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退休對老年人犯罪的影響——以馬林恰克的經典理論為視角

2012-08-15 00:48震,王
關鍵詞:犯罪老年人理論

王 震,王 鼎

(1.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2.北京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北京 100038)

老年人犯罪指的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所進行的犯罪行為。從現有的統計數據來看,許多發達國家的老年人犯罪已經呈現出大幅度的上升趨勢。僅以日本為例:日本1974年老年犯罪人被逮捕人數還只有9262人,到了1983年,這一人數增長到15880人[1];據日本國家警察局(National Police Agency)介紹,在2007年1月至11月,日本共計判決了4.5萬起年齡在65歲以上老人的犯罪案件[2]。足見老年人犯罪的增長速度之快,增長態勢之迅猛。而在歐美等其他一些發達國家,老年人犯罪的比例和絕對人數都有大幅度的增長。我國目前還缺乏官方全面的統計數據,但是從一些地方司法機關所披露的數字來看,同樣是呈上升趨勢,所以僅從犯罪的數量出發也客觀上要求對老年人犯罪加強研究。

這種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尋求老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或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針對措施,以達到預防犯罪發生的目的。犯罪原因則是犯罪學研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環節,因為任何犯罪的發生往往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限于篇幅,筆者無力對這些要素進行一一細致的分析,只能擇其要而論之。

一、退休對老年人的影響分析

退休是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生活中的必經過程。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脫離原有生活崗位的過程,實際上它對于當事人自身有著重要的綜合性的影響。有時甚至會成為老年人犯罪的誘因。

1.退休過程本身對老年人心理上的影響

退休對老年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老年人會隨著退休而改變原來的社會角色,無論原來是知識分子、管理人員還是服務人員或工人。一旦退休之后,其社會角色基本上都歸于一致,都是一個賦閑在家的老年人。這種社會角色的改變會對老年人的心理變化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有老年心理學者對老年人的研究發現,老年人對于退休的心理反應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1)退休前階段。老年人在臨近退休時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將要退出工作崗位。有些人會產生抵觸情緒,覺得自己還沒有老,有些則盼望早些退休。

(2)蜜月階段。剛退休時,老年人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的時間,會覺得非常的悠閑,心態上也會覺得比較欣慰。

(3)清醒階段。老年人過一段時間后會意識到退休前后的變化,比如失去社會角色,經濟收入減少,生活單調,人際交往單一,這會使其覺得不適應,開始感到失望和沮喪。

(4)重定方向階段。老年人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選擇更為符合現實的活動。有人單純接受了這種休閑生活,有人再次就業,尋找自己的生活目標。

(5)穩定階段。經過上一階段之后,老年人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順利地進入新角色。

(6)結束階段。由于死亡或身體衰弱或疾病,他們從退休角色轉變為病人角色或無能者的角色[3]。

當然,這只是學者對于老年人這個群體整體上的分析,具體到每個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幾個階段是界限不清的,有的老年人如果適應得好,也可能幾個階段一躍而過。

上面的六個階段的平穩過渡,對于老年人順利的適應退休生活至關重要。特別是其中的第3、4階段,老年人開始認識到自己角色的變化,有的人如果心態不能平衡,非常容易引發心理上的疾病,嚴重的就會導致老年人犯罪;而即使老年人能夠接受自己的退休身份,如果不能順利地重定方向,找到如何消磨自己退休時光的適當方式,會導致老年人的心態非常的空虛,也是導致老年人進行犯罪的隱患。林山田認為,對所有的老年人,因社會角色變動所帶來的困擾,較諸生理老化尤難忍受,20世紀以來的工業化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從業人員年屆60或65,即須退休,從此可能失業,由一個發號施令獨當一面的角色,轉變為一個仰賴他人的角色[4]。這樣的變化往往是最容易導致老年人心態失衡的因素,也是容易誘發犯罪的因素。

2.退休對老年人家庭關系的影響

老年人一般在進入老年期之后,由于經濟收入的下降和其在家庭中所處地位的微妙變化,可能會影響老年人與家庭的關系。我國學者康樹華認為,老年人的家庭關系與犯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父子(女)、母子(女)關系與犯罪。他認為,由于退休可能會帶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權的下降。一些修養比較差的子女可能會用惡劣的態度對待父母。而父母由于操勞一生,很可能無法接受這種變化,當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可能進行報復性的犯罪。

