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十年世界格局幾大趨勢

2012-04-29 00:44中國戰略思想庫
人民論壇 2012年24期
關鍵詞:戰略

中國戰略思想庫

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全球戰略中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傳統安全重新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未來世界體系中的權力博弈將圍繞傳統安全展開

全球經濟未來十年將持續低迷

起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五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在此影響下,未來十年全球經濟都無法走出泥潭,將長期陷入低迷。

全球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占全球經濟比重高達60%,這些國家目前陷入“三高”困境(高赤字、高債務、高失業),制約了發達經濟體的復蘇。從有關數據和指標可以判斷經濟在十年內走不出來。

美歐經濟仍未見底。美國的金融形勢非常嚴峻。當年次貸危機發生時,破產的長期資本投資公司,只有30倍杠桿;而現在五大投資銀行(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富國銀行、花旗銀行、美銀)卻存在更為夸張和巨大的杠桿比例,金融風險遠未結束。所以,美歐應付這些爛賬要很長時間,美國和歐洲都在往底部走,經濟仍未見底,真正要把資產負債表修復,未來十年時間恐怕未必夠,至少日本是20年沒有走出來。

再工業化也不能將美國經濟帶出危機。通過奧巴馬這幾年的表現,特別是2008年的表現,可以判斷奧巴馬不可能將美國帶回制造業,美國的再工業化不太可能實現。事實上,美國這場危機仍未見底,經濟還在往下走,盡管通過壓低工人工資促使制造業回流使得就業有所增加,但是美國的失業率仍高達8.2%,美國還將有更大的危機在后面。

歐洲方面,歐元不會崩潰,這場危機會促使歐元成為一個有財政統一支持的貨幣,就是整合一個以德國模式為中心的財政平衡模式。這種整合要求的是歐洲財政緊縮過程。首先,整合過程本身就是逼著他們不斷地在經濟低迷中掙扎;其次,真正整合成功了,也一定是以德國為首的模式。所以說歐洲經濟沒有見底,而且未來十年沒有力量跟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去競爭,需要解決自己的內部問題。

事實上,歐美國家已經沒有更好的吸納投資的領域。隨著危機的蔓延,未來所有國家都將進入一個非常漫長的調整過程,不排除一些國家因為調整不成功而經濟癱瘓。歐洲普遍存在產業空心化現象,國家沒有能力大投資以及危機導致的國家間“離心”等因素或將促使歐洲未來退化出一批發展中國家。

未來十年,世界大趨勢的一條主線就是,主要發達國家將進入一個戰略收縮期。這場金融危機嚴重損耗了這些發達經濟體的力量,迫使他們不得不進行收縮。發達經濟體最主要的問題是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嚴重脫節,實體經濟托不住虛擬經濟,因此需要調整以達到兩者的匹配,漲實體和收虛擬兩者要平衡,這個過程恐怕要十年。日本走出來至少用15年,現在過了五年,未來可能還有十年時間。這十年時間,它內部力量還在消耗,必須調動所有力量去解決這筆金融爛賬。歐洲忙于解決自己的財政統一問題,無暇向外看,這是一個十年的戰略收縮期。這十年的戰略收縮期,就是歐美日在中東、非洲、南美的控制力都減弱的過程。

金磚國家也將進入收縮期。未來十年,金磚國家,包括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都將是收縮期,他們對于外部環境的極大依賴是如此判斷的主要原因。

全球格局將發生結構性變化

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一個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全球戰略中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另一個是傳統安全重新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未來世界體系中的權力博弈將圍繞傳統安全展開。

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現在正在發生比較大的變化,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大西洋同盟的解體和太平洋軸心的顯現。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很多,總體來看,是美國力量調整和態勢收縮,歐元區對美國的排斥,以及東亞一體化進程這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全球力量中心向太平洋地區的移動。

世界格局是可能出現兩個中心,一個就是以歐洲為主的環地中海地區,第二個就是以美國、中國為主要國家的太平洋地區,這就是地緣格局比較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全球各主要力量向太平洋集中,世界經濟重心向太平洋轉移,包括美國戰略東移、俄羅斯戰略東移、拉美四國的太平洋時代、澳大利亞的太平洋時代等,都向太平洋移動,實際都是被中國吸引過來的。

每年,歐亞集團都發表世界十大風險預測。2012年的十大風險之首是“恐怖終結”?!翱植澜K結”意味著什么呢?或許意味著作為世界的主要矛盾,“非傳統安全”的重要性開始下降,而相應的“傳統安全”的影響力重新上升,成為世界的主要矛盾。決定“傳統安全”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博弈與較量,而不是“非國家主體”之間的力量較量。誠然,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傳統的、非傳統的威脅同時存在,并會持續相當長時間,但決定性威脅來自于傳統安全,這一點已經有所體現。如此,獨立主權國家,特別是強國——“國家主體”圍繞經濟、軍事、金融或者制造、服務業等等各種實力較量重新展開,而競爭的地緣空間集中于太平洋。即形成了大陸國家集中進入太平洋,在太平洋展開權力角逐。如果出現這樣一個局勢的話,簡單的“結盟說”就過于理想,也不一定符合現實。因為這個過程是復雜而且不斷變化的,是依據各種力量角逐、博弈的結果才能決定亞太地區安全結構。因此我們無法事先預想,我們應該與誰“結盟”,而必須是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尋找合作的機會。這是一個力量動態變化的均衡過程,即動態均衡過程,我們的政策和戰略也必須是動態變化的,且應是適應變化的,至少應該是OPEN的。

