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鄰/相似視角下的移就話語生成機制研究

2012-07-16 09:38劉鳳英
關鍵詞:意向話語事物

雷 卿,劉鳳英

(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一、引言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作為修辭的運用是人們十分熟悉的??v觀相關研究成果,移就的研究主要是從“語言結構層面”進行的,將“移就”的語言現象抽象為基本結構的三個部分:原屬項、終屬項、移屬(詞)項,其要義是說移就是把原屬一個領域事物的詞匯移置給另一個領域的事物的修辭現象。國內相關專家學者[1-8]從修辭學、邏輯學或從 Chomsky的轉化語法理論、認知語言學的概念整合理論、心智哲學心-身隨附性的角度,對移就開展了不同層次的研究。無論是修辭學、邏輯學對移就研究還是依據一些相關理論對其開展的研究,都把握住了移就結構最基本的特征,其基礎必定是由兩項構成的:終屬項和移屬(詞)項。但這兩項連接的中介和機制是什么?移就話語所關涉的原屬和終屬是緣何得以聯系起來的?這些問題還需我們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在認知語言學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內,以相鄰/相似關系為中介從移就實際語用表達形式的運作模式切入,分析語言運用中的移就話語現象,闡釋移就話語生成的機制。

二、對移就話語的一般說明

移就作為一個修辭,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9]315的解釋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這就是說,移就是將修飾適當名詞的形容詞移用來修飾不屬于它修飾范圍的名詞的辭格。在有關移就的文獻中一般用“甲”、“乙”來表示兩個印象或兩個事物,例如Nesfield et al[10]284給“移就”定義為:“When two impressions are associated together in the mind,an epithet that properly belongs to one only is transferred to the other.”陳望道[2]105給出了在意思上與之基本一致的定義:如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甲印象的性狀移屬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辭。王德春[1]189的解釋是:移就是將原描寫甲事物性狀的修飾語移來描寫相關的乙事物性狀,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于物?!掇o?!?1999)定義“移就”為:修辭學上辭格之一,甲乙兩項相關聯,就把原屬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于乙事物。但是比較起來,還是王德春的解釋最為清楚,它點到了移就根本上的用法,即移就“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于物”。我們知道,無論英語還是漢語,詞與詞發生有規則的組織關系時就產生了意義。詞與詞的搭配應當是一種自然的銜接和連接,并遵循一定的邏輯思維規律。但有時人們在實際運用的話語表達形式上會故意去違反或偏離常規模式來重組詞與語句。實際上,這種不合邏輯的修飾關系是自然語言的屬性之一,而移就修辭格正是屬于這種表面上詞義搭配悖逆邏輯、偏離常規模式且又合乎邏輯的一種獨特語言現象?;谶@樣的認識與理解,我們不打算使用“甲乙”來表示兩個印象或兩個事物,而是用X表示“本來應該修飾”的名詞(事物或概念),即原屬;用Y表示“本來不應該修飾”的名詞(事物或概念),即終屬;用x表示原屬X的某一性狀或屬性特征,即移屬(詞)。英語中的移屬(詞)修飾語除最常見的形容詞外,還包括副詞、名詞、分詞、介詞短語等,移就話語的常見結構[11]71-72有:

(1)形容詞(X)+ 名詞(Y),如 a pitiful white smile(一絲可憐的蒼白的微笑);The indefatigable bell now sounded for the fourth time.(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那不知疲倦的鐘聲如今敲第四遍了。)

(2)動詞(Y)+副詞(X),He looked at the servant reproachfully.(他用責備的眼光看著仆人。)Franklin Roosevelt listened with bright- eyed smiling attention,saying nothing,and applauding heartily with the rest.(Herman Wouk:The Winds of War)(弗蘭克林·羅斯福微笑著,目光炯炯有神地傾聽著,什么也不說,只是由衷地同其他人一道鼓掌。)

(3)名詞(X)+ 名詞(Y),如a loneliness industry(為孤獨的老年人服務的社會產業);Don’t be fooled by his crocodile tears.(別被他的鱷魚眼淚所蒙蔽。)

(4)分詞(X)+名詞(Y),如a surprised silence(驚訝的沉默);Darrow had whispered throwing a reassuring arm around my shoulder as we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to open.(我們在等待開庭的時候,達羅對我低聲耳語,并把胳膊搭在我肩上,叫我放心。)

(5)名詞(Y)+of名詞(X),如 the grapes of wrath(憤怒的葡萄);She shared a poem of a night with her love.(她與心愛的人共同度過了一個如詩的夜晚。)

