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世界杯中、外女子排球隊后攻應用比較研究——兼談和合效應對中國女子排球隊倫敦奧運會參賽影響

2012-03-05 14:30孫桂芳孫桂芹胡思諾楊永明3
中國體育科技 2012年4期
關鍵詞:排球隊號位美國隊

孫桂芳,孫桂芹,胡思諾,楊永明3,,

1 問題的提出

中國女子排球隊在2011年世界杯比賽中以3比0橫掃德國隊,并以8勝3負獲得了季軍,取得了參加倫敦奧運會資格。同時,在這屆世界杯上,中國女子排球隊雖失利3場,但每場都拼到了1分,成為11場比賽至少都拿到1分的惟一一支球隊,做到意大利隊、美國隊所不能[5]。但這只代表中國女子排球隊隊進入了倫敦奧運會之門。當前最重要的是總結比賽經驗,找出技術優勢和不足[8]。然而,強與弱是就整體而言的,如果從彌補前排強攻能力不足的“后排進攻”(指后排運動員在進攻限制線后起跳扣擊二傳球的一種戰術進攻形式)[4]來看,中國女子排球隊在后攻應用技術(次數)、戰術(位置)等方面與德國隊、美國隊、意大利隊和日本隊4國女子排球隊隊是有較大差距的(圖1、表1)。因此,如何提高我國女子排球隊后攻技、戰術在比賽中的有效應用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研究課題。

為此,通過對2011年世界杯中國女子排球隊與德、意、美、日4國女子排球隊隊比賽中后攻技、戰術應用優劣勢比較,分析中國女子排球隊在比賽中后攻技、戰術應用現狀,并從和合創新與互動互補、合作共生等群體和合效應及克服組織慣性,獨辟蹊徑等社會體育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后攻和合效應對中國女子排球隊倫敦奧運參賽影響。注重和合效應的組織管理和運動員身心綜合訓練,是我國女子排球隊后攻技、戰術文化整合的有效策略。不僅可為中國女子排球隊倫敦奧運會比賽及賽前訓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而且必將為我國文化大發展增添和諧元素。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2011年世界杯排球賽中國隊與德國隊、美國隊、意大利隊和日本隊4支女子排球隊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以和合理論和社會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運用錄像觀察、文獻資料調研,統計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中、外女子排球隊比賽中后攻技戰術的應用現狀。

3 結果與分析

3.1 結果

在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中國女子排球隊雖然第1階段以3:2險勝了日本隊和2:3負于意大利隊,其心理狀態和比賽技、戰術水平發揮不穩的戰況下,一局一局拼,一分一分爭,特別是在第4階段對陣美國隊以2比3失利的情況下,遭受社會輿論和運動員情緒波動大等多重心理壓力,在最后爭奪季軍時仍以25:18、25:18、25:21的絕對優勢戰勝德國隊,獲取2012年倫敦奧運會參賽資格,重拾女子排球隊精神。

然而,強與弱是相對而言,就后排進攻這一局部看,中國女子排球隊與德、美、意、日4隊的后攻技、戰術比較,雖各有千秋,但總體來看,我國女子排球隊后攻技、戰術應用與國外4支強隊有明顯差距,而且,后攻技術應用是最少見的(圖1)。圖1顯示,我國女子排球隊與德、美、意、日4隊4場比賽中后攻技術應用的不足。尤其在對陣美國和日本隊比賽中,其后攻尤顯差距巨大。

在與美國隊的比賽中,中國隊總進攻72次,僅低于美國隊2次,處于基本平衡狀態。但在后攻技術應用中,中國隊總共實施16次,美國隊則實施了39次,美國隊高于中國隊后攻數2.3倍。

中國女隊在對陣日本女隊比賽中,進攻總數超過日本隊11次,而后攻技術應用則低于日本隊11次。究其原因,是中國女子排球隊前排進攻成功率高,后排進攻低于日本隊近58%。

本研究認為,中國女子排球隊在對陣歐美等高大運動員中,網前優勢略顯不足或前排進攻變化少的情況下,應多采用后排進攻以彌補前排進攻的不足。

同時,圖1顯示,在國際女子排球比賽中,后排進攻不僅能彌補前排進攻的不足,而且是倫敦奧運會比賽的發展趨勢,后攻不僅是進攻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得分的重要方法。

