監測樣地8個,其中草地監測點4個、灌木監測點2個、喬木監測點2個,同時選擇典型農戶進行收入情況調查。監測方法以地面監測和調查、統計等方法為主。

3.2 監測成果評價

3.2.1 林草覆蓋度變化

2003—2010年,通過采取封禁、撫育與人工補植、管護相結合的生態修復措施,修復區植被得到休養和恢復。表1為2003年項目實施前和2010年項目驗收時不同覆蓋度條件下的林草植被面積。表1和監測分析結果表明,修復區草地覆蓋度從10%~35%提高到80%~90%,林草覆蓋率由10.23%提高到58.10%,治理效果良好。

表1 2003、2010年不同覆蓋度條件下林草植被面積 hm2

3.2.2 植物類型、群落結構變化

從草場樣方中植物種類及生長情況看,修復區草場的植物種類沒有明顯變化,但雜草類不可食性草頻度明顯減少,禾本科可食性草頻度明顯增加;植物群落由試點前的狼毒+蒿類+禾本科類型群落逐步向禾本科+針茅類型群落演替;單位面積產草量(鮮草重)從0.28 kg/m2提高到0.37 kg/m2。

3.2.3 小氣候及野生動物變化

生態修復改善了當地小氣候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由于監測時間短,對修復區動物種類的變化難以準確定量,只能作定性描述。在試點區生態破壞之前,尤其是在夏秋動物活動最為頻繁的季節,經??梢砸姷较铲o、烏鴉、山雞、野鴿子、野兔、小家鼠、老鷹等動物。據負責修復區的管護員反映,在項目實施前,由于人為干擾、踐踏破壞嚴重,所以山雞、野兔、老鷹等已經很難看到,而現在項目實施后又可以看到成群的山雞在草地啄食,野兔在眼前出沒,成群的鴿子在天空飛翔,說明修復區動物數量明顯增加。

3.2.4 典型農戶收入增長情況

通過生態修復項目以及太陽能、沼氣池、奶牛養殖等配套項目的實施,10戶典型農戶的年人均純收入由項目實施前的1 532.82元/人提高到1 693.1元/人,增長了10.46%。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隨著項目的實施,好、中、差3種類型農戶的年人均純收入由項目實施前的1 780.55、1 441.79和1 388.8元分別增加到1 903.10、1 616.20和1 570.20元,分別增長了6.88%、12.10%和13.06%。原本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戶比經濟條件好的農戶年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快一些,說明項目的實施有助于縮小農村貧富差距、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3.2.5 經濟增長情況

項目實施后,試點區年總產值由6 173.54萬元增加到7 283.51萬元,增長了17.98%;農、林、牧、副業年總產值由1 477.58萬、14.00萬、1 294.41萬、3 387.55萬元分別增加到1 743.54萬、17.08萬、1 682.73萬、3 840.16萬元,分別增長了18%、22%、30%、13%??梢?,隨著項目的實施,試點區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尤其是畜牧業不僅自身發展較快,而且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4 主要做法

4.1 成立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湟中縣在生態修復試點項目實施中成立了生態修復試點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管護制度制定、工程進度安排、配套項目協調等工作,使生態修復試點工作從組織領導上得到了保證。

4.2 制定制度,加強監督,切實加大植被保護力度

科學、有效的管理是實施生態修復工作的基礎。管理的對象包括對人、畜、草、林,目標是通過制定有效的管理辦法和采取科學的行政手段,以管人達到管畜的目的,從而營造植被自然修復的外部條件。一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試點區實際,縣政府制定并頒發了《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封禁鄉規民約》、《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管護辦法》、《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管護人員職責及管理辦法》、《湟中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封禁管護獎罰辦法》等管護制度,并以縣政府的名義發布了對試點區進行全面封禁管理的公告。在管護制度、公告中明確了封禁保護范圍以及對亂牧、毀林毀草等事件的處罰標準,使封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杜絕了亂罰款、亂處罰現象,切實保護了試點區植被。二是把封禁管護工作納入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的日常工作中來,利用已建成的縣、鄉、村三級監督體系,加大試點區“三同時”制度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從嚴查處毀林、毀草、亂牧、濫牧等違法行為,保證了生態修復試點區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

4.3 加強宣傳,提高試點區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為真正把圍欄建在試點區群眾心中,縣水保部門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宣傳工作:一是大力宣傳《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保護生態環境實行禁牧的命令》、《湟中縣人民政府關于實行牲畜舍飼圈養推進封山育林工作實施辦法》等相關法規制度;二是利用試點區內群眾集會、水保法宣傳日等有利時機,采用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展出展板、設立宣傳牌、封禁標志牌等多種形式,從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治理成效、舍飼圈養益處等方面入手進行宣傳,使試點區群眾保護生態的自覺性有了較大提高;三是組織鄉村干部、養殖大戶到生態修復實施效果較好的村(如試點區上細溝村、下細溝村)參觀,學習好的方法和經驗,如畜種改良、舍飼圈養等,并在試點區內推廣應用。

