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企業集團的成立方式、戰略選擇與戰略行為*
——基于演化理論的解釋

2012-11-20 11:24王利偉
關鍵詞:多元化戰略理論

王利偉,張 平

(華南理工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自Leff明確指出企業集團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以來,[1]過去30多年來,企業集團在新興市場上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力量,也成為研究的熱點。我國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實現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和打破企業管理上的行政“條塊分割”,在借鑒已實現經濟騰飛的日本和韓國經驗的基礎上,引進了“企業集團”這種經濟組織。[2]在我國經濟改革的過程中,企業集團為實現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已成為我國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

一、企業集團的理論解釋

在整個社會生產或者經濟體系中,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協調生產的手段,兩者是處于兩個極端的和最主要的經濟組織形式,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3]176在企業與市場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制度或契約安排,被稱之為中介組織,如戰略聯盟、動態網絡、虛擬組織等。企業集團是中間組織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企業間關系的一種制度安排。企業集團之所以能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在于主要存在于新興市場中的企業集團具有不同于成熟市場中的中間組織的一些特點: 第一,企業集團是一個法人聯合體,集團內各企業間主要是產權連接關系,同時也存在社會、經濟和法律之間的關系。第二,企業集團內部的各企業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整體意識。在新興市場中,企業集團內的這種關系在彌補市場缺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績效等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4]79

學者們對企業集團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眾多學者應用多種的理論,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重點研究了轉型經濟國家企業集團的成因、組織結構、企業集團的優勢等問題,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到目前為止,占主導地位的理論解釋可歸納為三種: 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解釋。[4]82

(一)經濟學解釋

最先被用來解釋企業集團的成因與競爭優勢的理論是來自經濟學,特別是交易成本等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新興市場國家的要素市場不完善,造成了市場失效。Williamson認為由于市場失靈導致了內部組織對市場的替代,以內部交易代替市場交換能降低交易成本。[3]179企業集團可以在資金、管理人才、產品研發、產品/服務交易、承擔風險等方面形成內部市場,[5]因此,這種組織形式能夠降低交易成本。Keister的研究就表明,中國欠發達的金融市場使企業融資困難,而有內部資金、交易市場的企業集團可以較好地克服這一困難。[6]16因此,中國企業把加入企業集團看出是難得的機會。另一方面,國家或中央計劃體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成本很高。被稱為介于市場分配和計劃分配體制之間的資源配置制度的企業集團,能夠以較低的交易成本分配資源,從而支持成員企業在市場中競爭,增加其競爭力,進而提高整個企業集團的績效。所以,企業集團是新興市場經濟中重要而有效的經濟組織。

(二)社會學解釋

雖然經濟學理論是在研究和解釋企業集團時應用最多的,但很多學者提出質疑。例如,Stein指出,企業集團的內部資源配置方式,可能會引起成員企業間的相互競爭,導致嚴重的代理問題。[7]而如果企業集團對某個成員企業或者經營項目的投資依賴其他成員企業的資源,可能由于代理成本增加或跨經營單位補貼而使效率降低,從而導致“內部市場失效”。[7]在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和日本的大企業集團就普遍表現出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即使在市場運作良好的制度下,企業為了較低成本地獲得彼此的資源和應對環境的變化,也可能形成類似企業集團的這種中間組織。[6]15由此,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一些國家中,企業集團這種組織普遍存在?僅僅應用經濟學理論顯然不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尋找其他理論。由此,出現了關于企業集團的社會學解釋。

社會學理論認為,市場交易只是社會交換關系中的一種,社會中還存在大量的其他交換關系,組織是其所在的社會中社會關系的表現。企業集團作為一種中間組織,是“根植于”社會中的,需要從傳統、文化和歷史等多方面對企業集團進行解釋。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企業集團發展過程來看,它們的發展得益于該國(地區)的工業化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解決經理人資源短缺和外部制度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等問題。企業集團由于是繼承了傳統的社會關系,能夠在各組織之間建立彼此信任、合作的社會制度,保證了企業的持續發展。[8]因此,可以認為企業集團的出現是傳統和社會文化導向影響的結果,而與市場發達程度的關系不大。[9]501

