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方言的源流、文化特質及其對天津城市性格的影響

2012-08-15 00:47譚汝為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5期
關鍵詞:天津人方言天津

譚汝為

(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天津300384)

天津方言的源流、文化特質及其對天津城市性格的影響

譚汝為

(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天津300384)

該文就天津方言島、天津母方言的來源、天津方言的語音特點、文化特質、幽默情懷及天津城市性格在方言中的反映等六個方面,闡釋了天津方言與天津城市性格互為表里的關系,對天津方言產生發展的歷史、現實及發展前景也進行了闡發。

天津方言;源流;文化特質;幽默情懷;城市性格

一、關于“天津方言島”

天津方言與普通話接近,二者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方面,其次在詞匯方面,而語法與普通話基本相同。天津話語音特點是:四個聲調中陰平聲的調值低降,齒音字較多。例如:“天津、標兵、沙發、西醫、高招、灰堆、飛機、抽煙、西沽、抓瞎、三鮮、清真、陰天、胳膊”等詞語,天津話讀音與普通話讀音的差異十分明顯。

天津市轄區范圍內,方言狀況比較復雜,可分為六個主要的方言小片:(1)北部地區:薊寶寧話片(薊縣、寶坻、寧河),與唐山話接近。(2)南部地區:滄州話片,如津南區小站鎮、大港區的大部分地區皆如此。(3)市區西北部:武清話片,其中武清楊村和北辰雙街、雙口兩個鎮老居民所操方言與北京話接近。(4)市區北部地區:北辰話片:西沽、丁字沽、北倉、宜興埠、西堤頭等地,具有武清話與天津話之間過渡的性質。(5)市區西南部地區:靜海話片。西青區楊柳青鎮、津南區咸水沽鎮的老居民也說靜海話。(6)天津話片,以舊城區為中心,包括南開、河北、河東、河西、和平5個區,紅橋區的大部分街道,西青區中北斜和永紅兩個鄉的東部,大寺鄉、王穩莊鄉北部的3個村,津南區雙港鄉的大部分村,東麗區西北部的部分村鎮。

所謂天津方言(或天津話)就是指市內六個區和西青區大部分、東麗區小部分土著居民所使用的方言。簡言之,天津市的方言從轄區地圖由北往南的大體狀況是,唐山話—北京話—天津話—靜海話—滄州話。

天津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區的一個分支,天津方言片的東、南、西三面被靜海方言片包圍著,北部則是武清方言片,這就形成了一個“方言島”。

方言島是語言學術語,由于歷史上大規模移民,外來的方言勢力占據了原來某方言區的部分區域,就形成被原方言區包圍著的獨立的方言孤島。譬如承德,它距離北京200多公里,但居民卻操純粹的北京話,就是由于清朝康熙時興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首都的宮廷供奉人員和皇宮衛隊的大批官兵移住該地,定居下來,以致壓倒原來居民所操方言,使之同化于北京話,因此承德就形成了一個方言島。

方言島形成條件有三:第一,大規模集體遷徙;第二,聚居不散,形成相對獨立的語言社團;第三,外來的方言社團在當地社會生活中處于優勢地位。

天津方言島,呈倒了個的等腰三角形,其底邊距舊城北約l公里,尖端距舊城南約22公里。方言島以北的居民,語言接近北京話,東北接近唐山方言,西南和東南接近靜海一帶方言。據專家考查推測,這個方言島中的天津話來源于江蘇和安徽北部的方言。經著名社會歷史學家學者李世瑜先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調查考證:天津方言的母方言來自以宿州為中心的皖北平原。

二、天津話母方言來自皖北平原

天津是一座移民城市。明代實行軍屯制度,外地大量移民以軍事組織的形式來到天津一帶屯墾官田,從而出現了許多冠以姓氏的“官屯”地名?!把嗤鯍弑薄睍r,安徽宿州一帶有大批軍士攜帶家眷來到天津。這些移民實行軍事建制,“家庭承襲,鄰里相望”,形成相對牢固的“語音社區”,于是,具有低平調的皖北方言成了天津衛的通用語。查詢《明史》發現,明初駐軍天津衛的官兵籍貫多為江蘇和安徽,皖北地區居多。按當時的規定,每個將領至少應帶領100名與自己籍貫相同的士兵攜家屬北上,多達五萬多人。安徽籍軍隊及家眷入駐天津,為當時土著尚少的天津增加了人口,同時由于軍官處于統治地位,安徽方言必處優勢地位,對天津話的產生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0年和2011年,天津市政協文史委由天津師大譚汝為(詞匯及民俗)、南開大學馬慶株(語法)、楊自翔(方言)、曾曉渝(音韻)等語言學教授組成“天津方言尋根調研組”,由市政協文史委萬新平主任帶隊,先后兩次赴安徽調查,先后到宿州市、蚌埠市、合肥市,固鎮縣、靈璧縣、鳳陽縣、蒙城縣等地,行程22天。調研組分成語音組和詞匯文化組,有分有合,先后舉行各種類型座談會14次,問卷調查合作人和發音人近40人。

