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文化對教堂建筑的影響

2012-08-15 00:49
關鍵詞:哥特式中世紀基督教

李 文

基督教文化對教堂建筑的影響

李 文

回顧了西歐教堂建筑的發展歷程。分析認為基督教的垂直宇宙觀以及基督教文化中對太陽的崇拜和對光的追求、對永恒的追求等思想,對教堂建筑形式的變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世紀;基督教;教堂;建筑形式;建筑藝術

在古代歐洲建筑史上,教堂建筑讓人印象特別深刻。隨著圣事——彌撒逐漸分離出來,成為一項獨立的活動,去教堂做禮拜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浇绦磐綄ι系鄣尿\,對天堂的向往,促使人們在人間營造神的殿堂,從而推動了教堂建筑藝術的發展。

一、基督教教堂的發展歷程

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堂建筑形式也不斷發展變化。在中世紀,西歐教堂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地下墓窟和宅邸教堂

基督教成立初期,羅馬皇帝對基督徒進行宗教迫害,大批基督徒因此喪生。為逃避殺戮,教徒們的集會都是在墓窟中秘密舉行的。最初,大多數墓窟建于地面之上,也有一些地下墓窟,這些墓窟被稱為卡塔康寶(Catacombs)??ㄋ祵毜膬炔?,有可以容納多人的墓室,墓室內部布滿了與基督教內容相關的彩繪,這種在墻上彩繪的傳統一直延續到5世紀[2]。人們將地下墓窟連接起來,使其變成相通的走廊,一座永恒的地下城池。早期基督徒也常常聚集在私人宅邸中做禮拜。隨著宗教迫害的消除,禮拜活動的規模逐步擴大,不適宜再在普通私人住宅中進行,住宅建筑被加以改造,宅邸教堂便被發展起來。

(二)巴西里卡式教堂

基督教被擁立為國教后,教會隨之由地下轉移至地上,人們集會的地方不再是地下墓窟,開始有了專門的教堂。最初的祈禱所,是對原來異教神廟或寬敞的建筑物加以改建和利用,由長方形會堂改建而成的,在古代被稱為巴西里卡式[3]。這種形式曾被認為是最完美的教堂建筑形式,在歐洲流行了數百年。長方形教堂的造型特點在于其主體建筑為長方形大廳,大廳被兩排柱子分隔為中殿與側廊,將入口設在西面。這樣的布置,不僅能使圣壇的方位自然布置在東面,而且使進入教堂的會眾,在禮拜時能夠直接面對教堂東端半圓形后堂的窗戶上透入的陽光。

(三)羅馬式教堂

5世紀以后教堂建筑出現了新的形式,即中心穹窿形式。它仿造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建筑風格,參照早期“巴西里卡”教堂形式,體現出一種宏偉的觀念和高超的技藝,風格多以抽象含混為主。教堂通常建成拉丁十字架形式,一座有縱深感的長方形中殿,中廳寬度一般小于10m,高度小于20m,兩間短耳堂及一間半圓形的后殿。羅馬式教堂主要是在窗、門和拱廊上廣泛采用羅馬式半圓形拱頂,以一種桶狀拱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支撐。

(四)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是12-15世紀時繼羅馬式建筑后出現的一種獨特的建筑體系。它由羅馬式建筑形式演變而來,但在形式和內容上比羅馬式更豐富復雜。該建筑形式最先出現于法國北部,是對巴黎附近的圣丹尼斯的加洛林王室大修道院的重建,最初的工程只是為增建一個西立面,用一個前廊將新的立面與原有建筑中殿連為一體。這一看似偶然的工程,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世紀基督教建筑的風格。哥特式教堂仍采用砌體結構,拋棄了羅馬式教堂的半圓形穹,代之以線條輕快的尖形拱門,廣泛地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劵,輕盈通透的飛扶壁,修長纖細的壁柱,造型挺拔的尖塔和彩色玻璃花格窗。教堂內部形式是拉丁十字(縱長十字),呈東西走向,祭壇在最東端指向耶路撒冷。建筑中廳一般寬,但很高、很長,使得教堂內部導向祭壇的動勢很強。教堂內部裸露著近似框架式的結構,將中廳和走廊分開,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教堂壁上、柱身均飾有形象生動的浮雕。

