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研究

2012-10-14 07:45黃寶連
關鍵詞:經濟區社會保障醫療保險

黃寶連

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研究

黃寶連

分析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現狀,認為仍然存在就業結構性矛盾和社會保障發展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用工環境氛圍、構建跨行政區域社會保障服務長效對接體制與機制等建議。

海峽西岸經濟區;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服務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現狀

(一)勞動就業

1.就業人數保持穩定增長

近年來,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提供的就業機會日益增加,經濟區各板塊的社會就業人數也不斷提升。如表1所示,2009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總的就業人數達4 979.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8.79萬人,增長3.1%。其中,福建從業人員數2 168.86萬人,同比增加89.08萬人;粵東地區從業人員數863.09萬人,同比增加14.38萬人;贛東地區從業人員數1116.62萬人,同比增加29.51萬人;浙南地區從業人員數830.48萬人,同比增加15.82萬人。

表1 2008-2009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就業人數(單位:萬人)

2.就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

海峽西岸經濟區重點發展第二與第三產業,推動了就業結構繼續由第一產業向第二與三產業轉移。其中,隨著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與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第二產業內部的就業結構調整與轉變加快。如表1所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 618.72萬人、1 747.29萬人、1 613.03萬人,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關系由上年的33.7:34.8:31.5調整為32.5:35.1:32.4。就業人員在三大產業間的分布逐步趨向合理,“二、三、一”的就業格局得到鞏固。

(二)社會保障

1.社會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參保覆蓋面繼續擴大,參保人數和基金規模不斷增長。

福建省2009年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1 934.43萬人,比上年增加163.69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84.61萬人,比上年增加27.38萬人,參保職工476.73萬人,參保的離退休人員107.88萬人。

浙南地區,麗水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20.39萬人、24.73萬人、15.02萬人、26.35萬人、11.48萬人;衢州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37.93萬人、32.59萬人、16.39萬人、28.3萬人、16.14萬人;溫州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人數分別為144.29萬人、105.86萬人、69.5萬人、181.60萬人。

贛東南地區,撫州市養老金標準人均每月提高147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3.7%;贛州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56.63萬人、55.29萬人、35.30、25.59萬人、11.11萬人;上饒市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0萬人,7.3萬名被征地農民參加了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1.5萬人;鷹潭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3.23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75.75萬人。

粵東地區,潮州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33.4萬人、21萬人、27.6萬人、26.5萬人、14.9萬人;揭陽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29.68萬人、53.03萬人、16.30萬人、14.15萬人、14.44萬人;梅州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29.93萬人、25.81萬人、21.24萬人、17.85萬人、16.87萬人;汕頭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37.55萬人、76.99萬人、38.12萬人、37.47萬人、36.10萬人。

2.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

針對貧困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的社會救助體系,無論是在救助對象,還是在救助力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截至2009年底,福建省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8.5萬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0.76萬人。全省救助站總數增加到45個,依法救助流浪乞討人員3.2萬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3 184人次。

浙南地區,麗水市低保對象68 229人,農村五保和城鎮 “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分別達到89.6%和96.3%。衢州市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分別為4625人和5.12萬人,農村五保及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分別達93.4%和99%。溫州市城鄉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92萬人。

贛東南地區,撫州市城鄉低保人數達21.7萬人,人均月補差標準城市提高到159.8元,農村提高到68.5元。贛州市10.63萬城鎮居民和31.1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81.5%。上饒市38萬名城鄉困難群眾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發放低保金達4.6億元;發放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資金1.1億元。鷹潭市城鄉低保人均月補差水平分別達160.8元和65.3元,全年發放低保金7 603萬元。

粵東地區,潮州市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的達5.98萬人,占總人口的2.3%。揭陽市全市享受城鄉低保的有12.6萬人,救助低保戶5萬戶。梅州市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群眾達228 865人,年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的共計24.8萬人次。汕頭市將年人均收入低于1 500元的困難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超過4.3萬戶,10.36萬人被納入低保,增長16.7%;救助站救助人數1 539人,增長6.2%。

二、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目前,就業形勢在總體穩定向好的同時,結構性矛盾愈發突出,“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并存的狀況十分明顯,特別是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形勢趨緊。高校畢業生總量不斷提高,而且待就業畢業生連續多年累積遞增,然而需求明顯下降,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經濟形勢導致畢業生需求明顯下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企業的生產和出口出現下滑,吸納畢業生能力大幅減弱,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畢業生需求空間十分狹小。另外,不同學歷、不同學科專業的就業需求冷熱不均等問題依然存在;在就業崗位減少,供求矛盾加大的情況下,用人需求向老牌大學與重點大學集中,新建的院校、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

