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家族聚居區域結構穩固研究

2012-04-12 03:38
關鍵詞:武陵土家土家族

申 莉

(湖北民族學院 研究生處,湖北 恩施 445000)

土家族聚居區域主要是指在湘、鄂、渝、黔邊區的武陵地區,以武陵山脈為主線,酉水和清江為中心,包括現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張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重慶市所轄的酉陽等5個區縣及貴州銅仁地區,共計37個縣(市、區)。該地區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該地區總人口14276524人,其中土家族6712031人,少數民族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66.25%,是典型的少數民族區域[1]。

歷史上這里多元文化互動頻繁,被學者譽為“文化的沉積帶”和“聚寶盆”。如今,武陵土家族聚居區是全國十八個連片貧困區,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最前沿。在這片特殊的地域里,土家人世居于此,形成了與其他各族不同的性格特征,對土家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培養了土家人的特殊性格

一個民族的性格的形成與其居住區域的地理生態環境及文化傳統是互動的,土家族世居的武陵山區,山地自然環境鑄成的土家族獨有的文化,與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希臘和日本的海洋文化不同, 甚至和長江、黃河中下游典型的農業文化也有很大差異。土家族文化是特有的自然環境和其以采集、漁獵、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以及漫長的社會發展史形成的生活方式、社會文化規則鑄造出來的山地文化,這些文化塑造了土家族獨有的性格,其特點表現在:民族性格偏向溫和;強烈的戀鄉愛民和愛國情結;有深刻淵源的家族意識和宗教信仰;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尚武精神;對他族的兼容。

土家族世居武陵地區,以土生土長而自豪,土家族人一般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鄉,歷史上更未出現分散、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或向外擴張,所以武陵土家地區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民族聚居單元,土家族成為我國惟一一個身居祖國腹地而人口龐大的少數民族。這種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還在于土家族性格對其的影響。

二、特殊的民族性格促使土家族在穩固的地域中和諧共處

(一)溫和的生產生活方式:土家人無擴張和侵略意識

以武陵山區為中心的土家族聚居區域,自古就是在中國的腹心地帶,其生態環境可謂依山傍水,其間有武陵山、大巴山等山系,群山之間,又有酉水、澧水、清江三大水系環繞,巖溶地貌發育出甚多溶洞,巖石遍布,山高坡陡。這里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季節分明;礦藏儲量豐富,植被豐富,森林密布,野生動植物繁多[2]。歷史上土家族經歷了從采集漁獵、刀耕火種到向五谷栽培的農耕文化發展的過程。遠古時代,漁獵是生活在這里的土家人長期從事的主要生產活動。據記載,土家先民曾有過頻繁的“趕山”活動,即集體打獵。進入農耕時代以后,早期主要以“燒火畬”的方式種植各種雜糧,即“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由于山多地少,導致土家先民的居住比較分散。后來,隨著農業經濟的逐漸成熟和勞動對象的改變,加之互助協作的需要,土家人逐漸行成聚族而居的習慣[3]。

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和山地文化促使了土家族溫和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歷代統治者為穩固其統治也一直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再加上武陵山區的生活生產條件已經能夠滿足生存,人們安心農業生產,樂于滿足現狀,沒有向外擴張意識。地處山區天然的屏障中,信息的封閉,使人們對外界形成了交流障礙;交通落后使個人的長途遷徙變得艱難,舉家外遷更是不現實的舉動。從這一層面上,土家人更愿意長期安定的生活在自己的“武陵桃花源”。

(二)戀鄉愛民:個性空間與集體意識的統一

縱觀土家族歷史,尤其是早期的疆土開發和后期的軍事活動,戀鄉愛民一直是族人心中的重要情結。追溯到有關土家先民——巴人起源的原始神話中,從廩君開始就有著原始而質樸的戀鄉愛民情結,為了給族人找到好的生存環境,他帶領部族向東開拓疆土,披荊斬棘,“君乎夷城”,廩君死后,“魂魄世為白虎”[4],其種種作為,使他升華為巴人及后來的土家人心中的神靈,廩君傳說所體現的對民族和族人的忠心和熱愛,正是土家族人民熱愛本民族精神的文化根源。

