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大局接地氣 貼緊百姓抓精品——《福建日報》“走轉改”報道的探索與思考

2011-12-25 00:49單志強
中國記者 2011年10期
關鍵詞:稿件基層

□ 單志強

強化群眾觀點,身入更要心入

基層是新聞的源頭活水,群眾是新聞的第一主角。要增強稿件的可讀性,必須強化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學會用群眾視角反映時代主題,帶著感情接地氣。

身入是心入的前提,心入是新聞工作的根本。一些媒體的編輯記者走基層只滿足于身入,沒有心入,僅僅把“走轉改”當作一項運動、一項任務,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沒有真正了解社情民意,沒有加深與百姓的感情,沒有認真總結鮮活的經驗,沒有深入思考解難題的法子,稿件僅僅把群眾語言、一線場景當作報道的“靴”和“帽”,給人的最大感覺就是假。這樣的身入就失去了意義,等于空走一遭。

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蛟龍。編輯記者唯有深入基層,扎根生活,腳板與心靈雙雙而至,把身入、心入常態化,才會對基層多一分理解,才會從距離群眾最近的角度,采寫出富有時代氣息、地方特色、情真意切的感人作品。

《小鎮旅館增多了》一稿就很典型。為書寫經濟發展惠民這一主題,《福建日報》記者通過對光明旅社、大眾旅社的深入采訪,用百姓口吻講述身邊的變化,讓人感覺很親切。文錦旅社老板陳文說:“前臺、服務員、衛生工全我一人包辦,累是累點,但想想,做做家務就把錢給賺了,也不虧啊?,F在,政策這么好,只要肯吃苦,就能過上好日子?!?/p>

圍繞中心工作,巧妙兼顧兩頭

“寧要鮮桃一口,不吃爛梨一筐”。要高出一籌,編輯記者必須圍繞中心工作接地氣,帶著思想寫華章,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百姓,巧妙地兼顧兩頭,把權威性與可讀性、深刻性與貼近性有機結合。

接地氣既要抓“活魚”,更要抓“大魚”。然而,一些媒體的編輯記者誤讀了“走轉改”活動的豐富內涵,覺得與百姓貼近些、貼緊些,就是多抓現場新聞,少報主題活動,把上下兩頭對立起來。走基層看見什么、聽見什么,就報道什么,止步于就事論事,缺少尋找黨和政府高度關注與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共鳴點的意識,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重要部署、中心工作與百姓的思想、情感、生活割裂了開來。這樣走基層問題抓不準,肯定寫不深、走太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編輯記者接地氣,應有責任擔當,既要眼界高,吃透上頭精神,挖掘重大的新聞主題,又要眼睛向下看,下到田埂找感覺,以鮮活的形式、清新的文風來反映大局,解讀黨和政府的重要決策,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走轉改”稿件要兼顧兩頭、引人入勝,就應擅于從微觀入手反映宏觀問題,選擇小的切入口,從百姓最易接受的角度落筆,把一些典型的具體事例和故事娓娓道來。

在《“招工像賺錢,留工像存錢”》一稿中,《福建日報》記者慧眼識寶,以小見大,重點寫寶達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向泉州市常務副市長鄭新聰建議,應為臺商投資區開通到周邊地區的公交線路、引進商業生活配套設施,鄭新聰當場答復,這一看似簡單的事件,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泉州當地領導和企業家經營觀念、用人理念。

做足細節文章,重點見人見精神

一具體就生動?!白咿D改”稿件被人津津樂道,關鍵在于報道視角對準了普通百姓,捕捉到了大量特寫鏡頭、傳神細節,挖掘到了生動鮮活的故事。

以往一些稿件之所以“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不屑看”,原因就是“只見物不見人”。有的雖寫了人,但只有“人影”,他們被放到了被動的位置,當作某種政策、措施的印證者,某種工作經驗的陪襯者,難怪讀者不買賬?!哆@里的村民勇擔當》一稿就注重見人、見精神、見思想,通過寫玉樓村的變化來反映平潭大開發這一福建經濟工作的熱點。稿件沒有停留在寫玉樓村變的過程、變的做法這個層面,而是將筆墨重點放在村民觀念轉變和干群開拓精神上?!陡=ㄈ請蟆酚浾咦プ×酥笓]部一樓值班室的房間里擺著兩張單人床這一細節,“困了就在這里瞇一會兒,晚上遲了大家就沒回,幾個人擠一張床睡,習慣了?!卑那敖M團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翁偉強如是說。稿件最后點出,“正是這想干事、能干事、干實事的精神,感動了玉樓的父老鄉親,村民們開始將碼頭建設當成了自家事?!?/p>

