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的歷史意義

2012-08-15 00:48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12年11期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價值體系

劉 俊

(中共福建三明市委黨校 福建三明 365000)

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的歷史意義

劉 俊

(中共福建三明市委黨校 福建三明 365000)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文化思想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化理論,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吸收西化論者和文化保守主義者思想中“科學性”與“民族性”的合理內核,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以鮮明的實踐性品格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歷史前提,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繁榮與昌盛產生深遠影響。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歷經大浪淘沙般的歷史蕩滌后,在眾多的文化理論中脫穎而出,真正擔當起開拓中國文化發展出路的重任,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引領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航標。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歷史意義

一、引言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吸取中體西用與全盤西化兩類思潮注重民族性與科學性的合理內核,從服務新民主主義政治與經濟的實踐角度出發,把政治革命作為創新文化的突破口,形成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科學地總結了古今中西之爭,推動了20世紀中國文化巨大轉型,擔當起開拓中國文化發展出路的重任,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引領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航標。在當代中國應對社會巨大轉型與發展的關鍵時刻,深入探討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的歷史貢獻,對于發展中國的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文化理論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文化理論是一脈相承的。毛澤東在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考察中國革命中的文化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諸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觀點,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文化理論。

第一,運用“政治、經濟、文化”三分的理論框架思考文化問題,揭示了文化的本質和內涵。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典著作中包含著他們對文化的關注,對文化現象的精辟剖析,但他們是在哲學領域的框架里討論文化問題。在概念的使用上,馬克思、恩格斯也很少使用“文化”這個概念,較多地使用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化”概念較接近的“文明”、“上層建筑”等概念。列寧在豐富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卓越貢獻在于自覺把文化領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并且依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當時的實際,闡發了一些精辟見解。但其文化思想尚缺乏理論的體系性,還沒有自覺把文化作為與政治經濟并立的領域來研究。

毛澤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明確地把社會劃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大領域,把文化作為與政治、經濟相并列的獨立領域,并在洞悉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的基礎上,清晰地闡發了文化的本質與內涵。毛澤東把文化界定為觀念形態的文化,認為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的表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的一大貢獻。

第二,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新文化”兩個概念,并揭示了其豐富內涵。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考察了中國文化革命的歷史進程,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新文化”兩個概念,并指出兩者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異性。他認為新民主主義文化作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具有社會主義因素,是可以通向社會主義的,它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母體,社會主義文化孕育于新民主主義文化。他指出:“由于現時的中國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因而現時的中國新文化也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一部分,是它的一個偉大的同盟軍;這種一部分,雖則包含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因素,但是就整個國民文化來說,還不是完全以社會主義文化的資格去參加,而是以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資格去參加的?!盵1]

第三,提出了“文化的大眾性”觀點,繼承并豐富了列寧的文化和文藝要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的論述。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文學》中提出,文化和文藝要“為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毛澤東繼承并豐富了列寧的這一觀點。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盵2]為了實現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大眾性方向,毛澤東號召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就必須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逐漸轉到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使自己的言語和書寫的文字更加接近民眾;在文化普及工作方面就必須“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識和教育革命大眾的知識在程度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起來,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起來?!盵3]

三、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指明了道路與方向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論述了文化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文化現代化的推進主體、文化現代化的推進動力等方面,正確的解決了近代以來的古今中西之爭,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指明了道路與方向。

第一,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毛澤東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確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即要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必須由馬克思主義來指導;第二層含義即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指導地位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他在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文獻中指出:“許多同志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似乎并不是為了革命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單純的學習,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边@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探索的經驗總結。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我黨曾出現過教條式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去觀察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中國的革命事業(文化事業)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以毛澤東為代表一批中國共產黨人在吸取多次失敗教訓后,逐漸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整合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科學地解決了“古今中西”之爭,形成了推進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正確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

因此,毛澤東在文化領域的偉大貢獻不僅是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推進中國文化現代化中的指導地位,更在于為后人不斷創新中國文化提供了正確的思想理論指導。

