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的發展研究

2012-08-15 00:49李長書
關鍵詞:靜態國際化競爭

李長書

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的發展研究

李長書

梳理了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研究的發展演變過程。認為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研究經歷了從經濟學到管理學再到文化倫理學視角的演變,實現了從企業國際化存在機制到企業國際化自我發展機制再到國際化企業和諧發展機制的變遷,研究方法也經歷了由靜態外生到靜態內生、靜態內外均衡,再到動態內生、動態內外均衡的辯證發展過程。

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研究視角;研究方法

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是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相對于其競爭對手的、能使其在競爭中勝出的任何可比因素的差異。這種差異性的可比因素一直是產業界和理論界普遍關注的一個中心問題。自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至今,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的研究經歷了由經濟學視角、管理學視角和文化倫理學視角的演變,相繼發展出了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的位勢觀、資源觀、動態能力觀以及倫理文化觀;研究方法也經歷了由靜態外生到靜態內生、靜態內外均衡,再到動態內生、動態內外均衡的辯證發展過程。

一、經濟學視角的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

早期的企業國際化活動的唯一形式是國際貿易,所以企業國際化優勢的研究是以古典的貿易優勢理論形式出現的。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學說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是古典貿易理論的典型代表,都以商品自由貿易、要素的不流動為理論前提,具有很強的局限性。

二戰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在發達國家之間迅速發展,理論界涌現出了以海默的壟斷優勢論、巴克利的內部化優勢論以及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為代表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其中鄧寧(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綜合了內部化理論、壟斷優勢理論、要素稟賦論以及區位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國際化經營由企業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這三組變量決定。模式中的三個因素各有其意義,其組合決定了國際化的類型、行業及地理分布,形成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整體優勢。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有助于在宏觀上解釋對外投資的格局和方向,但是對于具體的行業和企業其意義不是很大。

二、管理學視角的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

(一)基于公司戰略管理

公司戰略管理理論起源于1962年錢德勒提出的公司戰略和公司組織間的“匹配”思想。錢德勒1962年在《戰略與結構:工業企業史的考證》一書中,提出了“戰略適應環境、結構追隨戰略”的觀點,它對于企業國際化經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971年安德魯斯在《公司戰略的概念》一書中用SWOT框架來分析企業的戰略,提出企業發展時必須以企業對外部環境中的機遇、威脅和企業本身具有的優劣勢分析為戰略制定前提。

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在1970年代后對企業競爭優勢進行了持續研究,他的“五種競爭力架構”、“價值鏈”分別著眼于產業結構和企業活動環節的分析,提供了一種尋找競爭優勢的方法。其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鉆石架構”,強調了企業活動地點對競爭優勢的重要性。波特在《競爭論》中進一步指出,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的差異淵源于地點(位勢)、布局和協調三個方面。全球化戰略的部分競爭優勢通常始于位勢,通過全球化網絡予以延伸和補充。布局的重心在于企業的價值鏈的每項活動安排;協調則關注公司整體與地方的配合,以創造、駕馭、共享整個網絡的競爭優勢。

帕拉哈拉德(Prahalad)和多茨(Doz)提出一體化—響應模型,指出企業國際化經營時通常會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是全球一體化的壓力,即如何實現全球經營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本地化壓力。他們認為企業必須通過戰略協調來適應壓力、獲取國際化競爭優勢。

上述戰略管理理論都是從企業的產業結構和戰略定位視角研究企業的競爭優勢,所以常常被歸類為外生性競爭優勢理論。

(二)基于資源基礎

資源基礎論認為企業的戰略性資源是企業獲取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源泉。戰略性資源是能夠產生競爭優勢的特定資產和能力,具有異質性、稀缺性、不完全流動性特點,它們和企業的“隔絕機制”使企業獨家獲得和持續擁有競爭優勢。

受資源基礎論啟發,一些學者(如Kogut、Zander、Spender)提出了知識基礎論,認為知識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

