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成正比”是錯的?
——與王朝科、郭鳳芝商榷*

2012-09-26 08:00
關鍵詞:成正比價值量勞動生產率

余 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100732)

一、引言

《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5期上發表了王朝科和郭鳳芝撰寫的《也論“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成正比”》一文(以下簡稱《王、郭文》)。該文開篇指出,“沈尤佳、余斌(2011)等則試圖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成正比理論的某些觀點提出批評。成正比理論的反對者往往引用馬克思的以下命題,即‘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地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地變動'來反對成正比的觀點,認為成正比和成反比是互斥的,不能同時存在。與此同時,他們還傾向于把成正比學派的觀點作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不加區別地批判,忽視了該學派的不同學者在觀點上的微妙差異,從而不可避免地使其批判顯得缺乏針對性?!?/p>

近年來有些人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爭論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后,商品價值量到底是反向變動(成反比)還是正向變動(成正比)。我們經過比對,發現這些爭論涉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給出的兩個命題:“一是,一定長度的工作日總是表現為相同的價值產品。二是,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價值量下降?!雹偕蛴燃?、余斌:《論一定長度的工作日表現為相同的價值產品——回應“成正比”爭議的第1個命題》,載《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11期。對此,我和沈尤佳合寫了兩篇文章進行探討②第二篇文章是,余斌、沈尤佳:《論單位商品價值量下降規律——回應“成正比”爭議的第2個命題》,載《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3期。。雖然《王、郭文》只看到了第一篇文章,但這第一篇文章的副標題明確寫明是“回應‘成正比'爭議的第1個命題”,文章中對成正比學派不同學者的分別批判也表明我們對其觀點的差異進行了區分,因此,我們對于《王、郭文》的所謂批判缺乏針對性的指責是不接受的。

而《王、郭文》雖然強調成正比學派的不同學者在觀點上的微妙差異,但在該文中卻一再重復和肯定某位迄今為止對“成正比”理論研究最系統、表述最完整的學者的觀點,對其觀點沒有表露絲毫的不同意見,既沒有表現出與這位學者在觀點上有任何微妙的差異,也沒有對該文所提到的我們的那篇文章中對該學者的批判作出任何回應,更談不上否定性回應。這就更讓我們不能接受該文的指責。

實際上,《王、郭文》主張,“如果‘成正比'是一個真命題,那么它就應該有統一的假設前提和一致的表述方式,而不能在‘成正比'的名義下各自表述?!边@表明《王、郭文》本身就意圖把成正比學派作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來忽視該學派的不同學者在觀點上的微妙差異。相比之下,不論成正比學派是同質的,還是異質的,不論其差異是顯著的,還是微妙的,在我們看來都是不成立的,只要有必要,我們會一一進行批駁,并認為這才是對待學問應有的嚴謹態度。

至于《王、郭文》強調:“在持‘成正比'的學者中,除個別學者外,幾乎都認為‘成反比'和‘成正比'是并行不悖的,兩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這一點應該引起反對‘成正比'的學者的充分重視?!敝徊贿^說明《王、郭文》不懂得學術批判針對的是觀點而不是個人。任何個人都有可能持有矛盾的觀點,但我們不能因為他的觀點中有部分的正確性就不批判其錯誤的部分。同時,批判其錯誤的觀點,并不等于否定其正確的觀點,盡管由于錯誤觀點的存在使得這部分正確觀點的正確性是不徹底的。

更成問題的是,《王、郭文》指責我們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如何如何。但是,我們對成正比和成反比中每一個重要問題的理解都引用了馬克思的原話,并注明了出處。反過來,倒是成正比學派撇開馬克思的原著中的豐富內容去“根據自己的理解”虛構各種系數來進行爭論。

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成反比”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科學結論。成正比學派反對這個結論必然導致推翻勞動價值理論。我倒是注意到了該學派不同學者在一點上的確存在微妙的差異,如有的學者公開提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錯了,西方經濟學的演化學派才是對的;而有的學者則認為這是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不能說馬克思錯了。

馬克思的學說,從它誕生之日起,就遭到無數的“根據自己的理解”的攻擊、抵制和反對。馬克思在給友人的書信中指出,“我在德國已經受了多年的‘抵制’,而在英國現在仍然在受到抵制,稍有不同的是,在這里人們對我的攻擊往往是這樣荒謬和愚蠢,以致要是作公開回答都會使我感到難以為情?!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49頁。好在我還只是馬克思的小學生,不必感到難為情,因此,就在這里通過分析《王、郭文》來再次公開回答為什么“成正比”是錯的。