第二,確立了人民群眾在推進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主體地位。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總是由少數人壟斷文化,文化發展總是出現在小范圍內融合往復的格局。毛澤東對此是極為不滿意的。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的轉型不應該是知識分子的事情,文化必須走出知識分子的狹小空間,走向人民大眾,走向廣闊的社會實踐。他有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盵4]由此出發,毛澤東主張中國文化轉型必須堅持“大眾化”的價值取向。他指出:“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1944年,毛澤東在延安觀看京劇《逼上梁山》后,給編導者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看了你們的戲,你們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們致謝,并請代向演員同志們致謝!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你們這個開端是舊劇革命的劃時期的開端,我想到這一點就十分高興,希望你們多編多演,蔚成風氣,推向全國去!”[5]

四、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喚起民眾,孫中山遺囑中有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積四十年之經驗,欲達到革命的成功,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吸取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教訓,主張培育與構建了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要求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弘揚與培育適應時代要求的民族精神,倡導在革命中對人民大眾進行啟蒙教育,整合了社會資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掌控了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政黨,都必然掌控著社會意識,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培育與構建了適應新民主主義革命要求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以共產主義為藍圖的奮斗目標;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艱苦奮斗為主體的革命精神;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道德情操。為了使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廣大工農大眾認同的價值體系,極大的整合社會資源,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訴苦(包括后來的憶苦思甜)是實現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重要機制。土改中的訴苦啟發了農民的“階級覺悟”和對新舊兩種社會的認知,通過訴苦,引導民眾把苦的來源歸結于萬惡的舊制度,并通過摧毀傳統社會中最具權威、農民最敬畏的人物(召開斗爭地主大會),凸顯出領導革命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人民大救星的形象,凸顯出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之路才能讓民眾“翻身”,達到動員民眾參與革命的目的。

其次,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共產黨人通過歌謠、話劇、舞蹈等藝術形式傳播新觀念,讓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為普通民眾所認可與接受。在宣傳共產主義理想時,主動與中國人渴望建立大同社會的傳統理想靠近,易于被廣大民眾理解。毛澤東明確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涤袨閷懥恕洞笸瑫?,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F在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6]

再次,是堅持走群眾路線,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普遍認同提供保證。任何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成功確立,不僅僅是通過口頭的宣傳就能輕易的建立起來。掌握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中國共產黨必須通過政黨在實踐中體現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人民才會信服這個政黨,從而信服這一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傊?,毛澤東新民主主義主文化觀倡導培育與構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并通過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將其轉化為民眾內化認同的價值體系,實現了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五、結語

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繼承與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化理論,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根本方向、依靠力量、發展階段和發展動力等一系列推進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基本問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形成和豐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理論的基礎和歷史前提,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繁榮與昌盛產生深遠影響。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關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綱領的論述、關于中國文化分期的論述、關于文化綜合創新方法的論述、關于文藝工作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的論述等一系列新民主主義文化觀點依然是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建設要貫徹和發揚的文化方針和政策。在2001年江澤民的“七一”講話中,依然把毛澤東倡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要求。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經過大浪淘沙般的歷史蕩滌后,在眾多的文化理論中脫穎而出,真正擔當起開拓中國文化發展出路的重任,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引領當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航標。

[1] [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 708. 695.

[2] [4] [5]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1031. 88. 1471.

[7] 馬庚存.現代中國文化走向的航標[J].煙臺大學學報,1997,(2).

[8] 郭于華 孫立平.訴苦:一種農民國家觀念形成的中介機制[J].中國學術,2002,(4)

[9] 程守梅.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6).

[10] 朱耀垠.“全盤西化”論和“中國本位文化”論的偏至[J].高校理論戰線,2004,(11).

[11] 吳林根.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貢獻[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2).

[12] 張華. 歷史地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10).

[13] 高梧. 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5).

[14] 凌厚鋒.論毛澤東文化觀與中國文化轉型[J].東南學術,2006,(4).

劉俊,男,(1983—),畢業院校:南昌大學,學位學歷:碩士研究生,專業:中共黨史,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工作單位:中共福建三明市委黨校,職務:教師,職稱:助教。

猜你喜歡
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價值體系
《青花瓷藝術品價值體系建構》摘要
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
馬克思主義大論戰與湘學的新民主主義轉型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研究
淺析新民主主義與新三民主義的異同
淺析中國室內設計的文化觀
論瞿秋白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青少年
劉少奇新民主主義思想研究綜述
1995—2010年間俄羅斯規范價值體系的發展變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