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才子佳人小說到《紅樓夢》“情理沖突”之調和與衍化

2011-08-15 00:42劉雪蓮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哈爾濱150080
名作欣賞 2011年2期
關鍵詞:才子佳人禮教情理

⊙劉雪蓮[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哈爾濱 150080]

從才子佳人小說到《紅樓夢》“情理沖突”之調和與衍化

⊙劉雪蓮[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哈爾濱 150080]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說表達了自主的婚姻觀念,但是很多作品也表達了維護“名教”的思想,因此才子佳人有風流大膽的一面,也常常處于“情理沖突”之中。才子佳人小說沒有解決才子佳人的“情理沖突”,而是通過種種方式遮蔽了這一矛盾。而《紅樓夢》中的“情理沖突”卻無法調和,曹雪芹以人物的命運悲劇揭示了“情理沖突”的悲劇實質,即自由婚姻與自身認識、社會環境、禮教規范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封建時代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而不僅僅體現在人物最后的結局上。

情理沖突 調和 衍化 《紅樓夢》 才子佳人

明末清初產生了大批有代表性的才子佳人小說,這些小說所表露的愛情觀無疑是進步的。但是在一些作品中反復出現了“名教”的字樣,“名教”主要是指儒家所倡導的以“三綱五?!睘楹诵牡膫惱淼赖乱幏都爸贫娶?,宣揚“名教”即要以儒家所定的名分和儒家的訓喻為準則,本質上是要維護宗法社會的倫理秩序?!懊獭痹谙喈旈L的時間里作為封建社會主流價值觀,“儒生們動輒以‘名教中人’、‘名教罪人’品評他人”②。才子佳人小說的作家們也正是如此,然而他們想要維護“名教”的思想與他們作品中所表現的追求理想自由的愛情觀相矛盾,因此在才子佳人小說中才子佳人有大膽、勇敢、風流的一面,又要“發乎情,止乎禮”,他們常常處于“情”與“理”的沖突中,才子佳人最終選擇的是“以理抑情”,而《紅樓夢》中的“情理沖突”卻無法調和,并最終衍化為人物的命運悲劇。

一、才子佳人小說“情理沖突”之調和

傳統典籍在使用“名教”一詞的時候,有時用其狹義,將“名教”等同于禮教③,而才子佳人小說中的“情理沖突”集中表現在倫理道德的層面上,正凸顯為愛情與禮教的沖突,因為封建禮教的婚姻觀念是“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賤之”④。而才子佳人風流大膽的行為違背了這一禮教規范,愛情的自然本性與禮義規范發生了矛盾,因而造成了才子佳人來自家庭、社會、自身的重壓,他們常常處于“情理沖突”之中。

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的作者自題為“名教中人”,《好逑傳》本身就是一部旨在宣揚“名教”的作品?!逗缅蟼鳌分兴呐c鐵中玉彼此傾慕,只因為鐵中玉在水冰心家里養病五天,二人有瓜田李下的嫌疑,所以越有情越不肯成婚。當父母撮合時,他們也堅決反對,后來迫于父母之命拜堂成親,也是異室而居。鐵中玉信奉的原則是“寧失閨閣之佳偶,不敢做名教之罪人”⑤。而水冰心救助鐵中玉時說是“行權”,而輪到自己的婚姻卻道:“行權不過一時,未有嫂溺已援,而不溺復援者,況且凡事皆可用權,若婚姻為人倫風化之首,當正始正終,決無用權之理?!雹匏倪@番理論反不如“撥亂小人”鮑知縣的想法:“倘真心念河洲君子之難得,憐窈窕淑女之不易逢,而欲彰關睢雅化,桃夭盛風,則又何為不可,而避之如仇哉?”⑦但作為當事人的水冰心和鐵中玉卻不能省悟。他們為了維護“名教”,寧可犧牲自己的愛情和婚姻?!氨瘎≈魅斯38械剿洑v的痛苦是值得的,他所堅持的信念是正義的,因此才沒有逃避,他還常常把擔當苦難作為神圣的使命……”⑧水冰心和鐵中玉正是如此,他們認為回避這段美好姻緣才是出于“正義”,所以他們選擇了“以理抑情”。與鐵中玉和水冰心類似,《醒風流》中的梅傲雪和馮閨英同樣如此,他們都是身陷“名教”的典范。好在最后作者讓皇帝出面賜婚,才子佳人們才最終“大團圓”。其他的才子佳人小說中也普遍存在著“以理抑情”的現象,例如《玉嬌梨》中佳人白紅玉雖然考詩擇婿,但卻不肯私下見蘇友白,《定情人》中的江蕊珠相對比較大膽,但與雙星私下見面時說“行權僅可一時,萬難復踐”⑨,大多數才子佳人能夠團圓最終還是靠父母做主,婚姻回歸到傳統的模式上。

