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獻計量看中亞成礦域研究發展態勢

2011-12-14 12:09趙紀東張志強張樹良
地球學報 2011年4期
關鍵詞:中亞成礦關聯

趙紀東,張志強,張樹良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籌),甘肅蘭州 730000

以文獻計量看中亞成礦域研究發展態勢

趙紀東,張志強,張樹良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籌),甘肅蘭州 730000

憑借巨量礦產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通道的特殊功能,中亞成礦域構成了我國資源安全體系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舉足輕重的一翼??萍嘉墨I能夠反映科學研究的發展動態,利用 Thomson Data Anlyzer(TDA)和UCINET對SCIE文獻數據庫中收錄的1990—2010年間的中亞成礦域研究論文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結果表明,該領域大量研究開始于 1997年,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多學科地球科學、地質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等學科領域,俄羅斯和中國在該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它們的影響力以及兩國間的合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中亞成礦域;文獻計量;態勢分析

王安建等(2010)的研究表明,未來 20年全球礦產需求將呈快速增長趨勢;王高尚等(2002)分析表明,至2030年,中國銅、鋁、鋅等的需求都呈上升趨勢;張曉佳等(2010)研究表明,中國中、西部的粗鋼、水泥消費將在未來10年達到峰值??傮w而言,中國未來的礦產需求仍然很大,而中西部的礦產需求增長將可能更為明顯。

地處亞洲大陸中心的我國新疆及與之相鄰的廣袤地區在地理范圍上構成了中亞成礦域,該區西起歐亞兩大洲交界的呈南北走向的烏拉爾,從其南部折向東,經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吉爾吉斯斯坦、新疆塔里木以北地區、青海和甘肅北部、內蒙西部、蒙古國西部,至包括貝加爾湖東部地區在內的南西伯利亞(涂光熾,1999)。憑借巨量礦產資源供給能力和資源通道的特殊功能(第二亞歐大陸橋橫貫該區),中亞成礦域構成了我國資源安全體系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舉足輕重的一翼(肖文交等,2008)。但由于研究的相對滯后,中亞成礦域勘查開發稍遜于環太平洋成礦域和特提斯成礦域(涂光熾,1999)。因此,本文擬對中亞成礦域的研究發展態勢作一簡要分析,以期能夠對促進該區域的研究及未來的勘查和開發有所幫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中國將來的需求。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方法,選擇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文獻計量學是借助文獻的各種特征的數量,采用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來描述、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圖書情報學分支學科(龐景安,2002);SCIE數據庫則收錄了世界各學科領域內最優秀的科技期刊,其收錄的論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學前沿的發展動態(張樹良等,2010)。因此,對SCIE數據庫中所收錄的有關中亞成礦域的文獻進行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亞成礦域研究的總體概況、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熱點及未來發展態勢等。

1 數據來源及分析工具

在 SCIE文獻數據庫中,預先以(“central asian metallogen*”)為檢索式進行檢索,然而僅得到2篇文章,這是不能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的。因此,我們以中亞成礦域地理范圍內的地質礦產研究為出發點(這可能與成礦域研究有一定出入,但能從更廣的角度分析與該區地質礦產有關的研究),以(“central asia*” or “paleo-asia*” or “paleoasia*” or “ural*-mongol*” or “centr* Eurasia*” or altai* or “north*asia*” or “north* xinjiang” or “circum-siberia*” or“ti$n shan” or “ti$nshan” or balk$ash or ju$ggar* or altay or ural* or kokchetav or kazakh* or sayan or hangay or khangai)and (metal* or minera* or ore* or“minera* deposit*” or “ore field*” or “min* field*” or“ore bear*” or copper or cuprum or gold or aurum or cu or au)為主題詞,檢索SCIE中1990—2010年間的學術論文(Article)、研究綜述(Review)和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這三種類型的文章,得到相關研究論文2145篇(數據采集時間2010年11月12日)。

分析工具方面,利用美國Thomson公司開發的Thomson Data Analyzer(TDA,一個具有強大分析功能的文本挖掘軟件,可以對文本數據進行多角度的數據挖掘和可視化的全景分析)分析工具進行文獻數據挖掘和分析,利用 UCINET(UCINET 6 for Windows,目前最常用的網絡分析工具,具有很強的矩陣分析能力)進行可視化分析。