詞匯調查匯總對比:固鎮、宿州、蒙城與天津方言詞匯相近,而鳳陽最遠,合肥次之。語音調查主要是該方言點音系和連讀變調情況,以聽音記音為主,輔以錄音分析。初步結論是:(1)詞匯組認為,與天津方言相似的淮北方言,以固鎮、宿州和蒙城這個三角區域為中心,其四界范圍大致是:江蘇徐州市以南,淮南市以北,渦陽縣以東,“五泗靈”(五河、泗縣、靈璧)以西。天津方言的母方言,很可能就來自這里。(2)語音組認為,天津話可能來源是當時軍隊里通用的明代“南京”(南直隸,包括今江蘇、安徽)官話。經過600年的發展演變,今天的天津話在語音上與固鎮等地顯示出較突出的相似性,可能是同步發展的結果。具體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結果來論證。

2011年8月,《今晚報》派出“天津方言島尋根”報道小組,赴固鎮、蚌埠、宿州、蒙城等皖北平原多個城鎮實地采訪,以百姓視角記錄當地的鄉音、鄉情,探尋津皖兩地在語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歷史淵源,為津味文化尋根溯源。他們的采訪調查印證了我們上述初步結論,并補充提供了大量鮮活的例證。

天津在歷史上是南北漕運的中心,是中國北方貿易轉運集結地。明清兩代,蘇皖和晉冀魯豫地區的大量移民,或屯墾,或漕運,或逃荒,或經商,陸續遷至天津;隨后鹽業、金融、實業、商業,乃至政界、軍界、文化等人物在天津安家落戶。因此,河北、山東和東北的方言,尤其是北京話對天津方言的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種種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開放、文化教育發展、人口流動和廣播影視的傳送,天津話中的一些古老詞匯逐漸消失,天津話的語音、聲調已明顯地向普通話靠攏,而那些方言俚語中準確、生動、形象的部分則會融入普通話之中。

三、天津方言的語音特點

天津市區與北京相距不過一百多公里,與說北京話的武清方言片相距只有十多公里,但天津話和北京話在語音上的差異,顯而易見。操天津方言的人只要一張嘴,就使人感受到一股與眾不同的津派氣息撲面而來。

天津方言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語音方面,而典型的語音特點又集中體現在聲調上。天津話與普通話都有四個聲調,但在調值上卻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陰平(一聲)聲調上,二者差別很大。普通話的陰平讀音,呈現出高平調,是四聲中的最高聲調;而天津話的陰平讀音,卻呈現出低而降的調值,音程短促,是四聲中最低的聲調。例如“天”“七”“飛”“邊”等字的讀音,普通話調值高,而天津話調值低。除此之外,天津方言的語音特點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普通話zh、ch、sh這些卷舌聲母的字,在天津話里有一部分被讀成平舌聲母的z、c、s,例如“展覽”的“展”(zhan),天津話卻讀為zan;“招考”的“招”(zhao),天津話卻讀為zao;“生產”(shengchan),天津話卻讀為sengcan;“上車”(shangche),天津話卻讀為sangce;“事由”的“事”(shi),天津話卻讀為si;“山脈”的“山”(shan),天津話卻讀為san等等。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天津話“齒音字”多。

(2)普通話帶有r聲母音節,在天津話里一般讀成零聲母,把輔音r換成了元音ī,例如“人”(ren)、“熱”(re)、“肉”(rou)、“潤”(run)等字,天津話卻分別讀成yen、ye、you、yun等。再如“用、泳、勇”等字,普通話讀為yong,而天津話卻讀為rong;“讓、嚷、壤、”等字,普通話讀為rang,而天津話卻讀為yang。

(3)天津話習慣在a o e開口呼音節前加聲母n。如把“安全”的“安”讀成nan,把“超額”的“額”讀成ne,把“熬魚”的“熬”讀成nao,把“可愛”的“愛”讀成nai,還有“歐洲”“海鷗”等等。