其二,夫妻關系與犯罪。他認為老年人離退休后,可能由于心理上的對于新生活方式的不適應和心理的落差而導致老年人心理扭曲,變得憂郁沮喪,這樣的態度最容易通過向自己的配偶發泄而表現出來。如果得不到適當的開導和理解,就容易導致雙方關系緊張,甚至可能產生犯罪[5]。

而且這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例如日本東海大學多年以來研究日本社會福利的田中教授曾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在200名反應自己生活狀況糟糕的老人中,57%的人被人冷落,無人陪伴;39%的人證實自己遭受過身體上的虐待;25%的人經常受到心理上的傷害;財產被子女剝奪的占到了15%,甚至有老年人受到了性騷擾[6]。而這些情況同老年人與自己的配偶及子女的關系不良一般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配偶的關系不良是較為常態的一種因素,這些往往是由于老年夫妻經歷了許多年共同生活后,有一部分會存在一些心理和感情上的隱患,當完成了撫育子女任務,子女也成家立業之后,有些人反而無法再忍受對方,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集中爆發出來,這樣就容易造成配偶間關系的崩潰。

我國家庭中的代際交換模式是反哺模式,與西方的接力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是在五代人,八種代際關系中的平衡。即一個人的一生,首先是接受父母的撫育,接受祖父母的隔代撫育;成年后對子女撫育的同時,要對父母反哺,對祖父母反哺;進入老年則又幫助子代對其下一代進行隔代撫育;最后當人生步入晚年,在接受子代贍養的同時,還得到孫子女的反哺[3]107。這樣的模式之下,我國的三代人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作為老人,由于在自己的生活中,對于子女和孫子女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和金錢,所以他們更為需要子女和孫子女對自己的反哺,子女和孫子女也有義務進行這樣的反哺行為。而且這樣的義務也是受到了我國的繼承法和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所認可的,所以我國的老年人無論是從法律上,倫理道德上還是從我國的家庭模式出發都應當得到年輕一代的更多的照顧,其中既包括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慰藉。當這些較為基本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就非常有可能造成老年人心態上的失衡,則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這些會為老年人犯罪埋下一定的隱患。

而且就老年人與子女的關系而言,還有一個問題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那就是代溝的問題。所謂代溝,是對代際關系的一種簡明而形象的勾畫。意思是代際間存在著差異、隔閡,有如橫亙著一條溝壑。而代溝的實質主要是兩代人之間不同的生活行為,社會行為中隱含著的和起主導作用的人生觀和價值觀[7]122-124。而這種隔閡會隨著整個社會的不斷迅速發展而加大。在我國傳統的社會中,由于知識更新慢,社會變革慢,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代溝即使存在也是非常微小的。這樣的背景,就使得兩代人對于類似問題的看法也雷同,不容易產生很大的差異,也就很少有思想觀念上的沖突。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甚至全球化的浪潮對于代溝的形成也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些因素,就會導致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在人生觀和價值上的差異會越來越大,會導致互相的“看不慣”。這時,代溝的負面效應就會顯露出來,會使得兩代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在行動上難以相互協調,從而形成了隔離開來的兩個世界,相互間越來越陌生,如果沒有適當的溝通,這就會成為造成老年人缺乏心理關愛而導致心理問題的重要的因素。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導致老年人犯罪的隱患。

上面的這些方面在實際中還往往會通過代際矛盾表現出來。婆媳矛盾、父子矛盾通常是家庭中代際沖突的根源和焦點。其中婆媳沖突是最為常見的代際矛盾形式[3]210。這些矛盾如果解決得不好,常常會造成家庭關系的緊張,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甚至會由這些矛盾直接導致一些老年人的犯罪。

老年人的家庭關系是老年人自身與外界溝通的最直接的渠道,這個通道的暢通與否對于預防老年人犯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退休對老年人經濟狀況的影響

評價老年人口經濟狀況的最基本標準是收入狀況。我國老年人口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是離退休金、勞動收入和子女供給。1987年的調查表明,在城市地區,以離退休金為主要收入的老年人口占70.64%,鎮占61.85%;農村地區,則有50.70%的老年人主要靠勞動收入為主。不論城鎮還是農村,子女供給都構成了老年人口第二位的收入來源。勞動收入構成了城鎮老年人口的第三位的收入來源,而離退休金則構成了農村老年人口的第三位的收入來源[8]。

