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師學研究

2012-08-15 00:48
關鍵詞:鄭玄經學

程 平

(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中心,安徽蕪湖 241000)

師學和家學是經學授受的主要途徑,其發達程度是衡量經學興盛與否的主要標志。王鳴盛、馬宗霍、皮錫瑞等人對此都有精辟的論述①,但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皮錫瑞。他說:“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保?]與兩漢相比,三國師學和家學又有自己的獨特的表現,本文重點介紹三國的經師、師學特點和形成的原因,家學的研究它篇再論。

一、三國時期的主要經師

漢末的“黨錮之禍”和接踵而至的戰亂,使經學元氣大傷,學業沉隕,通經人才嚴重不足,經師大多流徙四方,師學的恢復和發展舉步維艱。揆之史傳,三國著名的經師有鄭玄、宋忠、唐固、譙周等人,他們在社會動蕩,自身生命尚且難保的情況之下,仍執著于經學的傳授,實屬難能可貴。

1.曹魏的經師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生于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年),卒于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他先后師從第五元先、東郡張恭祖和扶風馬融,是著名的今古經文大師,被人譽為“經神”。鄭玄折節求學的時間主要在東漢,而隱居授徒主要在漢魏之交?!逗鬂h書·鄭玄傳》稱:“玄自游學,十余年乃歸鄉里。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保?]207鄭玄 60 歲時,“弟子河內趙商等自遠方至者數千”[2]1208。著名的學者有清河崔琰、王經,河內趙商,樂安國淵、任嘏,北海張逸,魯國劉琰,汝南程秉,北海孫干,山陽郗慮,南陽許慈等。鄭玄不僅是個大學問家,而且是一個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進行教學時,采用啟發和誘導的教育方法,治學態度嚴謹,教學效果顯著。他的弟子大多功成名就,享譽當時。據《后漢書》本傳說:“其門人山陽郗慮至御史大夫,東萊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又樂安國淵、任嘏,時并童幼,玄稱淵為國器,嘏有道德,其余亦多所鑒拔,皆如其言?!保?]1202

宋忠,字仲子,南陽章陵人,東漢末年大儒,曾受命與綦毋闿共同編撰《五經章句》,是荊州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蜀國尹默、李譔,曹魏王肅,孫吳潘濬都曾師從于他,王弼與他也有間接的師承關系。據《三國志》載,尹默“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3]1026;李譔“與同縣尹默俱游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3]1026;潘濬“弱冠,從宋仲子受學”[3]1397。還有許多北方士人避難荊州,僅“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32]1212,這些寄居在荊州的士人“皆海內之俊杰也”,知名于當時,他們都受到了宋忠等人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據王粲《荊州文學記官志》載,在荊州講授的儒士有三百余人?!澳嗣鍢I從事宋衷所作文學,延朋徒焉?!遢d之間,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闿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余人?!痹谥輰W就學的生徒達千余人,《劉鎮南碑》載:“篤志好學,吏子弟、受祿之徒蓋千計,洪生巨儒,朝夕講誨,訚訚如也。雖洙泗之間,學者所集,方之蔑如也?!庇纱丝梢?,當時以宋忠為代表的荊州在師學教育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在京師洛陽化為廢墟之時,荊州教育活動對于保存東漢以來的文化傳統起了很大的作用。

國淵,經學大師鄭玄的高足,曾跟從管寧、邴原避亂遼東,后來歸魏為臣?!度龂尽肪硎弧秶鴾Y傳》裴注引《魏書》曰:“淵篤學好古,在遼東,常講學于山崖,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p>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度龂尽肪硎弧囤瓊鳌份d:“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渣S巾方盛,遂至遼東,……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游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絕?!北緜髋嶙⒁囤瓌e傳》載:“自反國土,原于是講述禮樂,吟詠詩書,門徒數百,服道數十。時鄭玄博學洽聞,注解典籍,故儒雅之士集焉。原亦自以高遠清白,頤志澹泊,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故英偉之士向焉。是時海內清議,云青州有邴、鄭之學?!保?]351