崇力尚勇是土家文化的顯著特征,這與漢民族“崇文尚武”、“溫厚中和”的性格又有不同,受到早期巴文化的影響,土家族繼承了巴文化中濃郁的軍事特色和強烈的武性特征,崇力尚勇演變成為土家族的尚武精神。土家族這一性格特征的形成,是與歷史上種種軍事活動分不開的,如商末在牧野之戰中作為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抗擊商軍,幫助武王伐紂,充分表現了巴人慷慨赴國難的大無畏精神。土家風俗中至今仍保留著“過趕年”這一習慣,就是為了紀念以往的軍事戰爭和在這些戰爭中犧牲的先人[5]。這些歷史無不說明尚武精神正是土家人為保存自身延續和民族發展,為保衛家鄉和人民而在斗爭過程中形成的。

愛家鄉、戀故土是一種集體意識,土家族戀鄉愛民的情結使土家族人民為爭取生存、民族自身解放、保衛家鄉保衛人民而勇敢地進行斗爭。正是基于這種思想感情,土家族人民才會如此眷戀故土,開發武陵大山,建設家鄉。

(三)宗教信仰和宗族制度:精神的家園和心靈的歸宿

土家武陵地區的長期穩固,與土家人家族意識的維系是分不開的,其維系的紐帶一是靈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深刻精神文化,二是宗族中族規家法的制度文化。

“靈魂”是土家人心目中的重要觀念,土家人認為靈魂為生命之所系,離開軀體的靈魂會禍福宇宙萬物。所以,祖先崇拜是當然且必需的。家庭祖先,土家族稱“家先”,也就是本姓本支亡故的列祖列宗,土家族主要是把血緣關系很近的上輩尊長當作家先神,祭祀家先之靈。土家人相信家先們死后可以保佑家庭繁衍、子嗣安康、五谷豐登。而靈魂是不會死亡的,每個人都會經歷生死,死后靈魂需要后人的供奉和祭祀才能得到安息[3]。在此前提下,土家人一是會積極勤勉的祭祀先祖,二是會十分注意傳遞給后人同樣的意識,使自己在百年之后也能夠得到同樣的供奉。這樣,以信鬼神和祖先崇拜為特征的精神文化為土家人找到心靈的歸宿,把土家人凝聚起來,以家族為中心,世代繁衍而不分散,更不會離開祖先生活的地方。

土家族盛行宗族大家庭,聚族而居,關系密切,從古至今也一直有著一些強宗大姓,如向氏、彭氏、覃氏、田氏等等,許多地名就用姓氏命名,如李家寨、黃家灣等等[3]。宗族制度對土家人的日常生活、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宗族組織正是通過宗法家規來維系宗族的團結和一體化,保護宗族內的社會秩序、整體利益和每個家庭的正當利益。如召開宗族大會共同商議處理公共事務、對族譜的修繕、大型祭祖活動的組織、對人們行為習慣的約束、對婚姻關系的調整等等,這些足以證明土家人宗族意識濃厚,宗族約束力強。如上所述,土家族通過宗族、宗法家規形成的制度文化成為安定團結和集團內和諧的重要因素,為土家人找到歸屬感,土家地區因宗族形成的約束力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保證了土家族人安居的穩定性。

(四)特殊的倫理道德取向:建構族內各單元和諧共處的規范

土家族講究禮儀,尊老愛幼是倫理中的關鍵點,最重要的體現在人生禮儀上如婚禮、壽禮、葬禮等,婚禮的嚴格程序和種種儀式使土家族青年男女學會自立自強,學會承擔責任,儀式中的哭嫁更是青年男女對父母、對家庭的熱愛和眷戀的心理的表現;土家人很看重葬禮,特別是父母的喪事,被看作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并以此來檢驗晚輩后代的“孝心”、“孝德”,他們稱老人過世為“老龍歸山”,葬禮中的跳“撒爾嗬”更是一種對往生者的祝福[6]。