為了調和小說中“情理沖突”的矛盾,作者們采取了皇帝賜婚、家長支持、姻緣巧合,甚至于神佛仙道的參與和幫助,可能部分作家覺得才子佳人的行為還是有違“名教”,無法彰顯“人倫風化”,所以采取了另外一種婚配方式,例如天花藏主人在《賽紅絲》中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讓才子佳人彼此才貌傾慕,又不涉嫌男女私情,且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這種坐享其成的婚配,缺乏了追求愛情的勇氣,變成了一種倒退。還有部分作家宣揚“風流”與“道學”兼顧,例如李漁在《慎鸞交》中說:“名教之中,不無樂地,閑情之內,也盡有天機,畢竟要使道學、風流合而為一,方才算得個學士文人?!雹饫顫O的《十二樓》便打算“情理兼顧”、“融情入理”、勸懲與娛情相結合,而勸懲具有教化意味,娛情具有戲劇化色彩,僅靠一點圓融并不能“替才子佳人辟出一條相思路”?,“風流”與“道學”兼顧只不過是李漁的理想罷了?!督鹪坡N傳》也意欲表達類似的想法,作者讓王翠翹與金重鑿墻鉆穴私會,卻沒有半點涉私行為,王翠翹對金重道:“則吾二人獨踞一席,作萬古名教風流榜樣,豈非極可傳可法之盛事乎!”?二人此時算是既講“風流”,又講“道學”,可是在王翠翹歷經重重磨難與金重團圓后,卻只做了名義夫妻。已經是殘花敗柳的王翠翹打算“不將云雨污高天”,結果還是回到了“道學”上。

《好逑傳》《醒風流》也包括《金云翹傳》,這些作品一直被認為包含著封建說教,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傳統的道德倫理固然有其落后的一面,但它畢竟是人類文明積淀而成的……封建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不僅為當時的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就是對現代社會也仍然表現出強烈的影響?!?就拿鐵中玉和水冰心來說,他們是一對“俠義好逑”,因此這部小說又被稱為《俠義風月傳》,宣揚的是冰清玉潔的愛情,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名教”中的精華成分。但是既要宣揚“名教”的傳統思想,又要宣揚理想的婚配方式,也只能是作家的理想,作家在創作中本身就“情”與“理”兩難兼顧,找不到一個適宜的“度”,因而只能讓主人公們自動選擇“以理抑情”,率先放棄了“理想”。

事實上,在封建時代“情”和“理”的悖離必然會導致青年男女們的愛情與婚姻相脫節。當我們把水冰心和鐵中玉等人的愛情拿到現實中去的時候,恐怕就沒有了媒人的努力撮合,沒有了父母的逼迫成婚,更不會有皇上的賜婚?!耙岳硪智椤钡慕Y果只能是“多情之彩筆,偏不能畫有意之娥眉”?,而才子佳人小說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范式遮蔽了這一矛盾,因而“情理沖突”并沒有得到解決。無論是普遍的以“大團圓”結尾的作品,還是個別以悲劇結尾的作品,如才子佳人小說《空空幻》,“情理沖突”的悲劇性均未能得到全部呈現。