因受方言影響,天津一些地名有特殊的方言讀音,譬如“水閣大街”“玉皇閣”“北閣”等地名中的“閣”字,不讀ge,而讀gǎo。天津著名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讀為gǎo)?!焙髞碛之a生了表達惋惜心情的民諺:“鼓樓拆,炮臺倒,大火燒了鈴鐺閣?!睘槭裁刺旖蛟挵选扳忚K閣(ge)”讀為“鈴鐺閣(gǎo)”呢?很可能是受母方言(安徽話)影響所致。這個發音可能是“燕王掃北”時,安徽籍貫的軍人帶來的方音。京劇唱詞如“同登麒麟閣”“共上凌煙閣”等的“閣”都唱(gǎo)音。漢代麒麟閣、唐代凌煙閣,都是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繪有功臣圖像的樓閣。在古代韻文作品中,從音律上看:“凌煙閣”的“閣”讀為仄聲,如“功名未上凌煙閣,姓字先標聚義廳”;“不求圖畫凌煙閣,只為家邦致太平”。處在上句末尾的“閣”,應讀仄聲。京劇是徽班進京后形成的,天津方言島的母方言是安徽淮北方言。因此,天津方言將“鈴鐺閣”的“閣”就讀為“鈴鐺閣(gǎo)”了。

座落于天津市區內的“水閣、北閣、鈴鐺閣、玉皇閣”等的“閣”讀(gǎo)音;而位于市區之外的“閣”,如位于西青區楊柳青的文昌閣、位于寧河縣的天尊閣、位于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等,其“閣”字卻一律讀為“ge”音,與普通話讀音一樣。這是因為楊柳青、寧河、薊縣都在天津方言島范圍之外,當地居民所操方言與天津方言也不是一碼事。

那么,作為地名讀音,究竟應讀鈴鐺閣(ge)還是讀鈴鐺閣(gǎo)呢?這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是地名規范讀音問題:作為天津的路牌和指示牌,應當在漢字地名上方以標準的普通話注音,這一點兒也不能含糊。另一個問題就是地名的民間俗讀:作為民間的方言口語讀音,天津人讀“鈴鐺閣(gǎo)”,就與河北人讀“樂亭(làoting)”、山東人讀“樂陵(làoling)”一樣,是歷史的約定俗成,不僅正常,而且允許。

另外,天津話有還相當多的“異讀”字,例如:“做”讀成“揍”,“洗衣服”的“洗”讀成“湊(二聲)”,“棉花”讀成“苗活”,“勤儉”讀成“勤近”,“托生”讀成“掏僧”,“螃蟹”讀成“螃?!?,“鼻涕”讀成“鼻登”,“這是”讀成“介似”,“后響”讀成“后灑”,“惡心”讀成“孬心”,“比劃”讀成“比乎”等。

四、天津方言的文化特質

地域文化滲透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對方言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地域文化的典型外化,就是建筑、地名和方言。我們對某座城市的印象或記憶,一是獨特的建筑,二是別致的街名,三是迥異的方言。對于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建筑為歷史自傳,地名是文化年輪,方言乃城市名片——唯其三者,才是某一地域文化的獨特內涵與典型外現。

就拿天津的地域文化來說吧。有人說天津文化可分三類——城廂文化、租界文化和碼頭文化。其實,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天津的文化特征更側重于碼頭文化,碼頭文化與天津方言更是相輔相成的。請看天津作家林希在《九河下梢說碼頭》一文中的描寫:

天津人講“精氣神兒”,天津人罵人是“死蔫蛆”,全都是碼頭遺風。天津人連吃飯都帶著碼頭氣派,天津人吃煎餅果子,吃大餅卷牛肉,把這種吃法叫“吹喇叭”,就是不能因為吃飯誤了潮起潮落的時間?!纫嗷ミm應,又恪守自己的生活方式,“混個熱鬧”,把錢掙到手是“真格的”。天津人講最后目的,不注重過程,只要“大面兒”上過得去,沒有那么多規矩板眼。光在一個碼頭上混,天津人說是“棲鍋底”算不得是本事,要有本事跑碼頭,在各個碼頭間跑來跑去,這,就是《日出》里胡四說的那個名詞“吃得開”?!袄吓=睢辈恍?,“老執鬼”不行,先要有“人緣兒”,然后才會有“飯緣兒”。必須八面玲瓏,天津人說要會“來事兒”,如此,才能在天津這個大碼頭上“橫趟”。

正如林希先生精辟的剖析,像上文中的“精氣神兒”、“死蔫蛆”、“吹喇叭”、“混個熱鬧”、“真格的”、“大面兒”、“吃得開”、“老牛筋”、“老執鬼”、“人緣兒”、“飯緣兒”、“來事兒”、“橫趟”等富于天津地域色彩的方言詞語,都是碼頭文化的產物。研究某一城市的方言,不能忽視對其地域文化的宏觀研究和總體把握。割裂了地域文化的滋養、孤立而刻板地研究方言,其后果只能獲取一些枯萎褪色的植物標本。不僅遏止了民俗語言蓬勃向上的生機;而且對方言或民俗語言的性質、生成、源流、傳承和變異的機制和規律,難以作出科學的解釋。

