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照明技巧

2012-02-08 06:58李東風
大眾DV 2012年2期
關鍵詞:色溫膠片陰影

自然光是一種變幻莫測的看得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又是一種最經濟的自然光源,所以對于從事紀錄片影像工作的人們來說必須了解和適應它的特性。

自然光的特性變化很大,太陽的光線是隨著季節、緯度、方向、氣候、高度和時間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在萬里晴空下,充足的陽光下,可以產生粗獷的造型和濃重的投影,物體只能從周邊的環境中得到一些反射光,才使得物體的陰影部分變得稍稍柔和一些,但是不管太陽光以怎樣的形式出現,最終都會從天空中散射下來,普照大地。

白天,當陽光無遮無攔地照射地球表面,照射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體上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物體的色彩是那么鮮艷,飽和度是那么高,當云彩慢慢地游移過來然后慢慢地遮擋住太陽光芒的時候,漫射的晝光也會使得大地上的萬物霎時間變得黯然失色,這里的“失色”指的就是物體本來的顏色的飽和度在逐漸減弱。天氣是變化無常的自然現象,我們人類無法改變,當陽光被大氣中的雨、霧、云、霾所遮蔽時天空的亮度會明顯地變暗,尤其是霧、云和霾的出現會形成假陰天散射光的效果,物體的造型效果明顯減弱,此時你會發現大地萬物變得柔和許多,有點讓人歡喜又讓人憂的感覺。同樣自然光的顏色變化也是變幻莫測的,尤其是日出或者日落,紅里透黃的太陽美輪美奐,我們完全可以欣賞它的存在,但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色彩還原的失真。

CCTV攝影師 李東風

李東風1987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同年進入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中央新影集團),國家二級攝影師,專門從事電影、電視的攝影工作。曾兩次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拍攝拍攝12集科學紀錄片《我所經歷的可可西里》,2009年2月赴南極拍攝6集高清紀錄片《南極探秘之旅》以及膠片電影《變暖的地球》(此片獲得2011年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出訪過丹麥、牙買加、智利、蒙古、俄羅斯、納米比亞、土耳其等國家,并多次和境外媒體合作,與加拿大合拍片《小個子、大志氣》擔任中方攝影,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拍攝7集《上海世博會》宣傳片,英國Discovery紀錄片《沸騰的奧運會》等。

陽光方向的改變,它的方向變化有一定范圍,即由東至南到西。

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陽光總是由東方升起然后在西方落下,好似一條不變的自然規律,仔細觀察光線的性質是很不穩定的,它產生從平淡到強烈反差的照明過程,每每看到這種日出日落的場景我們平常人可能習以為常了,但是這些光線的變化對于攝影照明師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它是攝影師決定未來是否拍攝,怎么拍攝的重要依據,我們說攝影師也是“靠天吃飯”的一種職業,這話一點不假。在中國我們經常聽到形容最好的時辰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實際上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南北、東西跨度很大,每個地方所處的經緯度的不同,平原和山區的不同日出日落的時間和效果完全兩樣,當我國最東邊的大海上太陽冉冉升起的時候,西部新疆的維族兄弟可能還在睡夢之中,所以通過重新觀察,今天我們對八九點鐘太陽光的了解可能又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色溫隨著時間、方向和氣候而改變。

當你拿到一盒35mm伊斯曼.kodak膠片的時候,你會發現片盒的標簽上赫然有一組參數,其中3200K就是告訴你此膠片為低色溫燈光片。色溫一詞是由19世紀英國科學家凱爾文研究發明的,為了紀念他,色溫以凱氏溫度來表達,也叫凱爾文溫標,凱氏溫標簡寫為K。這種以絕對水的標度是0°的話,那么凱氏溫標上的絕對零點是-273°,好了,這是一個繁縟復雜的問題.任何實際的光源,凡是有類似的光譜質量的就可以列為具有這種色溫,雖然它們在實際的工作溫度可能完全不同。

當然,對許多光源來說,色溫只是一個近似值,也稱為相關色溫,所以即便有的時候我們自己的色溫表顯示的色溫讀數是正確的,在電影最后拍攝完成時結果也有可能出現偏差。

還有就是色溫和電壓有關的問題,就像落山的太陽一樣會越來越紅,越變越黃一樣,鎢絲燈的色溫是隨著所通過的電流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當我們減低電壓使燈光變暗時,其色溫也在降低,從監視器上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光的質量的變化,是由淺藍色變為紅色最后可能變到黃色的過程,反之亦然。

我們遇到的光線的亮度對我們的拍攝意圖來說,經常不是過(亮)就是“欠”。

這完全是有可能的,不管自然光是多么的經濟,但還是靠不住的,因為大自然的陽光、霧、雨、霾不是以我們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能熟悉它、適應它,或者改變我們自己的工作方法。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當夕陽西下的落日令攝影師如癡如醉的時候,如何把夕陽西下的落日拍得幾乎和我們人眼看到的一模一樣呢?好像這樣有點困難,因為膠片的寬容度達不到。我們發現太陽的中心點即使在夕陽西下落山的那一刻同樣也是非常的耀眼,而太陽的周邊卻沒有那么明亮,至少現在我們無法調和這種矛盾,有時候我們真的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按什么點(位置)來測光,對于電影膠片來說,這也可能還得有一種經驗的積累,如果使用曝光表按照太陽曝光無疑不是很準確,我們可能需要開大光孔。最好我們可以按照太陽周邊的天空曝光也許會好很多,如果是攝像機,我們根據攝像機的取景器的斑馬紋或者自帶的監視器的畫面就完全可以決定了,如果現場沒有監視器,我發現很多人拍攝的結果,依然是要么太陽“毛”的一塌糊涂,拍出來的畫面天空總是黑黑的中間只有一個小亮點,怎么看都和我們眼睛看到的不一樣,沒有辦法!因為膠片和攝像機的寬容度無法和人的眼睛一樣適應那么廣的范圍。所以這里既有拍攝經驗的問題又有攝影師浪漫情懷的成分在里面,我們是要暖暖的天空還是要紅彤彤的落日,最后只有攝影師來定奪了。