漢語中的移就話語的結構模式和效果與英語修辭格移就基本相同,如古詩詞:“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杜荀鶴:《送人游吳》)“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岳飛:《滿江紅》)“漁人相見不相問,長笛一聲歸島門?!?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現代漢語中的:喜酒、苦酒、愛心工程、愛心超市;“我要一連跨過眼前的遼闊的秋……”(馮驥才:《苦夏》)

然而,移就并非僅僅是個修飾格。按照我們的觀察與理解,這種有悖邏輯的修飾(X)與被修飾(Y)的關系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X和Y之間以某種方式在發生聯系。移就像轉喻/隱喻一樣通常涉及X、Y兩個事物或兩個概念(或稱兩個認知域和同一個認知域下的兩個次認知域),兩者連接的中介是事件/概念間的常規關系(相鄰性±/相似性±),其最明顯的特點是把本應該修飾X性狀的詞語x(X可能為X某一的內涵或屬性特征)移來修飾本來不應該修飾的Y。這種明顯的特點從心理模型常規推理理論[12-14]的相鄰/相似關系角度可識解為:如遇有X、Y兩個事物或兩個概念在時空上“相鄰連”或“相關聯”在一起時,在交際意向內容和意向態度制約下,說話人通過對X和Y之間的常規關系(相鄰/相似關系)進行認知加工、心理建模后就把原屬于形容X事物的性狀的修辭語x移屬于Y事物。例如:

(1)The sick child tossed about on the troubled bed.

(2)燃燒的愛情。

例(1)中“the troubled bed”(苦惱的床),只因為X(child)病臥在Y(bed)上,兩者在時空上處于“相鄰關系”之中,于是說話人通過對X和Y之間的常規關系(相鄰/相似關系)進行認知加工、心理建模后把“本來應該修飾”X的性狀的詞語x(troubled)(或稱此時此刻X因病所表現出的某一屬性特征)便移屬于“本來不應該修飾”的Y。此句描寫X躺在床上忐忑不安,無法入眠的心情,而在表達時卻說Y苦惱不安,把人的情緒轉移到沒有情感的Y上,從而使(病)人的苦惱不安情緒有所減緩。

在例(2)“燃燒的愛情”這一典型移就話語中,“燃燒”(X)原屬于某一(些)事物(X)的屬性特征,本不能與“愛情”(Y)連接的,但從心理模型的認知世界角度可對其連貫性作出合理的解釋,詞項語義不能簡約為典型,而是相互連接的關系,這些連接關系劃定了約定俗成的范圍,一個詞項約定俗成的語義甚至牽動人們心智上的整個類知識網絡。從心理模型激活操作的角度出發,一個詞語概念一定能夠也必須激活其他概念,才能完成任何一個實時在線的認知操作過程。例(2)中的“燃燒”就會激活一個關于“燃燒”的“心理模型”:燃燒“火焰、樹木、房屋”等,但人們常常把“愛情”(Y)比喻成“火焰”(X),“火焰”可燃燒,既然愛情像火焰,那自然也就能“燃燒”了。在這里,人們通過愛情和火焰都具有“熾烈”的“相似性”,而把本應描寫實體的形容詞移用來描寫情感名詞或概念,通過“熾烈”這一相關紐帶,使人們產生相似聯想,于是“燃燒的愛情”也就“言之有理”而“順理成章”了。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在任何一次具體的移就話語表達中,移屬(修辭語)x的作用并不是給所修飾的終屬Y指派特征,而是提示人們激活相關的心理模型與認知框架,它把已熟知的有關人的情感、行為特征等的范疇概念投射映現于具體或抽象事物的范疇概念中去;它不僅僅是描述事物的一種修辭方法,而是一種思維過程的體現,是抽象概念具體化的手段。

三、移就話語表達的基本路向

同任何話語的生成與理解一樣,移就話語生成與理解過程是以“相鄰/相似”為基礎的一種認知活動。因此,[相鄰性±]和[相似性±]不僅可作為我們認知移就話語中“X、Y兩關系體”之間關系的兩個認知緯度,而且也是我們觀察語言中實際表達出來的移就話語的內在基本路向。我們可以用簡圖1表示移就話語表達的基本路向。