二、《王、郭文》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問題

《王、郭文》自稱其思路是:把所謂成反比視為一個公理,由此出發重新審視成正比理論各種觀點之間的差異性,進而證明“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成正比”這個命題的正確性。這種從成反比的前提出發,走到成正比的結論上的歸謬法式的“論證”,居然沒有讓《王、郭文》得出推翻成反比這個邏輯前提的結論,而是讓成正比與成反比并行不悖,真的是十分神奇的邏輯推理,足以笑傲一切邏輯學家。

接著,《王、郭文》為成反比這個命題找它特定的假定條件,并歸納為以下幾個假定條件:

(1)部門假定,即生產相同或相近使用價值的商品生產者構成一個部門,只有在部門假定的基礎上才能定義商品的價值,不同部門的商品構成的商品集合因其使用價值不同,不能定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自然也就不能用來定義價值和價值量。(2)同一勞動假定。同一勞動應該是指同一部門勞動復雜程度相同的勞動,是凝結在某種使用價值中的抽象勞動。有了同一勞動假定,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才能提供相同的價值量。(3)同一時間假定。同一時間是指等量長度的自然時間,而不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如果把“同一時間”解讀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么“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提供相等的價值量”這句話就可以轉譯成“等量的價值量提供相等的價值量”,這是同義反復,在邏輯上根本不成立。

這三個假定充分反映了《王、郭文》是如何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對待馬克思的觀點的。(1)如果不同部門的不同商品不能定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不能定義價值和價值量的話,那么,這些商品如何交換?按照什么樣的比例交換?難道不同商品的交換不正是按照各自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來交換嗎?恩格斯曾經質問,“難道可以設想,農民和手工業者竟如此愚蠢,以致有人會拿10小時勞動的產品來和另一個人1小時勞動的產品交換嗎?”①《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6頁。而農民和手工業者所生產的正是不同的商品。他們會相互參照彼此的生產時間來進行交換。在討論價值時,馬克思明確地去掉了使用價值:“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體的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么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么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F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雹凇顿Y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頁。(2)馬克思講得很清楚:“為了說明勞動在人類勞動的抽象屬性上形成它自己的價值,它就說,上衣只要與它相等,從而是價值,就和麻布一樣是由同一勞動構成的?!雹邸顿Y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锻?、郭文》給同一勞動加了“同一部門”這個限定——這個他們和成正比學派一些學者的“自己的理解”——那還談得上什么抽象勞動嗎?而我們批評成正比學派的這個限定,指出“這個同一勞動,實際上是指的抽象的人類勞動”,進而針對成正比學派指出,它“指的是不同部門的勞動,而不是同一部門內部的勞動?!雹苌蛴燃?、余斌:《論一定長度的工作日表現為相同的價值產品——回應“成正比”爭議的第1個命題》,載《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11期。難道只是我們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得出的順理成章的結論嗎?正因為《王、郭文》對同一勞動作了這個錯誤的理解,所以他們很快就從這個理解出發,干脆把同一勞動拋棄了?!爱攧趧由a力提高后,上述公理中的‘同一勞動'假定有可能不存在”。而在特定的假定條件被推翻后,《王、郭文》居然沒有推翻建立在這個假定條件上的公理,也是一件奇事。(3)同一時間指的是勞動時間而不是自然時間。如果某一年365天中每周有兩個休息日,而另一年365天中每周只有一個休息日,這兩年從自然時間的角度來看是等量長度的,但從勞動時間來看不是等量長度的。馬克思絕不可能認為同一勞動在這兩年中創造同樣的價值量。同樣的,馬克思的同一勞動指的就是社會必要勞動,否則的話,難道懶人的一個8小時自然時間會與勤快人的一個8小時自然時間創造同樣的價值量嗎?《王、郭文》想用這些假定來使馬克思陷入荒唐的境地是徒勞的。

