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挽歌——析簡·奧斯丁《勸導》中的憂郁基調

2012-08-15 00:42步朝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0191
名作欣賞 2012年15期
關鍵詞:溫特沃斯瓦爾特

⊙步朝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191]

作 者:步朝霞,文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勸導》①(Persuasion)是簡·奧斯丁一生完成的第六部小說,較之其他幾部作品,它受到的關注最少,“對于安·艾略特我們聽到的不像簡的其他女主角那樣多”(Rose,101)?!秳駥А肥芾渎涞脑?,除了它是奧斯丁最后一部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在整體基調上與此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從而使人們已經形成的閱讀期待發生變異。奧斯丁的小說通常被視為喜?。捍髨F圓的結局,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機智風趣的對話和敘述,這一切都讓閱讀輕松愉快。但在《勸導》中,少了許多奧斯丁早年的輕松幽默,多了一些對生命的沉思與憂慮,從而形成了與此前作品完全不同的憂郁基調。

《勸導》寫于1815年8月至1816年8月,期間奧斯丁正經受著疾病的折磨,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因為哥哥亨利的銀行破產而陷入困境。此外,這一時期英國社會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動蕩。所有這些都難免影響到作家的心境和作品的調子。盡管這部小說和奧斯丁其他為人熟知的小說一樣有著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但這一團圓卻發生在過多的痛苦之后,又籠罩在前途未卜的擔憂之中,這就奠定了《勸導》的憂郁基調。正如對奧斯丁深有研究的劍橋大學教授Gillian Beer指出的,“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痛苦籠罩著全書”。也如評論家所說:“這部小說的基調可以用秋天來形容,像一曲挽歌?!保⊿mith,156)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小說的憂郁基調,以期對這部小說以及奧斯丁這位經典作家做出新的理解。

一、愛情的失而復得:痛苦的歷程

瓦爾特爵士的女兒安·艾略特和溫特沃斯曾經相愛并訂婚,但由于男方既無貴族頭銜又無財產,在好友羅素夫人的“勸導”及父親的反對下,安解除了婚約。這讓溫特沃斯深受傷害并黯然離去,也讓深愛著他的安痛苦不已。八年之后,溫特沃斯又回來了,并因其財富與地位成為熱門的夫婿候選人。雖然安最終重獲愛情,但這是一個充滿痛苦的歷程。

在小說的第一部,安是一個沉默的角色,全然看不到重獲愛情的希望。在溫特沃斯還沒有來之前,周圍的人就開始熱切地談起他,而每一次都不啻于“對她神經的一種新考驗”①。安非常害怕與他見面,極力逃避著。但同在一個社交圈,見面無法避免。見面后安的內心無法平靜,“瑪麗和她說話,她卻聽不見”。她看到的是“同樣的溫特沃斯”,而他眼中她卻“變得都認不出來了”。聽到這話讓安感到“無言的、深深的傷害”?!霸浰麑λ煌樯睢?,現在卻形同路人。她痛苦地意識到,“在他那里,她已經什么都不是了”。她只是一個老姑娘,在他和年輕姑娘們說笑時,只能默默地做一個旁觀者。

第二部一開始,傳來路易莎和另一位軍官本維克訂婚的消息,本來和大家一樣以為路易莎會和溫特沃斯訂婚的安感到分外驚喜:“在一生中她第一次這么吃驚。本維克船長和路易莎·莫斯格羅夫!幾乎好到不敢相信!安費了好大勁才讓自己留在房間,保持平靜的神情,回答最普通的問話?!弊杂砷g接引語的使用打破了敘述者和人物的界限,充分地展現了安內心的喜悅。此刻情緒的釋放將她此前的壓抑反襯得更為突出。而此時小說已過四分之三,也就是說在前四分之三的敘事時間里,安都生活在壓抑和痛苦之中。

