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水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實踐與思考

2012-04-12 10:52王志林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2年3期
關鍵詞:沁水縣林草管護

王志林

(沁水縣水務局)

1 自然概況及生態修復實施情況

沁水縣位于晉城市西北部,屬典型的土石山區。全縣總土地面積2 65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 200 km2,占總面積的82.8%。年均氣溫10.4℃,多年平均降水量580 mm,主要集中在6-9月份,約占年降水量的70%。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主要地貌類型可分為中山區、低山丘陵區和河谷平川區三大類。中山區占總面積的40%,多為林草地,植被較好,為沁水境內各主要河流的發源地,自然土壤多為淋溶褐土和山地褐土。低山丘陵區占總面積的50%,為沁水的主要糧油產地和牧坡草場,自然土壤屬山地褐土。河谷平川區占總面積的10%,土壤多為沖積土,該區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好,屬本縣糧、棉、油、蔬菜作物的高產區。生態環境脆弱加之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利用,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

自2002年開始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以來,特別是2003年縣委、縣政府頒布了封山禁牧通告后,全縣建立封禁標志牌500個,界碑1 500余個,發放宣傳材料12套,同時制定了配套的管理辦法。截至2010年底,全縣建成工程刺絲圍欄214.6 km,植物圍欄3.8 km,人工補植面積54.4 km2,補播面積2.1 km2,封禁治理面積達到356.7 km2。同時,在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配套工程措施,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梅河流域自2003年開始連續8 a,地方政府投資1 500萬元,申請省市項目資金150余萬元,建成小型淤地壩20座,中型淤地壩6座,谷坊300余座,同時輔以林草措施,從根本上控制了該流域的水土流失,林草覆蓋率明顯提高。自實施生態修復項目以來,全縣林草覆蓋率由2002年的36.7%提高到了現在的47.2%,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由于實施了封禁撫育和退耕還林還草,農民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年收入普遍增長,區域生態、經濟系統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保障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持續發展。

2 實施生態修復的配套措施

2.1 加強組織領導

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成立了由主管縣長掛帥,有關部門和鄉鎮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結合實際,制定了實施方案,細化責任,分工到人,保證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的順利開展。

2.2 制定相關制度

為了切實搞好封山禁牧,發展舍飼養殖,縣委、縣政府發布了封山禁牧通告,專門制定了《關于發展舍飼養殖的扶持辦法》,拿出專項資金對舍飼養殖戶進行扶持。同時,晉城市委、市政府也出臺了具體的扶持辦法,并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全市養殖業的發展??h水務局和林業局相互協調配合,制定了《沁水縣生態修復項目實施方案》,為落實生態修復工程提供了保障。

2.3 實施生態移民

生態修復不是簡單的封閉式管理和單純的禁墾、禁牧、禁伐,而是要在確保當地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全穩定的前提下,控制人為破壞,實現生態的重建和恢復。這就必須從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入手,間接地為生態環境系統減輕壓力,使生態系統得以修養生息。為了實施好生態修復,將縣域范圍內生產、生活條件非常差的村莊全部列入移民范圍,逐年解決。截至目前,已建移民新村6個,安置移民1 960余人。移民后閑置的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同時,在沿河地帶打壩造地建設基本農田,建大棚種蔬菜,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

2.4 優化能源結構

采取國家補助與個戶自籌相結合的辦法,幫助農民建沼氣池,并采取吊炕改灶、燃池供暖等措施,有效減少農民上山砍柴。在有條件的地方,如加豐、鄭村、端氏等鄉鎮,利用天然的瓦斯氣源統一供氣、供暖,以減少煤炭資源的消耗。目前,全縣已建沼氣池1 500余座。通過優化農村能源結構,大大減輕了農民對植被資源的破壞,確保了封育管護措施的順利實施。

3 存在問題

從沁水縣的生態修復工程實踐來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禁牧難。一方面政府大力提倡發展養羊業,但由于缺乏資金,圈棚建設和畜種改良還沒有得到大范圍推廣,市、縣發放的補助資金還無法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飼草短缺,加之加工機械和技術跟不上,許多地方出現無草可飼的情況,偷偷放牧現象屢禁不止。二是管理機制不健全,依然存在重建輕管現象。一些林草工程雖然落實了管護責任,但由于地方財政困難,難于落實管護的全部費用,縣里提供的補助資金只夠管護人員的工資。加之十年九旱的自然氣候特點,人工補植補種的林草成活率較低,往往需要3-4 a的連續治理才能保證林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

4 幾點建議

4.1 科學進行生態修復規劃

生態修復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適當輔以人工治理來恢復生態系統原有的生態和經濟功能的,其核心是生態的自我修復。生態自我修復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大自然自我修復條件。多年的實踐證明,降水量是生態自我修復的首要條件,其次是土壤和溫度,而人畜則是影響自然生態的人為因素。沁水的自然條件是基本符合生態修復要求的,但由于各地土壤養分、年降水量及氣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差異,致使生態修復效果差異較大。如中村、下川等地,林木成活率明顯高于端氏、鄭莊一帶,植被覆蓋率相對較好。因此,在制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前,應先期進行分區研究,以科學指導規劃的制定,使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科學地推進和實施。

4.2 切實解決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

從我縣開展生態修復的實踐來看,需要解決好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態修復區糧食生產與農民口糧供應,二是生態修復區經濟增長與脫貧致富,三是生態修復區能源供應與日常消耗。在不同區域人口分布狀況不同,人均耕地面積不一樣,有些地方人地矛盾比較突出,如端氏、鄭莊、蘇莊等鄉鎮,人均土地1.56 hm2,人均荒山和林地面積很大,但人均耕地只有0.053-0.067 hm2,放牧長期以來是這些地方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旦封禁,農民的經濟收入則會下降40% -60%。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一方面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生產力,另一方面是要在提高封禁區域經濟利用價值的基礎上,大力扶持舍飼圈養、圍欄放牧,以解決好農民的吃糧問題和花錢問題。同時,利用人畜糞便建沼氣池,實行改灶節燃工程,從根本上解決當地農民的燃料問題。只有這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才能順利推進。

4.3 科學配置生態修復措施

從我縣實踐來看,主要有四項措施:一是強化宣傳。主要包括建立標志牌、宣傳牌,進行電視廣播宣傳等,使項目區農民群眾真正認識到生態修復的重要性;二是出臺政策。主要包括出臺封禁管護政策,制定鄉規民約、管護制度及管理辦法等,從制度上約束農民的生產生活行為;三是配套建設。包括移民并村、圍欄建設、舍飼建設、建沼氣池等,以保證農民的基本生活;四是輔助治理。包括必要的補植、補種和基本農田、淤地壩、谷坊、溝頭防護、河壩工程建設等。把這幾方面措施配置好、實施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才可以達到費省效宏的效果。

4.4 部門通力協作配合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涉及農、林、牧、水、計劃、財政、國土、扶貧等多個部門,綜合性極強,因此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特別是縣政府要加強對該項工作的領導,從宏觀上協調好各相關部門。各部門要整合項目、集中投資、集中開展設施建設,以保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投入。

猜你喜歡
沁水縣林草管護
刊首寄語 林草風采
2022年將農村公路管護領域就業崗位穩定在80萬左右
刊首寄語 林草風采
沁水縣端氏鎮『六亂』整治不松勁
寒冷天氣 咋管護羔羊
林草風采
山西沁水縣上木亭村城隍廟劇場布局演進考
山西沁水縣龍港鎮上木亭村城隍廟明代舞樓
著力做好林草生態扶貧
沁水縣:突出重點 監督聚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