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明代中后期幾個關鍵經濟詞匯及對現代的啟示

2011-08-09 12:56郭心玥
當代經濟 2011年15期
關鍵詞:土地價格白銀物價

○郭心玥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1)

由于中央政府在不同時期的財政政策、稅收的變化,物價在某種程度上則能反映這一時期的稅收情況以及政策的制定,而稅收的結果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物價、民生經濟狀況,兩者是緊密相連的。本文所探討的明中后期的物價經濟就不得不關注當時的財政政策的執行以及它的稅收情況,當它的稅收情況與物價的波動相符合時,這個時期的財政政策我們可以稱之為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一旦出現矛盾,則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財政出現了問題,并將導致各種社會問題的產生。

一、明中后期的財政與稅收

在古代社會,政府是整個社會力量的代表,因此對于廣大人民而言,只有政府具有足夠的力量和威信對抗自然。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經濟政策對社會經濟以及財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換句話說,這是由行政權力支配下而產生的經濟。

1、定額的田地賦稅收入

“1502年,戶部向弘治皇帝提交了一份報告,列舉了國家的主要收入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田賦正額,它大約占全部稅收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每年的收入總量達稅糧26,799,341石”?!?377年,洪武帝朱元璋分遣各部官員、國子監生和宦官巡視178個稅課司局,固定他們的稅收額度。1393年,田賦收入達322,789,900石”,洪武帝朱元璋隨之宣布“北方各省新墾的田地永不起科?!弊源烁鞯囟~稅收成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來,后來雖偶有調整,但基本定額基本沒有摒棄。至宣德皇帝在位期間,每年的田賦收入一直維持在2700萬石左右,對于人口的增加和可耕地數量的上升則不予考慮。新增地畝很少上報,這也使得稅收與耕地面積并不相符合。除了田賦是定額以外,對勞役和基本物品的征派也采用定額制。由于稅收的定額制使得稅收收入較低,政府的資金不足,許多政府職能喪失,由于現有的稅收收入不能維持正常的開銷,因此一些開支要通過其他各種方式解決。王室宗親的俸祿支出占據了明王朝財政開支的很大一部分,宮中人員的賞賜也是筆不小的開支,這些都是導致明朝中后期財政危機的原因之一。

2、財政政策的制定

由于古代社會缺乏科學的政策決策體系,因此以帝王的諭令為形式頒布的經濟政策體現了皇權至上的特點。研究明朝的經濟狀況,我們會發現在當時的經濟構成中,手工業和對外貿易很少。統治者希望全國各地都能保持在一個相同的發展水平上,因此明代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種態度左右。這種為了短期目標而犧牲長遠經濟利益的做法正是因為明代統治者并不能預見到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對這個國家的經濟所具有的重大影響。然而即便明朝統治者為了維持這種統一性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們的政策是以這個國家經濟活動保持最低水平為基礎的,明代統治者也從來沒有完全實現他們的目標。中國內部—市場、農業、土地占有等方面的多樣性使得任何來自中央的單一控制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在財政管理方面尤其如此。

為了解決明朝的財政經濟危機,也為了緩和明中葉以來尖銳的階級矛盾,張居正施行了以一條鞭法為主要內容的財政經濟改革。這項改革,從經濟管理的角度來看,貫穿了國家干預經濟的精神。從張居正的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財政政策的施行和制定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它們互相作用,彼此影響。

3、土地價格、農產品價格的下降

十五世紀初,土地價格大約為每畝一兩五錢左右。1430—1450年間,土地價格開始緩慢下降,及至天順年間土地價格迅猛上漲,這種漲幅達到土地價格的最高峰。成化中期到萬歷早期,雖然土地價格時漲時落,但總體呈現出緩慢下降的趨勢。正德和嘉靖年間偶有漲幅,但并不持久,幅度也并不劇烈。天啟年間,土地價格開始慢慢上漲,崇禎年間大抵處于平穩狀態。

