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毛澤東思想研究述評

2012-01-28 02:32
中共黨史研究 2012年3期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中國化學者

王 毅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中的毛澤東思想研究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域分析毛澤東思想自然成了學界的研究重點。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呈現出一個新特點,即人們開始深入研究與解析馬克思主義中究竟哪些因素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從宏觀角度的闡釋推向了更為細致、深入的微觀研究。有學者探討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域外理論傳入中國后的影響及中共理論認知在此影響下嬗變的過程,動態地展現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形成的過程。其經過詳細的考辨認為,列寧關于落后國家無產階級對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和策略以及新經濟政策思想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域外”理論淵源,“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中落后國家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①劉晶芳:《繼承、創新與局限——新民主主義社會論與馬克思主義關系考析》,《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2期。而“二次革命論”和“兩步走”雖然都源于馬列主義的革命理論,但實際上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論淵源,借此為更加準確理解新民主主義理論提供了一個窗口,并更加清晰地說明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②劉晶芳:《“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辨析》,《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年第1期。。

在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相結合的研究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成果。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作為文化層面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也應當是變化發展的。具體來說,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主要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導向即墨家思想相融合,這主要表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對中國歷史上農民革命的繼承與發展③鄭林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新論》,《黨的文獻》2010年第2期。。有學者則著重考察了毛澤東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指出毛澤東與儒家思想之間的關系重點體現在階段性和非延續性轉變之上,經歷了尊儒、揚棄、貶儒三個階段④邢梅玲:《毛澤東與儒家思想》,《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還有學者從毛澤東思想與中國農民文化傳統聯系的角度解析此問題,認為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對中國農民文化傳統中的反抗精神、農民均平思想作了透徹分析,吸取了正確部分,批判了錯誤部分,對農民封建宗法迷信心理采取了既有馬克思主義堅定原則又富有靈活性的態度,從而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農民文化傳統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①熊輝:《農民文化傳統與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由于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中國的革命與建設道路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變遷與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深受域外觀念與勢力的影響,這種影響除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提供指導外,還表現為外來模式與觀念對中國革命與建設模式的制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模式就深刻地影響著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如何擺脫這種影響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學界研究的重點。有學者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借鑒和學習蘇聯體制模式的歷史與時代原因作了詳細的剖析,并指出這一借鑒和選擇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國外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抉擇。到了50年代,由于蘇聯外部因素的影響,毛澤東開始徹底反思蘇聯模式,并堅定了走中國自己建設道路的信念。②房廣順:《毛澤東對蘇聯體制模式的借鑒與反思》,《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5期。也有學者從體制選擇、國家管理體制、經濟運行模式、農村現代化路徑等方面,解讀了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問題上解除對蘇聯模式迷信的努力,從而證明了因為對毛澤東的認知性研究不足而導致的“去毛澤東化”思想傾向的錯誤③徐俊忠:《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幾個問題再探討》,《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6期。。還有學者從“中蘇論戰”這一具體事件入手,闡明了“中蘇論戰”時中蘇兩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及各自執行的國內政策,揭示了中國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曲折過程、經驗教訓和“中蘇論戰”對中國社會主義體制建設的影響④李軍林、何一成:《“中蘇論戰”與中國社會主義體制的選擇》,《學?!?009年第3期。。

關于毛澤東改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法的原因,學界前些年已有較多的探討。有學者從內因著手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認為毛澤東改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不僅與毛澤東反對教條主義有關,也與抗戰時期“中國化”思潮有密切的關系。另外,“中國化”內涵的不同解釋及其變遷對毛澤東改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也有直接影響?!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黨內斗爭、理論構建的“工具價值”。隨著毛澤東領袖地位的確立,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成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一概念自然完成了它的階段性歷史使命。⑤李建勇:《也談毛澤東為什么改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第3期。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既有成功之處,也不乏失敗與曲折,如何正確看待這段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是學界關心的問題。有學者將新中國成立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劃分為穩步推進、曲折前行和遭受挫折三個階段,詳細闡釋了這三個階段在立場路線、內在精神、外部影響、運行狀態和結果等方面呈現出的明顯過程性特征和變化趨向,著重指出,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黨中央領導全黨努力糾正已經覺察到的“左”的錯誤,盡管這一段歷史不長,但取得了初步成果,仍是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環節。⑥姚宏志:《建國后3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征和經驗》,《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另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后,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落后的生產力條件下,毛澤東設想在短期內從小農社會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并照搬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一些基本原則,使其理想的社會主義模式陷入了小農平均主義的空想社會主義或想象中的“農村烏托邦”,展現了晚年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遭遇的挫折。⑦吳茜:《試析晚年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與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的差異》,《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第2期。