2 中亞成礦域研究的總體概況分析

2.1 論文的語種分布

從圖1可以看出,整個1990—2010年間(由于數據庫的滯后性,2010年的數據不完整,僅供參考,下同),英語文章均有發表,且文章數量整體呈波動上升態勢;俄語文章在 1990—2005年間有發表,在1998年和1999年文章數量達到高峰之后,步入下降趨勢;中文文章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2010年,數量整體處于上升趨勢,同時,相對于 2000年而言,2009年的中文文章數量增加了12倍之多。從這三種語言的文章數量變化可以明顯地發現,近年來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已逐漸進入SCIE數據庫。盡管英語文章在總量上占據了大多數,約為70%,但隨著中文期刊質量的提高,相信將可能有更多中文文章進入SCIE。

2.2 論文數量及被引頻次

中亞成礦域研究 1990—2010年的論文數量變化如圖2所示,整體來看,論文數量基本處于波動上升趨勢。在最初的幾年,即 1990—1996年,每年的論文數量均相對較低,基本低于 30篇(1995年除外,達到了50多篇),并且論文數量增長幅度也不是很大,年均為13%。從1997年開始,之后每年的論文數量均大于50篇,且增長速率也相對較高,平均增長速率為25%,大約為1990—1996年的2倍。

圖1 中亞成礦域研究論文的語種分布變化Fig.1 Language distribution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papers

圖2 中亞成礦域研究論文的數量變化Fig.2 Variation of number of papers for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從論文的被引情況來看(圖3),1990—1996年間的總被引頻次(2138次)遠低于 1997—2010年(12076次)。但是,篇均被引最高的文章(31.12次/篇)卻出現于論文數量并不是很高的1994年,而1997—2010年間最高的篇均被引率僅為18.88次/篇(2001年)??傮w來看,1990—1996年的研究論文的平均篇均被引率(12次/篇)要高于1997—2010年(9 次/篇)。

2.3 重要研究主題領域

根據 ISI數據庫的學科分類,中亞成礦域所有論文的重點研究主題領域(圖4)包括:多學科地球科學(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地質學(Geology)、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Geochemistry &Geophysics)、礦物學(Mineralogy)、多學科科學(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采礦與選礦(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冶金與冶金工程(Metallurgy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等。

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50)的重點研究主題領域與所有論文稍有不同(圖4),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領域: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礦物學、多學科地球科學、地質學、古生物、自然地理、采礦與選礦、多學科科學、環境科學。在這些主題領域中,又十分突出地集中于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這一領域。

圖3 中亞成礦域研究論文的被引頻次變化Fig.3 Cited time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papers

圖4 中亞成礦域研究的主要研究領域分布Fig.4 Major research field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3 中亞成礦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3.1 主要國家

1990—2010年,中亞成礦域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位國家的論文總數占該領域論文總量的70.49%,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從論文的國家分布(表1)來看,論文產出最多的為俄羅斯,其論文產出占該領域論文總量的31.81%,中國的論文數量位居第二,占該領域論文總量的21.11%,這從另一側面說明該領域的研究對俄羅斯和中國的重要性。發文量位居中國之后的依次是: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這些國家的論文數量均低于100篇,他們的論文數總和占前10位國家論文總量的25%。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學者發表的研究論文擁有最高的總被引次數,而俄羅斯雖然論文數量排名第一,但其論文的總被引次數卻低于中國,因此中國的研究論文的篇均被引率也就相應地高于俄羅斯。與此同時,盡管俄羅斯和中國之外其他八個國家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小,但是這些國家的研究論文的篇均被引率卻基本高于中、俄兩國,其中最高的為法國,其篇均被引率為中國的3.5倍,為俄羅斯的11倍,這說明俄羅斯和中國在該領域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和顯示度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表1 中亞成礦域研究發文量前10位國家及其論文被引情況Table 1 Number and cited times of papers of the first 10 countries o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3.2 主要機構

1990—2010年,中亞成礦域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表2)依次是:俄羅斯科學院(RAS)、中國科學院(CAS)、北京大學(Beijing Univ)、中國地質科學院(Chinese Acad Geol Sci)、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 Geosci)、莫斯科大學(Moscow MV Lomonosov State Univ)、全俄地質研究所(VSEGEI)、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 Technol)、南京大學(Nanjing Univ)、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這些機構中有5個來自中國,3個來自俄羅斯,其余兩個分別來自日本和美國。其中,來自中國5個機構的論文總數占到這10個機構論文總數的39%,而俄羅斯科學院的論文數則占到了這10個機構論文總數的51.55%。

在這10個機構中,除全俄地質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學外,其余 8個機構研究論文的篇均被引率均低于 30次/篇(表2);在這 8個機構中,北京大學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論文的篇均被引率高于 10次/篇,其余6個機構均低于此數??傮w來看,全俄地質研究所的論文篇均被引率最高,斯坦福大學次之,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最低。此外,雖然中國科學院的研究論文數量排名第二,但篇均被引率卻降至第五,說明其在該領域的研究的影響力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表2 中亞成礦域研究發文量前10位機構及其論文被引情況Table 2 Number and cited times of papers of the first 10 institutions o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4 中亞成礦域的研究熱點分析