強化精品意識,要濃縮不要風干

“走轉改”以來,《福建日報》特別強調精品意識,要求編輯記者帶著思考接地氣,稿件要短下來、活起來,既要好看更要耐看。

當下,一些媒體之所以出現很多“大塊頭”稿件,關鍵還是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怕短了掉價、說明不了問題。

《福建日報》的“走轉改”稿件以五六百字居多,重頭稿也不過千把字,可謂“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少讀者反映說,稿件分量不是輕了,反倒是重了。因為這些稿件不是風干的,不是簡單的運用減法,而是濃縮的,意蘊深邃,針對性、啟發性增強了;這些稿件多采用白描手法,沒有花里胡哨的描寫,沒有大而不當的語言,沒有刻意人為的“拔高”,感覺真實可信。

拓寬報道選題,強化責任擔當

根植于什么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么樣的營養。編輯記者走基層應勇入“深水區”,帶著責任、帶著問題體驗三百六十行,多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多一些體驗式報道、感受式報道、精練的調查報道、輿論監督報道,把容易被遺忘的行業、人群報道出來,把各地黨委、政府在化解難題、為民解憂方面所作的探索及時傳遞上來。

不過,眼下一些媒體的“走轉改”稿件仍是報喜的多,報憂的少;基層見聞多、好人好事多,關系國計民生大政方針的少;經濟成就報道多,反映政治、文化、社會生活變化的少,尤其是像新華社記者采寫的《一碗面條帶來的震撼與思考》這樣的重頭稿件太少。

“新聞七分采,三分寫”,一些年青的編輯記者對基層還不夠熟悉、感情還不夠深,新聞欲、好奇心還不夠強。要引導他們走進過去罕至且有特色的地方,培養新聞眼、新聞鼻,時時處于采訪狀態。這樣才能見微知著,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寫出入木三分的精品佳作。

多一分體驗與感受,才會多一分思考與擔當,才會多一分真實與生動,才能引起關注與共鳴。

今年9月8日《人民日報》刊文指出,目前社會公信力下降導致的信任危機,以政府、專家及媒體最為嚴重,曾經的“權威聲音”如今讓許多民眾將信將疑,在一系列熱點事件中,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因此,編輯記者走基層不僅要記錄歷史,更要為社會和公眾提供一雙警惕的慧眼,切實承擔起“瞭望者”的角色,多發現問題、及時反映問

題,力促解決問題。

收緊稿件入口,重點錘煉隊伍

要讓新聞好看耐看,就應高標準嚴格要求,把好稿件出口關,在一線新聞實踐中培養編輯記者發現新聞、判斷新聞、組織新聞的能力,學會以時代眼光看變化、想變化、寫變化,自覺地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走基層當作一種追求、生存狀態和立身之本。不妨借鑒一下《北京日報》的做法——選題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動不行、現場感不強不行、采寫沒細節不行、稿件沒感情不行。

要多開展“走轉改”稿件競賽,對好新聞予以獎勵傾斜,引導編輯記者帶著激情接地氣、搶新聞,將“走轉改”納入考核范圍,與評優評先、提拔任用相掛鉤,及時總結、引導,以調動編輯記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通過結對子、定點幫扶、雙向活動等方式,拉近與干部群眾的距離,切實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推進編輯記者的作風轉變。

猜你喜歡
稿件基層
錄用稿件補充說明
本刊稿件體例要求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基層在線
“基層減負年”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基層減負并非無度
走基層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歡迎下列稿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