(三)政治學解釋

社會學從社會關系、文化、社會制度的角度解釋了企業集團的行為,回答了“為什么在一些國家,特別是成熟市場中普遍存在企業集團?”的問題。但不同學者在研究轉型經濟國家中的企業集團時,發現政府在企業集團的組建、發展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不能簡單地用經濟學或社會學的理論解釋企業集團在這些國家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10],[11]524。因此,學者們提出了企業集團的政治學解釋。

政治學關注的是政府政策對經濟發展和經濟組織行為的影響,其研究的重點是相關利益群體之間如何通過權力、權威施加影響以取得或保護各自的最大收益。不管是采取哪種轉型方式,經濟轉型國家的經濟特征是顯著地削弱了經濟活動的國家控制,在過渡時期內,造成了“市場失靈”。[10]而為了避免國外跨國公司在國內的壟斷和制約,這些國家會采取一些非市場化的措施,保護本地弱小企業,重要的措施就是組建和培育大企業集團,以此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除了不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制度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的影響外,經濟轉型國家的政府職能和能力也促進了企業集團的形成和發展。

政府對企業集團的影響主要有兩個,首先是國家擴大了企業集團的金融性資源,相應的企業集團內部市場的作用也隨之擴大。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企業集團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組織,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輔助政府分配資源的作用或作為政府某些職能的代理,比如增加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其次是國家的各種扶持政策促進了企業集團的多元化發展。藍海林的實證研究就表明,中國國有企業集團是政府在經濟轉型過程特定階段扶持和依靠的一種有利于同步實現兩個具“沖突”性的目標——穩定與發展——的特殊政治工具,驗證和支持了企業集團的政治學解釋。[4]79

二、企業演化理論

雖然,企業集團的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解釋的綜合運用能較好地解釋企業集團的成因、行為和競爭優勢,但存在的一個缺陷是都是針對企業集團某一個截面的分析,如企業集團的成因、組織結構、企業績效等,而實際上它們之間是存在緊密聯系的,且有先后的因果關系。而這種針對企業集團的研究,需要考察企業的整個成長過程,上述企業集團的三種理論解釋顯然不合適,需要引入新的理論解釋。

解釋企業成長的理論有很多,演化理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度。[12-14]演化理論認為,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通過各種各樣的戰略選擇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通過自然的選擇,一些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的壟斷者,在市場中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12],[15],[16]34。這也就是常說的變化帶來生命的延續或稱之為變化的生命力。[12]

演化的觀點為觀察公司增長發展了不同的方法。一方面是強調了解釋企業成長的經濟因素,例如,根據效率的合理性或交易成本的最小化[3]176,[17]155。另一方面,演化理論將企業成長看成是一個動態的轉變過程,這個過程中注意力被集中在“戰略變化的速度和途徑上。例如,組織將以多快的速度,沿著什么途徑,或經歷戰略性的重大事件,如出生、重組、產品創新,合并、技術變化或失敗,獲得增長,提高他們的績效?!盵12]因此,在演化理論中,企業組織的發展是一個由大量戰略事件組成的動態過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企業組織被看作一個適應的系統,在發展的不同時點上追求不同的戰略和組織結構。

一個組織的創立是最初必須做出的戰略選擇。在那個階段做出的創立條件的選擇對企業組織的活動和結構有長期的影響。[18]105演化的觀點把組織的創立看成是一項引發“烙印效應”(imprinting effect)的社會活動。[19]167正如Stinchcombe指出的,“組織的形式和類型有一個歷史,這個歷史決定了那種類型組織的現有結構的某些方面”。[19]189成立條件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表現在,當時特定的投資和建立的社會結構創造了企業一組獨特的關鍵資源、組織技能和能力,而且對企業的戰略選擇和組織結構的選擇產生重大影響[16]35,[20]45。另一方面,一旦企業建立,關鍵資源、組織技能等將轉變為非常難改變的組織慣性。[18]103