天津方言是天津地域文化的載體,其特點除語音之外,更多體現在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語匯上。天津方言的文化特質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俚俗,第二簡潔,第三幽默,第四生動。

(一)俚俗

例如天津人掛在嘴邊兒的“嘛”,就是“什么”的意思?!案陕锶??”“做嘛?”“嘛玩意兒?”“這是嘛(讀為介似嘛)?”天津人幾乎句句不離。外地人把“嘛”寫作“嗎”,其實是兩碼事?!俺月??”和“吃嗎?”語義所指,相差很遠?!俺月??”就是吃什么?“吃嗎?”表示還吃不吃?二者表意,南轅北轍?!斑纭?,《現代漢語詞典》注音gén,天津人讀作gér?!氨秲哼鐑骸?。

天津話說某人是“山藥豆子”,屬于嘲弄或謾罵,指性情乖僻、不講情理的人。例如:“別搭理他,真是個山藥豆子!”天津人說話干脆利索,為求簡潔,有時只說前半截“山藥”,或只說后半截“豆子”,表意效果一樣。例如:“今兒個我要是贏不了他,我是山藥!”“別人牽驢你拔橛,這不是豆子嘛!”“這倆兒是天生的一對兒,一個山藥,一個豆子!”天津話“犯豆子”,指某人逆情背理的怪異勁頭發作。譬如:“別人都躲得遠遠的,你倒往跟前湊,這不是犯豆子嘛?!”“那幾個壞小子起哄架秧子,你就犯豆子,愣充大尾巴鷹?!?/p>

為什么“山藥豆子”屬于謾罵語呢?漢語詈語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就是球狀物品如“球”“蛋”“包”“瓜”之類都可用于罵人。例如“混球兒”“壞蛋”“膿包”“傻瓜”等?!吧剿幎棺印薄吧系白印薄扒炎印敝惗际乔蛐蔚?,自然屬于詈語之列。

抗戰時期,日本侵華軍駐津部隊番號一八二〇部隊。當時,天津人編俏皮話“一〇八一部隊——人頭太次郎”?!耙哗柊艘徊筷牎敝械摹耙哗柊艘弧笔恰岸埂弊值墓P畫拆寫。天津人把人頭太次(人品低劣)者,戲稱為“山藥豆子”,簡稱“山藥”或“豆子”。日本人名多用“太郎”“次郎”等字樣。所謂“人頭太次郎”,就是借日本人名形式諷刺那些人品低劣的人。這條天津歇后語在抗戰時期流行,從中亦可窺見當時天津人拿日本占領軍找樂兒的心態。

(二)簡潔

天津人說話,唯求簡潔明快,一字千金,例如:“跟我走!”“哪兒去?”“南市?!薄案陕??”“坐坐??!”天津話把“崴泥”簡化成“崴”,“砸鍋”簡化成“砸”,“栽面”簡化成“栽”,“翻臉”簡化成“翻兒”,“斥責”簡化成“斥兒”,“決裂”說成“掰”,“糾正”說成“扳”,“挖苦”說成“改”,“耍笑”說成“涮”,“油滑”說成“貧”,“吝嗇”說成“摳兒”,“女子言行出圈兒”說成“扯”等等。

吃食的叫法,和北京大不相同:北京的油條,到了天津叫“馃子”;北京的豆漿,到了天津叫“漿子”;北京的豆角,到了天津叫“彎子”;北京的番茄,到了天津叫“柿子”;北京的鯉魚,到了天津叫“拐子”;北京的草魚,到了天津叫“厚子”;北京的油條“冰糖葫蘆”,到了天津叫“糖堆兒”,甚至簡化為“堆兒”;天津小販把“柿子”吆喝成“糖罐兒”,再簡化成“罐兒”。天津人說“咱喝點兒”、“你來段兒”,賓語省略了,但絕不會造成模糊和誤解。

天津人說話,簡潔明快,干脆利索,不拖泥帶水,不吭哧憋嘟,不冗長拖沓。用俏皮話說,那是:胡蘿卜就酒——嘎嘣脆!對事件的描述,對人物的褒貶,對事物的評價,凡是能用一句話的,絕不用兩句話;凡是能用一個字的,絕不用兩個字。(也算兩個“凡是”吧?。?/p>

