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領學生享受有生命的語文

2012-04-29 00:44阮旭日
廣西教育·D版 2012年6期
關鍵詞:大明課文教材

阮旭日

“同學們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嗎?”“知道!您叫虞大明老師?!薄澳抢蠋熜r候叫什么知道嗎?”“虞小明?!薄袄狭四??”“虞老明?!迸c學生一段風趣的對話,引出了課堂的一片歡笑,虞大明以自己獨有的親和力,從容地走進了學生的世界。4月,借“2012‘綠城之春全國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觀摩活動”的機會,記者走近名師虞大明,聆聽了他的精彩授課。

語文教學要全情投入

“……/大劇場里的掌聲為何如雷鳴般轟響/那是虞大明老師在執教六年級語文《景陽岡》/都說他在課堂上是多么揮灑自如/但你可曾看到,多少個夜晚/他對著鏡子操練時汗水的流淌?/都說他是新課程改革的弄潮兒/但你可曾知道,為了制作課件/他趕去古鎮采風,趕去海寧觀潮?/……/盡管我們會因此失去很多休閑與游玩的時光,但,為了孩子我們無怨無悔/我們精心地準備每一堂課,為的是,讓我們的孩子快快樂樂地享受課堂?!?/p>

這是虞大明自創的一首詩,也是他教學生涯的真實寫照。

剛參加工作時,為了練好課文朗讀的情感和語調,虞大明時常在周末把自己關進教室,拿著錄音機一遍又一遍地練讀,反復讀、反復錄、反復聽,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在拍攝《中國名師》教學專輯錄到《珍貴的教科書》一課時,文中有幾處帶省略號的句子“指導員,指導員……”“書……書……”“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這幾處省略號表現了指導員犧牲前說話語氣的斷斷續續,可虞大明怎么讀也讀不出感覺。于是,他想了個辦法:繞著教室跑上幾十圈。再讀,文中情景終于逼真再現。

虞大明說,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情感型”課文占了一定的比例,像《狼牙山五壯士》《十里長街送總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這類“情感型”課文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機會。但因為這類課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學生很難領悟。因此,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應全情投入。

首先是課前備讀。教師課前備讀,要大聲地、反復地、有感情地讀,要盡量讓課文中蘊藏的情感打動自己。這樣,在課堂教學時,才能憑借表情、動作、語言等直觀形象打動并感化學生。

其次是課上創設最優化情境。教師要全情投入,自始至終使自己的情感與課文內涵保持一致,并通過極具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及恰如其分的體態語言等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傳遞給學生,再高質量地借助多媒體設備教學,為學生架設起一座通向情感共鳴的橋梁。

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虞大明認為,語文教師如果成了學生的良師益友,也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那怎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呢?他推崇特級教師張化萬的那句話:“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最好兼任班主任?!币驗?,當班主任有更多時間跟學生在一起,有更多的機會了解、關心和幫助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虞大明認為,老師應該經常反思三個問題:我真的把孩子當朋友了嗎?我們班真的民主和諧了嗎?孩子擁有的童心,我們有嗎?這是他成為學生良師益友的訣竅。

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無疑能為教學增添強大的助力。在各地舉行教學觀摩課時,面對素不相識的學生,虞大明總能以輕松的語調、幽默的語句、親切的笑容去贏得學生的喜愛。當虞大明在課堂上提問時,學生往往搶著回答,即使回答不好也會“勇往直前”。這在其他老師的課堂上是不多見的。

虞大明教一年級小朋友學拼音時,為了讓孩子們更認真,他把當天要學的內容板書在黑板上,間隔開來。然后背對黑板,面對學生,反手拿教鞭點黑板上的詞,點中哪個,孩子們就讀哪個。手里的教鞭點得不準,偶爾會落到空白處,小朋友們會呵呵地邊笑邊讀:“空氣!”……

只有朋友般的師生關系,才會有這樣和諧的課堂。老師與學生關系和諧,可以在不經意間將學生帶入語文的世界。

教師應是教材的科學整合者

虞大明認為,我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因為語文教學的內容多,要求高,難度大,剛進校門的孩子得花大量時間一本正經地聽課、做作業,玩耍的時間被無情地剝奪,個性發展和創造潛能受到抑制,有的孩子甚至一入學就厭學。因此,教師必須學會針對現行教材,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自行調整、取舍,科學地整合教學內容。比如說作文,教材上規定的7到8篇必做作文,學生往往不感興趣,就是寫了,也寫不出幾篇好作文,那是因為,教材是某一個時代的產物,不管哪種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滯后性,而作文題材的滯后性和局限性還很大程度上使學生養成了說空話、假話、大話的毛病。對于學生不感興趣的作文,教師可大膽地刪除,并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如編故事、編童話,增加一些自由作文、想象作文等。這樣對培養學生寫作文的興趣,訓練學生想象、發散的能力,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那如何對教材進行科學重組和整合呢?虞大明認為有以下三個方法。