三、我國企業集團的成立方式、戰略選擇與戰略行為

(一)我國企業集團的成立方式

由于,根據演化理論,組織的創立是一項引發“烙印效應”的社會活動,因此,應用演化理論解釋我國企業集團的行為先從企業集團的成立方式開始。我國企業集團是政府在改革開放特定階段扶持和依靠的一種工具,造成其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 重組。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主管企業的政府部門轉制,如輕工業局整體轉為輕工業集團,以及政府主導下企業之間的聯合和重組。在計劃經濟中,各級政府的經濟部門都直接管理著許多單獨的企業,這些企業的行業特點明顯、主業突出,分布在產業價值鏈的不同鏈條上。在改革開放后,為實現政企分開,培育市場競爭主體,搞活經濟,開始將以直接管理企業為主要職能的政府部門整體轉制成為企業集團,但保留企業集團的行政級別,這樣還能繼續保持對國有企業的控制。

第二種: 自我發展。我國有部分企業集團是從小到大、從單一業務經營到多元化發展逐步發展過來的,這里面有國有也有民營企業。這些自然成長起來的企業,為了獲得政府和客戶,甚至是銀行的認可與支持,紛紛成立企業集團。因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和文化傳統中,往往認為“大就是好”,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資源。與重組方式形成的企業集團不同,這些企業集團在成立時,是基于股權連接的,基本上形成了母子公司結構,集團總部開始出現,是西方意義上的控股公司的雛形。企業集團內部的子公司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有基本認同的組織文化,企業行為的整合相對也更加容易。

(二)企業集團的戰略選擇

根據演化理論的觀點,企業成長的關鍵是戰略選擇。[21]126多元化戰略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戰略,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相關多元化戰略,即通過進入具有實質性相關的行業實現增長目的;二是不相關多元化戰略,即通過進入不具有實質性相關的行業實現增長目的。企業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必須在不同的時點上做出重要的戰略選擇: 企業的核心業務是什么?業務之間的關聯程度如何?采取哪種戰略實施方法,如自建、合資還是收購?

在成熟市場中,收購兼并是企業實施多元化常用的手段。然而,收購兼并后企業多元化的發展是否成功還有賴于相應要素市場的發展,企業能從市場中方便地獲得人力、資本、技術等戰略資源。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政策環境和基礎條件的限制,要素市場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國企業集團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了很長一段要素市場不完善的時期。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集團采取以合資和利用社會關系的方式開展多元化經營。

以重組方式成立的企業集團,由于有政府的支持,能夠利用的社會關系眾多,可以得到很多的與不同對象進行合資進入不同行業的機會。另一方面,重組后的企業集團,業務多且沒有所謂的“核心”業務,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各種競爭,才能真正明確企業眾多業務的不同層級。這使得,企業集團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時受到組織慣性的影響相應的也較少,能夠容易進入完全不相關的行業。因此,以重組方式組建的企業集團偏好選擇不相關多元化戰略。

自我發展而來的企業集團,在企業創立的時候,規模較小,難以獲得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所能依賴的社會關系主要是企業高層管理團隊成員的個人關系。以自我發展方式成立的企業集團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壯大的,一般都經歷過較長時間的單一業務經營,是在該業務已經發展比較順利后再進行多元化經營,進而組建成企業集團的。這種企業集團的核心業務突出,高層管理團隊成員普遍具有長期的該行業從業經歷,從他們的價值觀和決策偏好來講,在選擇多元化發展的新業務方向時,更愿意選擇與原核心業務相關的行業。因此,社會關系較少而組織慣性較強的以自我發展方式成長起來的企業集團多采取相關多元化的戰略。