也有學者對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進行了更為微觀的考察。例如,有學者通過對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近九個月糾“左”過程中毛澤東與黨中央領導集體調查研究、研討馬列著作以及廬山會議逆轉的分析,探討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了解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及體制條件三個基本要素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這三個要素的成熟或實現都需要一個過程,這是理解為什么1949年至1978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處于“延伸與準備”階段的一把鑰匙。①鄭謙:《社會主義條件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要素——以“九個月糾‘左’”為例》,《中共黨史研究》2008年第3期。另有學者指出,“文化大革命”是在捍衛馬克思主義純潔性的初衷下發動的,作為其指導思想的“繼續革命”理論,被宣傳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而實際上這一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理解和具有經驗主義特征的空想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它既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不符合中國國情,且與時代發展的潮流背道而馳。這一時期,盡管在總體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生了嚴重倒退,但是也有大批黨員干部和群眾,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努力。所有這一切,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飛躍,提供了豐富而深刻的經驗教訓,作了各種準備。②沈傳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命運和經驗教訓》,《中共黨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從宏觀視域考量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無疑為今后中共思想理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與寶貴的經驗。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主要的倡導者和領導者,有學者指出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貢獻是:在民主革命時期,逐步探索出適合中國革命特點的一系列戰略和策略,勝利地解決了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前途相聯結這一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后,毛澤東依據當時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和黨面臨的新任務,明確提出了要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重要命題,為黨勝利完成新時期的歷史性任務指明了正確的方向③梁柱:《中國共產黨九十周年的根本性經驗——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啟示》,《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也有學者更加突出毛澤東思想作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結晶的意義,梳理了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過程,并展現了這一過程中毛澤東思想逐步形成與發展的軌跡,具體分析了中共其他領導人對毛澤東思想形成所作的努力及理論貢獻④唐雙寧:《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過程和歷史貢獻》,《中共黨史研究》2011年第7期。。

二、關于毛澤東思想具體內容的研究

1.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的研究

2007年是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下簡稱《正處》)50周年,《正處》研究成為學界一個熱點,發表了諸多有價值的文章。有學者認為,《正處》的產生,不僅是毛澤東個人的認識,也是我們黨在執政條件下用較長時間醞釀形成的思想成果。新中國建立前后,劉少奇、李立三、鄧子恢等人就對“人民內部的矛盾”進行過思考。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形成的過程中,毛澤東起了主要作用,同時也凝聚著中央領導層集體的智慧。把這一思想的形成說成是毛澤東為了某種政治目的發明的“新名詞”,是不客觀的。這一思想提出不久,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大轉變與其本身帶有的認識缺陷有關,主要是兩大問題:一是如何克服執政黨存在的官僚主義等問題,二是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⑤張化:《關于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的再認識》,《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4期。有學者從文章前后產生的變化、修改的原因及歷史背景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正處》的修改情況⑥石仲泉:《如何看待毛澤東對〈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修改》,《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3期。。而有學者則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解讀了《正處》產生的背景及意義,認為它根據中國社會矛盾性質和國家政治生活主題的轉化,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此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前奏,蘊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合理“內核”,也是馬克思主義在全球范圍本土化“第二波”浪潮的最后一個高峰。⑦姚宏志:《〈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文獻》2007年第4期。

