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語文課程與國學教育實踐活動

2012-08-15 00:52
當代教育與文化 2012年3期
關鍵詞:國學言語思維

靳 健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當代語文課程與國學教育實踐活動

靳 健

(西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國學的基本內容是經、史、子、集,國學的基本精神是民本意識、良知實踐,國學實踐的至境是真、善、美。國學教育的現代化就是引領 “馬克思”與 “孔夫子”共存共榮的思想文化現象,當代語文課程完全具備了這些條件。國學教育的語文課程化,就是通過培養青少年的中華信仰,發展青少年的良知情感,塑造青少年的中華人格,崇尚承載國學文化的中文尊嚴,在有國學知識內涵、有思維建構過程、有審美體驗活動、有言語產品生成的中文實踐中,把中文道路延伸向五洲四海。

語文課程;國學教育;實踐活動

國學的基本內容是經、史、子、集,國學的基本精神是民本意識、良知實踐,國學實踐的至境是真、善、美。改革開放以來,以 “孔子”為象征的國學傳統文化重新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焦點,“馬克思”與 “孔夫子”的共存共榮無疑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思想文化現象。1938年,毛澤東在 《論新階段》一文中就提出了 “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的命題?!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同時也構成了引導和制約中國學術發展的學術范式,它從實踐的需要和理論的本質特征以及敘事的方法論上規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形態的學術任務、意義和方向。[1]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教育領域應該和國學課程融為一體,即和當代語文課程融為一體,培養青少年的中華信仰,發展青少年的良知情感,塑造青少年的中華人格,崇尚承載國學文化的中文尊嚴,讓青少年在豐富的中文實踐中,把中文道路延伸向五洲四海。

一、“中華信仰”是國學教育實踐活動的靈魂

“中華信仰”是國學教育實踐活動的靈魂,如果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對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失去信仰,或者知之甚少,那我們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教育。何謂中華信仰?中華信仰的最大特點是 “人的信仰”,而不是宗教 (上帝)信仰。它主要表現在對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統文化的信仰;對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的信仰;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民生活方式的信仰。外來文化傳入中國,一定是中國化了,才能被中國人所接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終以中國化了的禪宗融入傳統文化?!胺鹣蛐灾凶?,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保ā秹洝罚┩鈬鹱兂闪酥袊?“自性覺”,變成了對人的信仰,才能被中國民眾所認可。換句話說,中華信仰的核心價值觀就是 “人自性信仰”。國學教育實踐活動應該培養青少年的傳統文化信仰。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主要表現為對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信仰?!吨芤住防镆呀浢鞔_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命題:“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保?]9孟子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保?]301孟子認為,知天不難,能夠盡心知性就可以了。他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種倫理-心理范式,一種自我實現的價值體系?!吨杏埂氛f:“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保?]20古代儒學認為,人的生命情感和進取精神應該是天道、天命的體現,人的意志行為應該與自然的發展規律融為一體;而人文教化則是實現 “天人合一”的有效途徑?!独献印罚?5章)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惫糯兰乙舱J為 “道法自然”是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與主體存在的目的性相合為一的最高境界。西方建設性后現代主義提倡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和中國古代儒道思想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國學教育實踐活動應該一如既往地培育青少年的傳統文化信仰。

國學教育實踐活動應該確立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信仰。什么是中華民族精神? 《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弊詮姴幌⒅v的是奮斗精神,厚德載物講的是兼容精神,所以有學者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兩點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現?!保?]142如果我們把培養奮斗精神與兼容精神作為國學教育實踐活動的終極目標,就可以徹底改變政治功利性、文化封閉性長期主導學校教育的現象,在教育理念、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教學評價諸方面迎來一個充滿活力的新格局。

國學教育實踐活動應該讓青少年恪守對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的信仰?!靶笔侵袊嗣駛鹘y生活方式的核心詞??鬃诱f:“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論語·學而》)孟子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驗橐匝夑P系為基礎的家庭生活是中國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所以尊老愛幼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主旋律。外國人是到教堂做禮拜,對上帝五體投地;而中國人則孝敬父母,春節回家,清明掃墓,中秋團圓,還有誕辰忌日的奠禮。如果說外國人因敬畏上帝而約束自己的社會行為,那么中國人則把社會行為當作自己的情感需求。家庭文化推廣為社會秩序的中國生活方式從人性的潛意識層面建構著國家秩序的文明系統,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引領青少年恪守中國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