短期看,今年9月俄羅斯將主持遠東APEC,普京政權也擺出了東進太平洋的戰略姿態,但美國要重返亞太,二者形成天然對立。普京不參加奧巴馬主持的戴維營G8峰會,奧巴馬也不來APEC,兩巨頭互不捧場,預示著兩大能源、安全力量在亞太尚未找到合作的理由和方式,至少,競爭大于合作。而與此同時,在敘利亞、伊朗這個中亞油庫的延長線上,美俄較量更直接,圍繞東歐的導彈防御體系,美俄更是正面對立。

位居中亞南向出??诘挠《?,一方面關切中東、伊朗和中亞的石油,另一方面又欲“東向”日本和美國的技術與市場結合,同時不甘居中國之下,直取東盟,介入泛亞太合作區。

日本核電危機后,油氣多元化意識增強,對世界油路倍加關注,積極調整戰略,力爭俄羅斯、中亞的油氣資源,同時不放棄爭取美國的未來廉價天然氣權利。但單獨行動,風險巨大,欲通過合作,左右逢源,長期打算。一是立足海外權益,合作開發多國間陸路、海路雙重管道,主導地緣油氣網;二是展開包括澳大利亞、印度、東盟和中韓的廣泛自由貿易區,主導地區產業分工體系和市場;三是立足地區金融貨幣合作,單獨主導“非美元的地緣金融貨幣秩序”。如此,日本欲成為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之“門戶”,而直接與美國聯系,主導世界體系,胃口很大。

顯然,擺在中國面前的選擇為:一是直取亞太,正面與美國展開競爭與合作關系,確保世界體系大空間。二是展開雙邊能源合作,不搞多邊合作。在貿易、投資和貨幣合作上,與一切可能的國家展開廣泛合作,不偏不倚,確保中國資金、中國市場和中國貨幣的“獨立位置”,在全球市場間競爭上,力求奠定“紐、倫、港”大格局基礎,不營造小區域,不放棄對現行貨幣體制和現行關鍵貨幣的利用?,F行貨幣體制,可作為未來人民幣發展的有用資源,積極利用。三是取眾家之長,構建中國版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環保市場準入標準。環境、綠色、循環是下個時代的基礎技術主題,將決定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中國環境市場具備決定世界標準的可能條件。中國應用好市場,挖掘潛力,立足長遠,借用各家之長,構建中國標準和中國規則。這是未來世界體系中的權力博弈的條件。

中國是唯一有可能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體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也是唯一有能力保持未來20年高增長的經濟體。全球各主要經濟體的十年戰略收縮,恰恰是中國可以利用的,而要維持與發達經濟體之間5-6個百分點的增速差,就需要解決好目前面臨的困惑,釋放出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潛能,否則中國經濟也和全球主要經濟體一樣會陷入一個長期低迷期。

未來中國發展,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戰略都將圍繞一個核心問題來展開,那就是要解決13億人口資源的問題。從國家來說,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的主線就是滿足資源需求。

以獲取資源輸入為核心目標的中國對外戰略。這個問題已經非常急迫,涉及到資源戰略擺位的問題,所有其他外交、軍事戰略等都應以這個作為核心。手段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生產體系外移、資本輸出、用資本收益獲取資源等。圍繞獲取資源,未來十年中國國際化的模式也將發生改變,與前30年生產產品、輸出產品不一樣,未來可能會有大規模的過剩生產能力轉移到非洲、拉美等地,而生產的本地化獲得資本增值收益,借助資本輸出收益購買當地的實物資源。這種國際化模式的變化也使得中國海外資產從單一美元的證券變成生產資本,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1.5萬億左右花在美國債券上的錢,就可以逐漸稀釋、轉移,在其他方面得到有效利用。

未來中國一方面可以利用歐美目前這種相對來說自顧不暇的困難形勢,積極向非洲、拉美,特別是非洲國家轉移過剩的工業生產能力,可以表現在很多領域,如從相對低端的紡織、制鞋開始,產業鏈逐步提高,一直到高端的幾大戰略產業等。這樣的話,有可能在五到十年之后,在非洲這些地方將開拓出一個比較深、比較廣的消費市場。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大宗進口商品,特別是初級原材料,實際上有一些不見得非得拿到中國來,比如粗鋼什么的,也可以在非洲這些國家就近進行比較粗的加工和冶煉,這樣國內的水、空氣等等環境壓力會大大減輕,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當地的就業率。非洲當地對于中國的項目大量使用中國勞工非常有意見,從一定程度來說,這也可以減輕這種批評的壓力。另外,在轉移生產能力的同時,應該下大力氣試圖與當地實現經濟一體化。

以增加在中國國土上的固定資產投入,改善整個中國資源或者經濟布局為目標的對內戰略。這種戰略主要是以城市化為路徑,當然還包括產業結構的變化?;仡櫴澜鐜装倌陙戆l達國家崛起過程,都有一個規律性的特征,起飛的基礎都是“七通一平”式的固定資產的投入。意大利建城市,不光是修建城樓,還有碼頭、交易中心;荷蘭是運河、水運體系、防災體系;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也是加大固定資產投入;美國也是進行大規模鐵路建設、高速公路建設。因為這種投入導致土地價值升值,能從單位土地中間產生更高的價值。實際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對中國經濟地理進行一次再造,這種再造的核心,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基礎投入。比如像調水,看起來好象短期內見不到效果,但是隋煬帝開鑿一條大運河,就決定了從隋以后到清時期經濟地理的變化,導致了東南沿海漕運體制的建立。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包括像高鐵、重載鐵路,整個國內管道化的基礎建設等。中國應該搞這種強度的固定資產投入,當然這種投入必須可承受、必須有經濟性、必須規劃好才行。

責編/肖楠美編/石玉

猜你喜歡
戰略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小病毒大戰略
戰略
三步走戰略搞定閱讀理解
戰略
戰略
擴大開放是長期戰略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清代初期兩次對臺作戰的戰略指導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戰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