土家族重情尚義,如關于土家族遵奉的氏族神祖八部大王的傳說,這個美妙傳說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土家先民把自己的民族當成是一個無堅不摧的集體,并有著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這種精神還表現在“趕仗”等古老風俗之中,人們邀約著集體打獵,然后共同分配戰果,這些習俗體現了土家人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的古老傳統[7]。土家族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擺手舞”更是集體勞動、共同生活的縮影,這些事例體現著土家人精神的重要一面,即集體主義精神,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共同維護好這個集體。

這些倫理規范形成一種文化的約束力,使土家人自覺地凝聚起來,族內各單元得以穩定并能和諧共處。

(五)文化同源和文化背景趨同:在文化之源中尋找安居之因

1.文化同源。關于土家族的族源,學術界有多種說法,主流的看法是:土家族是一個由古代巴人的兩支——廩君蠻和板盾蠻為主源,融合了后來的眾多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到唐末宋初才形成的一個人們的共同體,巴文化是今日土家族最早的文化淵源。土家族的發展也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上古時期,自廩君稱王,到秦滅巴國,巴人作為民族集團就此消失了,但巴人不斷遷徙,廣泛分布在武陵地區,其后在秦、西漢、三國等朝代都有史書記載其活動區域大都在武陵地區,稱其為“巴蠻”、“武陵蠻”、“建平蠻”、“廩君蠻”、“板盾蠻”等;唐宋時期,中央政權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實行“懷柔羈糜”政策,這就從經濟和政治的層面上沖破了原有的氏族部落的血緣關系,民族共同地域的地緣關系變得牢固;元朝至明清初年,統治者在該地區推行土司制,地域更加明確,如史書記載明初設置的土司有:施南宣撫司、容美宣撫司、永順宣撫司、保靖宣撫司等,大概已經包括了今天我們所說的土家地區;在元明清三朝,中央王朝為穩定統治,一直都有著“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強行規定;自雍正年間開始,政府陸續對該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大力推行漢文化,進行儒化教育,這些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土家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促使其社會文化變遷[3]。建國后國家對武陵地區實行民族識別,1957年,確立土家族為我國民族大家庭中的正式一員[8]。

2.文化發展的趨同性。以語言為代表的精神文化傳承和記錄了土家人的生活狀況、社會發展、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等等。土家族有獨創的語言,歷史上的土家族操用土家語進行交流,直到現在,在一些土家族地區仍然有土家語的痕跡存在,土家族的自稱畢茲卡,另外,還有流傳的大量土家諺語,用土家語命名的地名到現在還有大量的存留,如“索溪峪”即霧大的山莊、“數西枯”即板栗山等等。這些語言流傳在土家族地區,形成了土家人獨有的思維系統,表達著相同的文化規則[3]。

民族教育是優化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把武陵土家地區的教育作為一套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以本民族語言為工具的口承教育、漢文字人文作品教育和學校教育??诔薪逃亲罨竞椭匾男问?,內容包括生活生產技能、人生禮儀、民間文化習俗等,主要通過家庭、家族、師徒之間及社區村寨集體活動進行;學校教育是教育體系的主流,武陵土家族地區的學校教育呈現出濃厚的民族性,除歷史上封建統治者為加強統治而直接開辦官學(如書院)推行漢文化外,古代學校教育還包括義學、族學、土司學校等,大多招收本族子弟進行教育,另外私塾的大量興起,是與武陵地區獨特的地理文化背景相適應的[1]。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教育,土家族文化得到傳播,在使土家族子弟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習得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時,也使他們擁有了屬于本族的文化屬性,具備了由這些文化塑造的個性,這些個性集結成為整個民族的集體性格。