二、“中華文明”是國學教育的情感基礎

“中華文明”是國學教育的情感基礎。那么代表中華文明情感基礎的主要表現方式有哪些呢?概括地說,“仁義禮智”是中華文明美麗的情感目標,“有教無類”是中華文明永遠的情感希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世界認識中華文明的情感之橋。

“仁義禮智”是中華文明美麗的情感目標。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灿兴亩擞谖艺?,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孟子認為,人人都有同情、羞恥、推讓、是非的心理傾向,這四種心理傾向一開始是處在萌芽狀態的 “善端”,它有可能發展為 “仁義禮智”的情感品質。教育的全部作用就在于引導人擴充其固有的善端,使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使汩汩泉水,匯集成滔滔江河。孟子認為,一個人的善端得到擴充,就為推行仁政奠定了思想感情基礎,就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否則,連侍奉父母都不能做到。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仁義禮智是與生俱來的善端,教育的價值就在于保護它、發展它,使其成長為戰勝邪惡的情感力量。

“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是中華文明永遠的情感希望?!坝薪虩o類”是孔子為古代教育確立的一條辦學準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求學者不分窮富地域,一視同仁;二是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人的無知和生活方式,使其進入文明的行列?!墩撜Z》說: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保ā墩撜Z·述而》)這段話的意思是:互鄉有一個難于交流的愚童要求上學,孔子接見了他,學生們感到不解??鬃诱f,要給人進步的機會,人家既然意識到無知而要求進步,我們就不能計較他的過去了。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與有教無類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今天,教育公平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前沿教育理念,“有教無類”將永遠成為中華文明輝煌的希望。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是世界認識中華文明的情感之橋。中國古代社會本來是相當開放的,大度地吸收著外來的思想,諸如佛教的傳入和中國化;又如海上和內陸的絲綢之路,與世界各民族進行著各種文化交流?!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成了中國好客與開放的象征,也成了古代中國走向發達昌盛的橋梁??墒?,近一個多世紀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遠遠的落后了。今天,聯合國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列為孔子感動世界的六句格言之一,再一次說明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其作為情感之橋的重要意義。

三、“中華人格”是國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國學教育實踐活動以培養具有自主、自律、自適精神的 “中華人格”為目標。自主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精神,自律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克己行為,自適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入世態度。

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献诱J為,稱得上是大丈夫的人,應該住在天下寬廣的住宅—— “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廣明的大道—— “義”上。高官厚祿不能亂我的心,家貧位卑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屈節。這種 “以仁為己任”的自主精神便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理想人格的靈魂,不但造就了一代代頂天立地的志士仁人,而且鑄寫了一頁頁燦爛輝煌的文化篇章。所以,培養具有自主精神的中華人格,應該是今天的國學教育實踐活動始終不渝的追求。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釉唬骸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ā墩撜Z·顏淵》)孔子認為,克制自己,使言語行為都合乎正常的社會秩序,就是仁。實行仁德完全靠自己,不能靠別人??思旱木唧w表現是不合乎正常社會秩序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干。子貢問孔子,是否有一句話可以作為一個人終身奉行的標準,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靈公》)孔子認為,實行仁的起點是 “恕”,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所以,涵養具有自律行為的中華人格,應該是國學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目標。

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孟子認為,古代的人,得意之時便將惠澤普施于百姓;不順之日仍堅持修養個人品質,并給世人做出榜樣。不得志便獨善其身,得志時要造福于天下百姓。這是一種進能有所作為,退能保全氣節的入世態度,是一種以自適方式求生存、求發展的智慧哲學。歐陽修說: “故予之仕,于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保ā队浥f本韓文后》)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保ā对狸枠怯洝罚┧麄兯宫F的都是其優秀文化人格的自然心態,也是社會的復雜性孕育出來的中華人格的美麗象征。培養這種進退無意、寵辱皆忘的自適性人格,也必然是國學教育實踐活動極具生命意義的價值趨向。

四、“中文尊嚴”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國學旗幟

“中文”是中國的國語,是中華56個民族的通用語,Chinese是中國的國際交際語,中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和文明的載體。

“中文尊嚴”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國學旗幟,中文課程是體現中華民族尊嚴的神圣課程。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規定 “中國文學”“中國文字”獨立設置課程,民國時期改為 “國文”“國語”名稱,解放后又改為 “語文”名稱?!罢Z文”的名稱使母語課程的內涵和外延變得撲朔迷離,多年來引發了多次 “語文是什么”的大辯論,結果都不了了之。在國際交往場合、政府文件和新聞媒體中, “中文”、“漢語”、“漢語文”、“普通話”等術語被隨意混用,顯得極不嚴肅。筆者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許多學校宣傳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少數民族的教師和學生流露出對 “漢語”的抵觸情緒,認為他們為什么要學習漢族的語言?我們感到三言兩語也說不清楚。如果把課程名稱換成 “中文”,說中文是中國的國語,是中華56個民族的通用語,解釋起來言簡意賅,合情合理,十分有利于民族團結。中文是中國的國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它就是標準語,“普通話”這一不倫不類的稱謂應該退出歷史舞臺。