賈洪,字叔業,京兆新豐人也?!昂脤W有才,而特精于《春秋左傳》?!闅v守三縣令,所在輒開除廄舍,親授諸生?!保?]421

隗禧“年八十余,以老處家,就之學者甚多……又撰作諸經解數十萬言,未及繕寫而得聾,后數歲病亡也?!保?]422

杜畿“少孤,繼母苦之,以孝聞?!谑嵌滦奕种v武,又開學宮,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保?]496

樂祥“文學祭酒,使教后進,于是河東學業大興。至正始中,以年老罷歸于舍,本國宗族歸之,門徒數千人?!保?]507

謝該“善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千人。建安中,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名為《謝氏釋》,行于世?!保?]2421

以宋忠和鄭玄為代表的學者分別開創了影響后世的兩大學派:荊州經學和青州經學。三國的學者大多皈依于這兩大學派,可以說,荊州學派和青州學派是三國師學教育的主要載體,承擔著官學缺失、萎靡情況之下培養人才的主要任務。

2.孫吳的經師

在東吳,官方太學中的師學授受活動在史籍中沒有確載,但地方辦學和私館授徒活動卻進行得如火如荼。如吳丹陽太守孫瑜“好樂墳典”,“濟陰人馬普篤學好古,瑜厚禮之,使二府將吏子弟數百人就受業,遂立學官,臨饗講肄”[3]1206,吳揚威將軍孫奐“亦愛樂儒生,復命部曲子弟就受業,后仕進朝廷者數十人”[3]1208,除了地方官吏外,一些大儒還立私館授徒,如丹楊唐固“修身積學,稱為儒者,著《國語》、《公羊》、《谷梁傳》注,講授常數十人。權為吳王,拜固議郎,自陸遜、張溫、駱統等皆拜之”[3]1250。錢塘人范平“研覽墳素,遍該百氏,姚信、賀邵之徒皆從受業”[4]。會稽人徵崇“治《易》、《春秋左氏傳》,兼善內術。本姓李,遭亂更姓,遂隱于會稽,躬耕以求其志,好尚者從學,所教不過數人輒止,欲令其業必有成也……嚴畯薦崇行足以厲俗,學足以為師”[3]1249。虞翻甚至在流放時也開堂受業,“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3]1321。地方辦學和私館授徒對官方辦學是一個極大的補充。

3.蜀國的經師

蜀漢師學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以東漢的經師為主,蜀地士人從其受業,如楊厚、任安、鄭玄、宋忠、劉熙等;后期則以蜀地本土經師為主,如譙周、杜瓊、秦宓、王長文等。

(1)蜀漢前期師學。漢末大師云集,產生了楊厚、任安、鄭玄、馬融、宋忠、劉熙等一大批經學家,他們不僅自己著述宏富,而且設館授徒,桃李滿天下,很多蜀地學者師出于他們。楊厚,字仲桓,廣漢新都人也,“修黃、老,教授門生,上名錄者三千余人?!l人謚曰文父。門人為立廟,郡文學掾史春秋饗射常祠之”[2]1050,從《三國志》本傳中記載從楊厚受學、有姓名可考者只有周群一人。任安,字定祖,廣漢綿竹人也,“少游太學,受《孟氏易》,兼通數經。又從同郡楊厚學圖讖,究極其術?!瓕W終,還家教授,諸生自遠而至”[2]2551,從任安受學的學者有何宗、杜瓊、杜微等。劉熙,字成國,北海人,是交州經學的代表人物,建安中曾避地交州。著有《釋名》和《孟子注》,許慈曾問學于劉熙。另外還有鄭玄和宋忠,蜀漢雖然沒有直接受學于鄭玄的經學家,但其影響已遠紹許慈、姜維、劉備等,如姜維“少孤,與母居,好鄭氏學”[3]1062。劉備占據徐州時,常向鄭玄求教,《華陽國志》卷七《劉后主志》載:“亮答曰:先主亦言:吾周旋于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備矣?!保?]蜀地從宋忠受學的有尹默、李譔、向郎等。

