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探微

2012-08-15 00:49張廣舟檀江林
關鍵詞:恩格斯馬克思馬克思主義

張廣舟,檀江林

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探微

張廣舟,檀江林

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論述,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貫的基本觀點。批駁了對兩種生產理論的錯誤認識,闡述了兩種生產理論的現實意義。

歷史唯物主義;物質資料生產;人類自身生產;計劃生育;以人為本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將唯心主義從最后的避難所驅逐出境。今天我們在學習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時,由于理解的偏差而常常出現爭論,對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的爭論便是其中之一。

一、兩種生產理論的含義

在《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著眼于現實人的活動,指出了人在生產中的作用與本質,認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1]96。通過人與動物的比較,馬克思圍繞人的需要論述了人的社會規定性。動物的活動更多源于本能,無法將同類有序組織起來,無法做到為共同利益和目標來犧牲自我;人類則不然,具有很強的類的特性,人類的各種才能和活動方式能夠交互利用,因此人類能夠有序地生產、交換、消費[1]147。人的生產具有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兩個方面,而且這兩個方面交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正式提出是在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歷史巨著《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這樣寫道:人類存在的第一個基本前提是,人類為了能夠發展歷史,必須能夠生存和生活。而要生存和生活,衣食住行以及其它東西是基本條件。因此,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應該而且必然是生產滿足這些生存資料、生活資料,也就是生產物質生活。緊接著的第二個基本事實是,人類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生產、制造、改進能夠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工具。第一個和第二個基本事實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兩個基本事實后,敏銳地看到,人在兩個基本事實中的傳承作用。人的繁衍,直接引出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三個基本事實:“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活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睂懙竭@里,馬克思、恩格斯一致認為人類歷史的三個基本事實不是三個不同階段,而是一個過程的三個方面[2]。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恩格斯完整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在人類一開始出現時就必然地存在三種生產,即生活資料生產、生產工具生產、人類自身生產(繁衍),而前兩種生產歸納一起就是物質資料再生產。

1884年,馬克思逝世一年后,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生前的手稿時,驚訝地發現馬克思在1880年至1881年間對美國進步科學家路·亨·摩爾根的 《古代社會》一書作了詳細的摘要。為了完成亡友的遺愿,恩格斯拋開自己的工作,按照馬克思關于摩爾根《古代社會》的詳細摘要,寫出了《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這篇巨著。在該書首版序言中,恩格斯鄭重地寫道: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的因素,歸根到底是社會人類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而且這種生產與再生產毫無疑問涵蓋兩種,一種是物質資料生產,一種是人類自身生產,即種的繁衍。同時,這兩種生產絕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歷史的,存在于具體的歷史時代和地區下的社會制度。一定的時代表現為一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定的地區下的社會制度歸納為具體的生產關系,而這兩者皆受到兩種生產的制約。兩種生產在制約和交互作用中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最終推動人類歷史的發展[3]。恩格斯根據馬克思的摘要,精辟地解析了兩種生產的內涵和內在聯系,以及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交互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進步所起的歷史推動作用。

從以上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中,兩種生產理論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l)直接的生活生產,即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這是社會生產的最基本形式;(2)物質資抖的再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是互為前提、相互交融的有機統一整體,二者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離開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人類無法生存和發展,離開物人類自身再生產,物質資料再生產便無實踐主體,失去價值意義;(3)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的目的在于“直接生活”,由兩種生產而引起的其他生產皆圍繞兩種生產而展開,歸根到底人的需要及需要的滿足是一切生產的量終目的。

二、對兩種生產理論的幾種錯誤認識

第一,認為兩種生產理論在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上搖擺不定,是歷史二元論。所謂歷史二元論,就是主張世界發展背后存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元,二者并行不悖,互不依賴,皆為世界的本原。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顯然不是歷史二元論。說它是歷史二元論是毫無根據的,荒謬的。在兩種生產理論中,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無論從哪一個方面看都是物質的,不是精神的。因此,兩種生產理論不是二元論,恰恰相反,兩種生產理論始終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