4.1 研究熱點的年度變化分析

基于研究論文著者關鍵詞的詞頻統計發現,中亞成礦域研究主要集中于:造山帶、地質年代、構造背景、金礦床、流體、花崗巖、地球化學、變質作用、礦化作用、榴輝巖、鉑族元素、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斑巖型礦床、地幔柱、蛇綠巖等方面。以這些研究熱點為基礎,利用 TDA分析得出1990—2010年各年份的關聯矩陣,將此矩陣導入UCINET,得到基于研究熱點的年份關聯可視化圖(圖5)?;诖藞D(圖中點的大小代表論文數量的多少,點與點之間的連線代表關聯關系的強弱,連線越粗說明關聯越強,反之越弱,實線比虛線代表的關聯強度大。下同),我們可以將整個 1990—2010年的中亞成礦域研究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1)1990—1996年,該時間段內論文數量相對較少,各年份的研究主題之間以及他們與其他各年份研究主題的關聯強度很低(虛線)。

(2)1997—2001年,相對于 1990—1996年而言,該時間段內論文數量明顯有所增加,各年份研究主題之間以及與其他年份研究主題的關聯強度顯著提高(實線,存在一定交互式關聯)。

(3)2002—2005年,相對于 1997—2001年而言,該時間段內的論文數量有一定程度增加,各年份研究主題之間的關聯強度較強(實線、有較強的交互式關聯)。

(4)2006—2010年,該時間段內各年度論文數量均較大,各年份研究主題相互之間的關聯強度非常高(實線、高強度的交互式關聯),其中,2007、2009、2010年的研究主題的關聯關系明顯強于其他年份。

表3以由高到低的詞頻順序列出了1990—2010年中亞成礦域研究各時間段的研究主題,包括各時間段最受關注的研究主題詞和新出現的主題詞。其中,造山帶、地質年代、構造背景等一直是1990—1996、1997—2001、2002—2005、2006—2010這四個時間段的研究熱點。與此同時,1990—1996年出現了金礦床、碲化物、古地理、地殼生長等研究主題詞,1997—2001年出現了蛇綠巖、殼幔作用、生物大滅絕、金伯利巖、造山型礦床等研究主題詞,2002—2005年出現了塊狀硫化物礦床、增生雜巖、鉑族元素等研究主題詞,2006—2010年出現了高壓脈、蛇紋石化、地震層析成像、拉曼光譜等研究主題詞。這些不同研究主題的出現,說明中亞成礦域的研究內容在不斷深化,研究所涉及的方面及研究手段在不斷擴展。

圖5 基于研究熱點的年份關聯可視化圖Fig.5 Correlation of publishing years of papers based on research hotspots

表3 1990—2010年中亞成礦域研究熱點Table 3 Hotspot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from 1990 to 2010

4.2 研究熱點的關聯分析

利用TDA對1990—2010年該研究領域的主題詞進行分析,得出研究熱點的關聯矩陣,然后將此矩陣導入 UCINET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研究熱點關聯圖(圖6)。從圖中可以看出,構造背景與花崗巖、造山帶,地質年代與造山帶、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流體,花崗巖與地球化學,以及變質作用與榴輝巖等具有很高的關聯強度,這反映出了中亞成礦域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成礦背景與成礦條件??傮w來看,構造背景、地質年代、花崗巖、造山帶、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流體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諸多主題詞間均具有很強或較強的關聯關系,這也說明基礎地質方面的成礦環境、成礦前提等的研究十分受重視。

另外,金礦床與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造山帶之間也具有較高的關聯強度,而鉑族元素與榴輝巖,以及斑巖型礦床與造山帶之間的關聯關系雖然較弱,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這說明國際上比較關注中亞成礦域的貴金屬礦產(如金、鉑),同時,斑巖型礦床也是中亞成礦域的一種最為典型的礦床。

圖6 中亞成礦域研究熱點關聯可視化圖Fig.6 Correlation of hotspots in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對于中亞成礦域而言,很多研究者可能認為應首先關注礦物學、礦床學等方面的研究。但我們的檢索式并未涉及“造山帶”等,可檢索得到的文章卻有很多與造山帶相關(以致于該詞出現于高頻詞即研究熱點中),這可能說明該區的成礦與造山運動密切相關,同時,也說明如要在成礦、找礦方面有所突破,可能更需要關注造山與成礦(如造山運動與金成礦等)的關系。