有關《正處》的研究在2007年以后幾年仍有發展。針對2005年學界出現的毛澤東“人民內部矛盾”的提法是特殊歷史條件的產物,在當前條件下,這一概念已經失去繼續存在的理由的觀點①謝維營:《理論與歷史的背反——對“人民內部矛盾”提法的反思》,《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多數學者認為值得商榷。有學者認為,人民內部矛盾的概念是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升華,不是也不可能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指導的產物,人民內部矛盾概念的直接目的是避免用對敵斗爭的辦法對待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在闡釋該問題時進一步貫徹了中共八大精神,《正處》講話稿的修改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其思想內容。所以,出現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與實踐的反差不是人民內部矛盾學說造成的,實行依法治國與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統一的。②何敬文:《憑什么“建議廢除或淡化‘人民內部矛盾’的提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1期。另有學者進一步論述了這一問題,認為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仍需一段時期“繼續過渡”的思想是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與實踐產生反差的重要原因。毛澤東《正處》講話的初衷更多地是為解決“繼續過渡”任務而統一思想,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掃清障礙。這一判斷導致他對經濟建設的不夠重視和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動搖與遲疑。這使得《正處》所闡述的科學理論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很好的堅持,后來中共建設實踐產生的一系列錯誤都與此有關。反思歷史可以為現實提供重要的啟示,《正處》這一偉大文獻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③蔣積偉:《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與實踐反差原因新探》,《黨的文獻》2010年第3期。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現實意義與價值的角度去解讀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是許多學者共同的做法。有學者指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奠定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哲學基礎,這主要表現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決定了改革的必要性,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性質決定了改革的性質,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狀態決定了改革的對象和內容,即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經濟體制、運行機制④周新城:《〈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奠定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哲學基礎》,《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年第3期。。另有學者指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指南。它提供了正確認識人民內部矛盾、深刻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任務的思想指南,還提供了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指南。⑤王偉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指南——重讀〈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第1期。還有學者結合《正處》產生的歷史背景、理論貢獻和中國現實形勢,探析了《正處》理論對現階段和諧社會建設的啟迪:首先是要加強對社會利益的整合;其次要提高解決矛盾的能力⑥張啟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理論探索——紀念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50周年》,《求是》2007年第12期。。有學者還根據今日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細化了《正處》理論的啟示意義:人民內部矛盾的核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分配問題;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階層之間的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采用正確的方法,依照正確的路徑⑦黃蓉芳:《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求實》2010年第4期。。有學者從認識論和實踐論的角度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應該堅持毛澤東這一學說的指導,牢牢掌握認識矛盾、轉化矛盾、處理矛盾和化解矛盾的主動權⑧雷國珍:《論毛澤東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4期。。也有學者從更為具體的角度,詳細地解析了和諧社會的構建應從哪些方面借鑒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⑨柳建輝、陳莉莉:《和諧社會構建與借鑒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理論學刊》2007年第11期。。

2.關于新民主主義論的研究

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要部分,為什么毛澤東未將這一艱苦探索而得來的理論成果堅持下去?這始終是學界研究的重點與熱點。資本思想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論中重要的內容,通過解讀毛澤東資本思想的演變過程也可以從側面展現新民主主義社會論被放棄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消滅資本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理念和對資本主義認識的邏輯結果,毛澤東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是出于國情限制考慮的一種策略思想。新中國成立后黨內外形成強烈的消滅剝削的愿望、要求消滅資本主義的群眾心理與呼聲及領袖潛意識中強烈消滅資本主義的愿望的相互作用和結合,促成了毛澤東利用資本主義思想的轉變。①李東朗:《毛澤東利用資本主義思想的演變》,《理論學刊》2009年第11期。但有學者指出,將限制私人資本與利用私人資本對立起來的觀點值得商榷,中共實施“限制私人資本”是利用資本主義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迅速實現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與黨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的政策,充分調動各種經濟成分的積極性是分不開的。②何薇:《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私人資本主義的利用和限制》,《黨的文獻》2010年第1期。還有學者將時限往前推移,梳理了長征前中國共產黨對資本的態度與政策,分析中共從“沒收資本到利用資本”的歷程及原因等問題③田永秀:《長征前中共的資本理論與政策述論》,《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梢哉f,這種梳理使我們對新民主主義資本理論的“來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學者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二元性特征入手回答了提早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原因。該學者指出,作為理論體系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論一方面表現出社會形態的常態性,另一方面表現出社會形態的過渡性。以量化的分析方式來考察,新民主主義社會構想是一個動態的雙維坐標系,有著兩種發展路徑。向社會主義轉變固然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最終發展前途,但通過何種路徑走向社會主義,則取決于這個動態坐標系中常態性和過渡性兩大因素此消彼長的博弈。④閆茂旭:《新民主主義社會論二元性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對新民主主義理論要進行更深入、細致的研究,是不少學者的共識。有學者通過文本解讀,具體考察了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論》幾次修改的時間、修改后正式發表的形式及修改的內容,清晰地展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不斷發展成熟的過程,也反映出毛澤東思想發展變化的情況⑤方敏:《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論〉的修改》,《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6期。。還有學者從比較的視角去解讀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展現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重要價值。其文章指出,陳獨秀和毛澤東對于中國如何由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各自的回答,其思想內容既有嚴格區別,也不乏一致性。二人都認識到了中國不能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后一步跳到社會主義,中國需要有一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在這個中間過程設置的意義、對待資本主義的態度及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人物規定等問題,二人亦有共識。但由于思想認識和邏輯不同,二人對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中間階段的社會性質的認識有嚴格區別,從而在發展資本主義途徑的選擇上產生了分歧。毛澤東較好地解決了新民主主義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系,而陳獨秀則囿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論的一般規律,思想理論上產生了混亂,認識上也發生了錯誤。⑥杜艷華、萬義兵:《毛澤東與陳獨秀關于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思想之比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2010年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發表70周年,是年發表了一些紀念性文章,從不同學科的角度重新解讀《新民主主義論》。有學者從政治學的視角看,認為《新民主主義論》通過對中國政治現象的研究和政治規律的把握,以新民主主義政治建設為主題,提出了一個以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為指導的全新的“新民主主義政治學”體系,這一新的政治學體系體現為階級論、國家論、革命論、人民論⑦吳漢全:《〈新民主主義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貢獻——紀念〈新民主主義論〉發表70周年》,《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1期。。有學者從哲學的角度看,認為《新民主主義論》第一次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列寧加以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概括為“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這個新的科學概括,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觀點、認識能動的觀點和變革的觀點突出出來了。⑧滄南、彭臻:《論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紀念〈新民主主義論〉發表70周年》,《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另有學者解析了《新民主主義論》之于毛澤東文化哲學基礎的意義,認為該文提出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詳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問題,奠定了毛澤東文化哲學的基礎①雍濤:《〈新民主主義論〉與毛澤東的文化哲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年第9期。。還有學者從思想史的角度,以《新民主主義論》為中心文本,考察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中的文化民族性,并從思想互動與交流的維度,指出這種特性與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論、新啟蒙運動、文化保守主義、文化復古主義等形成復調式的對話關系,含有吸收、批判、創新、包容等多重意蘊,這對中國在統一戰線中爭取文化領導權具有積極的作用②周建偉:《毛澤東文化民族性命題之意蘊——以〈新民主主義論〉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黨的文獻》2011年第2期。。