第二,認為兩種生產理論是歷史交替決定論。根據馬克思的兩種生產理論,理論界部分人這樣理解,在最初的原始社會中,人類自身生產起到決定作用;原始社會以后,物質資料生產起決定作用[3]。恩格斯認為兩種生產是交互作用,而不是交替起作用。如果原始社會以后,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物質資料再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不起決定作用,那么可以有這樣兩種假設:(1)人口無限增長,物質資料再生產必將無法滿足;(2)人口無限下降,物質資料再生產可能無法繼續進行。因此,單純強調兩種生產中的一個方面,是不符合現實的?;氐饺祟悮v史發展的真實基本面,兩種生產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離的,而且要保持合理的比例。關于這一點,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有深刻的教訓。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宣揚人多力量大,嚴厲批判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的人口論,在人口政策上,放開人口增長,結果是人口膨脹,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壓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使兩種生產協調發展,這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基本規律。這一點恰恰表明馬克思兩種生產理論不是歷史交替決定論。

第三,人口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概念的混淆。在馬克思理論中,“人口的因素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地理環境和人口的因素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對社會發展起制約作用,但它們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決定力量,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4]。根據這些論述,有人些就認為馬克思主義并沒有說人類自身再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因此兩種生產理論有錯,不能說兩種生產一起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實,這里出現的爭議是由于混淆了人口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的概念。人口的因素或人口生產,一般是單從人口的增長的角度來說的,指人口數量的增長;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主要指人口的繁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婚姻家庭關系,它同生產關系和人類的文明進步程度密切相關。所以,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一道決定人類的社會發展。

三、兩種生產理論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兩種生產”的闡述,實質上是繼續表達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

首先,兩種生產理論明確地解答了人類社會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是徹底的唯物論,將唯心主義從最后的避難所中驅逐出境。恩格斯不只一次地講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就是關于歷史發展中的決定性的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的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人首先要吃穿住行,即對生活資料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人類要繁衍[3]。恩格斯這個論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人們的衣、食、住等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為此所必須的生產工具的生產,以及與人們的兩性關系相聯系的人的生產,構成了人們“直接生活”的基本內容。后來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中的作用》文中進一步論述了這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告訴我們,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這讓人們清晰地認識到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以及費爾巴哈抽象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錯誤。人類的歷史既不是如黑格爾“絕對理念”安排的,也不是由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的結合物的機械創造的。

其次,兩種生產理論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多次講到兩種生產在人類歷史中是決定性的力量,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在馬克思逝世后,第二國際對馬克思主義有許多曲解,恩格斯旗幟鮮明地捍衛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在寫給約·布洛赫的信中就耐心地闡釋了兩種生產理論,指出:如果說經濟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如果這樣理解,那么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抽象的、荒誕的[3]。恩格斯在這里強調兩種生產是決定性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只能說歷史發展最終由兩種生產所決定,不能說兩種生產是唯一決定因素,還要看到其它因素,如生物學的、地理環境的、文化觀念的、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因素的影響。這種歷史合力論的思想,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在實踐中,兩種生產理論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兩種生產理論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理論依據。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全面開展計劃生育工作時,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對指導計生實踐和宣傳發揮重要作用??梢哉f沒有兩種生產理論,我們的計劃生育工作就很難開展。建國后的前20年,在理論界錯誤地批判了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的人口論,曲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兩種生產理論。在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上,只看到了人手,沒有看到人口,結果我國人口在這段時期內凈增長近兩億。這個歷史教訓是沉痛的。我國今天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就是對兩種生產理論的實踐,有了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的理論支撐,這項工作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理解、認同與支持。

第二,兩種生產理論強調兩種生產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指導??沙掷m發展戰略,簡單地說就是人口各個要素與社會、經濟、環境、資源諸系統之間以及當代人與子孫后代之間的協調發展。具體地講,它強調兩個著眼點:其一是人類的發展不以局部的利益犧牲整體利益,不應該以區域的利益犧牲全局的利益;其二是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今天的利益犧牲明天的利益,即發展應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要的滿足構成威脅。這就要求我們務必使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要保持適度的比例。為此,就必須使人口的結構、素質優化,使之與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諧共生。

第三,在兩種生產理論中,馬克思、恩格斯著眼于人和人類的發展,人是兩種生產的出發點和歸宿,這為我們今天倡導的以人為本提供了理論支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不偏離以人為本的方向。為此,對于當前的拜金主義、物質至上,必須加以批判和摒棄,落實以人為本,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和提供條件,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奠定基礎。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32-3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M].人民出版社,1972:2、71、477.

[4]黃瑞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1-132.

A81

A

1673-1999(2012)03-0025-03

張廣舟(1977-),男,安徽六安人,碩士,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安徽六安237011)思政部講師;檀江林(1965-),男,安徽望江人,博士,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2011-12-18

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程高職教師進修項目(2011SZKJSGC10-17)。

猜你喜歡
恩格斯馬克思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