5 中亞成礦域的研究合作情況

基于共現分析法,利用TDA得出該領域主要研究國家在整個1990—2010年間的共現矩陣,然后借助UCINET對該矩陣進行可視化,得到圖7。從中可以看出,發文量排位前10的國家的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俄羅斯和德國、意大利,以及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擁有非常強的合作關系(實線,非常粗);俄羅斯與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與德國、法國、美國之間的合作關系很強(實線,中等粗細);俄羅斯與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中國與加拿大、日本,加拿大與美國,以及法國與澳大利亞之間存在較強的合作關系(實線,較細)。此外,還可以發現,盡管俄羅斯和中國的論文數量都很高,但是這兩個國家間的研究合作關系卻不是很強。

與國家合作研究的分析方法類似,基于共現分析,利用TDA得出該領域主要研究機構在整個1990—2010年期間的共現矩陣,然后借助UCINET對該矩陣進行可視化,得到圖8。從中可以看出,發文量排名前 10的機構的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之間擁有非常強的合作關系(實線,非常粗);俄羅斯科學院和莫斯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和北京大學之間的合作關系很強(實線,中等粗細);俄羅斯科學院和全俄地質研究所,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和北京大學之間存在較強的合作關系(實線,較細)??傮w來看,似乎較強的合作僅限于中、俄兩國各國之內,而中俄兩國機構間的合作關系則相對較弱。

圖7 主要國家的研究合作情況Fig.7 Cooperation network of the major 10 countries

圖8 主要機構的研究合作情況Fig.8 Cooperation network of the major 10 institutions

6 中亞成礦域研究發展態勢

對 SCIE數據庫所收錄的中亞成礦域地質礦產研究論文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發現1990—2010年的文獻變化反映出如下特點和態勢:

(1)英語、俄語是中亞成礦域研究的重要語言表達形式,近年來中文文章已逐漸進入SCIE。從整個時間尺度來看,大量研究始于1997年,但1997年之后的論文數量并不是直線式增長,而是波動式上升。盡管1997年之前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小,但是存在后來被廣泛引用的高被引論文,例如,1994年的論文達到了31次/篇的單年最高篇均被引率。

(2)中亞成礦域研究主要涉及多學科地球科學、地質學、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礦物學等學科領域,從高被引論文(被引頻次≥50)所關注的主題領域來看,未來除了繼續關注多學科地球科學、地質學等研究領域外,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學這一個領域將可能得到充分、高度重視。

(3)俄羅斯和中國開展了大量有關中亞成礦域的研究,因此兩國的發文數量很高,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但其論文被引情況卻不容樂觀,例如,法國(發文量列第 9位)在這一研究領域的篇均被引率為中國的3.5倍,為俄羅斯的11倍,說明俄羅斯和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4)俄羅斯的俄羅斯科學院、莫斯科大學、全俄地質研究所,以及中國的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南京大學,均進入發文量top 10機構,其中以俄羅斯科學院居首。論文被引方面,全俄地質研究所(發文量列第 7位)的論文篇均被引率最高,中國科學院的論文數量排名第二,但篇均被引率卻降至第五,因此,未來中國科研機構在該領域的研究的影響力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5)基于研究熱點的關聯分析,可以將整個1990—2010年間的研究分為四個時間段,即 1990—1996、1997—2001、2002—2005、2006—2010,這幾個時間段內依次分別有不同的新的研究主題詞出現,如2006—2010年出現了高壓脈、地震層析成像、拉曼光譜等主題詞,這說明中亞成礦域的研究內容在不斷深化,研究手段在不斷擴展。

(6)從著者關鍵詞以及研究熱點的關聯分析來看,中亞成礦域研究十分注重基礎地質方面的成礦背景和成礦條件研究,該區域內的貴金屬、賤金屬礦產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斑巖型礦床是該區的一種重要礦床類型。

(7)中亞成礦域的研究已經表現出了多國、多機構的合作研究趨勢,中亞成礦域內的俄羅斯、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以及這兩個國家內的各研究機構之間都存在很強的合作關系,未來中俄兩國之間,以及兩國各有關機構間的合作研究應該受到重視。

總體而言,中亞成礦域未來研究的一個首要方面將是地質演化研究,如構造過程、構造模式等,然后才是在此基礎之上的成礦過程(如斑巖型礦床)、成礦作用及成礦理論的研究。朱永峰(2009)提出了中亞成礦域地質礦產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其中絕大部分與基礎地質演化研究密切相關(這從側面證明了文獻計量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可能只有依賴于基礎地質的深入研究才能帶來成礦理論的創新(毛景文等,2004)。