中文課程的內容主要是典范的白話文作品、優秀的文言文作品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學文化作品,以及在這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語言學知識,這些都是國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不但有規范語言、便利交流的作用,而且有促進中華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深遠意義?!爸形淖饑馈笔悄壑腥A民族的國學旗幟,希望海內外的有志之士和普通民眾,都來維護中文尊嚴,愿 “中文”如北辰而眾星拱之,愿 “中文”為旗幟指引我們向前。

五、“中文實踐”是國學教育的主要任務

“中文實踐”是國學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當代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首先,中文實踐是有國學知識內涵的學習、運用、建構和創新的課程活動。中文課程的國學知識應該有對古代國學經、史、子、集內容的選擇和建構,也應該有對20世紀以來創新的文學、語言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的文化成果的選擇和建構。也就是說,中文課程應該是一個有豐富的國學知識內容的實踐活動,在中文實踐活動中,中文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學習者應該是主客為一的共通體,沒有中文知識學習者將難以存在,沒有學習者中文知識將沒有意義。

其次,中文實踐是有思維建構的學習活動。作為中文課程范疇的思維主要是一種言語思維,即主要以言語來研究思維的發展過程。言語將展開對話的所有思維者熔鑄為一,形成一個互相依存、不可分離、齊一發展的共通體。言語成了所有思維者共通的精神家園,主客一體則一榮俱榮,主客分離則兩敗俱傷。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思維活動首先是選擇知識刺激,即確定中文學習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接著通過思維操作,內化為新的認知結構;然后通過言語反應,外化為一種思維成果。中文思維開始于言語情境刺激,通過聆聽、閱讀的言語實踐方式接收信息,再由腦中樞神經理解、概括、儲存,或者檢索、傳輸給反應器官,通過對話、寫作的方式生成一種言語產品,這一言語產品反饋到思維開始時的情境刺激,通過強化使學習合于目的性。這是一個螺旋式發展過程,而言語是思維者的家,言語把所有對話者凝聚到了一個主客一體的家園。

再次,中文實踐是有審美體驗的學習活動。中文課程以文學作品為主要學習內容,文學作品主要借助藝術形象反映生活,所以,中文實踐應該是一種借助于形象思維的審美體驗活動。中文實踐中審美體驗活動以言語形象、多元反應、主客一體三大特點體現了其獨特的魅力。文學作品是通過言語來表現和創造藝術形象的,學習者閱讀文本時,借助言語描寫敘述的形象來認識事物,展開聯想,豐富想像;換句話說,言語形象是塑造、健美、放飛學習者心靈的翅膀。反應多元是文學形象思維的特殊屬性?!耙磺€人讀 《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審美體驗活動以差異、多元取代統一、普遍,以模糊性取代確定性,因而理解文本是一種策劃,具有無限豐富性。主客一體是審美體驗活動的專業特點?!笆⑻圃娙宋┰谂d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保?]26之所以 “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因為文學言語是一個主客體尚未發生分裂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客一體,情景交融,所以 “妙處難與君說”。

最后,中文實踐必須是有言語產品生成的學習活動。言語是語文學習活動過程諸多思維者的共通家園,言語性是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基本特征。在語文學習中,學習者的思維活動是內隱的,只有通過外顯的言語行為,才能認識思維的過程。語文學習的信息載體是言語文本,實踐過程是言語活動,學習結果是言語產品,語文思維活動是通過言語得以展開和完成的,遠離了言語的學習也就遠離了語文學習。從系統科學方法論的視角看,語文能力的養成必須通過聆聽、閱讀、對話、寫作四個子系統的綜合實踐才能有效實現。對話和寫作是呈現言語產品的主要活動形式,對話言語產品具有極強的情境性,在短時間內很容易被抹去痕跡,而寫作言語產品則會留下永久的思維成果,展示思維者的發展歷程,所以是有效學習不可或缺的評價指標。