其一是增選教材內容。老師們不妨從教材之外,去尋找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進行二次或多次呈現。因為增選的內容學生事先不曾接觸,教師可以有意對文本進行處理,為學生的想象、發散、推理預設空間和機會。

其二是創設空白。有些課文雖沒有留白,但我們可以創設空白。如《手帕》這篇文章,說的是主人公沈峰在上學路上把自己的手帕送給一位摔傷手的老奶奶包扎傷口,卻在學校檢查學生帶手帕情況的時候拿不出來,直到那位老奶奶找到學校送還他手帕時大家才明白事情的原委,紛紛稱贊沈峰。傳統觀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往往會在教學臨近結束時,由教師提出一個象征性的問題:學了《手帕》這篇課文,你覺得沈峰是怎樣一個孩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么?雖然孩子們的“表白”也會令人欣慰,但絕對不會令人感動和激動,因為這樣的教學僅僅停留在“言說”的層面,不能觸及孩子的心靈深處,自然也就稱不上真正有效了。但是,如果教師創設了這樣的留白,教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課文的主人公是沈峰,大家認識他嗎?(生:不認識。)既然不認識,咱們就把他改換一下,你們認為,把咱們班里哪位同學的名字換進去最合適?為什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必須了解課文中的主人公具有什么特點,然后才可以對照本班同學的實際,通過分析、比較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更重要的,學生會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與感染。

其三是審視教材。教師和學生通常都會認為教材所描繪的肯定是對的,教材是完美的、毋庸質疑的。但是,教師應打破“教材唯一”論,引導學生用懷疑的眼光審視教材,從而獲取突破教學疑難的契機。

虞大明認為,只要本著“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力,讓學生覺得學習是無比快樂的”這一出發點,刪改、重組甚至整合教學內容,如增加聽說訓練的分量,補充快速閱讀、漢字輸入、上網閱讀等做法,都是很有意義,也很有必要的。

略讀課文也可以有深度思考

《祖父的園子》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級的略讀課文,作者蕭紅以清新的筆觸,運用了大量的事例——栽花、拔草、“種菜”、鏟地、吃黃瓜、追蜻蜓、抓螞蚱、“澆菜”、睡覺等,描述了兒時的自己在祖父的園子里如何“瞎鬧”“胡鬧”,流露出一個孩童的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在課的開始,虞大明就告訴學生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的讀法不同,可以是默讀,可以是瀏覽,甚至可以是一目十行。在此基礎上,虞大明引導學生展開了對課文的三次閱讀,逐步深入到課文當中。第一次閱讀,讓學生緊扣課題,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想到什么詞,就寫在課題的旁邊。第二次閱讀,虞大明讓學生把剛才的閱讀感受變成問題,如“為什么說這是一個應有盡有的園子”“為什么這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園子”等。學生帶著問題瀏覽第二遍,找到相應的句子,把詞語寫在句子的旁邊。此時虞大明及時總結:通過讀、劃,閱讀就相對深入了。第三次快速閱讀課文,虞大明讓學生帶著“為什么是自由快樂的”這個問題,用圈關鍵詞的方法,梳理出蕭紅在園子里干了哪些事情,反映出作者童年的快樂。通過這行云流水般、一環扣一環清晰明了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基本把握了。

在課的結尾,虞大明拋出一個問題:作者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你的童年應該是怎樣的,你會用什么方式讓你的童年變得永恒?于是,這一節略讀課,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別人的快樂,也開始反過來思考自己的童年,提升了心靈思考的深度,把語文真正變成了育人的工具。然而,課堂并未就此戛然而止,虞大明又出示了一段關于《呼蘭河傳》的資料,展示了作家茅盾對這本書的一個高度評價——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情感陡起波瀾,學生“自由快樂”的感覺忽然被閱讀“凄婉”的《呼蘭河傳》的期待所替代。

“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虞大明用摯愛、熱情、活力打造出一堂堂讓孩子們喜歡的課?!敝Z文特級教師賈志敏這樣評價虞大明。引領學生享受有生命的語文,這是虞老師的課給記者最深的感受。

(虞大明,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現任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實驗學校副校長。1995年10月,執教《狼牙山五壯士》獲全國首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1999年獲浙江省首屆學科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004年獲浙江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才藝大賽金獎;2003年出版個人專著《走過10年——我的語文教學求索之路》;主持課題“新班級教育”,成果獲浙江省基礎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責編白聰敏)

猜你喜歡
大明課文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細讀課文,讓思路清晰起來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背課文的小偷
到延安去
最美的背影
背課文
關于初中課文知識拓展教學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