二、基督教文化對教堂建筑形式的影響

中世紀西歐教堂建筑是基督教文化影響的結果。教堂建筑的任何一個部分都隱含了宗教精神,昭示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哥特式教堂的出現,使基督教的深層文化內涵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宗教與建筑的融合更加完美與和諧。教堂建筑在中世紀經歷了完美的蛻變。

(一)對太陽的崇拜和對光的追求

最初,基督教接受了古代民族太陽崇拜的習俗,將教堂布局改為坐東朝西,祭壇設在建筑物的東端。中廳末端為半圓形圣所,圣所的前沿布置祭壇,圣所上部多為拱形圓頂。教堂的大門開口朝西,使信徒們禮拜時能朝向東方——耶穌圣墓的所在,同時也是圣殿耶路撒冷的所在。以后教堂大門朝西成為慣例,即使開口不朝向西方的教堂,也把正面叫做西面。

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中,對上帝之光或True light的追求,成為建筑和藝術的主題之一[2]。在基督教的新約圣經中,基督耶穌被直接喻為照亮人世的光。隨著教堂建筑的發展,教堂在形式上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最初的教堂內部陰暗狹小,缺少光線,地下布滿墳墓,厚實的石墻,狹小的窗戶,半圓形拱門,低矮的圓屋頂,上部以圓弧形拱環裝飾,室內形成交叉的拱頂結構,以及層疊相重的連拱柱廊,給人一種肅穆、壓迫和神秘的宗教氣氛。教堂西立面的增加使得教堂內部的空間增大,高度也逐漸增加。哥特式教堂利用立柱和扶壁將教堂的重量轉移到外部的地基上,教堂內部裸露著近似框架式的結構,窗子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面積,而支柱又全由垂直線組成,幾乎沒有墻面,雕刻、壁畫之類無立足之地。對光的追求是哥特式建筑的初衷,窗戶的尺寸大大增加了,從而允許空前規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窗畫[4]。由于彩色玻璃能夠依靠光線的穿透而清晰,光線通過圖案各異、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透入,照亮教堂的上部以及整個唱詩班的席位。這一結構設計,使教堂內部不再空空蕩蕩,而是浴滿了光線。神學家認為明亮的教堂應該像天堂一樣,從天上射進的陽光,像“神啟”進入信徒的心靈。通過圓花窗上的七彩玻璃射入的光線,產生了特別動人的色彩效果,好像圣靈穿過圣母的身體照亮教堂,形成一種飄忽的氛圍,使人們忘卻現實的痛苦,喚起人們心靈的回應。

(二)基督教的垂直宇宙觀的影響

早期的基督教思想中就包含了基督高高在上的觀念。上帝與人類立下彩虹之約,雅各夢中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去下來,耶和華站在梯子上(《舊約·創世紀》)?;浇桃蕴焯莸男问綄⑦@種垂直系列具體化。垂直的宇宙觀促使教堂從低矮向高聳發展。哥特式教堂在體量和高度上創造了新紀錄。教堂的寬與高的比例在1∶3左右,造成一種驚人的效果[5]。教堂建筑室內凈空的高度最初一般都不足20m,而許多大型哥特式教堂其內部凈空的高度一般都超過30m,有些甚至接近或超過了45m。如夏特爾大教堂凈空為37m,亞眠大教堂中廳凈空高43m,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中廳高45m。這種向上涌的趨勢也表現在教堂建筑的標志性部分即鐘塔的高度上,如夏特爾主教堂高107m,斯特拉斯堡主教堂高142m,烏爾姆主教堂鐘塔高度甚至達到161m。哥特式教堂的直升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輕巧雕刻的裝飾,給人造成一種“非人間”的境界,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體現了基督教垂直的宇宙觀觀念。

基督教把宇宙分為天、地和地下三界,這三界的空間模式是相關聯的。在此基礎上又分為多重的天界和多重的下界,基本形式是地獄與天堂的對立。下界地獄為死者和冥世鬼怪麋集之所;上界天堂為神祗所居,漸漸成為特選子民亡后所赴之域;介于上下兩界之間的地方則是人類居住的大地。隨著教堂的發展,基督教這種垂直性的信仰系統更為強化,哥特式教堂高聳的尖塔,騰空飛跨的飛扶壁、山花與側檐墻上無數向上聳起的塑像與小尖塔,好似被某種向上的力所拉拽而成的尖拱劵與尖拱劵側壁窗框,以及著意拉拽成豎長條狀的附在建筑外壁上的人物雕像,使信徒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力,對上帝充滿敬畏。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風格突出體現出這種強烈的向上騰飛的力。這種教堂建筑形式,將基督教的垂直宇宙觀和現世生活進行了最完美的結合,從而使得中世紀的人們能夠更接近現世的上帝之城。