就女子排球隊后排進攻成功率和得分效率比較看,中國隊直接得分率略好于日本隊,但與美國隊、德國隊尤其是意大利隊比較有較大差距(表1)。

表1 2011年世界杯中、德、美、意、日女子排球隊后攻技術應用效率統計一覽表Table 1 Statistics on Efficiency of Back-line Attack Technique of China,Germany,Italy,American and Japan Women Volleyball Team in 2011 World Cup

表1顯示:中國女子排球隊在與德、美、意、日等4隊比賽中,后攻技術運用累計53次,占到總進攻次數(250次)的21.2%,而直接得分累計19分,占后攻總數的35.8%,出界率2次,僅占到后攻數的3.8%。德、美、意、日4支球隊的后攻技術得分率分別占到總后攻數的31.3%、41.0%、60.0%和46.7%。而且,在5支球隊中,后攻沒有被直接攔回的。未扣過網的僅有中國隊對意大利隊時出現過1次。從表1數據顯示,后排進攻在女子排球比賽中不僅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成為重要的進攻手段和得分方法。

通過圖1、表1的數據分析可知,后攻技、戰術的運用既有觀賞價值,更凸顯出一種表現力與美、攻與防、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相互配合、相互彌補、和合相融的技、戰術發展趨勢。因此,如何提高我國女子排球隊在比賽中后攻技、戰術應用及成功率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3.2 分析與討論

3.2.1 后排進攻技、戰術應用比較分析

中國女子排球隊經過2011年的世界杯比賽,已提前奪得2012年倫敦奧運會門票。但是,當前最重要的是總結比賽經驗,找出在技術層面的優勢和不足。單就世界杯女子排球隊比賽過程中的主要得分手段“進攻”而言,我國女子排球運動員群體排名比較靠前,排在前15名的有3位運動員,分別是17號運動員(第3名)、4號運動員(第11名)、1號運動員(第14名)[8]。然而,從后排進攻來看,中國隊顯示出較大差距。而從中國隊對陣國外4支強隊的每一局看,也顯現出我國女子排球隊后排進攻之技、戰術必須進一步強化訓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表2至表5)。

表2顯示,在中、德比賽中,中國隊總進攻技術應用38次,高于德國隊3次,而中國隊后攻技術應用11次,德國隊16次,差距是明顯的。從每一局分析,中、德兩隊各有千秋。在第1局的后攻戰術運用中,中國隊平均在6號位實施3次,在1號位和5號位各實施1次。占到總后攻技、戰術應用的45.5%,其中,戰術應用6號位是27.3%;德國隊則在1號實施4次,6號3次,占到總后攻數的43.78%,其中,戰術應用1號位的技術是25%,6號位達到18.78%??梢?,中、德兩隊在后攻戰術運用中,主要在1號位和6號位。相對戰術運用點而言,中國隊是以后排3點進攻,好于德國的2點進攻。并且,后攻都實施于全局比賽之中,這是我國女子排球隊需繼續發揚的,而德國隊在比分落差7至8分時還能大膽實施后攻,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第2局,中、德兩隊應用后攻技、戰術基本持平(表2)。

表2 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德兩隊第3輪比賽隊后攻技、戰術應用統計一覽表Table 2 Statistics on Back-line Attack Tactical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a and Germany Women Volleyball Team in 2011 World Cup

第3局兩隊后攻技、戰術應用出現了較大差異。中國隊在1號位和6號位分別實施各1次,僅占到總后攻技、戰術運用的18.2%。而德國隊則在1號實施4次,6號1次,占到總后攻數的31.3%,高出我隊131%。其中,戰術應用1號位占25%??梢?,中、德兩隊的后攻戰術運用主要是在1號位上,而且,5號位沒有一次后攻。

雖然德國隊是歐洲強隊,也提前進行了新老交替后的磨合期,但她們沒有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而在2011年世界杯中,則和中國爭奪前3,可見她們進步之快。尤其是她們的后攻技、戰術以主動進攻為主,輔以被動進攻、輕扣、吊對方空區及前排打吊結合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只有揚長弊短,多學習他人的優點,才能在倫敦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