(二)用工荒問題逐漸凸顯

就業形勢在總體穩定向好的同時,結構性矛盾愈發突出,“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現象將繼續存在。從缺工地域上看,沿海企業用工短缺問題逐漸顯現;從行業上看,樹脂彩繪工、服裝針車工、包裝制作工、鞋帽制作工、紡織針織印染工、電子裝配與五金機械操作工等普通工人缺口最大;從工種結構上看,各類技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技術工人缺口較大。從企業性質上看,代工生產又缺乏定價權、貼牌出口、來料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缺工嚴重,管理粗放、用工環境較差的企業也普遍存在招工難的問題。

(三)社會保障發展不足

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保障體系雖然日益完善,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公眾利益訴求趨于多元化,對社會保障水平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社會保障形成空前的壓力,而且,城鄉結構急劇變化,農村社會保障問題凸顯。福建預計2015年城鎮化率達57%,這種快速變化的格局,凸顯了現行社會保障的制度缺失。另外,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社會保障長期資金壓力巨大。市場化和就業方式多樣化快速發展,社會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尚不能適應。

三、海峽西岸經濟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路徑

(一)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首先,要進一步明確與強化政府推動就業工作的責任,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政府要重點培育、引導、開展就業服務市場化運作的試點,扶持社會力量共同做好就業工作,每個縣(市、區)要確定3-5家民辦就業服務組織。其次,要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就業援助、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以及“零就業家庭”等專項活動,積極為高校畢業生、失崗農民工和其他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政策咨詢和職業介紹服務。特別要繼續做好農民工工作,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吸納農業富余勞動力就業。再者,要建立部門協作機制,改進創業環境,推動自主創業促進就業。一方面,要大力建立創業項目庫,開展創業指導服務,創建孵化基地;另一方面,積極落實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和社保補貼政策,推廣SIYB、YBC等9種創業(培訓)模式。最后,要繼續做好失業動態重點監測工作,加強失業動態監測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和調控失業的政策措施。

(二)需求對接,破解招工難問題

首先,積極創造良好的工作“硬環境”與“軟環境”。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推動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重視配套設施建設,積極解決務工人員的就業、居住、就醫、上學、社保以及職業發展等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積極營造良好的用工環境氛圍,盡最大可能為務工人員解決后顧之憂。要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使外來務工人員安居樂業的條件。另外,各相關部門要督促企業嚴格遵守《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要積極開展法律援助活動,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政策咨詢、維權以及代辦證件等服務,積極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其次,積極加大務工人員的培訓力度。擴大中、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積極推動職業資格證書的社會應用等,強化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術工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繼續推動、鼓勵諸如輸入地—輸出地、企業—培訓機構、企業—勞務派遣公司、企業—學校等形式的定向培訓和訂單培訓,提高培訓的市場針對性。最后,建立健全用工對接信息平臺。相關部門與企業要建立用工信息交流機制和相對穩定的勞動力輸入渠道,建立異地崗位需求信息發布機制和遠程見工系統,為務工人員外出就業搭建最基本的信息服務平臺,降低企業招工成本。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要健全醫療保險體系,大力推進醫療保險擴面工作,以國有和城鎮集體困難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其雇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靈活就業人員與城鎮居民為重點,實現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參保率分別達到95%以上。其次,加快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鞏固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體制,切實解決無力參保人員歷史遺留問題。再者,積極開展失業保險基金擴大支出范圍試點,繼續實施工傷保險“平安計劃”二期,做好農民工參保擴面工作;全面實施工傷、生育保險設區市統籌,積極推進工傷預防、工傷康復和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加強基金、資金監督管理。最后,保障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促進勞動合同制度全覆蓋,健全工資指導線、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制度、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最低工資制度、企業職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同時,各級政府應該建立欠薪應急保障金等制度,切實把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工作落到實處,保障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四)社會保障服務體制的跨行政區域對接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經濟區域的概念,包括諸多省市,各省以及各市之間的行政界限,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域的差異,以及建設海西經濟區的主體與非主體地位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區域間經濟的順暢交流,也勢必影響社會保障服務體制的跨行政區域對接。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同城化進程的加快,人民大眾的流動空間半徑加大,需要社會保障服務能夠在不同行政區域實現良好的對接。因此,要建設與完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構建跨行政區域社會保障服務的長效對接體制與機制??梢詮脑圏c城市、信息網絡建設與對接等途徑去努力,實現辦理社會保障手續跨行政區域的便利化與同城化。

[1]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S].2011.

[2]張志南,李閩榕.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報告(2010)[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347-360.

[3]李永杰,游炳俊.論社會保障的政府責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C913.7

A

1673-1999(2012)03-0059-03

黃寶連(1977-),女,福建上杭人,閩西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龍巖364021)講師。

2011-11-15

猜你喜歡
經濟區社會保障醫療保險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三醫聯動”下醫療保險新走向
堅持就業優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媒體募捐永遠成不了社會保障
甘肅省主要經濟區聯動發展戰略探討
社會醫療保險
降低醫療保險拒付率
圖解北部灣經濟區同城化
為什么要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