例如天津人對事件的描述——“起頭,兩人逗,后來惱了,廣起來了,后來就搋起來了,腦袋開了,最后被派所猴起來了?!庇昧鶄€單音節動詞:“逗、惱、廣、搋、開、猴”。

再如對人物的褒貶——“這小子當官后,狗熊穿大褂——人啦!瘸子腳面——繃著;熱面湯——端著;要飯打狗棍——拿著?!庇盟膫€單音詞:“人、繃、端、拿”。

天津話“吃字兒”也特征明顯。天津人嗓門兒頇,舌頭沉,說話快,一些詞里的字兒就被“吃”沒了。例如“派出所”成了“派-所”;“百貨公司”成了“百-公司”;“勸業場”成了“勸-場”;“黃家花園”成了“黃-花園”;“豆腐”成了“豆-f”;咸菜“疙瘩頭”成了“疙-頭”;“豆腐腦”成了“豆腦兒”;“爆三樣兒”成了“爆三”等等。再如:“吃誰向著誰”變成“吃誰向-誰”;“登鼻子上臉”變成“登鼻-上臉”;“雞蛋里挑骨頭”變成“雞蛋-挑骨頭”等。到了天津人嘴里,“您老”變成“泥了”,“別這樣”變成“別介”。

(三)幽默

天津人樂觀幽默,不愛看一腦門子官司,總耷拉著的長臉;不愛讀空話連篇,毫無創意的長文;不愛聽照本宣科又臭又長的報告。天津人愛看笑臉,愛讀短文,愛聽段子,愛說笑話,愛逗悶子。如:“吹鼓手抱公雞——嘀嘀咕咕”;“白蘿卜扎眼兒——窮嘔(藕)”;“繞城轉——白牌”;“海光寺當家的——衡(橫)寬”;“日本船——滿完(丸)”;“十二時辰占三樣——身子虛(申子戌)”等。關于這一點,下文重點闡述。

(四)生動

天津人喜歡編造新俗語,例如俗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到了天津,就說成“你走你的中山路,我鉆我的耳朵眼兒”。中山路建于1903年,寬30多米,在當時是全市最寬的馬路。耳朵眼兒胡同最窄處不到2米,是全市窄的小胡同。

俏皮話“南門外警察——代管八里臺的事兒”。當年,出了南門外,海光寺一帶就是連綿的稻田了,直到六里臺、八里臺,都是郊外開洼荒原。所以南門外的警察公署轄區一直延伸的八里臺一帶。天津人埋怨某機構或某人管事過寬過濫,就說“你是南門外的警察——還代管八里臺的事兒!”

天津人逛大街迷了路,找不著北了,就說:“我是出南門奔西沽——轉向了!”西沽在老城廂的北部,出了北門還得向北邊走四五里路。你出了南門奔西沽,可不是南轅北轍,轉了向嗎?

罵人的話“德行”,天津人也用俏皮話拐彎兒說:“宮北大街的帽鋪——德興(性)”。因為天津娘娘宮的宮北大街原有一個專賣帽子的商店——德興帽鋪。

天津話把差不多,差不離兒,說成“大概其”。俏皮話“近視眼念天益齋——大蓋(概)齊(其)”,就諷刺那種粗枝大葉的人。店名“天益齋”和“大蓋齊”是形似字。

天后宮舊時專賣兒童玩具的小攤兒很多,人們教他“耍貨攤”。所謂“耍貨”是指供小孩玩耍的各種小玩意兒。俗語“娘娘宮的小玩意兒——耍貨兒”,卻是批評工作不扎實,辦事耍乎的年輕人。例如“這小子是‘娘娘宮的小玩意兒——耍貨兒’,關鍵時準給你掉鏈子!”

五、天津方言的幽默情懷

天津人懂幽默,愛幽默,說話幽默,這形成天津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幽默是睿智的標志,是熱愛生活的體現。幽默是智者的通行證,憑借它可以出奇制勝,一笑泯恩仇,四兩撥千斤。幽默又是弱者的快活林,依賴它可使自己撫慰心靈的創傷,保持愜意樂觀的心境。幽默也是人際關系的黏合劑,消除陌生與冷漠,使人們在會意的笑聲中,達到心靈的溝通與擁抱。天津人就具備這種幽默的資質。

天津人能說而幽默,其成因是:(一)商埠社會溝通的客觀要求;(二)移民城市創業的主觀需求;(三)多元文化提供鮮活題材;(四)戲曲相聲的熏陶造就。

天津人愛說話,是地理位置之使然。九河下梢,交通樞紐;漕運碼頭,河海相通;移民城市,五方雜處。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塊,無論經商貿易,還是裝船卸貨,第一要務,就是用語言溝通?!@是天津人能說會道的動因。

