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力與名利和社會

2012-02-15 14:17邱崇丙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利欲名譽名利

邱崇丙

(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哲學經濟學

能力與名利和社會

邱崇丙

(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 100081)

人有能力追求財富和榮譽,是好事,并非壞事。但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名利之欲膨脹,違背道德,觸犯法律,就將有害于社會。仗義疏財,是大智慧;見利忘義,是無恥之徒。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要有勇氣回報社會,國家也要表彰他們的善舉,把財富轉化為榮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設和諧的社會。

能力;財富;榮譽;道德;法律;異化;轉化;和諧;小康

一、能力的源泉

人的體力來自生理的成長,智力來自知識經驗的積累。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能力是通過教育(德育、智育、體育)來完成的。而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又是與人的需求欲望相聯系的。

首先是“生存”的欲望,要生存就要有飯吃有衣穿,就要有能力生產和獲得物質財富,就要培養和提高這種能力。這偏重于物質方面。其次是“發展”的欲望,發展就是要生活得更好一些,爭強好勝,幫助他人,提高道德和榮譽水平。這偏重于精神方面。人的能力的發揮,目的就是要獲得物質財富和提高品德榮譽。獲得物質財富,可以概括為利欲,提高道德榮譽,可以概括為名欲,合起來就是追求名利。

利欲和名欲驅使人去提高和發揮自己的能力,這樣一來,利欲和名欲就成了人性的原動力。從客觀方面來說,利益和榮譽對人有吸引力、驅動力;從主觀方面來說,人需要利益和名譽,利以養生,名以榮身。名利對人有好處,能夠美化人生,成了人們終生追求的目標。

“人性的原動力就是追求名利”,這話聽起來很刺耳。這在提倡無私奉獻的時候,是要遭到批判的,被認為是“名利思想”,也就是自私自利。這是因為國家和集體的名利,顯得崇高,個人的名利顯得渺小,因而要求放棄小的名利,而成全大的名利。所謂無私奉獻,實際上也就是放棄個人利益,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得到表彰而獲得榮譽,物質轉化為精神,利轉化為名。

人們在實際交往中,往往諱言名利,因為名利二字帶有貶義(這后文再談)。實際情況是:人明顯地分成三六九等,物質利益和地位榮譽差別十分明顯。有的人嘴上不談名利,顯得清高,或者要別人不計名利,而自己卻決不放棄名利,一旦觸動個人利益,立刻就會翻臉,所謂“提起錢,便無緣”,斤斤計較,一點不能吃虧。古語說: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其實爭名不限于政府機關,爭利也不限于市場,到處都在爭名爭利。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比賽、競賽,都是比賽能力。如:工作成績評比、職業技能競賽、歌唱比賽、選美競賽、各種評獎活動以及政治競選,等等,其實都是在爭名爭利。特別是體育運動會,冠軍的爭奪何等激烈,這不是爭名爭利是什么?“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是一句哲學的語言,智慧的語言,不爭名次,而贏得友誼,舍小取大,小不爭而大贏。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泵献又鲝埐恢v利益,光講仁義(道德榮譽)。他的實際用意是說:有了仁義,也就有了利益。這也是一句智慧的語言。利轉化為名,名又轉化為利。

管子說得干脆:“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笔紫纫玫轿镔|利益,有衣有食,能夠活著;有了這一基礎,就會被道德榮譽所驅動,追求優秀和高尚。這兩種力,其實是分不開的,得利就可能有名,有名也就可能得利。在這種情況下,名利的驅動力是合力,它引導人性趨向完美:人既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有高尚的精神情操,這就是美的境界,也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二、名利是好事

由此可見,名利是好事。

利欲偏重于物質,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首先需要生存。用自己的本領,獲得財富、利益,這是生存所必需的。許多下崗職工,重新創業,發財致富,這是一種成功,一種驕傲,一種美。勞動模范、勞動英雄的稱號,就是其價值的體現。俗話說,人敬富的,狗咬破的。富足被人仰慕,貧窮可能讓人憐憫,不會被人尊敬。遠古打獵的能手,獲得很多的獵物,讓眾人分享,受到人們稱贊,他就是英雄。當代人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福布斯》雜志也稱之為“財富英雄”。

