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貴平:滋養的力量

2012-09-06 16:47陳薇
關鍵詞:上學

陳薇

2012年12月,在云南、山西等地考察后,楊貴平回到北京?!俺沸4_實都停了?!彼χ?,一頭卷發,面色紅潤,目光溫和。

“撤?!?,即“撤點并?!?,一項旨在整合教育資源、,調整學校布局的國家政策,卻因各地一刀切而造成中小學生上學難的實際后果。

因為常年率領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以下簡稱“中國滋根”)成員奔走在中國山村,楊貴平最早發現了這項政策的副作用,并多年奔走呼吁。

今年9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終于發布通知,要求各地重新制定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在上報至國家審核備案前,各地停止撤并學校和教學點”。

這位23年穿梭于中美兩國扶貧助教的72歲老人頗感欣慰,“這是今年最值得高興的成績?!?/p>

“在中國,還有女孩不上學嗎?”

23年后,楊貴平仍記得當年走進貴州省雷山縣方祥鄉的路程:從美國飛到香港,轉機飛貴陽,坐8小時火車到凱里,再兩個多小時到雷山,在一輛拉豬車上顛簸3個多小時后,她們被放在一個岔路口——“走吧,還有35公里?!迸懒?座山,趟了兩條河,深夜12點,村民打著火把來尋人時,楊貴平的腳已經腫得老高。

沒有旅館,她住在村小教室里,雨從屋頂一滴滴漏下來,桌椅缺腳,粉筆沒有完整的,黑板成了白板;人和牛住在一起,眼睛被柴火熏得發紅;更讓她揪心的,是沒錢上學、背著弟妹拔豬草的女孩子。

回到紐約,楊貴平一個多星期睡不著覺。她住在紐約灣區一幢三層別墅里,左鄰右舍都有游泳池,超市里應有盡有,與貴州山區相比,這種生活不像是真的。

這是楊貴平人生中第一次面對貧窮。

1940年,她生于貴陽,之后去了臺灣,父親后來成為臺灣文化大學的創立者。她從小衣食無憂,大學剛畢業就嫁給了一位美籍華人科學家,赴美定居,帶著3個孩子過著富裕的少奶奶生活?!扒锾烊~子一片片落下來,我坐在房前好長的開車道那兒看書,好寂寞,覺得這個世界沒有人可以和我溝通?!?/p>

1960年代末,她參與了在美臺灣學生保釣運動,開始關心社會現實,追求公正與平等,再也無法滿足富裕卻平庸的精英生活。

她離了婚,與在保釣運動中認識的董敘霖結合。董后來入職聯合國,參與“百分之一基金會”,即每月捐出工資的1%,以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小型發展項目——“也許可以用同樣的經驗成立一個組織”,夫婦倆決定自建一家針對中國大陸的公益組織。

10多位臺灣朋友捐助了3000美元,成了美國滋根基金會的啟動資金。名稱的寓意是“滋養根本”,他們計劃支持中國最貧困人群在營養衛生、教育醫療和環境等領域的基本需要,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中國的“根本”。

滋根最初在貴州援建小學圖書室,同時支持農民學習農業技術。一次偶然,一位貴州雷山人問她:“你支持農業培訓,為什么不支持女孩上學?”

“在中國,還有女孩不上學嗎?”楊貴平反問。

這個疑問,促成了她的首次雷山之行。她還記得,在一所沒有女生的小學,她問校長:入學率是多少?校長回答:“百分之百!”當地婦聯主任拉拉衣袖:這是來扶貧的。校長立刻改口:“百分之五十都不到!”

此次走訪結果是:全方祥鄉適齡女童的上學率只有27%。

楊貴平再也不想什么圖書室或農業培訓了。從1990年起,滋根資助方祥鄉14個村所有適齡女童每人每學期40元學費,并隨后擴展到云南、河北、山西等地。時至今日,滋根已支持9個省200多個村莊近10萬人次的女童和孤兒上學。

“你能讓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個小時去上學嗎?”

滋根資助的一些女童還是輟學了。

村小只到二年級,設有三年級的中心校離家兩三個小時,家長們不放心,此外,孩子還要自帶米、菜作為伙食。1993年,滋根和當地教育局達成協議,支持4所村小以隔年招生的方式成為完全制小學。

但好景不長。2001年起,“撤點并?!闭唛_始推行。在雷山,滋根支持多年的12所小學,有8個未能逃過撤并,其中一所撤校時還有120名學生。

并非貴州一地如此。楊貴平看見,云南的孩子,拎著柴火,帶個裝滿油鹽米面的小木箱,在學校附近人家租鍋做飯;住宿條件最差的是在教室泥地上鋪一塊塑料布,蓋上被子;有的學生失學,是因為全家僅有一張棉被;還有的地方,上幼兒園的孩子已開始住宿……

楊貴平不斷接到求助,她開始奔走呼吁,建議停止“撤點并?!闭?。2006年,她請來紐約大學電影系主任,拍攝了一部以“撤點并?!睘橹黝}的紀錄片《沒有五年級》;2008年,她寫成調研報告《撤點并校對貧困農村的不利影響》,從教育費用、資源浪費、兒童安全、鄉村衰亡等8個方面深入分析,通過網絡和朋友廣為傳播;只要參加會議,她就呼吁停止“撤點并?!?。

“你要為民請命!”她常這么說。得到的反饋多是:這是國家政策,改不了的。在一個農村教育辦學布局調整研討會上,她激動得拍了桌子:“你能讓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個小時去上學嗎?”

楊貴平笑言,她已摸索出一套政策倡導經驗:“一定要寫文章,有深度的;一定要多媒體,長片短片;第三,參加各種會議;第四,上報紙;第五,拉人大政協。雖然做了可能沒結果,但是一定都要做?!?/p>

“希望滋根是個進步的組織”

1972年,楊貴平第一次回到大陸,發現上海旅館里的水龍頭、火柴、電燈等,都是中國制造;山村雖然貧窮,但即使干活,村民也在唱著歌。楊貴平覺得,這很不簡單。

楊貴平并不諱言,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憧憬一個有尊嚴和秩序、平等而有希望的新社會。

滋根給了她實現這種愿景的機會。

為了滋根,楊貴平拉上了自己的家人、朋友;當年在美國一起保釣的朋友們仍然每年組織籌款餐會、音樂會或愛心義賣,所有款項全部供中國滋根使用;也有素不相識的華僑寄來捐款,她曾收到一個大信封,里面是兩條精致的廚房洗碗毛巾和一張300美元支票,捐款人是一位在學校做清潔工的越南華僑,義賣洗碗巾后,把錢捐給中國。

滋養的力量已開始顯現。被滋根資助過的女孩子們,很多回鄉做了衛生員、教師;一位外出求學的17歲大男孩,利用周末放假,回到沒有電的鄉村,點著蠟燭幫助全村婦女掃盲……

也有失望。楊貴平最明顯的感受是,近年來,中國對農民越來越缺乏同情和尊重。曾有一次,滋根為農村捐建籃球場,有人驚訝地說:“什么?讓農民打籃球?農民打什么籃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批農民背井離鄉,聚集在城鄉結合部,但沒人關注他們的生活與發展。為此,滋根的援助項目新增了城市農民工社區。

“我希望滋根是個進步的組織。要有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性,要幫助建立一個平等的社會,倡導對人的尊重和平等,”楊貴平說,“滋根讓我覺得,這個社會還很有希望?!?/p>

猜你喜歡
上學
上學歌
上學啦
上學(二)
上學
今天上學怎么樣?等
上學路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