從第二部在巴斯見面起,安在兩人的關系中終于占據了強勢地位。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著她的生活從此就輕松明快了,她仍舊生活在焦慮之中。如音樂會第二場將要開始的時候,安的心思完全不在演出上,“對安來說,這只會是一個小時的焦慮。不再見到溫特沃斯不友好地看一眼,她就沒法平靜地離開”。落座的時候,她竭力使自己有接近他的機會,“加上她自己的一點小計謀,安終于坐在了更接近凳子頭的地方,這樣就可以和路過的人說話了”??梢姙榱私咏鼫靥匚炙?,安真是煞費苦心。

不難看出,女主人公重新獲得愛情是一個充滿了痛苦、壓抑和無奈的過程。父親和姐姐的冷漠,妹妹的自私,羅素夫人的不理解,情人的誤解,使她孤立無援。無怪乎有這樣的評論,“安·艾略特是簡·奧斯丁女主人公中最孤獨的一個”(Tanner,208)。這部小說不再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來塑造人物,安的痛苦突出地展現在文本中,奠定了小說的憂郁基調。

二、青春的失而復得:一個童話

有評論家指出,女主人公安·艾略特的故事是一個關于“青春風采失去與回歸的故事”(歐陽惠)。如前所述,安在小說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二十七歲的老姑娘了,絲毫不引人注意。但是情節的發展卻讓她的青春神奇地失而復得。而接下來的文本事實又證明這一情節的童話性質,其背后的動機由此更令人唏噓。

安在十九歲的時候也是一位迷人的少女,書中幾次提到那時的她“非常漂亮”。雖然迫于外界的壓力和溫特沃斯解除了婚約,但是安一直不能忘懷這段感情,也無法接受其他追求者的求婚,于是在郁郁寡歡中自己的青春也過早地凋謝了。對多年前這段往事及其后果,小說是這樣交代的“:他們的交往前后不過幾個月,但是這為安帶來的痛苦可不是幾個月就能結束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的癡情和悔恨遮蔽了所有年輕人應有的快樂。青春的花早早地謝了,再也沒有興致,這是這次感情留下的永久后果?!本瓦@樣,如同虛榮之于瓦爾特爵士,過早凋謝的青春成了安的標簽。難怪八年后溫特沃斯和她重見,發現她“變得都認不出來了”。另一方面,需要知道,由于海外擴張等原因,18世紀末的英國,“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女子結婚”(Ruth,58),競爭的激烈可想而知。找一個有穩定經濟收入的丈夫成為年輕女子和他們的父母孜孜以求的“事業”。而在婚姻的達成中,男方靠的是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女方最重要的資本就是美貌了。二十七歲的安顯然毫無優勢。

然而一個戲劇性的情節發生了,在萊姆,經過一天海風的吹拂,安憔悴已久的青春美貌奇跡般地恢復了。她“顯得特別美麗動人,微風吹拂著她的臉龐,吹得她眼神中充滿著生氣,使她端正而俏麗的面容恢復了青春的紅潤和清新”(裘因譯)“,這一細節顯然帶有強烈的理想化情調和浪漫色彩,出現在奧斯丁小說中不能不說顯得非常突?!保ㄅ響?,41)。國外的評論家也有同樣發現“:這部小說或許終究不過是一個童話?!保⊿mith,166)

