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中介作用

2011-08-15 00:49陳偉榮
關鍵詞:主體思政理論

陳偉榮

談“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中介作用

陳偉榮

“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互動的中介。以“問題”為中介,關鍵在于設計問題和恰當導入,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教學實效。

問題;課堂教學;互動;中介

提高學生課堂互動的興趣,激發其學習動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應著力探索的課題之一。

一、以問題作為課堂教學互動的中介

以問題為課堂互動的中介,是指有目的地設計問題,把問題作為師生之間的聯系環節展開課堂教學活動。具體做法是教師根據教材,把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成緊密相連的問題群,通過與學生共同探究問題,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師生互動的教育理念是以問題作為課堂互動中介的理論基礎。師生雙主體互動即教師和學生同時作為教學主體,相互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以 “我”和“你”的平等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枰薪?,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成為兩者間互動的中介。因此,教師提出問題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探討問題要堅持平等地交流互動。以“問題”為思政課課堂互動中介,目的是要在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間搭建互動的平臺,通過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雙方發生積極的聯系,使互動能夠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同時,問題的確定也明確了課堂授課的切入點,導入問題就是該節課的切入點。

大學生思政課存在以下情況:一是在情感上,對高校思政課存在先入為主的看法,認為課程枯燥、單調和說教味濃,缺乏學習的興趣。二是在能力上,普遍存在“只知結論不知原由、只背理論不懂應用”的現象,記住了“是什么”,不去探究“為什么”,更缺少“怎么用”的能力。三是在思維方式上,習慣于就事論事,只關注現象形態,難以透過現象看本質,對社會問題的分析也多用“批評性”的思維,很少從“建設性”的角度去考慮。將問題作為課堂互動的中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愿望,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師通過在課堂對學生進行問題的分類指導,提高應用理論的能力,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具體而言,對理論成果,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如何產生(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實踐基礎等)”、“其歷史和現實的意義”和“如何應用”等問題;對歷史問題,要側重去總結經驗、教訓和啟發;對現實問題,側重去尋找形成原因及解決之道。

二、中介平臺的搭建——問題的設計

以問題作為課堂互動的中介,關鍵在于設計好問題,切入問題。愛因斯坦對于提出新的“問題”在科學研究中的意義有十分精辟的論述:“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雹賳栴}設計得好,學生才有參與探究的愿望,教師才能環環相扣的展開教學。否則,學生感覺不過如此,則不會持久地關注,教師也無法較好地展開教學內容。

關于問題的設計要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方向性原則。思政課是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課程。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著力從正面引導學生,不能偏離課程主導性的要求。問題雖然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師不能曲意去逢迎學生而設計嘩眾取寵的問題,或是打著學術自由的幌子,在講歷史和現實問題時一味揭露陰暗面。二是關聯性原則。問題設計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要強,要圍繞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以教材體系為參考,把握其內容,領會其精神,合理地向教學體系轉系,以導入的問題為切入點,引向問題群,層層深入,切忌過于隨意,或離題萬里,出現提問與理論內容展開缺乏聯系的情況。三是層次性原則。一方面是要從“是什么”的知識層面到“為什么”的理論層面轉化。知識層面在中學大都有涉及,要避免重復,把側重點放在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實踐基礎、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等進行闡述和分析,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提高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遵循教育規律,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握好問題的難易度。既不刻意為突出課堂互動性,以低級認知性問題不斷地進行答問、討論,缺乏問題的創新,也不過于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深奧難懂。

三、中介聯系的發生——問題的導入

問題作為中介在教師與學生主體之間聯系作用的發生,需要合適的問題導入,再進入問題群。如何以問題進行導入。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為例試作分析。

1.圍繞理論與現實反差進行設問。以講授“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為例。學生在高中階段學過相關內容,在理論上知道社會主義的本質,但是,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看到地區差距、行業差距、城鄉差距等現實存在,我國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我們可以由此導入,實事求是地指出這樣的反差,反問學生:“我們建設的還是社會主義嗎?”“什么才是社會主義?”。概論課的理論形態和現實形態的矛盾突出,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理論和現實的反差,不僅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

2.圍繞時事事件的分析進行設問。豐富鮮活的時事事件,受大學生廣泛關注,為概論課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例如,2009年2月,發生了中國圓明園獸首國外被拍賣事件。教師可以以此進行設問導入:“圓明園獸首國外被拍賣事件令人想起了一個事件——火燒圓明園事件,以及一段歷史——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當時,中國各階級開始尋求國家的出路,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但是‘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葒吩诤畏??’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并把它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帶領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蹦恰榜R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經歷了怎樣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哪些理論成果?”帶著問題進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的學習。