我國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2000年的《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口年平均收入為8496元,農村老年人口為2232元。調查還表明老年人對現實經濟生活狀況基本滿意:多數老年人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夠用有余”或“大致夠用”,其中,城市達到78.4%,農村達到61.0%。城市老年人中69.1%的人認為,與以往的老職工相比,經濟上有了保障。農村老年人中,83.6%的人認為,與過去的老年人相比,生活水平提高了。對自己生活狀況表示滿意或還可以的老年人,城市達到 89.9% ,農村達到 88.5%[7]69-71。

而且我國老年人口的收入來源狀況體現以下的一些特征:最主要的收入城市集中于離退休金,農村單一集中于勞動收入。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雖然子女供養來源所占比例低于第一位來源所占比例,但是它已經構成了老年人口收入不可或缺的來源,對高齡組或失去勞動收入的老年人來說尤其如此。而且我國的老年人口收入渠道具有相對穩定性和持久性[7]。

由上述對老年人收入的分析可見,退休金的穩定獲取,是老年人收入的重要保障。在我國該狀況總體上是理想的。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老年人多數退休前的收入會大大好于退休后,那么隨著退休收入的減少,老年人能否適應隨之而來的生活水平的下降?另外,如果社會發生通脹,或者退休金的增長幅度大大滯后于物價上漲水平的時候,就會使得老年人的經濟狀況惡化,老年人能否接受這樣的狀況?

而老年人的經濟狀況和老年人的犯罪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國古語中也有著相矛盾的說法,既有“饑寒起盜心”也有“貧賤不能移”。具體情況是比較復雜的,肯定會存在由于基本的生活要求得不到滿足而進行的犯罪行為[9],而且,這樣的情況應該也占據了老年人犯罪中不小的部分。如趙秉志教授認為,有些老年人犯罪,確是由于經濟上貧困潦倒。他們或者是被遺棄,或者是因不堪虐待而離家流浪,或者是孤身無人接濟,為生活所迫而實施盜竊、詐騙等犯罪活動。

學者許章潤說:“就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情形來看,貧困依然是一種重要的致罪因素。以目前中國的情形來看,當‘農村貧困’的頑癥還沒有徹底治愈時,‘城市貧困’的幽靈己經開始徘徊。當‘絕對貧困’正在退出人們的視野的時候,‘相對貧困’的腫瘤卻開始擴散。其中,城鎮人口的失業導致的絕對貧困以及因貧富差距過大而導致的相對貧困,與犯罪的關系最為密切?!保?0]這些觀點可以看作是對筆者前述看法的印證。

當然現實的情況可能更為復雜一些,盡管有上面的分析,但是并不意味著貧困就是犯罪的必然原因。而且從實際的對比調查發現,從犯罪人每月個人收入的平均值、中值和眾值的統計來看,大多數人沒有處在貧困線以下,這些表明,個人經濟收入是形成犯罪動機的一個因素,但并不一定是經濟上的貧困[11]。

美國學者凱瑟琳·伯恩特(Cathleen Burnett)和蘇真·T·奧特加(Suzanne T.Ortega)在對老年人的財產犯罪進行研究時發現,盡管媒體經常把老年人財產犯罪數量的增長歸咎于他們的經濟情況的惡化。但是這個群體的經濟狀況并不是真的這樣糟糕,科學統計發現老年人的收入、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犯罪之間的聯系比人們經常設想的一對一的關系要復雜得多。盡管現在的研究還不充分,而且還有很多含糊的地方,但是還沒有研究表明某些犯罪直接源于經濟的波動,這一點無論在老年人犯罪還是在年輕人犯罪中都是這樣。而且,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也沒有表現出和老年人犯罪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關系[12]。

從1999年天津市的調查結果來看,在為了錢財而犯罪的犯罪人中有80%左右的人不是為了生活困難而去犯罪,而是通過各種方式想提高生活水平。所以,在犯罪動機與自身經濟狀況的相互關系中,因為生活困難而進行犯罪的人只占為了錢財犯罪的犯罪人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犯罪人為了錢財犯罪的動機是出于其他經濟上的目的。這類犯罪人心理上感到發展的壓力和相對貧困造成的緊張感相當強,這種壓力和緊張感很容易導致犯罪的發生。因此,犯罪人的經濟背景在其形成犯罪動機時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并不是簡單、直接地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由經濟性因素所決定的其他社會因素,如心理因素、社會認知等,會對犯罪人形成犯罪動機產生直接作用,并將最終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11]172-174。