研究方式上的多學科交叉、多技術綜合,組織模式上的多國、多機構合作趨勢早已顯現,且將越來越明顯。在這樣一種備受國際關注的趨勢下,中亞成礦域的研究廣度和深度將得以大大提高?;诃h太平洋成礦域的研究,提出了俯沖成礦理論;基于特提斯成礦域的研究,提出了碰撞造山成礦理論(肖文交等,2008),所以,對于仍在探索中的中亞成礦域,我們充滿期待。希望能夠以此為契機,帶動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礦床的發現,使中亞成礦域發揮它應有的潛力,因為“中亞成礦域的成礦優勢及資源潛力絕不在環太平洋成礦域及特提斯成礦域之下(涂光熾,1999)”。

毛景文,胡瑞忠.2004.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6(6):3-6.

龐景安.2002.科學計量研究方法論[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23-125.

涂光熾.1999.初議中亞成礦域[J].地質科學,34(4):397-404.

王安建,王高尚,陳其慎,于汶加.2010.礦產資源需求理論與模型預測[J].地球學報,31(2):137-147.

王高尚,韓梅.2002.中國重要礦產資源的需求預測[J].地球學報,23(6):483-490.

肖文交,舒良樹,高俊,熊小林,王京彬,郭召杰,李錦軼,孫敏.2008.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過程與成礦作用[J].新疆地質,26(1):4-8.

張樹良,張志強,熊永蘭.2010.礦產資源領域國際科技發展態勢分析[J].資源科學,32(11):2216-2228.

張曉佳,王高尚,陳其慎,彭穎.2010.我國區域性礦產資源需求差異與趨勢分析[J].地球學報,31(5):679-685.

朱永峰.2009.中亞成礦域地質礦產研究的若干重要問題[J].巖石學報,25(6):1297-1302.

MAO Jing-wen,HU Rui-zhong.2004.Studies on the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the Large Mineralized Cluster[J].China Basic Science,6(6):3-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PANG Jing-an.2002.Scientometrics Methodology[M].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123-125(in Chinese).

TU Guang-zhi.1999.On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34(4):397-40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An-jian,WANG Gao-shang,CHEN Qi-shen,YU Wen-jia.2010.The Mineral Resources Demand Theory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31(2):137-147(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ANG Gao-shang,HAN Mei.2002.The Prediction of the Demand on Important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23(6):483-49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XIAO Wen-jiao,SHU Liang-shu,GAO Jun,XIONG Xiao-lin,WANG Jing-bin,GUO Zhao-jie,LI Jin-yi,SUN Min.2008.Continental Dynamics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and Its Metallogeny[J].Xinjiang Geology,26(1):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Shu-liang,ZHANG Zhi-qiang,XIONG Yong-lan.2010.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Mineral Resources[J].Resources Science,32(11):2216-222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Xiao-jia,WANG Gao-shang,CHEN Qi-shen,PENG Ying.2010.China’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Mineral Resources Demands and Trend Analysis[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31(5):679-68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Yong-feng.2009.Some important issues for the studies on the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y Domain[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5(6):1297-130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A Bibliometrical Analysis of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ZHAO Ji-dong,ZHANG Zhi-qiang,ZHANG Shu-lia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anzhou Branch of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Gansu730000

With its supply capacity of huge mineral resources and special features of resources channels,Central Asia metallogenic domai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and a pivotal wing of China’s resource security system.The tend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uld be reflected by bibliometrical analysis.Thomson Data Analyzer and UCINET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o perform data exploitation and analysis of papers dealing with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 research from SCIE databas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rge quantities of researches were started in 1997,and the researches have been mostly related to multidisciplinary geosciences,geology,geo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and some other disciplines.Russia and China have conducted lots of studies in this field,but the influenc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Central Asian metallogenic domain;bibliometrical analysis;situation analysis

G353.11;P61

A

10.3975/cagsb.2011.04.15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規劃與戰略研究項目“重要科技領域發展趨勢分析研究”資助。

2011-06-14;改回日期:2011-07-04。責任編輯:魏樂軍。

趙紀東,男,1981年生。助理研究員。從事固體地球科學情報研究工作。E-mail:zhaojd@llas.ac.cn。

猜你喜歡
中亞成礦關聯
習近平主席在中亞
不懼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數“關聯”題的剖析與拓展
桂西沉積型鋁土礦床成礦規律及成礦模式
新疆寨北山銅礦成礦新認識及找礦預測
柴達木盆地北緣鋰多金屬礦成礦條件及找礦潛力
“一帶一路”遞進,關聯民生更緊
奇趣搭配
智趣
中亞速覽
遼西青龍溝金礦床成礦特征與成礦模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