(三)企業集團的戰略行為

演化理論認為,企業所選擇的戰略在經過市場選擇之后,將會出現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將影響企業的戰略行為。不同類型的多元化各有利弊,但最終的績效表現存在明顯的差異,實證研究表明,適度多元化會增加企業價值,然而當多元化達到較高水平時,其的邊際成本會快速上升,以至于超過邊際收益,因此,多元化程度與績效之間呈現倒“U”關系。[22]

以重組方式成立的企業集團紛紛采取了不相關多元化戰略,在外部要素市場不健全,企業的戰略資源又比較缺乏的情況下,當外部市場機會較多、供不應求時,企業集團的績效比較好,但當市場不斷規范、競爭日益激烈時,不相關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普遍出現經營不善,原因是,一方面企業集團總部不能為在市場一線競爭的子公司提供足夠的資源,另一方面嚴格的控制,使得子公司失去了對市場和競爭的敏捷反應。企業績效是公司管理活動、資源運用的結果體現,構成了企業再一次決策的重要參考條件。差的績效在企業變革方面扮演了一個不同的角色,已有的研究表明當管理者開始采取行動去阻止績效的下降時,差的績效就是一個組織變革的導火索。[23]65績效差的企業的管理者處在有利的地位去克服改革的阻力,而且還能夠使得變革合法化,而這些在其他的時候是非常困難的。[24]以重組方式成立的企業集團在績效下降時,將主動進行企業的重組,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調整業務組合或者是改變管理模式。企業集團重組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調整業務組合,管理模式不變;第二種,保持業務組合不變,調整管理模式;第三種,業務組合和管理模式同時進行動態調整,直至雙方面實現匹配。調整業務組合主要是: 第一,決定進入或退出什么行業,從而實現業務組合的效益最大;第二,決定是采取什么方式調整業務組合;第三,調整在不同行業間資源的配置方式。為實現業務組合效益,企業集團需要建立匹配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主要由五個要素構成: 高管的精神圖、組織結構、集分權關系、激勵機制和控制機制。

自我發展壯大的企業集團堅持相關多元化戰略,不同業務間能較好地實現資源共享、協同效應,提高企業集團的績效。好的績效會強化組織內部的慣性,一旦績效超過一定的水平,組織就將會有繼續實施以前建立的方案的趨勢。[16]33好的企業績效也使得高層管理者自我感覺良好而容易忽視外部的變化,“一旦績效是滿意的,公司將繼續采用他們以前的方式配置內部的資源而不管外部的變化”。[24]所以,自我發展而來的企業集團實施相關多元化戰略取得成功后,將繼續強化集團內部的控制和資源共享。企業集團對子公司的控制方式主要有戰略控制、財務控制和行為控制等三種。

戰略控制是指企業在動態、復雜的環境中,以全面的、預見性的戰略眼光管理不同業務單位,通過參與和審核業務單位戰略的制定、影響其實施等方式,實現企業內部資源配置的優化、企業價值的整體最大化。戰略控制一般包括三部分的內容: 目標設定、戰略規劃和控制度的設定。

由于企業集團經營的不同業務的子公司主要是通過產權關系和股權關系聯結的,因此,以產權投資形成的財務關系是企業集團內部最基本的關系。企業的財務控制就是在出資者所有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基礎上產生,為保證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而實施的統一財務政策與監管活動,實質是通過對財務活動中利益相關的組織、人員及資金等控制來協調各方的利益,并達成企業的經營目標。

行為控制是通過建立全面的規章制度和程序的體系來指導業務單位、職能部門以及個人的行動。運用行為控制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規定具體目標,而且是使達到這些目標的途徑、行為標準化。

(四)政府的影響

在中國,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均是企業集團建立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政府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對企業集團施加影響: 直接干預企業的管理、審核企業戰略和資源的配置。[8]一方面企業集團的一部分戰略資源,比如土地和資金等,在政府的控制下,因此,不論政府是否控制企業的所有權,他們都能對企業的管理施加較強的影響。另外,地方政府也能夠通過協調企業與省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來幫助企業集團獲得支持。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種,政府對企業集團的影響一直存在,但影響的方式在不斷改變。目前,政府更象一個國有企業,當企業集團績效好時,政府會支持企業,他們之間的關系網絡就會產生社會資本。一旦企業集團的表現不佳,那么政府便會再度行使其控制權。然而,政府對企業集團并不是只帶來正面的影響,在轉型經濟條件下,政府對企業集團的控制會產生很高的交易成本。[25]