(三)追求永恒的思想對教堂建筑的影響

神學家奧古斯丁認為世界有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地上之城是暫時的、不完善的、罪惡的、會毀滅的;上帝之城則是永恒的、完善的、美好的。人們接受末日審判之后,生前虔誠的人將會被允許進入上帝之城,其余將進入地獄。天堂是永恒的,每個人在死后都可以得到永生?;浇虖娬{的是信仰,虔誠信仰基督耶穌,則可得到靈魂的拯救?!妒ソ洝沸麚P耶穌受難死后三天復活進入天國,在靈魂上獲得了永生?;谶@樣的理念,作為基督教藝術代表的教堂成為了信徒心中永恒和神圣的殿堂。古代埃及人在建筑材質的選擇上,公共建筑多以石頭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中世紀的教堂建筑也不例外。石頭本身的特性也使其成為建筑材料的首選,與木制建筑易受火損壞而不易保存的特點相比,石頭堅不可摧,不受火、風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象征著永恒。在冷兵器時代的歐洲,以石頭為主要材料修建的城堡、教堂是人們的依靠場所,即使經歷幾個世紀后依然可以屹立不倒。石制教堂的修建,讓人們感受到上帝的永恒生命,上帝之城在天國不僅能永恒存在,在地上也能夠永恒存在。

中世紀西方人對建筑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教堂建筑就是一部象征基督教永恒思想的石頭的史書。教堂不僅是人們靈魂的寄托,使人們接近上帝的場所,教堂更是神的殿堂——神在地上的居所,神圣而不可侵犯,是永恒的、圣潔的殿堂。在西方人眼中,教堂不再僅僅是一個建筑,更是一件永恒的藝術品。他們不惜把幾十年或者一個世紀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花在教堂建筑的修建上。中世紀的教堂從奠基到竣工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如巴黎圣母院的修建耗時87年(1163-1250),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耗時 120年(1506-1626),瑞典烏普薩拉大教堂為175年(1260-1435),科隆大教堂從1248年奠基到1880年最終落成,前后經歷了6個世紀[6]。由此可見,中世紀的教堂建筑修建的漫長。沒有一座教堂是簡簡單單的數十年就完工的,大部分教堂都凝聚了幾代個甚至幾十代人的心血,是人們追求永恒和至善至美的體現。教堂不僅是人們的祈禱場所,它變得更為神圣,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建筑含義。

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教堂建筑并不是建筑師個人或主觀思維的產物,而是由一系列符號性的文化象征所限定的東西。真正創造這些建筑的也不是建筑師個人的才華,而是積年彌久的文化本身,是基督教思想中種種象征性的追求驅動。正是因為這種基督教文化和意識形態已經深深浸透人們的日常生活,才會創造出這些讓后人驚嘆的建筑藝術作品。

[1]埃文斯.中世紀的信仰[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3

[2]王貴祥.東西方的建筑空間[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94、119.

[3]黃俊.神的殿堂:淺談基督教教堂的建筑藝術[J].南方建筑,2003(1).

[4]喬治·扎內奇.西方中世紀藝術史[M].陳平,譯.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323.

[5]余太星,蔣天堂,董克寧.石頭與玻璃的平衡:試論哥特式教堂的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昆明大學學報,2005(2).

[6]劉金祥.哥特式教堂之美[J].書屋,2004(12).

B979

A

1673-1999(2012)03-0150-03

李文(1987-),重慶師范大學(重慶401331)歷史與社會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2011-11-16

猜你喜歡
哥特式中世紀基督教
中世紀歐洲藝術
“黑暗時代”一說是謬論。這里說說中世紀的科學進步為何仍舉足輕重 精讀
征戰在中世紀的騎士
哥特式浪漫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暗指視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敗主題分析
中世紀晚期英國文學中的農民寫作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基督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工作的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