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城鎮化建設

2011-08-15 00:49
關鍵詞:鄉鎮企業小城鎮城鎮

胡 泊

新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城鎮化建設

胡 泊

在新農村建設的條件下,以城鎮化和小型鄉鎮企業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契機和重點,從加快國內一二線城市以外周邊城鎮﹑縣城的發展建設入手,使得城市規模的適度擴大的重點傾斜到中小城市及其附近的城鎮,從而能夠更好的集中優勢資源,形成一個以大小城鎮為網絡紐帶的經濟輻射區域,帶動整個農村的經濟發展,把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進程概括為城鎮化,并將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城鎮化進程劃分為城市化和城鎮化兩個階段。

中國特色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新型鄉鎮企業

“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建設”作為黨的一項政治策略,其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對未來中國農村發展所作出的科學定位;二是指出了中國農村前進與發展的方向;三是體現了中央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性矛盾的決心。因此,城鎮化的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直接意義上的推動作用。

一、加快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其產物之一的城市化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就像2010上海世博所宣傳的那樣“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城市化作為人們生存的載體,不僅承載了人們對于未來生活的向往,也凝聚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縮影。作為世界經濟發展主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只是,中國要根據自己現實的國情,在發展城市化的同時不忽視城鎮化的發展。換句話說,在城市化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將重心轉移到與人口最多的農民息息相關的城鎮化的建設上來,把城鎮化的發展作為連接經濟發展不平衡主體之間的一個過渡,將結構的調整,資源的分配適當均衡,通過以點帶面的經濟區域覆蓋,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一,加快城鎮化進程是經濟社會走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當前,城鎮化發展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進入城市化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城鎮化正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軸心”。在農村新建或擴建中小城鎮,對于改變我國城鎮化、城市化滯后,加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順應發展潮流、抓住發展機遇、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乃形勢所迫、大勢所趨。

第二,加快城鎮化進程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是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當前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已在當地達到飽和狀態,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如不能及時將這部分剩余勞動力有效地轉移,就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要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必須轉移剩余農村勞動力。

第三,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優化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小城鎮是技術、資金、商品、市場、能源、交通、通訊、人力等資源的集合中心,有著極大的聚集效應。建設小城鎮,可以實現對資源的統籌安排,通過小城鎮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深化和升級,可以合理調整鄉鎮企業的布局,引導鄉鎮企業相對集中,進而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同時,相對集中的人口,還能有效地擴大需求,促進和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走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是一條城鎮化與工業化和現代化適度同步發展,城鎮化的形式多元化,集中型城鎮與分散型城鎮相結合,據點式城鎮與網格式城鎮相結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并由市場推動和政府導向并舉,政府發動型城鎮化與民間發動型城鎮化相結合,自上而下城鎮化與自下而上城鎮化相結合,強調城市發展方式多樣化和合理化并以內涵方式為主的路子。它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和基本途徑,也是符合基本國情,經濟社會人口國情的必然選擇和最佳道路。

第一,中國的城鎮化需要從實際的國情出發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從概念上來說這里講的城鎮,是指縣級市﹑縣城及其以下城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城鎮。集中力量建設和發展重點城鎮,不僅可以實現以點帶面的中小區域,特別是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對它所依附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擴張速度和規模的有效控制起到積極作用。當前的城鎮化發展,陷入到了發展“兩個極端“的瓶頸:要么是單單發展的某個小城鎮,沒有與之所依附的城市相聯系,沒有將城鎮的發展納入到整個城市大的發展體系中;要么就是只發展城鎮所指向的大城市,使得城市規模一再擴大,往往忽略了城鎮本身的發展。當前城鎮建設的中心不僅僅是加大重點鄉鎮和縣城等的建設,還要把精力適度傾斜到以中小城市為中心形成的對周邊縣﹑鄉﹑鎮的輻射區域,形成中小規模城鎮化的發展帶。這樣,一方面使優勢資源能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保證了中小規模城鎮化發展帶的向前推進,另一方面也能夠對城市規模過大的膨脹趨勢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第二,經濟轉型要體現雙重性的特點,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緊密相聯。在我國城鎮化將近30年的飛速發展時期里,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不僅實現了國家支柱產業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而且使得經濟模式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因此,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也是經濟發展方式從農業向工業轉變的過程中,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轉型相互交錯的一個過程。在這種轉型過程中,我國的城鎮化就不可避免的要與工業化、市場化息息相關甚至緊密聯系。較之前而言,我國基本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接下來就要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城鄉的規劃和統籌,從而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在新技術革命和信息化的推動下,城鎮化不僅僅是幾億農民最終完成身份的轉變,而是相比改革開放前30年,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要更多的加入信息化,利用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和我國勞動力資源充裕的比較優勢,使更多物美價廉產品走向世界。