明朝中后期農村的貧窮是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大量的中小地主與農民的破產,使得土地兼并情況日趨激烈。失去土地的中小地主和農民,不少以出賣勞力為生,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給工場手工業作坊提供了勞動力。不過,由于農產品價格的陡然上漲而對土地的大量購買這點與同時期西方諸國相反。中國的財富擁有者往往購買大量的土地而不是投入繼續再生產中,這些使得資金大量流向農村而導致貨幣流通不暢。由于貨幣不足而使得田賦負擔十分繁重,田地價格一降再降。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白銀的涌入所造成的嗎?與當時國家的財政政策又有什么關系呢?據了解,明中后期的海外白銀大量涌入中國市場,中國和外國的貿易一直處于一種順差的狀態。這種流入到明中期,每年的進入量大約為幾百萬兩白銀,和流入北方白銀的數量大致相當。除此之外,白銀的回流情況也不容忽視。大量的白銀從農村征收上來,卻集中于富戶手中,而富戶大多將白銀收藏起來而不是用于市場流通。但是我們不可以忽視中國地域的差異性,在白銀涌入的地區,是比較“繁榮”的。與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價格下跌不同,沿海地區的土地價格并無明顯變化。而至明中期,土地價格在全國范圍內開始緩慢上漲,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張居正的改革。在張居正改革之前,可以看作是這樣一個過程,即貨幣不足—田賦負擔繁重—土地價格下降—農產品價格下降—民眾貧窮。這與本文所認為的完全相反,農產品價格下跌并不是由于民生的穩定、物價的穩定,而是民眾因為生活的困苦而買不起糧食導致的價格下跌,即“銀少谷賤”。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低廉的農產品價格使得民眾辛勤一年并無合理回報,進一步使得土地價格下跌,稅收負擔愈發顯得沉重起來,民眾生活更加困苦。因此,此時就不得不進行強制的政府財政政策的調整,以此來恢復農民種植的信心,穩定農產品價格及土地價格。這也是明政府暫時擺脫了危機得以持續的原因。

二、明代中后期物價的大致情況分析

1、主要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價格的對比

一般情況下經濟作物的價格較之糧食的價格是略高的,除當地遇到戰亂或者災荒等原因。如果將萬歷時期與崇禎早期民生所需作物價錢相比,除某些原本就較為稀少的物品價格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外,總體價格水平基本保持穩定的狀態。及至后期戰亂,物價才陡然下降。這點倒是和米糧價格的上漲相反。這也說明了戰亂對于百姓生活的影響,一旦發生戰亂,百姓會因無法填飽肚子而對那些經濟作物的需求量下降。因此,當我們看到一組物價數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大致了解到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經濟的大致情況。從圖1可以清晰的看出明中后期的社會狀況。

圖1 明末主要經濟作物棉花與大米的價格對比一覽表

棉花與大米的價格對比,更直觀地描繪出了物價經濟與社會的關系。經濟物價與社會以及上層統治者制定的財政政策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我們往往能夠從小的數據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縮影。

2、明代中后期整體物價情況

通過各種物品價格的對比,我們發現,糧食、鹽、白糖這些日常生活必需的物品價格較為低廉。至明中期,人民生活仍然是正常有序的進行。這印證了明中后期白銀的大量涌入并未造成物價的高漲,白銀的涌入并沒有使得市面上白銀的流通量得以大幅度上升。

圖2 明代中后期整體物價情況一覽表

三、結語

整體來看,明代中期民眾的生活水平一直處于一個比較低的狀態,當農產品價格下跌時,民眾生活貧苦。崇禎末期,農產品價格上漲,是由于戰亂所致,民眾生活更加貧苦。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土地和農產品的價格過低對于民眾的生活非常不利,但同時,如果土地和農產品價格過高,除了受戰爭和災荒等因素的影響外,賦役的減輕也能達到如此效果。這種土地和農產品的價格并不能完全依靠當時的市場決定,為了緩和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這種價格的上升和下降必須由政府所調控。土地和農產品的價格并不是一味的上漲或者一味的下跌就意味著民眾生活的好壞,要聯系當時的經濟物價的整體情況。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當土地和農產品的價格維持在一個水平上并且這個水平介于高價和低價之間時,這個時期的民眾生活最為穩定。因此,制定合理的財政稅收政策以保證穩定的物價和民生,這是一個國家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當然財政政策不可一成不變,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隨時進行調整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樣,稅收必須根據災荒有所變動,根據地域土地情況進行變更保證物價的平穩這是穩定民生的重要條件。

[1]趙岡:中國歷史上的人類與土地:一項經濟學分析[M].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86.

[2]三木聰:清代福建的抗租斗爭與國家權力[J].史學雜志,1982,91(8).

[3]日·岸本美緒: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稅收[M].三聯書店,2001.

[5]謝國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土地價格白銀物價
地價與房價的相互影響關系
解碼白銀黑平臺“殺人技”
俄國白銀奇葩羅贊諾夫
2012,物價的期盼
城市土地價格與房地產價格的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