(2)蜀漢后期師學。劉備踐祚后,經學授受進入了鼎盛期,呈現出官學授受與私家開門授徒并存的局面。劉備定益州后,以尹默為勸學從事,立太子后,又以尹默為仆射②,尹宗“亦為博士耳”。許慈、胡潛“并為博士,子勛傳其業,復為博士”。譙周歷任勸學從事、典學從事。他們以五經教弟子,“國有疑事,掌丞問對”。雖說益州干戈擾攘,戎馬倥傯,但教育文化并未中斷,仍受到統治者的重視。除了正軌的學校教育之外,私家授徒活動也方興未艾。如杜瓊授譙周,《杜瓊傳》中記載:“(瓊)雖學業入深,初不視天文有所論說,后儒譙周常問其意?!倍怒偸诟咄?,《華陽國志·后賢志》載:“蜀郡高玩字伯珍,少受學于太常杜瓊,術藝微妙,博聞強識?!鼻劐凳谧S周,《秦宓傳》載:“譙允南少時數往諮訪,紀錄其言于《春秋然否論》?!弊S周授杜軫、羅憲、文立、李虔、陳壽等,據史志載,杜軫“少師譙周,發明高經于譙氏之門”、羅憲“能屬文,早知名。師事譙周;周門人稱為子貢”、文立“師事譙周,門人以立為‘顏回’,陳壽、李虔為‘游夏’,羅憲為‘子貢’”、陳壽“少受學于散騎常侍譙周”??梢?,蜀地雖地處偏僻之地,社會動蕩,經學的傳授卻并沒有中斷。

二、三國師學的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三國師學有如下特點:

1.學在野而不在朝

漢末社會動蕩,兵革四起,京師洛陽成為一片廢墟,經書毀損嚴重,士人流落四方。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論稿》中說:“自漢末亂后,魏世京邑太學博士傳授學業之制,徒為具文,學術中心已不在京邑公立之學校矣?!保?]雖然統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恢復和發展官學的具體措施,如魏文帝黃初元年,恢復太學,修復熹平石經。黃初三年,下詔“勿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黃初五年,頒布五經課試法,設置《春秋》、《谷梁》博士。后來,魏明帝曹睿、齊王曹芳、高貴相公曹髦都相繼采取一些措施,經學有所恢復,但效果不理想?!度龂尽⒕競鳌份d:“夫學者,治亂之軌儀,圣人之大教也。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二十余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無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p>

蜀、吳兩國設置太學的情況史書也有記載,據《三國志·吳志》記載,孫權于黃龍二年,“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孫休也在永安二年下詔“置學官,立五經博士,核取應選,加其寵祿,科見吏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業。一歲課試,差其品第,加以位賞。使見之者樂其榮,聞之者羨其譽。以敦王化,以隆風俗”?!度龂尽ぴS慈傳》載:“先主定蜀,承喪亂歷紀,學業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眾學,慈、潛并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庇忠灾苋簽槿辶中N?,負責太學事宜。譙周也先后任勸學從事、典學從事。許慈之子許勛“傳其業,復為博士”、尹默之子尹宗“亦為博士耳”。但吳蜀兩國太學的規模,太學里的人數,史書里沒有記載,這說明官方太學的實力是很衰微的,不足以載之于史書。

相比于官學的落寞,地方辦學和私學授受卻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如曹魏的地方辦學“涉及到的有司、冀、并、雍、涼、荊、徐、揚八州,占曹魏所轄13州的三分之二,并基本囊括了曹魏的經濟發達地區,說明曹魏地方辦學覆蓋面是比較廣的。其次,從瑯邪國一郡之地就有學生四百余人來看,其地方辦學的規模比較大?!保?]吳蜀兩國同樣如此,如吳國的唐固、孫瑜、虞翻,蜀國的譙周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這在上文有述,在此不贅。

2.經師的弟子眾多,多則上萬,少則好幾人,一對一傳授的很少

漢末魏初的社會動蕩使得一對一的單線傳授成為不可能實現的美好愿望。大多數的經師開館收徒,弟子眾多。如上文所說的鄭玄,“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弟子河內趙商等自遠方至者數千”;宋忠的荊州學派“受祿之徒蓋千計”;樂祥“本國宗族歸之,門徒數千人”;謝該“為世名儒,門徒數百千人”;濟陰人馬普“將吏子弟數百人就受業”;吳揚威將軍孫奐“復命部曲子弟就受業,后仕進朝廷者數十人”;丹陽唐固“講授常數十人”;虞翻“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在蜀國,這樣規模巨大的辦學活動則較為少見,因為蜀漢地處偏遠,文化相對落后,受中原先進的經學文化影響較小,累世經師或博學鴻儒較魏吳為少,不可能像鄭玄、宋忠等人一樣,振臂一呼,立即就有人云集響應。因此,蜀漢除譙周外,其他學者的傳授脈絡都比較單一,實不足以與魏、吳相提并論。