光線的分布雜亂;某一個被攝體可能在陰影中,而其他的卻被照的亮晃晃。

光線雜亂無章不是自然光出現的問題,而是我們選擇取景的方法出了偏差。選擇什么,怎樣選擇,選擇的時間、地點、氣候當然最終和我們取景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系,被攝體處在陰影中顯然主題不夠突出,雜亂的光影迷惑了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看不到我們要表現事物的主題效果,它會完全擾亂了觀眾的視線,破壞了景物本來存在的美感,我們必須舍棄干擾我們視線繁縟復雜的東西,重新分配明暗關系的比例。我們不是拿來主義什么都要,攝影的最終目的是重新歸納和總結,假如拍攝主體處在陰影中,而周圍次要的地方明晃晃地搶眼,這樣肯定不好,景物的反差太大,今天膠片電影和電視的寬容度還不可能令攝影師非常滿意,尤其是攝像機,這時我們就應該變換一下思路,移動一下拍攝的位置,等一下光線的變化,改變一下拍攝的角度等等。比如我們拍攝少林寺的時候,我觀察到只有八點鐘的時候太陽正好投射在少林寺的牌匾上,然后十分鐘的時間太陽光就會被寺廟前的松樹遮擋,所以只有也必須在那個時間抓緊完成拍攝,這些經驗可能都會對眼前的事物有一個重新的再認識,關鍵取決于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的經驗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妨你可以多試一試。

自然形成的陰影區可能不恰當。

實際上和上一個問題有點相似,“不恰當”不是說陰影本身不好,當一大塊陰影占據了畫面的大部分,而它的存在又不是拍攝畫面所需要的理想位置,我們可能會撓頭。因為實際上已經看不到景物原來的全部內容,更不要說細節了,生活中只要有陽光我們就說肯定有陰影的存在,只是陰影面積、大小、方向和強弱的不同而已,如果一座建筑物陰影的著光區域不是很大,我們完全可以使用大功率的人造光進行補光,用來提高陰影部分的亮度,增加細節的表現力,但是往往在拍攝外景時,許多陰影不是攝影師所希望的那樣,陰影的位置不理想且面積較大,我們除了接受現狀和改變拍攝角度之外,好像還沒有特別的辦法,否則我們只能另外選景,以便找到更適合拍攝要求的照明角度。

散亂的光線(眩光、閃光)可能妨礙視線。

那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就像有人拿著手電筒在你的眼前晃動一樣,使你不能正常的觀看和了解對面的物體,我們知道自然的光線是復雜的,不穩定的,而我們的攝影鏡頭又是真實的敏感的,雖然現在許多攝影鏡頭都采用超低色散鏡片(ED),加上鏡頭表面多個涂層技術的運用,拍攝時可減少“耀光”和“鬼影”的出現,遮蔽不好的話,依然擋不住散亂的光線在鏡頭內部產生的折射,它有可能會對我們拍攝的畫面形成致命的影響,比如色彩失真,嚴重的畫面好似蒙上了一層淡藍色的薄霧,以至于影響到拍攝物體本來的形狀,因為它防不勝防。一般來說(眩光、閃光)都來自鏡頭對方的逆光,白天主要是來自天光,晚上是霓虹燈或者不明真相的眩光和閃光的“騷擾”,雖然白天的天光我們容易發現并可以用黑旗遮擋,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卻不知道“旁門左道”的“雜光”它以什么樣的方法進入到了我們的鏡頭內部。

一次在上海外灘拍攝五光十色的夜景,當我把鏡頭對準一排整齊明亮的路燈時,我無意中發現取景器里多了一串時隱時現的光斑,隨著推拉鏡頭這些光斑也在變化,開始只知道光是從正前方進入鏡頭的,但怎么遮擋都不能消除這些光斑的存在,最后我試著把鏡頭前的UV鏡摘掉,這時光斑就徹底消失了。一般來說進入鏡頭的“雜光”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折射進入到鏡頭內部的,所以拍攝時建議使用大號的遮光斗,尤其在遮光斗的上方加一塊大一點的遮陽板,來防止散亂光線尤其是拍攝外景時天光“偷偷”地射入,遮光斗是個好東西,攝影師不要怕麻煩,即使給人物一個近景或者特寫同樣也要使用遮光斗,以防不測。除非你喜歡或者需要五光十色的“串光”那就另說了。

[責任編輯:顧峰]

猜你喜歡
色溫膠片陰影
學生臺燈色溫 不宜超過4000K
膠片相機的維修 當膠片機出現問題了該怎么辦
陰影記
膠片復興?
陰影
陰影魔怪
顏色也有溫度嗎
選擇合適的色溫
保護視力,我有智能調整屏幕色溫
姚明受傷讓08奧運蒙上陰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