3.毛澤東政治思想研究

如何看待毛澤東民主思想?不少學者致力于思考毛澤東民主思想為何出現偏頗。有學者詳細解析了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構建中國新制度的過程中對西方民主制度的超越,并指出,因為對民主價值判斷的偏差,毛澤東在晚年的政治實踐中試圖以意識形態來填充民主思想的空缺,最終使中國的民主進程迷失在持續政治運動和單一的意識形態話語里,由此走入了“大民主”的悲?、坳愑钕?、薛光遠:《毛澤東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的認識與超越》,《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還有學者從更為細致的角度剖析了毛澤東民主思想的誤區,主要有:將民主的主體誤讀為多數人而忽略了少數人權利的保護,強調民主是一種手段和方法,從而降低了民主的目標意義及地位,制度上重視集中而忽視了民主,實際政治生活中將“由民做主”變成了“為民做主”,曲解了“大民主”的含義④郭德宏:《毛澤東民主思想的誤區》,《炎黃春秋》2009年第3期。。還有學者持類似觀點,認為毛澤東的民主觀具有目的論與手段論的雙重含義。在革命尚未成功之前,毛澤東民主思想中的目的論與手段論,都是緊緊圍繞構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展開的。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1956年前后,毛澤東民主觀中目的論的消減及對手段論的過分倚重,導致了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停滯與倒退。⑤王侃:《毛澤東民主觀中目的論與手段論的歷史分析》,《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年第2期。那么,毛澤東究竟將民主作為什么的手段?有學者指出毛澤東對民主手段的運用表現在把民主作為鞏固國家政權的手段、集中的手段、管理國家各方面事務的手段、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手段以及階級斗爭的手段等五個方面。⑥姜志強:《毛澤東究竟把民主當作什么的手段?——毛澤東晚年“民主手段論”的表現及評析》,《社科縱橫》2011年第1期。與上述學者觀點不同的是,有學者則認為毛澤東認為“大眾的”即“民主的”并無過錯,將“由民做主”與“為民做主”對立起來是不正確的,二者統一在尊重人民的意愿、維護人民的主權這一基礎上。⑦高烈:《對于毛澤東民主思想誤區幾個問題的商榷》,《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梢?,關于毛澤東民主思想的評價與研究,學界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種種分歧證明了推進此方面研究的必要。