對于國際化企業來說,資源基礎論或知識基礎論的意義有三個方面:一是戰略資源必須在公司內部跨國轉移,才能創造國際競爭優勢和盈利;二是在外國市場獲取有益資源后的整合與跨國轉移;其三,構建公司的“跨國隔絕機制”,保護公司的競爭優勢不被國內外的競爭對手學習與模仿。

資源基礎論的興起,表明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的研究重點從企業外部轉向企業內部,從產業環境和企業戰略定位轉移到企業內部資源和能力上來。但是資源基礎論也具有有濃重的靜態分析傾向,對資源的產生和最有效使用分析不足。

(三)基于動態能力

根據企業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Teece等人1997年首次提出了“動態能力”概念,用以描述在動態經營環境下企業持久競爭優勢問題。這里的“動態”一是指環境的變化性,二是指公司如何調整和配置各種資源、能力,使之適應競爭環境的變化。Zollo和Winter認為動態能力是通過集體學習來改變經營慣例,進而提高企業效率。

在許多學者忙于動態能力的純理論修正時,Bartlett和Ghoshal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于1992年提出了“跨國能力”概念,并將其界定為三個方面的綜合:一是組織機構之間在資源和責任方面的相互依存關系網絡;二是強有力的跨機構整合機制;三是非常明確的公司整體觀念以及非常成熟的全球管理意識。他們在后續的研究中進一步指出了企業建立跨國能力的重要性,強調企業必須同時發展全球范圍的效率和競爭力、對東道國需求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全球創新及學習能力等,才能適應全球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關于“跨國能力”的構建,他們明確提出了“跨國組織”和“一體化網絡”兩個概念,并開發了一個應用手冊,幫助企業通過組織建設和組織協調來創造成本和差異化方面的國際競爭力。

Ron Ashkenas等人認為,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內、外兩個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垂直、水平、外部以及地理四個邊界,提出用“無邊界組織”這個概念模型來研究企業如何從內外部兩個渠道以及內外部協調發展的視角來構筑和提升國際化經營的動態競爭優勢。

三、文化倫理視角的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

還有一些學者注意到了文化和倫理對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的影響,認為文化和倫理是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學者 (如Dore、Aoki、Porter)注意到:一個國家的價值體系和道德準則影響在該國從事商務活動的成本,在一國從事商務活動的成本影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建立競爭優勢的能力。日本在1980年代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就是日本社會“和”的民族文化影響的結果。

民族文化差異是國際化經營中最具挑戰性的一個要素,會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員工對立、母子公司分裂和地方響應能力的降低,最終使國際化經營走向失敗??缥幕芾硎菍Σ煌幕尘暗膯T工、子公司行為進行管理,其核心要點是研究和處理好同一工作環境下來自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最終實現不同文化間的和諧。

Getz和Frederick從人權、當地經濟政策與政治參與、技術轉移、環保、消費者保護以及雇用行為等幾方面,對國際企業倫理行為與社會責任進行了概括,認為企業國際經營時只有遵循這些行為守則,才能發揮或放大企業的各種能力。美國重要經濟項目認可委員會(CEPAA)2011年發布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即SA8000標準)對公司的社會責任行為進行了規范。但是,這個標準是在美歐相關制度和技術發展基礎之上制定的,增加了發展中國家企業建立國際競爭優勢的難度。

“軟權力”概念是上述三個方面研究的綜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Nye)提出了“軟權力”(Soft Power)的概念,用以研究國家之間競爭力和國際格局問題?!败洐嗔Α彼枷朐谄髽I國際化經營與競爭中同樣有重要的意義。企業國際化經營不僅需要廠房設備、流水線、勞動力、資金等硬權力資源,還需要建立全球性文化、價值觀以及對內與對外政策等軟權力資源。

四、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的發展態勢

(一)三個方向,兩次變遷

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的發展過程是從三個方向展開的,即經濟學、管理學和文化倫理學。三個方向,實現了從企業國際化存在機制到企業國際化自我發展機制、國際化企業和諧發展機制的變遷。