換句話說,老年人中容易進行經濟犯罪的,不一定是經濟上貧困的那一部分,甚至和他們收入的高低也沒有直接的聯系。倒是那些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滿意,想要過更好的生活的老年人更容易進行犯罪。甚至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最容易由于貧困所導致的犯罪中也會出現變化,而且這樣的趨勢也正在逐步發生。如德國的研究者就有認為,老年人之所以偷竊,可能與他們不能忍受平淡無聊的生活有關[13]。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犯罪與經濟狀況的關系一定會日趨復雜化,切不可想當然的妄下結論。

二、馬林恰克的經典理論

艾倫·A·馬林恰克(Alan A.Malinchak)是美國著名犯罪學家,他在自己的研究生涯中從犯罪學和老年學的角度對老年人犯罪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與一般的犯罪學家不同,他結合老年學所提出的老年人犯罪原因的理論由于結合了老年人本身的特征,所以更為具有針對性的意義。這兩個理論也可以被認為是老年學上的理論,它們受到了我國和日本犯罪學家的推崇[14]。

(1)解除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解除理論著眼于將老年人從他的社會角色中脫離出來。該理論不僅假設這個剝離的過程中社會和老年人自身都是滿意的,而且還宣稱老人從工作崗位上的退出可以使得更為年輕也更為有效率的人承擔起相應的角色,這樣將不會妨礙社會和生產的發展。波特溫尼克(Botwinick)認為該理論的核心在于人們必將隨著老年的到來而與其他的人相分離。該理論主要的爭議在于,它相信與社會相脫離的人是高興的。但是如果這種脫離是社會所強迫的,那么這樣的經歷怎么會讓人高興呢?[15]

那么為什么該理論能夠得以繁榮呢(甚至在批評者中間也是這樣)?一個原因在于美國這個經濟大國,非常重視生產和效率,既然不可回避的一個事實是,每個人都會死亡。那么有什么理由要去犧牲生產的效率呢?是不是保持整個社會體系的流暢運轉更為合理呢?一定要犧牲效率,老年人才能發揮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嗎?解除理論研究者們對此持否定的態度。他們相信通過解除理論,可以為衰老的過程找到更為實用也更為正確的途徑。但是事實并非如此。該理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在于,他們假設人的老化過程始于65或70歲,但是事實上這個過程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其中涉及到了個人從眾多的位置和角色當中分離出來。另一個問題在于,他們假設社會上如果老年人仍然承擔責任和生產角色,則社會無法正常運作[15]149。這兩個假設都是站不住腳的。

所以解除理論只有當老年人是個人自愿脫離其社會角色時才是正確的。然而,如果老年人是被迫退休而為年輕人和精力充沛的人讓路,那么他們還會覺得高興并適應后來的生活嗎?所以解除理論可以被看作是解釋老年人老化過程的一個理論。該理論對于我們理解老年人犯罪是有幫助的。正如康樹華教授評價的那樣:“高齡者從生產勞動崗位退出,使精力充沛的青年人接班,有利于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是有其進步功能的;但是如若退休并非是老人所希望的,或者是被迫退下生產、工作崗位的,就有可能導致這些老年人由不滿而發生違法犯罪?!倍F代社會實行的多是強制退休的制度,隨著老年人預期壽命的增長,或老年人身體狀況的普遍改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達到退休年齡之時還覺得“意猶未盡”,那么解除理論中給我們的啟示是否會在老年人無法順利進行與社會脫離時,以老年人犯罪數量增加的方式來側面進行證實呢?筆者認為是存在這樣的可能性的。

(2)活動性理論(Activity Theory)?;顒有岳碚摰闹С终咧钡浇獬碚摫惶岢鍪旰蟛懦霈F?;顒有岳碚撆c解除理論相比一直受到較少的關注,該理論認為老年人應該在退休后一直積極參與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個人的自我意識,而且也可以使生活更加滿意。該理論接受退休,但是不接受老年人過著無意義和虛度的安逸生活[15]149-150。通過活動,老人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也可以獲得自己在社會上生活的價值。