圖1 移就話語表達路徑

移就作為一種隱喻性的話語語言現象,在形式上,它重在把本屬于X的感情和心理性狀X“移”到屬于Y物上,要么移人于物,要么移物于物;在語義關系上依據相鄰/相似聯想進行了語義嫁接,形成修飾性的因果關系,進而推斷出Y的潛喻。從隱喻的外延內涵傳承[12-14]的角度來看,被移就修飾的事物/概念(Y)及其表現出來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但最終都可能體現為Y繼承了X的某一突顯的屬性特征或內涵內容,或曰是通過人們心智上建立起X、Y間相關的鏈接,而把X的某一突顯的屬性特征或內涵內容傳給或映射到Y。這就是說,在構建起特定的“可能世界”和“現實世界”中Y與X擁有(某些)“共同的屬性”,或Y與X有(某些)“相關聯重合的本質內容”。實際上,人們對事物總體特征的認識通常涉及兩個方面:事物的內在特征(內涵)和外部特征(外延)。事物的內在特征大體可概括為對事物如內部構成、主要屬性、內在本質和功能等的認識。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它們往往是看不見,憑一般的感官不容易把握,所以在人們的認知中會特別感受到它們的“相鄰性”。事物的外部特征卻常常會對人們的感官產生直接影響,常??梢詮氖挛锏念悓?、層級和數量特征體現出來,所以在人們的認知中會特別感受到它們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這就是說,無論是部分與整體、種與屬,還是具體與抽象、原因與結果、工具與工具使用者或相關事物等,兩者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相互聯系,不管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都會給人的心理造成空間上或時間上的“相鄰”或“相似”感,從而引起心智認知活動。例如:

(3)a:How well did you sleep?

b:I lay all sleepless night.

跟“燃燒”激活“燃燒火焰”的心理模型相類似,sleep(less)可激活“睡眠心理模型”,其基本的常規關系成分是:someone(施事)、night(時間)、bed(地點)和pillow(工具)。也就是說,這四個彼此相關的范疇共同構成了一個“sleep(less)”的認知框架。從“相鄰/相似”關系中的空間模擬相鄰的視角來看,不管sleepless跟哪個成分結合,人(X)與物(Y)兩者都處于時空上的“相鄰關系”,而sleepless在認知框架都是突顯的屬性。如果突顯成分是“施事”(someone),那么,語言形式表現為sleepless修飾表示人的名詞。這屬于常規表達,并無“移就”可言。如果突顯成分是“時間”(night)、“地點”(bed)、“工具”(pillow),語言形式表現為sleepless修飾不表示人的名詞,而是原本描述人的修飾語sleepless被移用于物,從前者移置于后者。這就突破了常規變成了“移就表達”。這樣看來,上例的實際運用的話語表達形式還可能是這樣:

(4)a:How well did you sleep?

b:I lay on the sleepless bed.

(5)a:How well did you sleep?

b:I lay on the sleepless pillow.

依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移就話語這種表面上悖逆邏輯、偏離常規模式的表達方式并非只是停留在人類對于語言與事物的一種單純的認知性操作上,而是在交際意向內容和意向態度制約下將詞語從邏輯思維方式制約下解放出來,并從深層或隱性的語義關系中挖掘詞語/概念的內涵或本質特征,著力突顯出某一(些)隱含的相關圖像,揭示出詞語/概念的“言外之意”;移就在本質上與隱喻一樣,其話語的生成過程是一種語言運用的心智認知加工過程,是心智大腦在知識系統的制約下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儲存、提取、組合、識解的結果,或曰是人們利用X和Y兩事物間常規關系(相鄰/相似關系)原理,通過建構和操作心理模型去重新進行合乎常規的、邏輯的比擬、聯想的結果[15-17]。下面我們以“心理模型的語用推理”范式理論中提出的“自主-依存”說為基本的理論導向,嘗試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探究移就話語生成機制。

四、移就話語的生成機制

認知語言學從不同角度研究過自主依存問題。Langacker[18]認為,自主成分(Autonomy)是“一個自在的結構,它的呈現不以另一個結構的存在為預設”,而依存成分(dependency)的“呈現則要以另一個成分的存在為預設”。從范疇理論角度講,自主成分為多元性的基本范疇集,而依存成份突顯該范疇中某一成分,為其子范疇。也就是說,自主成分與依存成分是同一范疇的認知連續體,即A-d1(A2… d2… dn)。由于兩個成分處于不對稱的地位,其關系是包含被包含的關系:自主成分A包含依存成分d;自主成分可以推衍出若干個依存于它的成分,即A={d1,d2,d3,…},d1∈A,d2∈A,…。從框架學說角度看,自主成分為隱性整體意向框架,依存成分為其內部結構突顯參照點。為此,徐盛桓[19]還特別強調了“拈連”在其間的作用,認為各個參照點被激活后形成整體框架的機理就是“拈連”,拈連機制以相鄰相似律及突顯原則為指導,其過程具有轉喻性。徐盛桓基于國外認知語法理論分析了“自主與依存”關系,將該理論與他數年前所倡導的常規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創建了“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見圖2)。