3.游學成為眾多學子求學的一種主要方式

當官方太學不能滿足一般士人的學習要求時,出外訪求名師便是他們的主動選擇。如董扶“遂至京師,游覽太學,還家教授,弟子自遠而至”;廣漢任安“游覽京師,還家講授,與董扶俱以學行齊聲”;蒼梧士燮“少游學京師,事穎川劉子奇”;諸葛瑾“少游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仲長統“年二十余,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諸葛亮“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贊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邴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游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絕”。這種求學方式決定了很多學者不主一家,師出多門。如邴原“欲遠游學,詣安丘孫崧?!瓎尾截擉?,苦身持力,至陳留則師韓子助,潁川則宗陳仲弓,汝南則交范孟博,涿郡則親盧子干”[3]351。譙周師從秦宓學習讖緯,“宓甚有通理,弟子譙周,具傳其業”,譙周又從杜瓊問圖讖,“周緣瓊言,乃觸類而長之”。這種學習方式促進了魏蜀吳三國的文化交流,特別是能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帶到偏安一隅的西蜀和荊州。

4.師承的對象以庶族為主,轉益多師較為普遍

江東的世家大族在孫吳時已頗具規模,家學成為傳承其家族榮譽、教育其子弟的主要方式。而出身寒微的庶族只能以師承為主,如程秉、闞澤、薛綜、嚴畯等人,如《三國志》卷五十三《闞澤傳》載:“家世農夫,至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追師論講,究覽群籍,兼通歷數,由是顯名?!瓭梢越泜魑亩?,難得盡用,乃斟酌諸家,刊約禮文及諸注說以授二宮,為制行出入及見賓儀,又著《乾象歷注》以正時日?!毖C“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從劉熙學”。即便是世家大族,也能突破家學的局限,轉益多師,如虞翻“蒙先師之說,依經立注”,張昭受學于百侯子安等,師學與家學在三國時期并非判然兩分,彼此也存在著交叉的現象。

要之,由于受到漢末魏初社會戰亂的影響,再加上曹魏政權在建立之初重視刑名法家之學,忽視儒學,因此,經學授受主要載體的師學呈衰微之勢,主要在偏僻的鄉邑茍延殘喘,朝廷經學則由世家大族來傳承,如王朗、王肅父子,鐘繇、鐘會父子,王弼及其曾外祖父劉表和族祖王粲,袁渙四子侃、寓、奧、準等人。當然,到曹魏后期至兩晉,由于統治者對經學的重視,師學逐漸恢復,至南北朝時達到鼎盛。

注 釋:

① 王鳴盛曰:“蓋前漢多言師法,而后漢多言家法,不改師法則能修家法矣?!?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七“師法”條,中國書店1987年,第3頁。)馬宗霍曰:“但凡言某經有某氏之學者,皆指師法而言;但凡言某家有某氏之學者,則指家法而言?!?馬宗霍《經學通論》,中華書局2011年,第217頁。)

② 《通典》卷二十七《職官》九載:“博士祭酒,蓋本曰仆射,中興轉為祭酒?!币鵀椴┦考谰浦?。

[1]皮錫瑞.經學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1959:136.

[2]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陳 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4.

[4]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46.

[5]常 璩.華陽國志[M].劉琳,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93.

[6]陳寅?。逄浦贫葴Y源略論稿[M].北京:三聯書店,2001:24.

[7]張 帆.淺談三國時期的儒學教育[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3(9).

猜你喜歡
鄭玄經學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從官場到書房
元代朱子后學經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一代通儒鄭玄
漢魏經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鄭玄“文王受命”問題考論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經學素養對劉楨生平及詩歌創作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