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道間質瘤4例報告

2011-08-15 00:53冷禎文吳文春凌華鋼
實用臨床醫學 2011年5期
關鍵詞:胃體上腹甲磺酸

冷禎文,徐 醒,吳文春,張 剛,凌華鋼,許 偉

(解放軍第八六醫院外科,安徽 當涂 243100)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種少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來源于胃腸道的間質細胞,近10年來隨著免疫組織化學及電鏡等技術的發展逐步被認識,歐美等國家報道其患病率為10~20/100萬[1-2],國內近年來報道的病例有逐步增多的趨勢。筆者對解放軍第八六醫院外科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4例GIST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例1,女,38歲,因上腹脹痛不適6個月于2009年4月19日入本院。體格檢查:腹平軟,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未捫及包塊。胃鏡檢查:胃體小彎側可見1個約2 cm表面光滑腫塊。超聲胃鏡檢查示:在胃體小彎側見一約1.8 cm×2.1 cm半球狀隆起,表面光滑,中央無潰瘍形成,無黏膜橋形成,診斷為GIST。于2009年4月22日行胃近端切除術,切緣距腫瘤3 cm以上。術后病理檢查結果:GIST,腫瘤直徑<5 cm。免疫組化:CD117(),CD43()。術后隨訪18個月無復發。

例2,女,40歲,因上腹飽脹不適6年余,伴疼痛1個月,于2010年1月18日入本院。體格檢查:腹平軟、劍突下似可觸及1個約5 cm質軟包塊,表面光滑、有壓痛、無反跳痛,行鋇餐檢查示:胃大彎側占位性病變,診斷為胃間質瘤。胃鏡檢查示:胃體大彎隆起,中央見深性巨大潰瘍,呈火山口樣改變,診斷為胃體癌。CT檢查示:上腹腔內見1個約5 cm軟組織密度影,與胃壁緊貼,分界不清。于2010年4月2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遠端胃大部切除術,手術中見腫瘤約5 cm×6 cm,邊界清楚、無包膜、切面灰白色。病理檢查示:胃梭形細胞間質瘤。免疫組化:CD117(),術后隨訪8個月無復發。

例3,女,51歲,因上腹脹痛不適3個月余,于2010年8月22日入本院。體格檢查:腹平軟,上腹輕壓痛,未捫及包塊。胃鏡檢查示:胃腔內未見腫塊;超聲胃鏡檢查示:在胃體前壁小彎側見1個約3 cm半球狀隆起,表面光滑,無潰瘍等,診斷為GIST。上腹CT檢查示:胃小彎壁增厚,占位可能。于2010年8月26日行胃體楔形切除術,切緣距腫瘤3 cm以上。術后病理檢查示:GIST,腫瘤直徑<5 cm;免疫組化:CD 117(),CD43()。術后隨訪4個月無復發。

例4,男,74歲,因劍突下刺痛不適 7個月余,于2010年9月15日入院,體格檢查:腹平軟,上腹有壓痛,但未捫及包塊。胃鏡檢查:胃底局限性隆起性質待定(約2 cm),超聲胃鏡檢查提示在胃體見一約3 cm半球狀隆起,表面光滑,診斷為GIST。上腹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9月22日行胃體楔形切除術,切緣距腫瘤3 cm以上,術后病理:GIST,腫瘤直徑3 cm。免疫組化:CD117(),CD43()。隨訪3個月,無復發。

2 討論

2.1 GIST的臨床特點

GIST臨床少見,發病率不足胃腫瘤的1%,20%~30%為惡性,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40歲以下少見,無性別差異[3],可發生于胃腸道及腹腔的任何地方,但絕大部分原發于胃腸道,胃腸道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胃底及胃體,其次為小腸。主要的癥狀有出血、黑便、腹部隱痛不適、腹部腫塊等。