二、《紅樓夢》“情理沖突”之衍化

在《紅樓夢》中沒有“名教”的字樣,也沒有“名教”空洞的說教和張揚。但“名教”所代表的禮法秩序是客觀存在的,并起著強大的作用。在賈府這個詩禮簪纓之族里,婚姻必須是禮教所規定的模式,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奴仆們的婚姻往往是主子所指定的,“大觀園”根本不是自由愛情的樂園。雖然部分人物身上也有“以理抑情”的一面,但是“情理沖突”已經衍化為不可調和的矛盾,《紅樓夢》中的“情理沖突”分為兩種類型:

首先,是因愛情而引發的“情理沖突”。林黛玉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身上也有“以理抑情”的一面,例如她不肯對賈母說出對賈寶玉的情感,因為她還不能違背傳統的禮教規范,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寶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愛之之祖母,則普通之道德使然,況黛玉一女子哉!”?而林黛玉又無法真正做到“以理抑情”,她不能像《好逑傳》中的水冰心那樣用理性壓抑自己,她似乎也不想克制,因此她心甘情愿地自戕。林黛玉也不同于《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杜麗娘對“情”的追求最終局限于“理”的范圍內,包括晚明傳奇中的其他女性對情的追求也被圈定在封建倫理道德所允許的范圍內的,超越了這個范圍人物自身的觀念就會改變。而林黛玉不同于以上人物,曹雪芹沒有想辦法去調和她身上的“情理沖突”,因而林黛玉的“情”一直不能屈從于“理”,所以她被“理”之利劍戕殺。同樣賈寶玉的悲劇命運也體現了“情”與“理”的無法調和,“以理抑情”成就了水冰心和鐵中玉那樣的“名教”榜樣,而“情”“理”難以兼容,也不被環境所容,成就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

“情理沖突”還表現在有特殊身份的人物身上,櫳翠庵的妙玉也是一個“情理沖突”的典型。妙玉的身份決定了她不應該有“情”,但是她身不由己,她在大觀園月夜所聯的詩中寫道:“空帳懸文鳳,閑屏掩彩鴛”、“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誰言”,她似乎是一個深閨寂寞的女子,而不是一個帶發修行的尼姑。在程高本《紅樓夢》第八十七回中,妙玉因對賈寶玉心生愛慕,所以在坐禪時“走火入邪魔”,她因情而誤,無論她最后的結局怎樣安排,她的悲劇都是必然的?!都t樓夢》含蓄而精準地表現出了妙玉為社會環境所不“容”,也為“理”所不“融”的命運悲劇。

其次,是因“私情”而導致“情理沖突”。金陵十二釵中秦可卿的判詞是“情天情?;们樯睢?,然而她的“情”是悖逆于倫理的“私情”。她的“隱私”還不至于敗露,事態也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是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自我的身心摧殘,已經使秦可卿無法承受。她自身的觀念根本不允許自己肆意踐踏“禮教”的門檻,她不是死于具體的衛道士之手,而是死在自己的觀念之下。不僅秦可卿如此,鮑二家的媳婦雖然淫蕩,卻在王熙鳳的羞辱之下羞愧自縊,可見禮教的威力多么強大。才子佳人小說中也有類似的人物,如《合浦珠》中描寫了一個好色的憨公子,看中吳君美的妻子孫氏,憨公子答應給吳君美二百兩銀子,吳君美便默許妻子與憨公子通奸,不料憨公子的門客只給了吳君美二十兩銀子,吳君美乘酒興捉奸,導致妻子孫氏羞憤自殺。孫氏本身是個不幸的人物,但似乎并不令人同情,因為作者本身認為這樣的女子有傷風化,因而沒有半點筆墨去反映這樣女性內心的矛盾和屈辱。而秦可卿不同于孫氏,更不同于淫蕩的鮑二家的,她是在羞憤和自我折磨中逐步死去,她內心的“情理沖突”完全清晰可見。曹雪芹寫秦可卿的目的并非如《三言》《型世言》《合浦珠》等作品主要是為了警醒和勸誡,秦可卿之死的意義并不在于維護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社會秩序和人倫關系,更體現為家族內部倫理秩序的顛倒讓脆弱的女性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從秦可卿與孫氏、鮑二家的之間的差別我們也可以看到,對“情理沖突”的揭示不一定體現在人物最后的結局上。