表3顯示,在中、美兩隊后攻技、戰術應用中,美國隊后攻占到總進攻數的52.7%,高于中國隊的22.2%,近2.5倍。中國隊總進攻數72次,低于美國隊2次。在后攻技、戰術應用中,中國隊16次,美國隊則高達39次,美國隊后攻總數與中國隊差值高達243.8%。具體到每一局后攻應用則差距更明顯。

第1局,中國隊后攻戰術應用為3點平均開花,分別在1號位、6號位置各有3次進攻,5號位有2次進攻,該局后攻應用技術占到了后攻總數的50.1%。而美國隊在1號位后攻5次,6號與5號位分別為3次和2次,僅占到總后攻數的25.8%。并且,我隊后排進攻是群體參與式(17號、4號及1號運動員),和合效應明顯,這是值得我們繼續發揚的。同時,中國隊在該局雖以4分之差先負一局,但是,后攻技、戰術運用不比美國隊差,應用是恰當的。應繼續保持多點進攻技、戰術,這是今后訓練和參奧的助攻和得分重要方法。

表3 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美兩隊第3輪比賽后攻技、戰術應用統計一覽表Table 3 Statistics on Back-line Attack Tactical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a and American Women Volleyball Team in 2011 World Cup

第2局,中國隊面對先失1局的陰影,從第2局開始,中國隊對后攻技、戰術產生了懷疑,面對美國隊運動員身材高大和彈跳優勢明顯的隊,還是重在網口競爭,僅有17號運動員在1號位置進行了2次有效后攻,后攻僅占到了總后攻數的12.5%。而美國隊則在1號位6次和6號位5次繼續擴展進攻,雖只是后排2點進攻,但后攻實施卻高于第1局的5.1%,尤其在24比24、25比25、27比27時,大膽運用后攻技、戰術,這應該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的。

筆者認為,在第2局運動員體力好的前提下,中國女隊的1號、4號位運動員都可以在后排進攻。只有發揮個體優勢,才能形成共生效應(其理論探討后述),這是值得中國隊在2012年奧運會前訓練中探索和強化應用的現實問題。

第3局對陣,中國隊僅有1號位和5號位運動員調整球各1次,美國隊則在6號位3次、1號位1次進攻(表3)。

第4局,中國隊雖然先以3比6落后,但在5比9和17比13的比值下分別在6號位和1號位應用后攻技、戰術,雖被美國隊防起,但為后續追分打開了防線,是值得提倡的。而美國隊在這局實施有效后攻11次,其中,在1號位實施7次,6號位3次,并在5號位也應用1次,特別是在18比13的關鍵階段,美國隊連續3次后攻直接得分,造成中國隊心理壓力大增,情緒出現大的波動??梢?,后攻的效能是不可低估的。

表3中美決勝局顯示,在后攻技、戰術運用中,美國隊后攻只多中國隊2次,但2次均得分。中國隊僅在5比4時在1號位進攻1次,并被對方防起。但是,中國姑娘們在3比3、4比4的對抗中在4號位強攻連得2分,加之4號位又得一分,特別是雙方6比6再次平分時,中國隊群情激發,精神達到了高漲的狀態,凸顯了群體和合效應。但是,從8比7美國隊后攻得分后,雖中國隊及時叫停,但美國隊連續得6分,中國女隊氣勢下降,強烈的競爭心減弱,最終以10比15告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美兩隊過去6次世界杯交鋒中,中國隊5勝1負,凸顯良好的技、戰術水平和優良的意志品質和專項身體素質。

筆者認為,這次對抗失利,在體力好的前2局,應多加強我隊1號位運動員后攻技、戰術訓練,并在鞏固6號位的同時,拓展到1號和5號位。在后排也并不全是硬攻,也可以調整和輕扣對方空區。而且,在面對美國、意大利等攔網點高的隊時,以后攻彌補前排的不足,是很好的進攻手段和有效的得分方法。

從中國隊與意大利隊的第1階段第2輪的比賽中,中國隊雖以2比3負于意大利隊,但中國隊總進攻數71次,高于意大利隊的66次,顯示出中國隊進攻技術是有實力的。但后排進攻率中國隊則低于意大利隊124%。說明后攻技、戰術差距是非常大的(表4)。