該理論的一個主要問題在于“它對于人們無法保持中年時的活動標準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沒有發表見解”。換句話說,該理論覺得老年人能夠保持中年時那樣的活動性和精力來生活,顯然,許多老年人都做不到這一點[15]150。這樣的反差,可能會給老年人帶來消極的后果。退休并不表示所有行為的失敗。老年人盡管不能像二十年以前那樣活力充沛,但是仍能保持著相當程度的活動性。

老人如果拒絕去脫離社會,而又面臨著如何去填補他已經失去了的角色時所帶來的失落感,那么他就必須保持活動性。否則,如果找不到適合的替代物,在這樣的空虛心理和失落感的作用下,老年人就容易出現行為的偏離,進而產生犯罪行為。

三、馬林恰克理論的啟示

依據馬林恰克的理論,我們可以對這些影響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

第一,解除理論指出了老年人處于被解除了在社會中的機能性作用的地位,在老年人自身不愿意而被引退的情況下,就帶給老年人不滿和打擊,使他們有了實施越軌行為的借口[16]。解除理論是較為有力的解釋老年初犯的理論,主要側重于從心理的角度,對老年人一旦退休之后容易產生心理失落感進行了闡述,并認為這種不愿離開工作崗位而又被迫退休的經歷是容易導致老年人心態失衡并最終犯罪的導火索。這一理論是有一定依據的,老年人退休后心態上的失衡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有許多人都需要一個很長的過渡期來適應退休后的生活。但是它針對的對象性也是很強的,是老年初犯,是有著較長的工作經歷的人,是那些不愿退休的老人,有了這幾個條件的限制,必然使得其范圍大大縮小,僅能解釋一部分老年人的犯罪心態。這是其最為重要的局限性之一。而解除理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對老年人在退休前進行適當的心理上的指導,以便于其能夠盡快地適應即將離開工作的生活。如果這個心理開導工作能夠做得成功,將會很有效地避免一些老年人犯罪的發生。

第二,活動性理論認為即使接受了從生產性勞動的引退,也有必要進行志愿者等有意義的替代性活動,沒有參與這些展示自我存在價值活動的老年人,作為失去的,被剝奪的作用的彌補,就容易實施越軌行為[16]。

依據該理論,老年人有必要保持一貫的活動性,不要過于消極的面對生活。如果生活得過于安逸、慵懶,就會失去自我的價值,這樣反而容易進行犯罪行為。我國有一些較為典型的案例可以對這樣的觀點進行側面的印證,如罪犯陳某,1938年參軍入伍,曾經有一段值得自豪的光榮歷史,對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黨和人民對于他退休以后的生活給予比較豐厚的待遇。但是,退休以后,他產生了一種沉重的權力失落感,為了填補生活的空虛,轉而尋求性刺激,收集淫穢錄相、春宮書畫,聽黃色音樂,打聽他人隱私和桃色新聞,最后發展到強奸犯罪;再如黃某,已經61歲,有一子一女,在退休前個人生活節儉寡欲,行為循規蹈矩,幾十年夫妻和美、寧靜的家庭生活一直持續到他退休。退休后,他無所事事,精神空虛,經常在公園中閑逛,花花綠綠的男女,相偎相抱的“鏡頭”,常使他心動,特別一次偷聽到幾個青年人繪聲繪色地談論嫖娼的體驗以后,使他“看破了紅塵”,徹底改變了原來一直操守的價值標準,感到過去日子等于“白過”,決心把“損失”補回來。從此,他開始了嫖娼,而且愈陷愈深,結果被勞教[17]。這樣的案例較為生動地印證著,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失去活動性確實有推動其進行犯罪的客觀作用。

活動性理論對于我國是比較有意義的。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并正在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據估計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將推進到30%以上[18]。到時,如果老人特別是70歲以下還有相當的活動能力的低齡老人不能夠參與一定的社會工作,整個社會能否順暢的運轉都會存在問題。我們的近鄰日本,已經步入了高度老齡化的階段,社會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老年人來完成的。我國如果已經到了那種時候,一定要鼓勵老年人多參與社會活動,這樣既能讓老年人保持活動性,同時又能夠有助于社會的運轉。