第三,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西歐等發達國家,城鎮化主要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推動和整合,但是由于立足的國情不同,使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需要“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自我調節”二者相結合,自建國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都是由政府一手把握。進入到改革開放時期,隨著政策的放寬、市場的激活和農民自身思路的拓展,農民本身也成為城鎮化的一股推動力量。對于城鎮化過程中最大的資金限制問題,則是通過市場化的融資,通過“本土融資市場化”和“外來投資主體化”的結合,鼓勵民間資本和引進外資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發揮同等重要的作用。相比于過去政府運用計劃手段自上而下的只發展若干城市的模式,從80年代開始的自下而上的城鎮化則更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和具有平均發展的平衡性,由民間力量發動,由市場力量整合的一種新的變遷模式。我國雙重的經濟轉型背景,也導致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重發展模式共存的局面。比如家電下鄉對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善農村生產和流通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化雙重作用的結果。

第四,實施戶籍管理新政策,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農民工作為雙重城鎮化的推動主體,為工業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勢在必行,實行按居住地劃分城鄉人口的戶籍登記制度,用不同城鎮有區別的準入條件取代“農轉非”的計劃指標,用積極引導替代控制總量,用核準登記制替代行政審批制。凡長期在小城鎮居住,并有合法收入來源的本市居民可登記為城鎮居民。已登記為小城鎮常住戶口的人員,享有同本市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并履行同等的義務。但當前戶籍制度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導致城鎮化了的農民難以得到與普通市民同等的待遇,使農民工與市民“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這種不完善的制度決定我國城鎮化是一種半城鎮化(semi-urbanization),農村人口雖然進了城市,但并沒有完全成為城市居民(市民)。

三、鄉鎮企業在新農村經濟發展的特殊地位和新作用

在過去30年里,我國鄉鎮企業作為異軍突起的力量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置于我國當前建設有中國特色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新型鄉鎮企業又有著特殊地位和新作用。1987年8月29日,鄧小平同志指出:“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后,剩下的勞動力怎么辦,我們原來沒有想到很好的出路。長期以來,我們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村每人平均只有一兩畝土地,多數人連溫飽都談不上。一搞改革和開放,一搞承包責任制,經營農業的人就減少了,剩下的人怎么辦?十年的經驗證明,只要調動基層和農民的積極性,發展多種經營,發展新型的鄉鎮企業,這個問題就能解決。鄉鎮企業容納了百分之五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鄉鎮企業反過來對農業又有很大的幫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p>

新型鄉鎮企業立足于本地資源優勢,實現產供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面向城鄉市場。在優化小城鎮土地資源的情況下,鄉鎮企業吸納了剩余的農村勞動力,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給農業發展鼓足了后勁。豐富商品市場的同時又給城市本身的建設鑄成堅固的后盾。同時,以鄉鎮企業為中心形成的新型小城鎮,由鄉鎮企業托起來的農村城鎮化,由鄉鎮企業搞活了的農業產業化和生產社會化,又大大豐富了中國特色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式和內容。

第一,發展新型鄉鎮企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鄉鎮企業是大農業和大工業的交集,是中國農民發展經濟的成功創造與實踐。實踐證明,發展鄉鎮企業是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即“三農”問題主要途徑,無論是農業的工業化,還是農民的富?;?、農村的城鎮化都離不開鄉鎮企業的發展。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眾多,農村相對落后,中國經濟新一輪的發展,最大的內需存在于農民之中,而啟動農民需求的關鍵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同時農業的結構調整、農業的規?;同F代化,必然導致農民的下崗和轉崗?,F在農業的生產不需要這么多的勞動力,城市也承受不住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上億農民的再就業問題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最主要途徑就是帶動力流向鄉鎮企業,流向小城鎮。也就是說要引導農民脫離“一產”,進入到“二產”和“三產”。