圖2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12]37認為:人們日常所聽到或看到的話語是顯性表述,它是從大腦中要表達的相對完備的隱性表述推衍出來的。在一次具體的話語表達或生成中,大腦中想要表述的意思(意向內容)以及這意思如何表述(意向態度)是自主的,由此推衍出來的顯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構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聯結。另一方面,意向內容在意向態度的制約下以相鄰/相似關系為中介,推衍出依存成分,即實際運用的話語。這就是說,依存成分原則上可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內容。

就上文移就話語3b、4b和5b的生成而言,首先,根據前提或上文語境(a的問話),設定b所說的移就話語(3b、4b和5b)中所涉及的對象和事件(X和Y)之間的關系是體現為相鄰/相似關系的常規關系,b想要表達的意向內容為“I lay sleepless(because…)”;再根據這個意向內容,b認為選擇以“移就”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較為恰當,因為從認知語用學的觀點來看,移就這種語言現象在人際修辭上能體現語用“合作原則”即數量準則(Quantity Maxim)、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關系準則(Relation Maxim)和方式準則(Manner Maxim),這就是意向態度;二者合起來成為自主成分A。自主成分的表述通常都為隱性,聽不到看不到。反之我們聽到、看到的是依存于它的顯性表述[12]38,即依存成分的 d。據此,3b、4b 和 5b 就應該是b的意向內容和意向態度為自主成分A推衍出的依存成分d1、d2和d3,成為三種可能的顯性表述,即三種實際運用的話語。

無論b說的是哪一句移就話語(3b、4b或5b),認知框架都是“睡眠心理模型”,都蘊含了有意義的認知內容,是sleepless(X)激活認知框架并突顯屬性與成分作用的結果[6]243。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激活延伸的路徑一定受事件/概念間的常規關系(相鄰性±/相似性±)限制,在一定的時空中,只能將整個事件/概念系統的部分路徑激活對于“sleepless night”來說,突顯的是“時間”成分,表示在應該睡覺的時間里因事而“有意不睡”或因“night”的緣故而“輾轉難眠”。但是對于“sleepless bed”和“sleepless pillow”來說,就沒有因事而“有意不睡”的含意。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隱現的“時間”成分通常是“night”,但也有可能是其他時間?!皊leepless bed”突顯的是“地點”成分,表示在睡覺的地點因事而“輾轉難眠”或曰是因“bed”的緣故而“徹夜難眠”;隱現的“工具”成分一般是“pillow”,但也可能不是?!皊leepless pillow”突顯的是“工具”成分,表示雖有睡覺工具卻因事而“輾轉難眠”或曰是因“pillow”的緣故而“徹夜難眠”;隱現的“地點”成分一般是“bed”,但也可能不是。因此,在我們看來,突顯屬性與突顯成分結合于心理模型組成的認知域,形成我們在語言中實際表達出來的移就話語。

盡管3b、4b和5b這三句移就話語的“突顯成分”不同,但它們的語義結構和概念內容的“突顯屬性”卻有相似之處,即說話人b的某一具體移就話語表達式都受到了認知特征中的相鄰/相似原則制約,其運作過程且都是說話人b把受事x(sleepless)即“突顯屬性”從原屬X即“施事”(someone)到終屬Y即時間(night)、地點(bed)或工具(pillow)的領屬拈連(轉移)的過程。實際上,這種相似的語義結構和概念內容為語言的人際交流和思維推理等認知過程提供共同相似的含意:I lay sleepless.然而,受話人在解讀說話人b的某一具體移就話語表達式時也要受到認知特征中的相鄰/相似原則制約,只有結合實際認知語境認定提供的約束,方可做到合情推理,從而獲得通達的理解。