與秦可卿的“私情”不同,賈迎春的丫頭司棋是“未婚先私”。她大膽與表弟潘又安私下會面,不料偷情時被鴛鴦撞到,她嚇得跪下流淚懇求,鴛鴦答應為司棋保密,可是司棋還是嚇得大病了一場。司棋的合理人欲與自身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強烈的沖突,不過當司棋“私情”敗露時,她變得勇敢起來,也不顧眾人的嘲笑??梢哉f,這時她似乎解決了自身的“情理沖突”,但是她無法解決自身與環境的沖突。在婚姻又受到母親的阻攔時,她撞死在了“禮教”的墻下。在早期風雅純正的才子佳人小說中根本沒有未婚先私的現象,因為作者們本身認為這種行為有違“名教”,司棋和潘又安更像《嬌紅記》中的王嬌和申純,先是有私,后是殉情,而潘又安并非如申純那樣執著和癡情,在被鴛鴦發現后他先嚇跑了,在他身上也有一個“情理沖突”的過程。曹雪芹反映出了“未婚先私”不僅不為社會環境所容、不為家長所容,也不為當事人自身所容。曹雪芹寫司棋和潘又安不是要貶斥淫穢男女的浪行,也看不出要標榜那些“偷情”之后又能“沒身不悔”的癡情者,而是更為自然地反映了“情理悖離”的過程,由這樣的過程所產生的結果,也便透露出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愛情的自然本性與社會禮義規范、倫理道德存在著本質上的沖突,大膽的愛情必將受到重重阻礙和壓迫。

綜上所述,《紅樓夢》通過人物命運的悲劇凸顯了“情理沖突”的悲劇實質,即自由婚姻與自身認識、社會環境、禮教規范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不是個別人物的問題、個別家長的問題、個別境況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與《紅樓夢》相比,才子佳人小說的作家們讓“情”前進在“理”的制約范圍內,“情理沖突”并沒有得到解決。實際上“情理沖突”在《紅樓夢》中也沒能解決,但是文學作品本身不能為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和方法,也根本不可能提供出可以模仿的范例,而往往在于更先驗而尖銳地反映出人們急需改變的社會問題。曹雪芹正是將理性和懷疑的精神注入了古典的愛情和婚姻,從而激發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痛苦的思索和療救的渴望,這也正是《紅樓夢》悲劇精神的“積極意義”所在,而且這種悲劇精神并不僅僅體現在人物最后的結局上。

① 張海晏.名教的困境[N].光明日報,2004-6-15(7).

②③張造群.名教源流的歷史探討和現代評價[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3).

④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滕文公章句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0.

⑤⑥⑦ [清]名教中人編次.好逑傳[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⑧ 蔣孔陽.美學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⑨ [清]不題撰人編.定情人[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⑩? [清]李漁.李漁全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 [清]青心才人編次.金云翹傳[A].明清言情小說大觀[C].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 孟昭連.中國小說藝術史[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 [清]佚名.賽紅絲[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

? 一粟.紅樓夢資料匯編[M].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作 者:劉雪蓮,黑龍江大學文學院2008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明清小說。

編 輯:古衛紅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歡
才子佳人禮教情理
事實與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認識
情理之外
致新敏隊長
主持人語:情理與法律
論明清時期才子佳人小說的擇偶觀
張生與李益愛情比較研究
淺談《西廂記諸宮調》的創作思想
中國現代文學中“墻”的意象
中小學生識“禮”教育淺談
《浮生六記》中陳蕓的現實處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