第二,新型鄉鎮企業是科技城鎮化的主要載體。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信息化在推進企業進一步發展中首當其沖成為了“催化劑”。企業信息化是指使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并貫徹于企業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采購到售后服務以及產品回收),最終提高企業效益的過程。無疑,鄉鎮企業的信息化的推進為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又“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然而,企業信息化并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它需要技術、人力,信息化環境,相關政策的指引等,還需要將信息化落到實處。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引導者和管理者,也應該搭建一個更有利于推進鄉鎮企業信息化的良好平臺,為其提供政策支持。不僅要在戰略上重視鄉鎮企業的信息化本身,也要認識到鄉鎮企業信息化推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及時跟進并著力解決,使得鄉鎮企業能從真正意義上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第三,以工投農,搭建了以城帶鄉的新平臺。通過發展新型鄉鎮企業促進村企合作,帶動了資源要素尤其是各類資本向農村的流動,為解決長久以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本、技術、機制、人才等瓶頸問題,實現工農互動、城鄉并進找到了一個有效的載體。江蘇省無錫市截至目前已累計吸引工商企業投資各類農業項目203個,投資總額達24.1億元,其中項目總投資1 000萬元以上的60個,投資領域涉及農產品產加銷各個環節。今年農博會期間,以高效規模農業、農業產業園、觀光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為主攻方向的現代農業專題招商活動,共成功簽約農業招商項目73個,其中內資36.42億元人民幣,外資6 600萬美元,簽約金額折合人民幣41.7億元。工商資本投資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生態特色農業的積極性不斷高漲。

第四,鄉鎮企業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途徑。國家的現代化與農村的現代化不可分離,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的城市化,農村的城市化更離不開農村的小城鎮化。小城鎮化通過依托鄉鎮企業,把農民轉變為非農民,把農村變為城鎮改革的后備軍。改革開放二十年的實踐表明,小城鎮的迅速壯大是伴隨著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而產生的;從分布上看,鄉鎮企業的分量輕重也是和小城鎮密度成正比的。鄉鎮企業與小城鎮之間結成了一種緊密關系。一方面,小城鎮建設要依靠鄉鎮企業為其提供資金來源和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由過去“零星點點”的散亂布局,走向以小城鎮為依托的鄉鎮工業園區集中連片發展,是鄉鎮企業發展中的一種新跨越。這種以小城鎮為支撐的跨越,實現了原材料、能源、資金、市場、基礎設施等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這些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湖南省瀏陽市的大瑤鎮,近幾年來將發展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高標準規劃引路,市場機制運作,招商引資啟動,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布局,促進了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的協調發展。該鎮1999年鄉鎮企業2 837家,總產值8.79億元,實現利潤6 258萬元,上繳國家稅金2 725萬元,占全鎮財政收入的85%。

因此,城鎮化的發展,特別是小城鎮的建設,要依托于其所圍繞的中心城市,建成一批經濟發達、規模適度、規劃科學、功能健全、環境優美、具有較強輻射通力的中心鎮,通過重點鄉鎮企業的帶動作用,提升本地鄉鎮發展的后勁,形成與中心城市功能相適應的郊區城鎮體系。

[1]劉勁松.農村城鎮化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和出路[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2).

[2]胡寶貴.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3]鄧鴻勛,陸百甫.走出二元結構:農民工﹑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

F320

A

1673-1999(2011)08-0067-03

胡泊(1984-),女,河南許昌人,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637002)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2011-02-23

猜你喜歡
鄉鎮企業小城鎮城鎮
淺談《鄉鎮企業法》廢止的理由
鄉鎮企業成為全省工業『半壁江山』
2.5 MPa及以上城鎮燃氣管道與輸氣管道區別
文化邊城鎮遠
鄉鎮企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小城鎮社會治理創新邏輯
城鎮排水系統量化指標體系研究
加快小城鎮建設應采取的措施
城鎮醫保支出為何跑贏消費支出
分析我國鄉鎮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