所以說,有國學知識內涵、有思維建構過程、有審美體驗活動、有言語產品生成是中文實踐有效性的重要表征。

六、“中文道路”是國學教育國際化的象征

讓各國朋友走上學習中文的紅地毯,是改革開放以來令國人感到驕傲的成就。幾千年來,人們學習民族語言只是憑感性和悟性,這種狀況是閉關鎖國的產物,它在本土范圍內是比較適宜的。一旦國門打開以后,我們要和其他國家打交道,我們的語言要被翻譯成外國語言,外國語言要被翻譯成中國語言,在這種國際性的大交流中,感性語言是難以勝任的。改革開放需要民族語言的理性化、規范化、標準化,以方便和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從而推動中國迅速地走向世界、走向繁榮。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正好由中文課程去完成,這是民族復興賦予我們的重托。20世紀初,自 《馬氏文通》問世以來,我國的語法、修辭、邏輯著作相繼問世,促進了我國母語教育的科學化發展進程。20世紀50年代,我們還有過文學、漢語分科教學。20世紀80年代,中文課本中有比較系統的語法、修辭、邏輯知識,使語言的學習上升到了理性化、標準化的高度。我國現在開展的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目前尚處在交流工具層面的較簡單的對話和理解狀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科學化、理性化的中文教育將成為當務之急。

讓世界各地遍開孔子學院之花,是中文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F在我國已經在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成立了孔子學院,目前開設的中文課程主要以會讀、會說、會寫中文為目的,這在走出去的初始階段具有重要的意義。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中國的悠久文化傳統和主流價值觀展示給世界各國人民,讓世界上的各個民族真正地了解中國、親近中國、喜歡中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創造了一個主客一體,徹上徹下,徹里徹外,已至通透之境的至善實踐論,它從人性和宇宙本源上有助于解決當下世界面臨的諸如恐怖行為等和道德倫理相關的問題,所以美國國會投票表決欣然通過了紀念偉大思想家孔子的議案。所以說,我們在世界各國開設孔子學院,是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需要,也是人類擺脫工具理性對人性的控制,尋求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主流文化,應該是當代中國人必須為之奮斗的義務和責任,我們應該讓踏上中文道路的外國朋友知道、研究、推廣中國優秀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一種主客一體哲學思想,“不徒是外在的,且亦是內在的,是則徹上徹下,徹里徹外,已至通透之境”的哲學。[7]198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想家認為,言語是存在的家,文學言語是主客體尚未分離的世界,這種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取向殊途同歸。如果說一百多年前因為國家落后被列強凌辱,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失去了尊嚴,西方的二元論價值觀主導了我國的諸多領域。那么今天隨著國家的逐漸強大,隨著中華民族重新挺直了脊梁,重塑中國主流價值觀的尊嚴,是時代對我們的神圣召喚。一百多年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主客分離的二元論思維模式,對 “從來無唯心唯物之爭”的中國傳統哲學反而顯得十分陌生,甚至于覺得不合常理,不可思議。西方人已經清晰地認識到了二元論思維模式對人類發展的危害性,已經開始重新評價中國古代哲學的現代意義。我們更有必要為世界各國朋友展示一個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實踐審美、生生不息的 “中國古代精神”;同時反思百年成就,給人們展示了一個直面世界、勇于自新、學習科學、重建知識的 “中國現代精神”。

“馬克思”與 “孔夫子”共存共榮的思想文化現象,必將引導和制約必須有的中國特性的國學文化的發展方向,當代語文課程將是這種文化現象的受益者、建構者和執行者。

[1] 孫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意義 [J].哲學研究,2010.

[2] 周振甫.周易譯注 [M].上海:中華書局,2001.

[3] 楊伯峻.孟子譯注 [M].上海:中華書局,2003.

[4] 朱熹.四書集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 張岱年.張岱年學術文化隨筆 [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6]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7]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JIN Jian
(School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The basic cont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re the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historical works,works of politics,philosophy,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arts,and collections of prose,poem,poetry,etc.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thought of populism and the practice of conscience.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true,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To moderniz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o integrate “Marxism”and “Confucianism”,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rriculum has already had such characteristics.To curriculumiz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s Chinese belief,to develop their conscience and positive affections,to shape their Chinese personality,to admire the dignity of Chinese——th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to transmit Chinese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through Chinese language practice which abounds in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inking construction process,aesthetic experience,and the generation of language products.

Chinese curriculum;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practice activities

G 40-055

A

1674-5779(2012)03-0089-05

2012-03-28

靳健 (1949—),男,甘肅會寧人,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責任編輯張永祥/校對一心)

猜你喜歡
國學言語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在后
“垂”改成“掉”,好不好?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關于冬天
關于言語行為的現象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