3.圍繞事件對比的不同進行設問。對“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問題群的進入,筆者作如下設計——“毛澤東的兩種心情:1949與1956”。1949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這是經過28年浴血革命取得的勝利成果,理應高興。但是從開國大典的錄像畫面上看,站在城樓上的開國元勛們神情嚴肅,與廣場上歡喚雀躍的群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56年6月,毛澤東寫了《水調歌頭·游泳》,高興之情躍于紙上。毛澤東曾多次說過:“1949年那樣大的勝利,并沒有使我高興;到1956年,當我看到那么多農民參加合作社,接著是私營工商業的改造,我開始高興了?!薄盀槭裁磿悄菢??”不同事件的對比,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4.圍繞學生主體的感受進行設問。從學生主體感受導入,進入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是一種十分自然的過渡。例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章,先讓學生欣賞《桃花源記》的詩文朗誦,略介紹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什么情況,反問學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你們向往嗎?”,在現代“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什么樣的?”由此,展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和特征分析。

5.圍繞理論的應用進行設問?!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一章,講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發展、內容及意義。學生會追問“我也知道實事求是,但是我不知道要怎么做呀,有什么要求?”,“現實生活中明明有些人可以實事求是,但是他卻不實事求是,為什么會這樣?”圍繞這些問題,提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應用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在理論的應用上有了體會,即便是深奧的理論,也不再難懂,也會變親切。

四、中介作用的實現——問題的解答

作為中介的問題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以合適的方式得到回應,否則其中介作用很難完全發揮出來。對問題的解答,有三個關鍵之處:

首先,營造平等、和諧、開放、寬松的課堂氛圍,增進教學民主。課堂教學是雙主體互動,需要平等、和諧、開放、寬松的課堂氣氛。雙方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師不要居高臨下,學生也不妄自菲薄。教師不搞“一言堂”,把教學民主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寬松平和的環境中探討。對學生的發言,即使是錯誤、片面的大家也給予尊重,不會嘲笑、攻擊發言者。教師也不要生硬否定學生發言,注意保護學生回答積極性的,對于錯誤的思想要在引導讓其提高認識。

其次,探索雙主體共同探究的機制,提高教學實效。問題的解決,不是教師直接給出的結果和答案,而是雙方主體對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維過程,以及其中的體驗與感受。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要共同參與,對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或是教師講授,或是師生、生生的互動探討,或是啟發學生課外研究。在共同探究中,使對問題的分析角度更新、理論分析更深、視野關注更寬。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學習興趣不高,原因之一就是課程內容與中學重復、沒有新意,與面向大眾層次的新聞報道、輿論宣傳似曾相識。

最后,實現由預設到生成的轉變,打造雙贏課堂。問題是教師預設的,探究的軌道也是預設的。然而,課堂教學是豐富多變的,學生主體的深度參與會讓其發生改變。課堂教學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學生會從不同角度向老師提出新的問題,形成師生、生生多邊的交流。由此,新問題、新思路、新觀點會不斷涌現,課堂成為師生共享共生的發淵地,教學產生了雙贏的效果,雙方在其中有所收獲,自身有所發展,教師也不會出現被掏空的感覺,避免出現職業倦怠。

通過問題為中介的互動,使學生產生“驚訝感”、“真實感”和“意義感”。驚訝感是指學生驚嘆于教師教育觀念的不一般,感嘆高校思政課魅力的不一般。這是在情感上對學生那種先入為主看法的自我糾正。真實感是指學生對思政課敢于面對現實,不回避學生的疑惑,體驗了理論的應用與作用,感覺理論不再是“假大空”,而是鮮活的、真實的、親切的。意義感是指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習觸及了學生的心靈,問題真正觸碰到學生內心的困惑,教學對其真正起到啟發思考、教育引導和矯正認知的作用,學生對理論學懂、真信、會用。

[1]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M].上海:上??萍汲霭嫔?,1962:59.

[2]陳偉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5).

[3]謝樹平,李宏量.新編思想政治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G641

A

1673-1999(2011)24-0175-03

陳偉榮,男,廣東陽江人,碩士,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2011-10-12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教改課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互動問題研究”(2010jgyb06)。

猜你喜歡
主體思政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神秘的混沌理論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