4.4 加強部門配合,整合項目,為生態修復服務

實行封禁管護、保護林草植被關系到試點區群眾取火、養畜、經濟收入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如果群眾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不僅會影響到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而且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項目實施之初就加強了與各部門的聯系,在試點區由各部門建設相應的配套設施,各投其資,各記其功,共同服務于生態修復。一是利用農業部門的太陽灶、沼氣池等以光能代柴、以氣代柴的新型能源開發利用工程,解決了試點區群眾的取火問題。例如,在上細溝村、下細溝村共安裝太陽灶177個,建沼氣池60座,改變了傳統的燒柴取火方式,減輕了對自然植被的破壞。二是利用畜牧局的建設良種奶牛繁育基地、舍飼圈舍等項目,改良當地畜種,使畜牧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例如,上細溝村和下細溝村共建設圈舍108座,引進良種奶牛176頭。三是利用林業部門的退耕還林(草)工程解決封禁后牲畜的草料來源問題。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7年來試點區共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200 hm2,使自然植被得到繁衍生息。

4.5 依靠科技,創建精品,全面提高項目建設的科技含量

項目實施以來,堅持把引進推廣應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創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建設科技含量貫穿于試點區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三管齊下,常抓不懈。

一是抓學習培訓。為了學習先進的水土保持項目建設及管理經驗,湟中縣水保站經常組織人員參加水利部、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青海省水保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通過學習培訓,提高了試點區管理人員和技術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為試點區造就了一支專業齊全、技術過硬、業務熟練的生態專業技術隊伍,為試點區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是抓水土保持監測。為了掌握試點區的水土流失動態,定量反映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成果和效益發揮情況,為試點區生態修復積累實測資料,湟中縣水保站在試點區內選定監測地點,配備監測設備,確定專人對試點區工程的質量和效益等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并積累了一定的監測數據,為實現“數字化水?!焙徒窈笏帘3趾暧^決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三是抓實用技術的推廣。面對試點區持續干旱、土壤墑情極差、人工補植較難成活的困境,技術人員在補植補栽中,全面推廣了徑流抗旱造林技術,按照徑流調控理論,合理應用穴狀、水平溝、魚鱗坑等多種整地方式,根據不同地理條件堅持以水定樹,合理確定栽植密度,提高單株降雨徑流分配量,從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時,大面積推廣應用生根粉、根寶、保水劑等科技成果和大坑淺栽、蘸漿等技術,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達85%以上。

4.6 實行監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證了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湟中縣生態修復試點區對工程的設計、監理、施工單位選擇實行公開招投標。在工程建設中嚴格實施工程監理制,按照工程監理規范,從開工、檢查、驗收、報賬等方面著手,有效防止了違規變更、瞞混謊報等現象的發生,落實了工程監理規范,保障了工程建設的規模和質量。同時,在各項措施實施前,采取先由工程技術人員在實地按初步設計提出的規模確定出實施地塊,核定工程量,再與施工中標單位簽訂施工合同的方法,做到施工合同切實準確,并且要求施工單位根據合同要求拿出施工設計圖紙,確定施工工藝和方法,明確各項措施的具體實施地點及規模,做到合同與實施內容相一致。

4.7 規范財務管理,做到??顚S?/h3>

為保證試點區項目資金??顚S?,在資金管理上實行報賬制、公開定額、公開結算的財務管理制度,由專人負責,??顚艄芾?,杜絕了相互擠占、挪用、亂用建設資金等現象的發生。一般是在監理工程師核實各項措施的面積、規模之后,按作業設計定額予以報賬、付款。在結算民工工資時,實行公開定額、公開工程量(面積)、公開結算,真正把建設資金用在工程建設上。

4.8 強化監督,依法管護,鞏固試點區治理成果

在項目建設中,一是以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監督執法、機制創新、科技支撐為重點,對試點區水土流失類型、成因、范圍、監督對象及土地利用、水土保持現狀等進行了調查分析,特別是對開發建設過程中的“三隨”(隨意堆棄、隨意傾倒、隨意開挖)現象進行了摸底分類。二是狠抓“三同時”制度落實。針對不同的項目有重點地開展現場檢查,發現問題書面限期整改,實施跟蹤監督,做到有始有終,切實將水土保持方案與項目同時設計、施工、驗收落到實處。三是生態修復試點區工程措施驗收完成后,及時與所在鄉鎮、行政村簽訂管護責任合同,逐步建立了建后有人管、破壞有人舉報的良好管護氛圍,為各項工程措施效益的發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試點區管護水土保持
2022年將農村公路管護領域就業崗位穩定在80萬左右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寒冷天氣 咋管護羔羊
南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展與對策研究
水土保持監測
水土保持
入秋養羊管護 不同于春夏季
加強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森林管護中GPS技術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