2.2 GIST的診斷

由于GIST缺乏典型的臨床特點,手術前診斷較為困難。目前主要依賴胃腸鏡,B超,CT及血管造影等檢查,但術前確診率低。本組無1例在術前確診,原因就在于B超或CT檢查只能顯示腹部腫物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只是定位診斷,定性診斷診斷主要要依據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內鏡檢查可能可以發現胃黏膜下包塊,還可以觀察黏膜表面是否完整或有潰瘍,但腫瘤常位于黏膜下,活檢常不能取得腫瘤組織,術前亦難以確診。內鏡超聲檢查能較清晰區分胃腸道壁的各層結構,并對消化道黏膜下、黏膜外病變及周圍結構進行觀察,圖像分辨率高,有利于判斷腫瘤來源,對診斷GIST有較大的意義[3-4]。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是診斷GIST的主要依據,CD117抗原是kit蛋白的抗原標志物,其特異性表達對GIST的診斷有特異性,也是與其他間葉腫瘤,如平滑肌腫瘤、平滑肌肉瘤、神經鞘瘤鑒別的重要指標[5]。

2.3 治療

GIST治療,以手術切除為先,綜合治療為佳,放、化療現已不推薦,因GIST對化療和放療均不敏感。無論腫瘤大小,只要條件允許,都應行手術切除。手術切除強調完整性和動作輕柔,GIST很少有淋巴結轉移,一般不必行淋巴結切除或清掃,廣泛切除并不能提高存活率。GIST一般要求切緣距腫瘤2 cm即可,只有少數腫瘤較大或侵襲性生長的要求切緣距腫瘤5 cm,因此GIST可以作楔形切除,只有靠近賁門或幽門才考慮行胃大部分切除或聯合臟器切除,但仍要遵循整體切除原則[6]。本組4例患者在手術中均遵循了上述原則。據報道,分子靶向治療甲磺酸伊馬替尼(格列衛)在GIST治療方面取得良好效果[7-9],該藥物靶向作用于CD117,從而抑制間質瘤的代謝和增殖,促進細胞凋亡,為治療GIST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甲磺酸伊馬替尼主要用于治療成年人c-Kit(CD117)陽性的不可切除和(或)轉移的惡性GIST患者。但本組病例目前尚無應用甲磺酸伊馬替尼的經驗。

2.4 預后

GIST經外科根治性手術后,不論其原發部位如何,約有半數患者會復發,其 5年生存率為32%~78%[9]。本組病例根據前述的手術原則,應屬根治性手術,但由于病例數少,隨訪時間短,尚不能說明問題,確切療效有待進一步積累病例加以總結。

[1] 孫旭東,歐希龍.胃腸道間質瘤診治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10):1488-1491.

[2] 龔勛,陳宗祜,項建斌,等.胃腸間質瘤診斷與治療進展[J].國際外科學雜志,2008(3):177-180.

[3]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34-1435.

[4] 伍曉汀,夏霖.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和分期[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8):572-574.

[5] 杜春燕,師英強.胃腸道間質瘤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2):158-162.

[6] 何裕隆.胃腸道間質瘤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8):629-630.

[7] 李慧艷,侯梅,張紀良,等.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胃腸道間質瘤根治術后肝轉移的臨床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6):3225-3227.

[8] 王剛,張汝鵬,趙敬柱,等.132例胃腸道間質瘤治療及預后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13(7):492-496

[9] 葉穎江,王杉.胃腸道間質瘤的預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8):591-593.

猜你喜歡
胃體上腹甲磺酸
眩暈寧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80例臨床研究
腕踝針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顱腦外傷后眩暈的臨床觀察
和胃化濕湯治療胃腸道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效果觀察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像與藏醫四診表現的相關性研究?
經上腹右胸兩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術臨床分析
右上腹瘢痕粘連下左上腹兩新入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改進策略
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效果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甲磺酸伊馬替尼致扁平苔蘚樣藥疹二例
右胸上腹兩切口中段食管癌根治術60例的分析
消化不良病人胃竇胃體內鏡表現及病理對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