其實無論是愛情的失而復得還是青春的回歸,都可理解為作者現實中未滿足的愿望在小說中的投射。雖然奧斯丁是一個以“客觀”的筆調而著稱的作家,但如同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作品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反映著作者的心跡。即使是對奧斯丁這樣一個作家的解讀,將作品和作家經歷聯系起來也絕不是一塊禁忌之地。而我們因循這樣的思路,并非要建立作家經歷和故事情節之間的比附,只是在作品總體基調上尋求一些傳記事實的支持。1796年初,在簡·奧斯丁二十一歲的時候,她和湯姆·勒夫羅伊相愛了??墒抢辗蛄_伊依靠富有的親戚為生,“他們提醒湯姆說,娶一個窮牧師的女兒會阻礙他在社會上的高升”(Ruth,60-62)。就這樣,勒夫羅伊最終沒有向簡·奧斯丁求婚。這和小說中安當年拒絕溫特沃斯的理由如出一轍。從此以后這兩個有情人一生再沒有相見。我們無從確知這段感情對作家的影響,但研究者是這樣看的,“唯一能肯定的是,她的下一位追求者似乎全然無法觸動她的心”(拉斯奇,42)。小說中安經受的長期痛苦,想必也是作者深有體會的?,F實中再也不會回來的戀人卻能在小說中呼之即來。Gillian Beer就認為:“在一定意義上,這是一個鬼故事,弗里德里克·溫特沃斯就是一個亡靈?!辈还苁乔啻簭蜌w的童話還是戀人回來的鬼故事,都以超越現實的方式達成了愿望。這一動機當然并不神秘,早在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就指出了:“一個幸福的人從不幻想,只有未得到滿足的人才這樣做?!倍霸诨橐錾嫌袀€好的歸宿似乎是簡心目中女孩生活的真正目標”(Rose,108)。因此這是她所有作品都離不開的主題,未能結婚也成了奧斯丁一生的遺憾。而此時,四十歲的她在疾病的折磨下,這一遺憾或許更加難卻心頭吧。建構一個虛幻的世界去體驗失而復得的滿足,夢醒時分望著蒼涼的現實卻難免更多唏噓。如果說上一節愛情失而復得的痛苦過程奠定了小說的憂郁基調,那么青春的復得就以其童話性為小說增加了一分凄涼。

三、貴族階層的地位:“明日黃花”

奧斯丁的小說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她的視野只限于“鄉村的三四戶人家”(Rose,312),對大的社會歷史變化缺乏關注,但事實并非如此?!皧W斯丁既不同于《曼斯菲爾德莊園》中心胸狹窄的伯特拉姆姐妹,和《理智與情感》中魯莽沖動的瑪麗安·達什伍德也不一樣,她對英國之外更廣闊的世界既不是沒有意識到也不是無所謂?!保∕ukherjee,51)Roger Sales也認為,奧斯丁的小說尤其是1810年后寫的小說,應該在英國政治危機的背景下理解。在奧斯丁寫作《勸導》的時候,英國已經打敗法國取得了海上霸權,而為此立下汗馬功勞的海軍軍官自然名利雙收。相比之下,貴族階層的地位卻每況愈下。瓦爾特·艾略特爵士就是這樣一個代表?!鞍蕴亍边@個貴族姓氏的本意是“高貴的+戰斗”,當“戰斗”已經名不副實,“高貴”還能維持多久?奧斯丁雖然很少談及政治,但作為時代洪流中的敏感個體,她覺察到這種變化,并作為身在其中的一員感到了恐慌?,斃锪帧ぐ吞乩照f:“作為一個不安寧時代的產物,奧斯丁小說的新東西正是這一社會關懷?!薄秳駥А穼⒐适聲r間設定在1814年,在奧斯丁所有的小說中,這是唯一一部將歷史背景標識得如此明確的。因此這部小說的背景不容忽視,甚至“看不到背景的重要性就無法正確地理解整部小說”(Tanner,228)。小而言之,安的父親瓦爾特爵士由于入不敷出而被迫搬離祖傳房產;大而言之,整個世襲貴族階層的地位正在被新近崛起的海軍軍官替代。以瓦爾特爵士為代表的貴族階層的頹勢已經不可避免。此背景一方面為小說蒙上一層大廈將傾的危機感,另一方面和個人命運交織在一起,預示主人公的未來吉兇難料。

小說的開頭頗有意味,這分明是安·艾略特的愛情故事,卻以瓦爾特爵士的經濟困境開頭,這是因為瓦爾特爵士的故事揭示了“變化”這一深刻主題。他是“凱林奇莊園的艾略特”,而搬離凱林奇莊園,無疑是對他身份的一種否定。面對“變化”,就要抗拒變化。瓦爾特爵士“拒絕面對歷史和地理的變化”(Mukherjee,57),安則努力在愛情中恢復她昔日的地位。同為“變化”這一主題的體現,瓦爾特爵士的故事和安的故事構成一對互喻的關系??梢哉f次要情節瓦爾特爵士的故事提示和烘托了主要情節的寓意,也可以說小說通過主要情節傳達一個更宏大的關于社會變化的信息,而這個信息在瓦爾特爵士的故事中以更明顯的形式表現出來。直到書末我們也看不到瓦爾特爵士有朝一日能搬回祖居的可能,所以這種社會變化看來是永久性的了。因此我們看到全書籠罩著一股深刻和宏大的無奈。