表4顯示:中、意兩隊后攻有非常大的差距。第1局中國隊在6號位后攻僅實施1次被意大利攔回。意大利隊在6號位4次后攻全部得分,證明后攻變化多是一種好的得分方式;第2局中,中、意兩隊各實施1次后攻。第3局中國3次后攻,2次得分,特別1號運動員在6號位的主動進攻非常好。第4局中,中國隊后攻雖僅3次,但24比21時在6號位的主動后攻表現突出,成功率高。面對意大利隊攔網點高的特點,中國隊后攻技術是有優勢的。在今后訓練和比賽中應有意識培養后排多點進攻。

分析中、意兩隊比賽的第1至第4局可知,中國隊與意大利隊的后攻戰術應用均在1號位和6號位。中國隊后攻主攻點在6號位。從中、意第4局可分析出,中國隊后攻戰術應以6號位為主,1號位為輔的前提下,擴展到5號位。中國隊對陣歐美隊來看,5號位是我國潛在發展區,也是打破組織慣性最重要的創新戰術區域。

在第5局決勝局中,中國隊沒有1次后攻,意大利隊則實施了3次,尤其在5比8與6比9時,是中、意雙方拼強攻和攔網階段,意大利隊3次后攻為意后續比賽贏得了信心。中國隊應多采用后攻多變戰術。

表4 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意兩隊第3輪比賽后攻技、戰術應用統計一覽表Table 4 Statistics on Back-line Attack Tactical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a and Italy Women Volleyball Team in 2011 World Cup

表5 2011年世界杯排球賽中、日兩隊第3輪比賽后攻技、戰術應用統計一覽表Table 5 Statistics on Back-line Attack Tactical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Women Volleyball Team in 2011 World Cup

表5顯示,中、日同是亞洲隊,身高、彈跳等身體素質相差不大。第3輪中、日之戰,中國隊以21比25、25比19、20比25、25比23、15比13的微弱優勢獲勝。中國隊進攻總數(69次)明顯高于日本隊(58次)。但是,中、日后攻技、戰術卻顯現出了很大的差距。日本隊的后攻次數為30次,而中國隊19次,差距顯著。雖然日本隊后攻技術應用高于我隊,但中國隊基本在1號位和6號位平均分配,而日本隊則80%在6號位,相對來講,我們的進攻點多于日本隊,這是我們優勢所在,是值得總結提高的。

同時,在中、日比賽中,雙方后攻戰術雖在5號位各實施1次,但也是后排3點進攻的方式之一,值得提倡。也顯現了亞洲隊的后攻發展趨勢。

縱觀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外4場比賽的后攻數據,中國隊后攻是最少的,但后排3點攻是值得發揚的(圖2)。中國隊后攻運動員只是4號、17號和1號運動員在6號位和1號位后攻,5號位少量后攻,但也反映出中國隊后攻的實力,應該充分發揚,同時,使9號、11號及15號等運動員也嘗試后排5號位的進攻,形成攻防多元化技、戰術體系。

中、外4場比賽后攻技術應用數據還顯示出,我國1號運動員,彈跳高、力量大,但網上扣球變化少,遇意大利、美國等隊高大運動員封網,往往連續2次及以上被攔回,而在后排進攻,她的優勢較大,建議在體力好的前提下多給1號運動員后攻機會。尤其面對意大利等歐美高大、彈跳好、攔網點高的運動員,我國1號運動員其后攻是有優勢的,在今后訓練和比賽中應有意識培養其在后排多點進攻,可成為中國隊2012年奧運會參賽的亮點。

3.2.2 后排進攻成功率比較

在本屆大賽的4場決戰性比賽中,中國隊后攻技、戰術應用是最少的,說明中國隊在后攻技術層面上存在的不足,后攻直接得分率有待提高,但成功率較高,中國隊后排進攻是有潛力可挖的(圖2、表1)。

圖2顯示,在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國隊對陣德、美、意、日等4隊的比賽過程中,中國隊后攻戰術應用主要在6號位和1號位,其中,6號位實施24次,占到后攻總數的46%,1號位共實施23次,占到后攻總數的43%,而5號位是可開發的戰術區域,在4場比賽中僅實施6次。

