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高考移民』

2012-09-06 09:25沈彬
共產黨員(遼寧) 2012年13期
關鍵詞:科舉考試名額移民

古代的『高考移民』

科舉制起于隋唐。在唐代,地方按州的大小選拔考生,再參加國家級的統一考試。但地方選拔考試中,京兆府(長安)的名額遠超其他地區。一般州的名額為兩三人,而長安每次都多達數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

這就有了第一個問題——國都錄取名額畸高。宋代也有這個問題。通過地方考試選拔參加國家考試考生的名額,叫“解額”。以嘉祐五年(1060年)為例,首都開封府的解額是266人,而陜西只有123人,廣東只有84人;而且,國子監108人的解額,并不算在開封府內。國子監加開封府的考生,在國考中登科的人數占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

第二個是地域公平問題。唐朝后期開始,考試內容傾向文學詩賦,北方士子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南方人后來居上。北宋科考的9630名進士中,居然只有4.8%是北方人。南北沖突的高潮,是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南北榜事件”。由于那一科會試錄取的52人都是南方人,引發北方舉子的強烈不滿,指責湖南籍的考官包庇“老鄉”。此后,朱元璋處死、發配了多名考官,并親自主考和閱卷,結果那次錄取的都是北方人。

這種“高考洼地”,也引發了“高考移民”,古代稱之為“冒籍”、“冒貫”?!案叻值貐^”考生,通過過繼、投親、買地及串通官員等五花八門的手段,到低分考區參加考試。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在家鄉洛陽考取無望,就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在宣州冒籍考試。再如清代詩人、學者趙翼,家鄉是科舉考試競爭最激烈的江蘇。趙翼遂去投奔北方的親戚,以“商籍”先入縣學,后參加順天(北京)的鄉試,一舉得中舉人,之后殿試得探花,徹底改變了命運。

客籍人參與考試,就等于擠占了本地的資源。所以,古人對于客籍人在當地參加科舉是極敏感的。以明末從閩粵移民到贛南的客籍人為例,這些移民并不能輕易取得當地的正式戶籍,因此不享有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這種歧視政策,也釀成了贛南的長期社會沖突。

(文/沈 彬 據《南方都市報》)

book=292,ebook=292

猜你喜歡
科舉考試名額移民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移民火星
有問必答?
“科舉考試”
內陸移民(外二首)
歲歲游學路,冷暖私塾情
試述科舉背景下貴州明清時期的神性空間信仰
優秀名額
Immigration移民
俄羅斯公布政府獎學金和總統獎學金名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