另外,天津是商埠碼頭,九國租界,多元文化。當年,租界里住著末代皇帝、總統總理、部長督軍、豪族貴戚、鹽商巨賈、外國政要和高官寓公。南北文化交匯,東西文化相生,上層雅文化與下層俗文化在這里融合。于是,天津人經多識廣,眼界開闊?!@為天津人提供了能說會道的廣闊的素材。

再次,受北方曲藝影響,天津人言辭犀利,一語中的;語言得體,擅長交游;幽默詼諧,富于創意。在調侃中表情達意,議論抒情。常能化干戈為玉帛,妙在以四兩撥半斤!——這為天津人鍛煉了非凡的口才和表達方式。下面,我們剖析幾個典型的天津方言詞語:

頂戧“戧”是動詞,就是支撐的意思。例如院墻年久失修,有點兒傾斜欲墜,就用兩根木頭來“戧”住它?!绊攽辍?,就是頂用,有能力擔負工作,可以獨當一面的意思。天津俏皮話:“趙老二扛房檁——頂這兒了?!笔钦f某人或某事到此打住,不會長進,亦無發展,沒啥前途了。但這條歇后語還隱含著鮮為人知的一個笑話:

傳說趙老二因生活無著,到處學摸,趁人不注意,偷了一根房檁,扛起來就跑。跑了不遠,就聽到后邊有人追來并高呼:“逮小偷??!有人偷房檁了!”趙老二抬眼一瞧,前面恰好有一面墻離了歪斜地要倒。他靈機一動,立即將房檁頂在危墻上。然后,一邊兒擦汗,一邊兒笑嘻嘻地迎接追來的人群。甭矯情,也甭掰呲,眼前事實就是鐵證——趙老二扛起房檁就跑,這絕對不是偷,而是見義勇為,搶險救急?!@就是“趙老二扛房檁——頂這兒了?!?/p>

梁家嘴又叫梁嘴子,歷史悠久,是天津市區較早形成的聚落之一,當年也曾是繁華的小商業區。老天津衛俗語“梁嘴子過河——趙場(照常)辦事”,就道出了當年趙家場(也稱趙場)和梁家嘴隔著南運河遙遙相望的地理方位。老天津人到趙家場去辦事,必須從梁家嘴過河。這個俗語的真意是“照常辦事”的意思。潛臺詞是甭聽他瞎咋呼,咱該怎么辦就怎么辦!

在天津店鋪俗語里,流傳最廣的俏皮話,就是“大德祥改祥記——缺了大德了”。天津人眼里不揉沙子,心里有桿道德之秤,隨時運用幽默的言語武器,對那些不夠分量的人,進行公允的道德評判和綿里藏針式的抨擊。天津店鋪俗語,平實而詼諧,體現出商業都市的特點和天津人的幽默性情。

天津人湊到一塊,就樂呵,就熱鬧,就倍哏!幽默生成的手段,主要就是自嘲、現掛、包袱。著名學者李世瑜老先生說:有一次教師學院開聯歡會,我請馬三立表演一段,他答應了。演的是《俏皮話》,說到“底”時來了個現掛:“大碗里扣著個王八”,“怎講?”“里是魚?!薄笆峭醢嗽趺词囚~呢?”“甲魚呀!”諧音李世瑜。1992年天津藝術研究所紀念成立十周年開座談會,我去了,馬三立也去了,他在會上又把這個俏皮話重說了一次,逗得大家哄笑不止。

俗語“衛嘴子”之說,是欽佩天津人能說,愛說,表達能力強。天津人說話的確活潑幽默,善于挖掘語言潛能,說出話來,內容豐富,詞語新穎,洋溢著達觀聰睿和燕趙豪情。

當然,說“衛嘴子”,也并不都是贊揚,其中也包含某些批評。例如:口若懸河,紙上談兵,天橋把式,光說不練——如馬三立、王鳳山相聲《明天十點鐘開始》塑造的不斷立志,不斷泄氣的“你看我行嗎?”的那個人物形象。天津人對自身,并不盲目矜持自夸,也敢于無情地解剖自身的缺陷和弊病,并給予辛辣嘲諷?!@種清醒的不護短的求實精神,難能可貴!