關于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關系的研究,在這幾年得到了新的推進。有學者認為“文化大革命”的發動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但毛澤東對“干群關系”的錯誤解讀是其中重要的誘因。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主觀動因便是希望通過此次運動建立和諧“干群關系”的理想社會;毛澤東錯誤地定性官僚主義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眾的平均主義思想,為“文化大革命”的發動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毛澤東改善“干群關系”的某些措施成為“文化大革命”的預演和實踐基礎。⑧董一冰、田克勤:《毛澤東對“干群關系”的認識與“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還有學者從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出發,指出毛澤東理想中的社會主義是一種“逐步限止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逐步限止按勞分配的物質利益原則,在經濟上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主義觀鮮明表現為“人民公社”思想和“五七”指示,而這兩者與“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有著內在的、直接的關系⑨朱海雄:《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與“文化大革命”》,《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毛澤東政黨建設思想也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有學者指出,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萌發和提出了“思想建黨”的重要思想主張,探索在“幾乎完全是農民成分的黨”中堅持“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這一“思想建黨”原則成為毛澤東關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核心理念,也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重大發展。①余伯流:《井岡山“洗黨”與毛澤東“思想建黨”原則的建構》,《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一些學者還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推進毛澤東思想研究。有學者從現代化的角度檢視毛澤東“革命”方案,指出毛澤東的“革命”,既是一場驅動古老中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努力,同時也有對“現代性”弊端進行反撥的意義,而這些反“現代性”的革命價值可以解釋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抉擇與作為:針對現代性過程極易產生的官僚主義政治體制的弊端,他試圖通過一場全方位的“文化大革命”實現權力重組,以鞏固其人民民主的政治體制;針對現代性過程中帶來的片面的發展主義的經濟模式,他試圖通過“抓革命、促生產”來尋找一個“發展”和“公正”的結合點;針對現代性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精英主義傾向,他試圖通過對知識分子再教育來破解精英與大眾的對立這一歷史性難題。但是這種超越思維并沒能帶領中國實現一個脫離現代性危機的理想社會,這證明了,“當我們選擇現代性的時候,我們就必須準備承擔現代性的相應后果”。②宋婕:《現代性弊端及其超越:毛澤東的“革命”方案》,《現代哲學》2010年第1期。有學者從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毛澤東“抓革命、促生產”治國方略的形成過程。具體表現為:其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前期,初步形成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正式形成于1964年至1966年,在1966年7月2日中共中央的一個文件中被首次正式提出,隨即被確定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③李義凡:《論毛澤東“抓革命、促生產”治國方略的形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6期。?!吧蠈咏ㄖ笔邱R克思主義學說中重要的概念,有學者梳理了不同歷史階段毛澤東的上層建筑觀,指出每個歷史階段的上層建筑觀呈現出不同的理論特色,這主要源于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未采取教條式態度而是從社會現實出發所致④胡為雄:《毛澤東的上層建筑觀及其評價》,《理論學刊》,2010年第8期。。還有學者從城市民主問題角度切入,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間毛澤東關于城市民生問題的重要性論述、現狀分析、制度設計等內容,并提出了毛澤東關于此方面設計與理念對現在社會建設的重要啟示意義。⑤瞿曉琳:《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關于城市民生問題的理論與實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這些文章運用哲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毛澤東思想,角度新穎,為我們今后推進毛澤東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

三、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比較研究

關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比較研究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已有學者對2009年前二者關系的研究作了一個詳盡的綜述⑥吳懷友、沈傳亮:《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9期。,筆者試圖在此文的基礎上補充近年內對二者研究的新進展。

理解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系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如何界定后者的邏輯起點,即是從毛澤東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算起還是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許多學者都認可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探索與形成的相關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基礎。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的前17年,毛澤東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斗,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并取得了輝煌成就,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物質基礎;同時,毛澤東還提出了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經濟戰略思想及創新性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思想理論準備和借鑒⑦張啟華:《毛澤東: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開創者和奠基者》,《黨的文獻》2008年第5期。。還有學者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理論延續性①楊春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概括》,《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這種延續性表現可以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延續和深化了毛澤東思想的主題,傳承和貫通著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堅持和提升了毛澤東思想的價值取向②秦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內在聯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有學者具體概括了毛澤東思想之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基礎的表現,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及其改革問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方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加強黨的建設;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徐崇溫:《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先行探索》,《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0年第2期。。另有學者通過對黨的八大前后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20年間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長時段的細致梳理,詳細檢視了此一時期中不同階段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得失,由此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艱辛探索并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孕育的,是對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重要思想成果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④劉建武:《毛澤東的探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孕育》,《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第12期。而毛澤東思想之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寶貴經驗”,包括走自己的路,創造“新的理論”,初步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奠基,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探討,哲學思想等方面⑤余品華:《論毛澤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還有學者從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出發,指出“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的方法論是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的重要思想基礎。毛澤東將科學社會主義的“老祖宗”提出的一系列“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的理論原則與非常特殊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個相當系統的“怎樣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的方法論理論,并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問題作了開創性的探討,為我們黨繼續深入地解決“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認識路徑。⑥蘇偉:《毛澤東對“怎樣認識中國社會主義”方法論的開創性探索》,《毛澤東思想研究》2010年第2期。無疑,這種通過某個橫斷面檢視毛澤東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影響與貢獻是值得提倡的,也大有深入研究的空間。