《王、郭文》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量成反比”,是以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在勞動生產率變化前后沒有改變為前提的。這個前提也只是《王、郭文》自己的或他們所認可的別人的理解,而不是馬克思的原意。勞動生產率屬于具體勞動范疇,而價值量則屬于抽象勞動范疇?!巴粍趧釉谕瑯拥臅r間內提供的價值量”只能是指抽象勞動的凝結,它與具體勞動從而勞動生產力(率)的關系,只不過在于,如果此時對應的具體勞動生產出N件商品,這個價值量就在N件商品上平攤。由于勞動生產力較高的具體勞動對應更多的商品,從而每個商品上分攤的價值量就少。這就是成反比的原因。

事實上,混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成正比學派的同質的特征,其微妙的差異只是在表述這個共同內容上的形式差別。

《王、郭文》經過上述闡述指出:可以將“成反比”視為一個公理,這個公理的完整表達包括一個命題、三個假定和兩個定理。這還是我第一次見到由命題、假定和定理共同組建的公理。這種形式定義的公理在數學和物理學中都找不到。更重要的是公理化的形式并不適合表達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公理通常是無法爭議或不允許爭議的。例如,物理學的公理之一:宇宙之外是無,就是無法爭議。再例如張五常給出的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公理:“經濟學的第一個公理是任何人的行為,都是由個人做出可以被推測的選擇而起。這是公理,是經濟學的一個基礎假設,不管是對還是錯,是不能有所爭議的?!雹購埼宄?《經濟解釋:科學說需求》(卷1),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67頁。就是不允許爭議。再如歐氏幾何的一個公理:直線外的一點可以做而且只能做一條平行線。這也是不允許爭議的。如果改變它,變成直線外一點做不出平行線或可以做出多條平行線。這樣歐氏幾何就變成了與之并立的非歐幾何。反過來,馬克思的最重要的發現——唯物史觀就不能被當作不能爭議的公理:“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边@個原理只不過是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頁。反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完全可以違背這個唯物史觀,但它們不能像非歐幾何與歐氏幾何并立那樣,與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并立。這是因為,非歐幾何在球面上是適用的,而反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在任何場合都不適用。

三、證明還是證偽?

《王、郭文》接著在依次改變假設條件的情況下,討論(1)“勞動生產力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正比”這個命題的真偽,(2)“勞動生產力與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成正比”的存在性。并說明“將在不引入價格、供給和需求等變量的條件下,將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嚴格限定在價值創造環節來證明第一個命題,這與張銜教授略有不同?!弊詈蟮贸龅慕Y論竟是,“勞動生產力提高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正比”是一個偽命題。

《王、郭文》到底是在證明還是在證偽?當然,這種不一致可能只是表達上的失誤,從其上下文來看,《王、郭文》還是認為它是一個偽命題的。盡管如此,《王、郭文》的證偽過程也是存在問題的,既與張銜教授有不同之處,也跟他們自己說的不一樣。

其次,張銜教授在論證時給出了“價格等于價值、供給等于需求、市場出清的條件”,這不是引入價格、供給和需求等變量,而是恰恰是排除這些變量。張銜教授的做法是與馬克思相一致的?!凹偃鐑r格確實與價值相偏離,那就必須首先把前者還原為后者,就是說,把這種情況當作偶然情況撇開,這樣才能得到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資本形成的純粹現象,才能在考察這個現象時,不致被那些起干擾作用的、與真正的過程不相干的從屬情況所迷惑?!雹邸顿Y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頁腳注。事實上,《王、郭文》也隱含地假定了供給等于需求、市場是出清的。否則,他們就不能用n個生產者的總產量來加權平均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是因為,在特殊的組合下,那些在最壞條件下或在最好條件下生產的商品,總之不是在平均條件下生產的商品,會調節市場價值。④參見《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0頁。

《王、郭文》認為,在生產率提高前,一個工作日生產20件產品,提高后生產出50件,由于勞動復雜程度在增長,則這50件產品的價值量將大于原來的20件。而張銜教授只比較其中的20件是不對的。這是《王、郭文》對張銜教授的誤解。張銜教授本來談的就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跟商品數量無關。這表明《王、郭文》的作者還不清楚,成反比還是成正比,本身是由我們在第一篇文章中和本文開頭已經指明的兩個命題構成的。不能用一個命題去取代或混淆另一個命題。