六、天津城市性格在方言中的反映

如果說北京是皇城文化,精英文化,屬于京派;上海是商業文化,屬于海派;而天津則是市民文化、通俗文化,屬于津派。曲藝是植根于下層社會、具有鮮明市民色彩的民間藝術,天津之所以成為北方曲藝的大碼頭,這與天津碼頭文化和商埠文化的影響密切關聯。相聲雖起源于北京,但作為碼頭城市的天津,卻是培育相聲成長發祥的一塊沃土。天津相聲界強手如林、能人輩出,與天津地域文化,特別是天津方言的滋潤分不開。

俗文化里必然包含著幽默情結,天津方言就有“哏”這個典型的詞兒?!斑纭本褪怯哪溨C。體現天津人待人接物的一種豁達胸懷,無論生活多么艱辛,具有一種善于化解,苦中取樂的意識,不和自己過不去,敢于拿自己找樂,善于把人生嚴肅課題游戲化、諧趣化!要化解生活的壓力,只能自己找樂兒。走路跌倒了,又是跌倒在泥濘里,天津人不往別扭上想,“老頭兒鉆被窩”,哈哈一笑,哪兒跌倒的,哪兒爬起來,趕路是正事。天津人高高興興,樂樂呵呵,不說不笑不熱鬧,說說笑笑度時光。

俗語“衛嘴子”之說,是欽佩天津人能說,愛說,表達能力強。天津人說話的確活潑幽默,善于挖掘語言潛能,說出話來,內容豐富,詞語新穎,洋溢著達觀聰睿和燕趙豪情。馮驥才先生在《亦洋亦土說天津》一文中這樣寫道:“天津人說話喜歡戲謔,有濃厚的自嘲成分,但并非黑色幽默,天津人的自嘲是語言的笑料和生活的調料。它使生活更加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文化?!币簿褪?,看來是淺近的笑話,其實不僅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還能化解生活中的種種難事尷尬事。

下面,我們分析幾個典型的天津方言詞語:

1.膀大力——租界文化與碼頭文化的混血兒

天津方言詞:“膀大力”,就是說實在的,說真格的,實打實的,靠得住的意思。例如:“跟您說傍大力的吧,最低價800元,再少不行了!”“這小子花拳繡腿,來膀大力的立馬就現了原形!”據著名民俗文化學家李世瑜先生考證:天津方言“膀大力的”,是英文“boundary”的音譯,意為邊緣;引申為到頭、到底、到家的意思。

幽默大師馬三立的相聲《對對子》,在夸耀本人的書法好時,說:“咱說膀大力的啊……?!迸踹绲耐貘P山立刻打斷他說:“哎呀呀,你瞧有學問的人,有這么說話的,還說膀大力的!”“什么大學畢業?大學畢業有說膀大力的嗎?”馬三立還有一段相聲,也說:“咱跟你說膀大力的……?!迸踹绲内w佩茹立刻說:“瞧這一嘴爐灰渣滓!”由此可見:在天津人普遍的意識中,“膀大力”這個詞,并非上層社會的文明語言,似乎屬于下層社會江湖行話的性質。

為此,前幾年我專門請教李世瑜老先生。李老說:“膀大力的”這個口語詞,確實源于英語“boundary”。最初在天津洋行和碼頭的中高級雇員中流行,后逐漸成為碼頭中的習用語,最后流傳到社會。其性質就是產生于天津碼頭的外來詞。

舊時人們把在從事裝卸運輸工作的人稱為“腳夫”,就是“車船店腳牙”中的那個“腳”,是被世人輕蔑的行業,屬于下九流,難登大雅。天津話稱之為“腳行”,當年的碼頭工人被稱為“扛大個兒的”,屬于沒文化,沒技術,靠肩膀扛包,賣力氣吃飯的“苦大力”。天津衛的腳行由封建惡霸把頭把持,為了搶碼頭,爭地盤,爭行奪市,常常發生群體械斗。在世人看來,這是惹不起,瞧不起,唯恐避之不及的行業。

“膀大力”這個詞兒,后逐漸流傳到天津社會生活中。天津人對其外來語的洋身份和原始詞源,茫然無知,就只能依照詞的字面義去理解解釋。在天津人的心目中,所謂“膀大力”,就指膀大腰圓,賣苦力干粗活的人,就是憑肩膀吃飯的“苦大力”。很顯然,這種解釋與英文“boundary”已毫無關系。用語言學術語來說,這屬于“流俗詞源”。

在碼頭上扛包裝卸是實打實的硬活,來不得半點兒偷懶?;?。于是,天津話“膀大力”,就被引申為說實在的、說真格的、不摻假的意思。

如對“膀大力”進行親子鑒定,它是租界文化與碼頭文化的混血兒。它本為英語音譯詞,但鮮為人知;作為方言詞語,它又源于碼頭,因而天津人認為它難登大雅。從“膀大力”這個洋氣十足的外來音譯詞逐步演變為俚俗方言詞語的復雜過程,我們可以窺見近現代社會漢語詞語的演變軌跡,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與融合。

2.二姨夫——甩貨,市民文化與商埠文化的融合

天津俏皮話“二姨夫——甩貨”。所謂“甩貨”,是零售商業的術語,屬于動詞。指因換季、拆遷、產品更新換代等原因,為使商品及早脫手,商家低價拋售商品。例如:“清倉大甩貨”“夏裝兩折甩貨”等等。天津話說得更多的是“甩賣”,例如:“賠本大甩賣”。天津商販在吆喝叫賣中,干脆把“甩貨”“甩賣”簡化成一個單音節的字:“甩”。您到天津商業鬧市去逛街,商家“甩了甩了”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另外,“甩貨”也指被甩賣的“貨品”,比喻不被重視的無足輕重的人。如:“人一走,茶就涼。老職工一退休,就成了甩貨了!”