應當采取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一些:(1)對老年人的退休心理狀況進行充分的關注,給予老年人足夠的關心,使其在退休前到退休后的過程中能夠在心理上實現平穩地過渡。(2)從家庭的角度,子女和配偶要給予退休老年人家庭地位的認可,避免其受到冷落,從情感上多進行慰藉。(3)從社會的角度不僅要了解老年人實際的收入狀況,更要知道老年人的對生活的要求,避免這二者之間出現過大的反差。(4)對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整個社會應該給予關注。應當鼓勵愿意再次就業的老年人發揮余熱,為社會做貢獻,而這在老齡化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是非常重要的。從個人的角度,重新就業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改善老年人的經濟狀況;從社會的角度,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整個社會的各種分工日趨細化,社會的順暢運轉要求那部分力所能及的老年人應當積極地參與到社會的活動中來,這對于整個社會都是有意義的。另外,還要盡量去豐富老年人的業余文化、娛樂生活,避免老年人空虛、寂寞地度過晚年。

注 釋:

① 接力模式,即親代對子代的撫育,呈一代一代的接力狀。在這種關系中,只有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撫育任務,沒有下一代對上一代的贍養責任。父母把子女撫養成人后,雙方即無責任關系,子女成家之后,其責任只是撫養自己的子女,不包括贍養老人,代代相傳,如同接力賽跑。這種接力模式所體現父母子女間的關系是一種有距離的親密。(田雪原主編:《中國老年人口(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頁。)

② 現實中這樣的案例確實是存在的,例如北京曾經出現的,付達信在北京站搶劫的案件,就是因為生活困難,無法維持生計而犯罪的,其目的是為了進監獄,以使得后半生吃喝不愁。付達信甚至對法官僅僅判處了自己兩年有期徒刑感到不滿,他想要被判的重些。這樣的案件是值得我們整個社會為之深入思考的。(趙秉志著《犯罪主體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頁;馬濤:“老人北京站搶劫被抓自稱只為入獄不愁吃穿”,見《法制晚報》2008年12月21日。)無獨有偶,國外也有一些這樣的案例,美國俄亥俄州的一位63歲老人因為無法找到穩定的工作以維持溫飽,而距離領取養老金還有三年的時間。最后他搶劫了一家銀行,錢到手后就交給保安,自己等待警察的到來。公訴人本來不愿意將此案推進到審判程序,但是又擔心該老人會有類似的行為,后來法官同意了他的請求關了他三年。類似的案例日本也有發生,所以日本司法部也在就老年人犯罪目的的問題進行研究。(馬天虹:“為了坐牢而打劫”,見《大科技(百科探索)》2007年12期。)當然,這些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但是這樣的案例的出現值得我們對社會保障體制進行深刻的反思,從某種層面上,基本上可以認為這是社會對老年人這一群體的物質保障缺陷造成的。

③ 老年初犯,是指在60歲以后才第一次進行犯罪行為的老年人。

[1]日本法務省綜合研究所.日本犯罪白皮書[M].李 虔,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208.

[2]日65歲以上老年人犯罪率上升是10年前3倍[EB/OL].[2008-12 - 10].http://news.sohu.com/20071217/n254135050.shtml.

[3]田雪原.中國老年人口(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215-216.

[4]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M].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324.

[5]康樹華.當代中國犯罪主體[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119.

[6]康樹華.犯罪學——歷史·現狀·未來[M].北京:五洲出版社,1999:668.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中心.構建和諧社會:關注老齡化影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8]田雪原.中國老年人口(經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24.

[9]孫 雄.犯罪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6.

[10]許章潤.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00-201.

[11]周 路.當代實證犯罪學新編——犯罪規律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65.

[12]William Wilbanks,Paul K H.Kim,Elderly Criminals[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1984:21 -22.

[13]許久生.德語國家的犯罪學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247.

[14]康樹華.犯罪學通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78-279.

[15]Alan A.Malinchak,Crime and Gerontology[M].New Jersey:Prentice - Hall,Inc,1980:148 -149.

[16]森本益之,瀨川晃.刑事政策學[M].戴波,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284.

[17]高佃正.對老年人違法犯罪的探討[J].山東公安叢刊,1994(2).

[18]熊必?。丝诶淆g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260、263.

猜你喜歡
犯罪老年人理論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Televisions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環境犯罪的崛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