名欲偏重于精神,人能夠創造巨大的業績,出人頭地,顯得體面高尚,才會有地位榮譽,這是在成功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社會影響、社會心理,這是道德的積淀和升華。

嬰兒赤身裸體,來到世界上,都知道要吸奶,這是生存的本能,靠父母的親情喂養呵護,得以成長。這種親情被詩人衷心地贊美,這難道不是無私偉大的愛嗎?父母愛護子女,因為在子女身上寄托著他們希望,最起碼的說法,就是“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子女敬仰父母,因為要依靠父母的培養。但到了老年,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兒女眼里一根刺?!鄙踔翞榱素敭a、贍養等問題,父母子女對簿公堂的。這就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來維持了。并且父母子女之間,也有互相遺棄的,或成為仇人的,甚至相殘流血的。毛澤東主席早就說過,“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愛和恨的緣故是什么?是利益,是榮譽。人類的這種親情,在其它高等動物中也存在,所謂舐犢情深。這里面有一種利欲的動力,那就是生命的繁衍。動物也許只有利欲,但對于人性來說,就不僅是希望傳宗接代,還可能有望子成龍,出人頭地,榮宗耀祖,為國爭光的用意。利益和榮譽是聯系在一起的,這里既有利欲,又有名欲。青年求學,考入名校,進入先鋒的專業,獲得學位,有令人羨慕的職業、豐厚的薪金,能對家庭、社會、國家作出貢獻,這里也是利欲和名欲在起作用。這時候,利欲和名欲形成合力。奧運會的冠軍獲得者,在登臺領獎的時候,無不萬分激動,甚至涕淚橫流,披著國旗繞場一圈,名利雙收,人的價值得到了最佳的體現。

用自己的能力,獲得名利,名利雙收,是好事,不是壞事。但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名利也可能異化。

三、名利的極限

能力有高有低,作用范圍有大有小?;驗閭€人,或為家庭,或為團體,或為部門,或為地區,或為國家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存在著利欲和名欲,存在著利益和名譽的驅動力。他們無不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名譽,而英勇奮斗。

為國家民族的利益榮譽而英勇奮斗,是崇高的利欲和名欲,所謂“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為個人的名利而孜孜以求,比較起來顯得渺小,但也不應該否定,只要它仍然是利益和名譽的合力,沒有侵犯他人,沒有損害名譽,沒有喪失道德,沒有違反法律,就仍然有益于社會。

人們談起名利,常常被認為是不光彩的。但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理直氣壯地宣布,他的國家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世界上的任何談判,都是利益的分配。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不惜訴諸武力。這一國際現象表明,利欲不僅是基礎,而且利欲大于名欲。俗話說,無利不早起。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闭f到底,利益是根本。這時候,利欲和名欲可能是合力,也可能不再是合力,利欲可能否定了名欲,做出不名譽的事情。這就要看利欲是在保衛自己還是侵犯他人,是否越出了道德的范圍。

金錢、利益很重要,但利欲不能膨脹,不能不要名譽,利欲不能否定名欲。貧窮而高尚,也值得肯定,因為利欲還沒有破壞名譽,高尚將會防止他陷入不義,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富足而公正,也不會受到譴責,因為利欲沒有毀掉名譽,公正可以防止他利欲膨脹,而成為慈善家。這里有一條安全底線,就是道德和法律。在追求名利的時候,不要喪失道德和觸犯法律:這是個體的安全底線,也是社會的安全底線。

四、名利的異化

“名利”一詞通常是貶義詞,名利場,名利之徒,名韁利鎖,這些詞語都帶有貶義。因為人人都在追求名利,就會發生碰撞、矛盾、斗爭,容易陷入誤區。所以人們說它是身外之物,要看破這一點。

我們知道,領袖人物都具有一種素質,就是“仗義疏財”,也就是為了榮譽,可以犧牲個人利益,這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反過來,如果為了利益,不顧名譽,那就是“見利忘義”,是要遭到恥笑的。人需要物質利益,還需要精神高尚。只有前者,與動物無異,有了后者,才稱得上是人。