表1顯示,德、美、意、日隊的組織慣性也都在1號位和6號位。其中,美國隊在對陣中國隊時,1號位共實施進攻21次,6號位15次,5號僅3次;意大利隊后攻戰術應用主要在6號位實施12次,1號位僅實施3次,5號位0次;德國隊在1號位實施進攻9次,6號位實施4次,5號位0次;只有日本隊在5號位實施1次,1號位實施8次,6號位10次。

圖2 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外4場比賽中國隊后攻戰術實施示意圖Figure 2. Diagram of Back-line Attack T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Women Volleyball Team in Four Matches in 2011 World Cup

上述數據說明,德、意兩隊在后攻戰術實施中,5號位是盲區。美國隊、日本隊、中國隊后攻戰術分配相似,主要在1號位和6號位,5號位雖應用量不大,但后排3點進攻已經形成。

筆者認為,中國隊應積極調整后攻戰術應用,特別是在與歐、美運動員身高有一定差距的網上爭奪中,或中國隊個別運動員網上進攻變化方法較少時,或運動員前排進攻連續被攔時,二傳及時調整戰術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中國隊教練員探究的重要戰術之一。

特別要提出的是,中國隊與德國隊的3局決戰賽中,中國隊后攻多點開花,5名運動員得分都在9分以上,二傳也起到了核心作用,自由人的一傳保障作用凸顯,榮膺本場比賽的最有價值運動員[3]。

表1顯示,中國隊在4場比賽中,后攻技術運用累計是53次,占到總進攻次數(250次)的21.2%,而直接得分累計19分,占后攻總數的35.8%。出界(2次)率僅占到后攻數的3.8%。德、美、意、日4隊的后攻技術得分率,分別占到總后攻數的31.3%、41.0%、60.0%和46.7%。而且,5支球隊中,后攻沒有被直接攔回的。未扣過網的僅在中國隊對意大利隊比賽時出現過1次,說明后攻是女子排球比賽進攻的重要方式和得分的有效方法。

但是,就中國隊對陣德、美、意、日4隊的每場比賽的后排進攻成功率來看(表1)。中國隊與德國隊的3局決戰賽中,直接得分僅2分,占到后攻數的18.2%,而德國隊直接得分5分,占到總后攻率的31.2%,高出中國隊13%。后攻攔起率,中國隊則高于德國隊29.9%,出界率(1次)僅占總進攻率的9.1%,而德國隊則有4次出界,高達25%。說明中國隊后攻技、戰術是可繼續大膽在比賽中應用的。

從中國隊與美國隊后攻效率來看(表1),中國隊與美國隊是有差距的,但也有優勢可言。中國隊在16次后攻中,直接得分5分,是后攻數的31.3%,雖低于美國隊的41%,但已經處于較高水平了。在后攻防起率中,中國隊則高于美國隊6.1%。這是中國隊在2012年奧運會中繼續實施后攻技、戰術信心的基礎。

中國隊與意大利隊的后攻得分率差距相當大。在后攻技、戰術應用效率上,意大利隊后攻15次,有9次直接得分,得分率高達60%。中國隊后攻僅7次占總進攻率的9.8%,且成功得分3次,占后攻率的42.9%。雖然差距明顯,但也說明了中國隊后攻技、戰術實施的效能。

縱觀本屆世界杯中、外4場比賽,中國隊后攻戰術3點應用與美國和日本隊基本相同,但好于德國和意大利隊的2點后攻。中國隊雖只是4號、17號和1號3名運動員在6號位和1號位戰術應用多,5號位進攻少(圖2),但也反映出中國隊后攻的實力,同時,應使9號、11號及15號等運動員也嘗試后排進攻,不僅使中國隊形成攻防多元化技、戰術體系,而且在群體和合效應下,培養合作能力,形成良性群體對個體的積極促進效應[6],為2012年倫敦奧運增添一把競爭利劍。

3.3 后攻群體和合效應對中國女子排球隊倫敦奧運會參賽影響

現代排球的技、戰術發展要求運動員必須身心、技戰術全面發展。它不僅只要求運動員攻防技術全面,戰術打法變化多樣,專項身體素質過硬,還包括運動員心理、智力等各種素質的全面提高[1]。由此,在2012年奧運會比賽中,運動員的心理因素往往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群體和合效應。