高英培在名作《不正之風》中,塑造了“萬能膠”的藝術形象。其中有一段荒誕幽默的喜劇情節:為了趕時間,萬能膠用裝殮著二姨夫遺體的火化車去接新娘子。真是“娶媳婦打幡兒——湊熱鬧”了!火化車上坐著的工會主席問:“那二姨夫呢?”萬能膠回答:“別提他,二姨夫——甩貨了!”這個包袱抖得很響,在天津家喻戶曉。于是“二姨夫——甩貨!”這個當代俏皮話就產生了。

“二姨夫——甩貨!”這條俏皮話,產生于天津的相聲作品,頗具天津民俗文化的詼諧自嘲色彩。細究其語義理據,并沒有什么蘊含的深意。而性情幽默的天津人,只是在開玩笑時偶然用之。但天津人誰也不去對號入座,耿耿于懷,自尋煩惱;更不會鑿死鉚子地去質問:“為嘛大姨夫、三姨夫和老姨夫都沒事兒,都親親熱熱地,合著就我這個二姨夫是甩貨呢?!”——為嘛?天津人懂幽默唄!

據天津媒體報道:市民某大姐途經赤峰道一家服裝店時,被門前“本店全部二姨夫”的七字標語弄得一頭霧水。經同伴提示,這位大姐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商家為了促銷而使出的招數——“二姨夫”是天津方言歇后語中“甩貨”的意思。這條黃紙紅字的大標語,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年輕的店主向顧客解釋:“多哏兒??!二姨夫不就是‘甩貨’的意思嗎?我這店里的東西全都甩貨了,趕緊挑,趕緊選吧,您了!”這家小店因這則特殊的標語而熱鬧起來,客流量持續不減,銷量大增?!@就是天津人的幽默!

3.格澀·耷拉·翻呲·折理——滿族文化的遺存

“這閨女可真格澀,整天耷拉著個臉子,一不合適就翻呲,夠折理的!”這是地道的天津衛土語。其中的“格澀”“耷拉”“折理”“翻呲”幾個詞,都是傳統的滿語詞。格澀指特別、不合群;耷拉指下垂;翻呲指生氣、翻臉?!罢劾怼倍嘀概?,不好伺候,別別扭扭,膩膩歪歪,刺兒了嘎嘰,氣人有笑人無,香東家臭西家的,讓人頭疼!

天津方言中的滿語詞有相當多的是從北京的方言中傳來;有的是直接積淀在天津的方言中的。天津方言一些常見的詞語,來源于滿語詞。例如:掰呲——分辨清楚。巴不得——就盼著。脖梗子——梗,滿語詞,脖子。湊(陽平)——洗(衣裳)。叨騰——挪來挪去,來回搬。德合樂——摔跤術語,用勾腿絆倒的跟頭。嘟?!逯鴤€面孔。個扭兒——奇特,個別。個個——乳房。胳肢——用手撓別人癢癢。刳嚓——把里面粘附的東西用利器刮下來。哈喇——食物變味。劃拉——好歹掃幾下??ò鸵d——襠部。拉里拉塌——衣衫不整。羅嗦——說話絮叨,反反復復。勒特——拉塌。麻利——爽快、利落。薩其馬——一種蜜供甜點。挺——很,十分,非常。央各——求告,請托。咋?!搹埪晞輫樆H?。撞客兒——中邪,癔病之一。

天津方言是我國語言文化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頑強生命力和競爭力。天津話生動形象、含蓄質樸、感情深厚、貼近生活,成為天津人民生產和生活中的有力工具。在構筑天津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中成為不可缺少的因素。天津方言正以較高的文化品位,伴隨著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崛起而不斷進步和升華。

H172.1

A

1008—7974(2012)05—0004—07

2012—03—20

譚汝為(1945-),廣東新會人,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

章永林)

猜你喜歡
天津人方言天津
方嚴的方言
如果天津有“畫”說
方言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天津卷
《天津之眼》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ransitivity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Pride and Prejudice
天津
Human Translator an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