經濟學方向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從完全競爭假設下的古典國際貿易理論開始,一直到不完全競爭假設下的傳統企業國際化理論。由于這個方向的理論主要研究企業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的原因及區位選擇,它們的主要作用停留在說明企業國際化的存在機制問題。

管理學方面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從產業環境與企業戰略定位的關系,或者企業各種資源與能力的構建兩方面去說明國際化企業如何發展自我的問題。這種研究視角的轉換實現了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從簡單的存在機制向企業國際化發展機制的轉變。

基于文化倫理學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則一改國際化企業自我存在和自我發展的狹隘取向,將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緊密聯系起來,尋求的是國際化企業如何跨越文化倫理的差異來構筑合作與共生的環境。這種轉變實現了向和諧發展機制的突破,是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發展的重大成果,順應了人類社會對和諧共生理念的現實追求。

(二)內生與外生、靜態與動態的辯證演化

各種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出現和成熟的歷史節點雖不明顯,但是仍可以大致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對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的來源認識各不相同,研究方法也有差異。(1)傳統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由比較優勢理論、壟斷優勢到區位優勢理論,再到折中范式理論,實現的是由 “靜態外部優勢觀”到“靜態內部優勢觀”,再到“靜態內外均衡”戰略觀的轉變。(2)戰略管理視角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從產業結構的分析入手,研究的是一種“靜態外生競爭優勢理論。(3)資源基礎論基礎上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強調對企業自身資源或能力的評價,是一種“靜態內生競爭優勢理論”。(4)動態能力觀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強調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應深入到企業內部的過程、資源狀況和路徑中去尋找,這是“動態內生競爭優勢理論”。(5)文化倫理視角的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企業應該努力通過內外部的和諧發展來實現競爭優勢的獲得,這是一種“動態內外均衡”戰略觀。

由靜態外生-靜態內生到靜態內外均衡,再到動態內生,最后發展到動態內外均衡,從中可以看出,企業國際化競爭優勢理論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并在更高層次上理性升華后得以回歸。

[1]Dunning J 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Allen&Unwin,1981.

[2]Chandler A Jr.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1962.

[3]Andrews Kenneth.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M].Homewood,II:Richard D.Irwin,Inc,1987/1971.

[4]Porter M E.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 1979.

[5]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SuperiorPerformance[M].NewYork:TheFreePress,1985.

[6]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7]Porter M E.On Competi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8]Prahalad C K,Doz Yves L.The multinational mission:balancing global integration with local responsivenes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7.

[9]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10]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83-397.

[11]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3.24:625-645.

[12]Spender J C.Organizational knowledge,learning and memory:three concepts in search of a theory[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1996,9(1):63-78.

[13]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4]Zollo M,Winter S 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15]Bartlett C A,Ghoshal S.Transnational management:text,cases and readings in cross-border management[M].New York: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1992.

[16]Bartlett C A,Ghoshal S.Transnational management[M].Chicago:Richard D.Irwin,Inc,1995.

[17]李長書,馮德連.試析中國中小企業跨國能力的培養[J].經濟與管理,2006(10).

[18]Bartlett C A,Ghoshal S.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9]阿什克納斯,等.無邊界組織[M].姜文波,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0]Ronald Dore.Taking Japan seriously:a Confucian perspective on Leading economic issues[M].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1]Aoki Masahiko.Information,incentives and bargaining in the Japanese econom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2]Adler N J.A typology of management studies involving cul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3,14:24-47.

[23]Getz Kathleen A.International codes of conduct:an analysis of ethical reasoning[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0,9(7):567-577.

[24]Frederick W C.The moral authorit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e cod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1(10):165-177.

[25]李長書.跨國經營中的軟權力源泉與局限[J].生產力研究,2008(23).

F270

A

1673-1999(2012)03-0072-03

李長書(1970-),男,安徽蚌埠人,碩士,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233030)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

2011-11-14

猜你喜歡
靜態國際化競爭
聚焦港口國際化
最新進展!中老鐵路開始靜態驗收
靜態隨機存儲器在軌自檢算法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感謝競爭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人民幣國際化回顧與新常態初期展望
競爭
農資店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