在比賽中,只有在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專項技術提高的前提下,將戰術應用恰當,才能贏得競爭的勝利,這就需要戰術不斷變化,后攻5號位戰術的變化是比賽的需要,是戰勝對手獨辟蹊徑的有效方法,這種能力來源于排球技術和戰術的創新。

所謂創新,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說法,就是實現新組合。筆者認為,創新就是有效率的變化。排球比賽場上的創新應包括創新氛圍、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5號位創新成果的高低,是以營造創新氛圍和培養創新精神為前提的,因為,缺乏創新氛圍和創新精神的團隊不可能有創新動力,也就不可能有創新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與其說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如說是一種精神或心態問題,如果沒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個體積極的取勝心態(心態是一種心理感覺,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個體技術再好,也不可能發揮出她應有的后攻成效。同時,排球技、戰術的本質就是通過運動員的心態和情緒的調整,在團隊內形成一種鼓勵全體運動員持續地從事創新活動的文化氛圍。

由此,大膽創新,獨辟蹊徑;發揮個體優勢,形成共生效應;克服組織慣性,互通、互動、互補是實現中國隊后攻戰術文化整合的有效策略,有效策略的實施既能克服組織慣性,又可充分發揮群體和合效應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整體功效。

3.3.1 大膽創新獨辟蹊徑

圖2顯示,在2011年世界杯比賽中,中國隊后攻戰術分布主要在6號位和1號位置,5號位的戰術應用低。因而,中國隊要繼續獲勝必須進行創新,而創新的核心之一就是5號位的合理運用和開發,以及1、6、5號位置的“共生效應”。由此,就5號位的后攻而言,應提高自主創新的意識,把現在認為劣勢和盲區的5號位變成優勢和有效區域,以改變我國女子排球后攻的不足,構成新的優勢體系。

3.3.2 發揮個體優勢 形成共生效應

我國社會心理學家高慎盈,把植物里的一種現象:當某種植物單獨生長時,會枯萎、死亡,但當它同另一種植物共同生長時,卻長得生機勃勃,稱之為“共生效應”[2]。作為排球比賽中的“共生效應”是立足于排球比賽這個系統,并從比賽場上運動員群體這個角度來認識,運動員之間相互鼓勵形成的群體和合效應現象。

在排球比賽中特別容易產生群體和合效應,即在排球比賽過程中,通過隊友間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人際互動,激發情緒喚醒水平,使個體在群體情感和互動合作的感召下,達到個體身心與隊友在比賽中的“和諧共振效應”[6]。同時,“和合”是中華民族獨創的一個哲學名詞和文化概念,和合的本質是互動、合作、和諧與整合。它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德性的教化”,是培養排球運動員全面和諧發展的載體。使運動員個體在群體情感和互動合作的感召下,激發自我歸屬感和團隊責任感,培養合作能力,使個體與個體產生一種心理情感刺激,形成良性群體對個體的積極社會促進效應。

因而,排球場上的勝利,不僅是前排進攻和6號位和1號位的后攻才能體現主攻力與美的特質,全體運動員的相互合作,尤其是后排在3個位置上或是動態的3個位置的進攻,才能體現出整體性和團隊精神。

依據圖2戰術統計數據,中國隊后攻戰術應用優勢區域為6號位和1號位,有待開發5號位。但是,按照“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的總和”這一系統論定律,中國隊應該走出固定位置的后攻技術運用思路,把單個位置的個體表現,內化為整體性的本質特征,形成 “共生效應”,即將場上后排3個位置都培養成為能攻善守的全面人才。

3.3.3 克服組織慣性 互通互動互補

根據辯正法則,強與弱是對整體而言的。如果從后攻技術或戰術的局部來看,強者會有其薄弱之處,弱者也會有強的一面。各國球隊對1號位和6號位都作為后攻的有效區域來運用,亦成為各國球隊組織的慣性,組織慣性實質上是思維、行為慣性的集中表現。而后攻在5號位是國際強手中最弱的區域,這是因為各國教練員,還沒有在5號位置有較高的訓練成效。為此,中國隊要想延續在2012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后的競爭優勢,必須跨越組織慣性,互通、互動、互補。