利欲和名欲有可能異化,相互背道而馳,因利而毀名,假名而圖利,或者名利之欲兩者同時膨脹,于是能力所起的作用就會越出安全的底線,沖破極限,有害于社會。

利欲的合理發展,可以變為富足,利欲的膨脹,則可能導致犯罪,使名譽掃地。有的人產生了貪欲,盜竊、詐騙別人的財富,或者用各種名義和理論,霸占別人的土地資源,把別人的東西攫為己有。他們厚顏無恥,道德淪喪,只顧追求利益,毀掉了名譽。這種利欲的膨脹,必然引起抵制和反抗,引起輿論的譴責,法律的制裁,甚至發生流血沖突,名譽也將掃地以盡。個人如此,地區和國家也莫不如此。強盜入獄,貪官落馬被繩之以法,侵略者終于滅亡,就是活生生的例證。

名欲的正常發展,為集體為國家謀福利,甚至犧牲個人利益,可能出現英雄、圣人。名欲膨脹,也會異化,同樣使人墮落或犯罪,使名利俱喪。如高官以勢壓人,有恃無恐,濫用權力,以權謀私,以身試法。有些高官利用自己的權力地位,貪污受賄數額特別巨大,不但被判處死刑,還沒收其全部財產。東北有位小業主,作過一些捐獻,自以為在地方上有了一點名譽地位,竟敢故意開車撞人致死,結果自己也被判死刑。學生高考舞弊,公務員考試舞弊,教授甚至院士抄襲他人論文,一旦暴露,則名利盡喪。

利欲和名欲也可能同時膨脹,那就更糟。一位在美國留學的福建學生,名利之欲膨脹,開槍射殺自己的同學和老師,物我雙亡,令人唏噓?!叭藶樨斔?,鳥為食亡”,就是因為利欲膨脹,突破了安全底線。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限度的,利益和名譽也不例外。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崩臒o限膨脹,越出安全底線,則物極必反矣。

五、名利的轉化

《論語》中的陽虎說:“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p>

他認為:要想成為富人,就成不了仁人;要想成為仁人,就成不了富人。這話說得很深刻,有太多的事例可以證實??磥?,利欲和名欲并不總是平行的,在實際行動中往往背道而馳。為了財富而不講道德,憑借權勢名望而貪腐索賄,各媒體不斷爆出,我們也并不感到意外。

這句話應該這樣解讀。為富不仁:求利而喪失道德,最后是名利雙亡,值得警戒;為仁不富:為了道德榮譽,要舍得散財。仗義疏財,是大智慧。也就是說,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要回報社會,把利欲轉化為名欲,把財富升華為道德榮譽。

人的能力不一樣,客觀主觀條件不同,對利益名譽的追求,也就會有差異,社會必然會出現貧富之別,貴賤之分。有高官厚祿,有百萬富翁,有中產階級,有弱勢群體,也會有不幸的人群。這時候需要對社會利益加以調控。所謂調控,就是政府和人民運用權力,以國家最高利益和榮譽為準則,防止貧富差距懸殊和繼續擴大。保持適當的差距,可以激勵人們發揮能力,創造財富,向榮譽看齊;而差距太大,利欲和名欲就會異化而突破安全底線,產生嫉妒和仇恨,社會秩序就將受到沖擊、破壞,引起危機。利欲膨脹和異化,小則偷盜搶劫,敲詐勒索,大則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名欲膨脹和異化,小則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大則稱王稱霸,無法無天,不顧百姓死活。而這兩種欲望還可能同時膨脹,后果就更為嚴重。不僅社會階層之間的財富需要調控,國家和人民之間的財富,也需要調控。國富民窮,必然產生貪官和盜賊;國窮民富,政權就會受制于豪強:都需要引起警惕。

歷史上出現過俠客的“劫富濟貧”,那是民間自發的暴力調控。歷代的農民起義,則是流血的徹底的調控?,F代社會用道德法律來調控,還可以用名利轉化來調控。

老子曰:“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爆F在有兩種情況:一方面,富者要貧者白白干活,拖欠甚至拒付工資;另一方面,貧者要向富者送禮,向他們提供“資助”,井里打水往河里倒。這就是“損不足以奉有余”,這就是人之道違反了天之道。如果能夠鼓勵“損有余而補不足”,采取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制定有關法律,讓仗義疏財轉化為榮譽,法制輔以德治,將會更有力地促進社會和諧。