圖1 企業集團的成立方式、戰略選擇與戰略行為

政府對企業集團的影響,強化了制度權威的作用,在企業集團的發展過程中部分地替代了市場選擇的作用。演化理論認為,在成熟市場中,企業適者生存,市場在選擇過程中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能夠將弱小的競爭者淘汰出去[16][16]35。但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在市場對企業進行選擇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代替了市場的作用。而隨著當地政府的公司化,政府在選擇投資對象時,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成為選擇時最重要的指標。

四、結論

本文運用演化理論研究了經濟轉型條件下企業集團形成與發展的動態過程,認為企業集團的成長模式主要有兩種,如圖1所示。一種方式是,以重組方式成立的企業集團,采取不相關多元化的戰略,過度多元化帶來了管理控制上的問題,并最終導致集團績效下降,而低績效又促使集團進行業務組合的調整和改變管理模式。另一種方式是,自我發展起來的企業集團,選擇相關多元化的戰略,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協同效應,提高了企業績效,這使得企業集團繼續強化內部控制和資源共享。而在我國企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本文擴展了演化理論的應用空間,對從演化理論的視角研究轉型經濟條件下組織成長的相關研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研究結果也有利于提高對我國企業集團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 Leff 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conomic groups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78,26(5): 661-675.

[2] 藍海林. 中國企業集團概念的演化: 背離與回歸 [J]. 管理學報,2007(3): 306-311.

[3] Williamson O.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M]. New York: Free Press,1975.

[4] 藍海林. 經濟轉型中國有企業集團行為的研究 [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5] Khanna Tarun,Rivkin Jan W. Estimating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 45-74.

[6] Keister L. Chinese Business groups: the structure and impact of interfirm relations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7] Stein Jeremy.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 [J]. Jouranl of Finance,1997(1): 111-133.

[8] Child J,Yuan Lu.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n economic reform: the case of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China [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1): 60-77.

[9] Biggart N W,Hamilton Gary G. On the limits of a firm-based theory to explain business networks: the Western bias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M]// Nitin Nohria,Robert G. Eccles (editor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form,and ac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2: 78-98.

[10] Lenway Stefanie A,Murtha T. The state as strategis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3): 513-535.

[11] Nolan P. China and the global business revolution [M]. New York: Palegrave,2001.

[12] Barnett W,Burgelman R A.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 5-19.

[13] Burgelman R A. A process model of 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he diversified major firm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3,28(2): 223-244.

[14] Galunic D C,Eisenhardt K M. The evolution of intracorporate domains: divisional charter losses in high technology multidivisional corporations [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2): 255-282.

[15] Alchian A A. Uncertain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58(2): 211-222.

[16] Nelson R R,Winter S G. E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 Cambridge, M S: Harvard University, 1982.

[17] Chandler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62: 67-186.

[18] Hannan M T,Freeman J. Organizational ecology [M]. Cambridge,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95-162.

[19] Stinchcombe A.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 [M]// J G March. 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 Chicago: Rand-McNally,1965: 31-143.

[20] 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New York: Wiley,1959.

[21] Kay N M. Pattern in corporate evolu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2] Leslie E P,Laura B C,Miller C C. Curvilinearity in the diversification-performance linkage: an examination of over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 155-174.

[23] Cyert R,March J.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63.

[24] Finkelstein S,Hambrick D C. Top management team tenur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0(3): 484-503.

[25] Nee V.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 Hybrid forms,property rights,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1): 1-27.

猜你喜歡
多元化戰略理論
德國: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堅持理論創新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戰略
戰略
滿足多元化、高品質出行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