進一步觀察,我們還發現人們在語言中實際表達出來的移就話語反映了一個事件中究竟是哪一(些)部分攫取了人們的注意力。還回到上文提到例子,3b、4b或5b其實分別只選取了整個事件(I lay sleepless.)中的某一部分而使其突顯,是在自主成分(交際意向內容和意向態度)制約下b運用整體生成拈連機制使整個事件中自主-依存成分、突顯屬性-突顯成分形成具有轉喻性的拈連效應的結果。根據“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論,我們認為,在一次具體的話語表達或生成中,作為隱性表述的自主成分是話語要表達的整體意向內容,而作為顯性表述的依存成分是話語實際生成的部分意向內容。認知語言學生成[20]23-25的基本觀點是特別強調系統的整體性和生成性。整體不是各部分的集合,而是具有前者生成后者的生成關系,即部分是整體生成的,先有整體,然后才談得上認定部分;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整體就沒有部分。整體和部分不再認為是簡單的構成或還原的關系,而是大整體和小整體的關系,小整體的意義是不確定的,是由大整體決定的,整體通過信息反饋、復制與轉換生成部分。依據這一理論觀點,可以說3b、4b或5b具體的話語表達或生成前提是先有整體(I lay sleepless.),然后才會有部分(3b、4b 或 5b);部分(3b、4b或5b)只是整體(I lay sleepless.)的顯現、表達與展示,部分(3b、4b 或5b)作為整體(I lay sleepless.)的具體表達而存在,而不僅僅是整體(I lay sleepless.)的組成成分。整體(I lay sleepless.)通過連續不斷地以部分(3b、4b或5b)的形式顯現其自身,而部分(3b、4b或5b)則作為整體(I lay sleepless.)的體現而存在,原則上可反溯整體(I lay sleepless.)的基本內容。

五、結束語

總結上述分析,可以說“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是體現認知語言學生成整體論這一科學哲學觀念和方法論的一種語言研究的范式,它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在關系網絡的模式中,“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整體性表現為許多不同程度的輸入都可以激活整個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是心智中的類知識結構的組織形式,是緊密結合的知識網絡,且能反復激活調用。它既是認知操作的基礎,又是認知操作的結果。以“自主-依存”說為基本的理論導向,分析各種語言現象,不僅可以成功地解釋為什么在一次具體的話語表達或生成中只有一個部分或在一個句子里整個事件中只有一個階段得以表達,而其他的部分或階段卻被隱形忽略不提,而且更有效地切入語言本體,揭示語言生成、演進的實質。行文至此,我們可在認知語言學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內對移就話語生成機制及理解過程作出如下的具體描述:

(1)通過常規關系心理建模的聯結即以設定話語中所涉及的對象和事件(X和Y)之間的關系是常規關系為前提,話語表達者(說話人)要有表達的自主意向內容和如何表達的意向態度,以此建立意向內容和意向態度聯結。

(2)以相鄰/相似律及突顯原則為路向指導,確立自主-依存成分和突顯屬性-突顯成分。

(3)運用整體生成拈連機制,使自主-依存成分、突顯屬性-突顯成分形成具有轉喻性的拈連效應從而生成移就話語。

(4)話語解讀者(受話人)在識解某一移就話語表達式時要受到認知特征中的相鄰/相似原則制約和語境認定提供的約束,方可做出合情的、通達的推理與理解。

[1]王德春.修辭學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897:189.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05.

[3]李鑫華.英語修辭格詳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54-64.

[4]李國南.辭格與詞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65-267.

[5]黃慧敏.英語“移就”的邏輯性矛盾析[J].外語研究,2002(2):50-52.

[6]汪立榮.概念整合理論對移就的闡釋[J].現代外語,2005(3):239-248.

[7]程洞春,程 欣.英語移就的認知研究[J].中國外語,2007(1):31-35.

[8]徐盛桓.移就為什么可能[J].外語教學,2011(3):323-334.

[9]Cuddon J 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86:315.

[10]Nesfield G C,Wood F T.Manual of English Grammar& Composition.[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64:284.

[11]吳華松.移就的結構模式與認知心理學理據[J].現代語文,2006(10):71-72.

[12]徐盛桓.自主與依存[J].外語學刊,2007(2):33 -40.

[13]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語用推理[J].外國語,2007(3):2-9.

[14]徐盛桓.認知語用學研究論綱[J].外語教學,2007(3):1-6.

[15]雷 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隱喻理解[J].外語教學,2008(3):8-12.

[16]雷 卿.話語含意推導的心理模型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103-106.

[17]雷 卿,覃云華.自主依存模式下的雙關話語生成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64-68.

[18]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9]徐盛桓.說“拈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4):1-6.

[20]徐盛桓.語言的認知維度——生成整體論與認知語言學研究[J].外語學刊,2008(3):23 -25.

猜你喜歡
意向話語事物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供應趨緊,養殖戶提價意向明顯
美好的事物
東方留白意向在現代建筑設計的應用解析
奇妙事物用心看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建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集體意向:交互認識的均衡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5期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其它文章
當陽玉泉寺與關公信仰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