研究毛澤東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影響及后者對前者的闡發與超越是一個視角,從二者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出發,將二者視為各自獨立、平行的課題進行異同比較研究也是一個視角。有學者指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內容上存在內在統一與一致的關系,這主要有:理論基礎上的共同性;理論靈魂上的一致性;理論內容上的連續性;理論風格上的繼承性;方法論上的統一性⑦蔣國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內在聯系》,《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第3期。。有學者從“合法性”這一具體政治概念出發,比較分析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思想?!昂戏ㄐ浴笔俏鞣秸螌W中重要的一個概念,但因其具有強烈的精英主義色彩而陷入困境,然而從中共思想理論來看,毛澤東和鄧小平較好地處理了不同時代中共合法性問題。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強調平民的人民史觀,成功解決了革命條件下的合法性建設問題。鄧小平則創造性地提出共產黨執政合法性思想,較好地平衡了平民與精英的關系,建立了黨政民三者的良性聯動機制,并通過經濟、法制、意識形態三個方面合法性基礎的鞏固,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⑧成為杰:《革命與執政:毛澤東與鄧小平合法性思想比較——從平民與精英的角度分析》,《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11期。

四、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盡管近年來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產生了豐富的成果,但是整體觀之,仍存在一些亟須改進的地方,這也提示了今后研究應該努力的方向:

1.研究仍可往更細致、深入的方向推進。雖然近年來的研究中出現了一些大而空的論文及論點,重復研究現象嚴重,但也展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即除了宏觀考察外,微觀審視得以推進。這表明,關于毛澤東思想的研究仍有廣闊的空間。比如,從思想史的角度關注毛澤東思想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是如何與當時各種社會思潮互動及究竟吸納了哪些有益因素;將研究時限前推后延,從更長時段把握毛澤東思想的“來龍去脈”;從社會史的視角深入剖析毛澤東思想如何影響與貫徹到普通人群中,這恰恰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要求的體現;可以更具體地檢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的聯系;也可從毛澤東思想中尚未引起學界關注的方面出發進行研究,等等。

2.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推進毛澤東思想研究,是將來研究的必然趨勢。隨著學科交流的愈益深入,借用其他學科推進黨史研究成為近年來的一個重要現象,并將成為今后黨史研究的一種重要趨向,關于毛澤東思想的研究亦如此。前面的述評也表明,已有學者運用傳播學、哲學、心理學等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毛澤東思想??鐚W科研究固然能夠拓展研究視域與范圍,但是,現有研究成果也表明,一些學者借鑒運用其他學科方法研究時,常常單純地為借鑒而借鑒,將其他學科的某種研究范式或者某種既成觀點簡單地生硬地套在研究上,并未做到黨史研究與其他學科研究的真正的融合。所以在今后研究中,一方面還是要注重運用傳統治史方法去研究毛澤東思想,注重文本解讀及論從史出;另一方面要謹慎地“拿來”其他學科方法研究毛澤東思想,認真甄別研究范式是否適合此領域的研究,使二者真正融合在一起。

3.注重對文本及思想理論本身的研究。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會經歷一個過程,從解讀文本入手,對各個時期毛澤東思想中某個觀點、理論的變化與發展進行梳理,可以展現毛澤東思想本身發展變遷的過程。同時,推進毛澤東思想中獨創性理論的研究亦顯得必要,比如可以繼續深化毛澤東關于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的研究,推進毛澤東軍事、經濟、哲學思想的研究等。

猜你喜歡
毛澤東思想中國化學者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現代思想的啟蒙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學者介紹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