六、和諧與小康

經濟發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社會上逐漸出現了一種傾向,人們一切向錢看。官商勾結,以權謀私,貪污索賄,偷稅漏稅,敲詐欺騙,層出不窮。經濟犯罪,接連不斷。報紙上宣揚“商場如戰場”,這句話還起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利欲名欲正在膨脹,勢將破壞正在形成的社會和諧。

近幾年,隨著富豪榜的出現,中國財富的“集中度”也逐漸曝光。政協委員蔡繼明說:“我國在社會財富增長加速的同時,出現了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中的傾向。中國權威部門的一份報告顯示……,財富集中度高于美國。這種大部分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格局,導致了我國消費的不足,甚至產生了畸形的消費。根據調查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奢侈品最大的市場?!币环矫嫦M不足,一方面揮霍浪費,這是收入差距太大造成的。美國人的收入,比我們高得多,而貧富差距低于我們,值得借鑒。

善于獲得,是聰明;善于放棄,是智慧。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積累了三千億美元的財富,他決定捐出其中的一千億美元,用于慈善事業和基金,這是大智慧。中國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十年間向慈善事業捐獻4.75億元。汶川發生地震,他將一批重型機械車隊開進災區,親自到四川地震災區去送錢送物,這也是大智慧,當即受到溫家寶總理的贊揚。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范稱號;12月5日,獲得2008年度中華慈善事業特別貢獻獎。還有許多普通百姓樂善助人事跡,都是大智慧。

但這種智慧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有一些企業家發了財,錢放在國內還不放心,千方百計轉到國外去,結果被騙得血本無歸。經過他們的手,白白把財富送給了外國騙子。他們辜負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還害了自己。有了巨大的財富,怎么辦?全部留給兒孫嗎?那他們就會不思進取,變成揮霍財富的寄生蟲,陷入“富不過三代”的怪圈。我想,除了繼續積極投資,擴大再生產,應該是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這才是大智慧。

人能不能有大智慧,是自覺的,不可強迫,但是可以鼓勵,最好是明文規定的鼓勵。我們要依靠法律道德的調控,就要有對于“大智慧”的表彰。需要法律的干預,道德的教育,媒體的引導;需要有嚴肅有力的反貪腐措施;需要有健全的慈善事業,相應的社會救濟,以及各類應急計劃。還需要有法定的全面的表彰機制,把捐獻的財物轉化為高尚的榮譽。例如,全國人大可以考慮立法,凡為國家建設、文化教育事業,或為特殊災難而捐獻者,不僅發給榮譽證書,在他們日后遇到意外的不幸和災難時,還可以得到國家法律和經濟的援助。這是更高意義上的社會保險。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可以說,這一目的已經達到。我們已經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想,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還有待于努力。讓發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為人民所共享,國家才算是真正的富足,人民的精神素質才會相應地提高和完善,才能盡快地進入全面的小康社會。

[1] 焦循.諸子集成·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4.

[2] 戴望.諸子集成·管子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1954.

[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劉寶楠.諸子集成·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4.

[5] 王弼.諸子集成·老子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4.

(責任編輯、校對:郭萬青)

Fame and Wealth, Ability and Society

QIU Chong-b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It is good that people have the ability to pursue wealth and fame. But good thing can reverse to bad thing. It will do harm to the society if people’s desire to fame and wealth constantly expands with restriction which will violate morality and the law. It is wise to be generous in aiding the needy people, while it is notorious to forget honor at the prospect of profits. The people who became wealthy first should have to courage to repay 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should commend their good deeds. To transform wealth to honor, on the road to common prosperity and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common goal for all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bility; wealth; honor; morals; law; alienation; transform; harmony; comparatively well-off

C91

A

1009-9115(2012)04-0061-04

2011-03-31

邱崇丙(1932-),男,江蘇淮安人,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中國文化。

猜你喜歡
利欲名譽名利
修心
誰是“名譽鎮長”
閻戈 名利對我沒有吸引力
妙手仁心 洞察細微——訪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名譽主任賈立群
大學生“名譽準則”的三道防線
諧圖趣語
孔雀愛羽
人體樂園
看破名利愛名利
看破名利愛名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