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互動,文化塑造性格、性格優化文化,同樣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土家人獨有的集體性格,形成了土家人族內認同感和民族意識,正是通過這些文化的傳載,形成了土家人的思維系統、語言習慣和社會規則、文化規則,從而形成強大的民族向心力、民族情感和集體意識,實現著土家人的自我認同,這是土家人安居武陵山區的重要條件。

(六)選擇與兼容:與他族和諧相處的原則

土家族生活的武陵地區,還生活著許多其他民族,如漢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等,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在共同對抗生存環境和社會變故的過程中,土家族與其他民族逐漸形成了和諧共處的局面。以對漢文化的選擇為例,“改土歸流”后,漢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土家族地區傳播,從而對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促進了土家族文化變遷。但土家族在吸收這些文化時作了新的選擇,用土家化的方式改造了這些文化的特征,成為新的民族文化,如信仰中加入了漢族信仰的神靈系統,原本的土家族巫師梯瑪與其并存;漢族道德觀念的廣泛吸納更體現了土家族文化的選擇性,對遷徙進入的外族人口大都采取寬容和吸收的態度[9]。在這一原則下,土家人能夠在自己的地域范圍內和其他民族和諧共處,并始終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格。

(七)居住區域結構的最終穩定:武陵文化圈的形成

武陵文化圈是一個歷史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地理概念,是土家族幾千年來在固定區域內在同一生態環境下傳統文化演變的結果。以武陵地區為地理區域的邊界,以土家族傳統文化要素為基礎,且將這個土家族分布并且有共同文化、共同民族淵源關系的區域稱為武陵民族文化圈,其背后隱含著土家人特有的文化規則。這種文化規則所形成的土家族獨有的社會規則和社會關系網絡把土家人聯系起來成為整體,武陵文化圈形成的要素是: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的居住地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風俗習慣、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文學藝術,這些“共同”不斷內化為土家人獨有的性格,形成土家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意識,達到了居住區域穩定的效果。在這個文化區域內,土家人牢固團結在武陵地區中,千百年來按照既定的文化模式延續民族歷史。土家族因此成為人口眾多而能深居祖國腹地的唯一少數民族。

結語

民族性格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去創造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脊梁,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標志。土家族的性格決定了土家人的社會發展及民族命運,決定其居住的區域會趨于穩定,但這種穩定又會反過來影響土家族的發展。如其特有的文化機制促進了土家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保留了土家人的優良性格,對土家族地區的發展及至整個社會的穩定都有積極的作用,但這種穩定又會造成交流屏障,限制土家族與外部的交融和經濟的開發,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和“全球一體化”進程中,這種穩定顯然會對土家族地區今后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下,應利用好土家族居住區域的穩定,在穩定中求得發展:如利用好居住區域穩定與民族性格的互動關系,要通過國家立法和政府扶持加快其經濟發展,增強土家人的民族意識;要加強民族教育的實施力度,通過教育傳承土家族文化并合理吸收外來文化,提高整個土家族素質。

參考文獻:

[1] 譚志松.武陵地區民族教育的歷史與現狀[M].民族出版社,2005:1-2.

[2] 楊圣敏.中國民族志[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213.

[3] 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編[M].民族出版社,2001.

[4]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M].

[5] 周興茂.崇力尚勇——土家族的特殊倫理傾向[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4):21-23.

[6] 周興茂.土家族的四大禮儀及其人文價值[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5):6-7.

[7] 周興茂.論土家族的優良道德傳統[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6(3):53.

[8] 楊圣敏.中國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9] 段超.改土歸流后漢文化在土家族地區的傳播及其影響[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1):45-46.

猜你喜歡
武陵土家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土家擺起來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武陵追夢』湖南省文藝家采風創作活動藝術作品選
自作詩《武陵追夢》(書法)
土家族“七”類藥物考辯
土家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