中國女子排球隊是優秀的團隊,各個體之間既彼此密切相關,又有明顯差異。相關,表明可以互通、互動、互補;差異,表明應該互通、互動和互補。這就意味著:其一是調整心態,加強溝通。比賽場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團隊之所以取勝是單憑個體的力量無法實現的利益,需要借助團隊這一利益共同體來達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場上運動員無論是主攻、副攻、二傳和接應二傳,他們之間只是一種互動合作關系,不存在誰比誰更重要的問題。所以,調整心態,加強溝通,相互鼓勵,共同達成取勝目標是倫敦奧運會出其不意的后攻效果和達到預期比賽成效的關鍵。

4 結論與建議

1.中國女子排球隊在后攻戰術應用中,6號位和1號位是優勢發展區,5號位是潛力發展區,后排3點進攻戰術是值得發揚的。

2.后攻是很好的進攻手段和得分方法。中國隊后攻技術應用比國外4支強隊有明顯差距,成功率較高,但與美國隊、德國隊,尤其是意大利隊差距明顯。

3.大膽創新,克服組織慣性是中國隊倫敦奧運會參賽制勝的重要策略之一。組織慣性實質上是思維、行為慣性的集中表現。后攻5號位是國際強手最弱的區域,這是因為各國教練員,還沒有在5號位有較高的訓練成效,殊不知,遵循慣性就意味著危機。建議中國隊在著重提高個體體能和技、戰術的同時,要跨越組織慣性,獨辟蹊徑,加強后排5號位進攻,重點培養1號運動員在后排的多點進攻和4號、17號運動員的3點后攻,乃至全員實施后攻技、戰術等創新訓練,形成攻防多元化技、戰術體系。

4.后攻技、戰術的運用,既提高了觀賞價值,更凸顯出一種表現力與美、攻與防、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相互配合、相互彌補、和合相融的技戰術發展趨勢。這就要求中國隊在5號位需戰術創新。創新與其說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如說是一個精神或心態問題。建議依據比賽場中運動員群體情緒狀態,及時調動和激發場上運動員的激情和群體和合效應。

5.“和合”是中華民族獨創的一個哲學名詞和文化概念。和合的本質是互動、合作、和諧與整合。群體和合效應是集互動條件下的共同利益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的交流、合作所產生的情感連鎖效應。它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德性的教化”,是培養排球運動員全面和諧發展的載體。建議注重群體和合效應的組織管理和群體和合效應的綜合訓練,尤其是大膽創新,獨辟蹊徑;發揮個體優勢,形成共生效應等,是實現中國女子排球隊后攻戰術文化整合的有效策略,將成為2012年奧運會中國女子排球隊比賽成功的重要創新手段。

[1]乾警.排球運動發展概況[EB/OL].http://www.peee.net/article/b/a/200601/10676.html.

[2]高慎盈.社會心理效應透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康小欣.無名英雄保障女排一傳女排多點開花她當記頭功[EB/ OL].http://sports.sohu.com/20111118/n326115975.shtml.

[4]蘋果.第8屆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賽中“立體攻”戰術打法運用的初步研究[EB/OL].http://www.ynety.com.

[5]萬筠.女排有一紀錄冠亞軍也沒做到11場比賽全獲積分[EB/OL].http://sports.sohu.com/20111118/n326111887.shtml.

[6]孫桂芳,姚紅燕,王桂欣,等.高校體育合作教學群體效應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途徑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7,27(2):112-115.

[7]專業人士評女子排球隊:發攔是軟肋,魏秋月張嫻貢獻大 [EB/OL].http://sports.sina.com.cn/o/2011-11-23/18135840903.shtml.

猜你喜歡
排球隊號位美國隊
“鏗鏘小玫瑰”女排隊接受表彰
勝負皆有收獲
因為這3秒,美國隊拒絕上領獎臺!
談一談“排球隊業余訓練的管理”
邁阿密熱火隊2006年奪冠經典進攻戰術研究
高職院校排球隊訓練人文素質關懷策略研究
距離有多遠
各坐在哪一位置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