更重要的是,《王、郭文》承認這50件中的20件的價值量低于原來的20件的價值量,但并沒有任何計算表明其低的程度,如果這20件的價值量只有原來的2/5,甚至更少,那么50件新產品的價值量并不會大于原來的20件。還要指出的是,既然《王、郭文》認為,勞動生產力提高后,尤其是勞動復雜程度提高后,“同一勞動”假定不再成立。那么,《王、郭文》在這里比較新50件產品與原20件產品的價值量即比較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里提供的價值量還有意義嗎?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和沈尤佳的第一篇文章中已經從理論上指出,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并不就是復雜勞動。而在我們的第二篇文章中我們更是從歷史事實和今天的現實中論證了這一點,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復雜程度是成反比的。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只指出一點,馬克思與許多學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他的理論決不會脫離實踐,他也決不會閉門造車。

四、《王、郭文》對成正比命題的“證明”及其問題

《王、郭文》把“成正比”理論總結為如下的表達式:

命題: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成正比;

假定1:同一部門假定;

假定2:技術變革或新的生產方法的應用必然誘致勞動復雜程度提高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于是有假定3存在;

假定3:勞動生產率提高前和提高后的勞動不再是同一勞動;

假定4:技術變革或新的生產方法的應用使真正形成價值的有效勞動時間增加,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于是有假定5存在;

假定5:勞動生產率提高前和提高后,同一時間的實際內涵不同,勞動生產率提高前的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創造等量的價值,而勞動生產率提高以后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依然創造等量的價值,但提高后創造的價值量顯然大于提高前創造的價值量。

定理1:商品的價值量與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

為清楚起見,《王、郭文》的數學推導過程這里省略,只看它的舉例說明。

設生產A種商品共有4個生產者,在1個工作日(8小時)內,勞動生產率提高前和提高后的生產情況如表1所示(表中的產量數據是任意假定的):

表1 勞動生產率提高前后的產量、生產單位產品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勞動生產率提高前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產量為:280/(8 ×4)=8.75(件/小時)

勞動生產力提高后單位時間生產的產品產量為:420/(8 ×4)=13.13(件/小時)

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率 =13.13/8.75=0.114 2/0.076 2=1.50

勞動生產率提高后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只相當于勞動生產率提高前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67%(0.076 2/0.114 2=1/1.50 × 100%),也就是說單位商品價值量下降了33%(100%-67%),這正是勞動生產力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反比的體現。

假定我們賦予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當于5個單位的價值量,相當于0.114 2小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于5個單位的價值量,也就是單位商品價值量等于5個單位;同時假定每個生產者均按照價值出售他們的商品,則有勞動生產率提高前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w0)=5×280/32=43.75,也就是每小時創造43.75個單位的價值量。

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w1)=5 ×0.67 ×420/32=43.97,也就是每小時創造43.97個單位的價值量。

w1/w0=43.97/43.75=1.005 >1

所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成正比。

至此,《王、郭文》表達了成正比與成反比的“并行不?!?。然而,在《王、郭文》的上述計算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50%,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量只增加了5‰,相差100倍,如果是成正比,這個比例也未免太不相稱了吧?而實際上,《王、郭文》的這個5‰的所謂增長還是來自于計算時四舍五入的計算誤差。如果將上面的0.67還原為準確的2/3,則 w1依然等于43.75,w1/w0=1。只有成反比,沒有成正比。

說實話,剛看到上面的假定5時,我還以為《王、郭文》會用假定成正比命題成立的方式來證明成正比,即進行循環論證,但看到其舉例后,反倒釋然了??磥怼锻?、郭文》還沒有找到背離馬克思的出路。這倒是《王、郭文》的作者與其他成正比學派學者之間的一個微妙差異。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4.

[3]沈尤佳,余斌.論一定長度的工作日表現為相同的價值產品——回應“成正比”爭議的第1個命題[J].教學與研究,2011(11).

[4]余斌,沈尤佳.論單位商品價值量下降規律——回應“成正比”爭議的第2個命題[J].教學與研究,2012(3).

猜你喜歡
成正比價值量勞動生產率
阜新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量評估
中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區域差異的時空演變*
應該重視提高我國服務業勞動生產率
海域資源資產、負債及報告有關問題研究
昭陽區森林碳匯釋氧及價值估算
法益個數罪刑均衡研究
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
吃完巧克力要運動嗎?
一種證明引力大小與質量乘積成正比的數學方法*
中國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7.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