盡管主人公有情人終成眷屬,但處于社會歷史的洪流中,他們未必是自己幸福的主宰者。來自社會歷史的無奈和不安或許最終會作用在他們身上,這才是作者和讀者真正關心的。小說的結尾印證了這一點。當他們最終和好,提到八年前的愛情,“那兒他們重新訴說了他們的感情和誓言,那些曾經似乎能保障一切,接下來卻是多年的分離和疏遠”。在最后重獲幸福的時刻提起過去意味著什么?是通過對比來突顯此刻的幸福還是預示著將來的幸福也未必有保障?在Gillian Beer看來這是一個提醒,“保障永遠都不?!?,言之有理。在書的最末尾,作者提到了戰爭的可能性,“戰事一起,便要擔驚受怕”。和以往所有小說的結尾不一樣,在《勸導》中,“戰爭的可能性為通常幸福的結尾帶來潛在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Monaghan)。作為船長的妻子,戰爭一起,安將來難免擔憂丈夫的生死。這仿佛一片烏云籠罩在這幸福時刻的上空。

由此可見,《勸導》這部小說的確處處充滿了壓抑和痛苦。這部寫于女作家離世前的小說與以往的作品有著明顯的不同,Irvine,Robert P認為“《勸導》表現出新的發展方向:更陰暗,更悲觀”,而Walter Allen在他的名著《英國小說簡史》中也說,在創作的后期,“奧斯丁小姐的思想變得更加嚴肅了”?!秳駥А分械膽n郁基調正是奧斯丁后期創作特點的體現??上骷也恍矣谒氖q辭世,其創作在《勸導》之后將如何發展,也成了永遠無法破解的迷。然而通過對《勸導》的細讀我們至少看到,奧斯丁的小說并不像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天真和模式化。

①小說引文據Austen,Jane.Persuasion(London:Penguin Books,1998),除非注明,譯文均來自筆者。

[1]Rose,Louise.ed.Letters of Jane Austen [M](V.1).London:Routledge/ThoemmesPress,1994:101,108,312.

[2]Beer,Gillian.“Introduction”,in Jane Austen,Persuasion[M].London:Penguin Books,1998:xiv,xxix,iiv.

[3]Smith,LeRoy W.Jane Austen and the Drama of Woman[M].London:Macmillan Press,1983:156,158.

[4]Tanner,Tony.Jane Austen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208,228,211.

[5]轉引自歐陽惠.《勸導》浪漫主義初探[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9,(04):74.

[6]Ruth,Amy.Jane Auste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58,60-62.

[7][英]簡·奧斯丁.勸導[M].裘因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100.

[9][英]瑪里林·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動派[M].黃梅,陸建德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66.

[10][英]瑪甘妮塔·拉斯奇.簡·奧斯?。何膶W史上一位偉大的女性作家[M].黃美智,陳雅婷譯.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42,105.

[11][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論文學與藝術[M].常宏等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101.

[12]Mukherjee,Meenakshi.Jane Austen [M].Houndmills,Basingstoke, Hampshire: 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91:51,57.

[13]Sales,Roger.Jane Austen and Representationsof Regency England[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4.

[14]Monaghan,David.ed.Jane Austen in a Social Context[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1:186.

[15]Irvine,Robert P.Jane Auste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39.

[16]Allen,Walter.The English Novel:A Short Critical History[M].New York:E.P.Dutton and Company,Inc.,1955:120.

猜你喜歡
溫特沃斯瓦爾特
熱愛用尺量出來
總會想起那張照片
熱愛用尺量出來
為愛在一起
自己的歌
鬼在作怪嗎
《面紗》:博弈到最后,“死的卻是狗”
他是我朋友
他是我的朋友
“不可能”里的可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