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因理論在二語習得應用中的可行性理論研究*

2012-12-02 03:37
外語與翻譯 2012年1期
關鍵詞:模因第二語言二語

何 昕

(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 永州425006)

模因理論在二語習得應用中的可行性理論研究*

何 昕

(湖南科技學院外語系,湖南 永州425006)

通過分析在二語習得環境中第二語言是否能夠成為一種模因,是否具有復制因子的語言因子,以及第二語言是否經歷了完整的模因復制和傳遞階段,探討模因理論應用到二語習得研究中的理論依據。

模因;二語習得;復制因子

模因論是用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近年來已成為語言學界新興的一門理論。在國外,以Blackmore為代表的學者將模因論引入語言進化研究領域。在國內,何自然教授認為語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語言之中。本文認為模因論和二語習得研究中在很多方面可以相互融合,模因論可以用來指導二語習得研究,并能提高二語習得的效率。那么模因論應用到第二語言習得中,必須解決以下問題。

一、第二語言能夠成為一種模因嗎?

二語習得的研究對象是第二語言,第二語言能成為模因嗎?我們知道,任何東西,只要它以這種[模仿]方式從一個人身上傳遞到另一個人身上,那它就是一個模因(Blackmore 1999:7)。Blackmore認為“任何一個信息,只要它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它就可以稱為模因了(Blackmore 1999:66)??梢哉f模因現象幾乎無處不在,概括而言,有三樣東西可以成為模因,那就是想法、說法和做法,即思想、言語和行為。并且如果想法不表達出來并與他者產生互動,似乎很難成為模因。所以我們認為語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語言之中(何自然2007:149)。毫無疑問,第二語言也是語言,所以語言與模因的關系同樣適用于第二語言與模因的關系。模仿在語言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兒童學習母語主要就是模仿,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同樣如此(曹怡魯,1999)。當我們學習第二語言,一定會去讀、聽、說、寫第二語言,這些都是第二語言傳播的過程,這也是一個模仿的過程,所以第二語言的任何字、詞、語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就能得到復制和傳播,都可以成為模因。

二、第二語言是具有復制因子特點的語言因子嗎?

道金斯將模因看做是大腦中的信息單位,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個復制因子。作為復制因子必須具有三個總體特征,即長壽性、多產性和復制忠實性。長壽性是指模因在模因庫內存留很久,也就是指模因能在紙上或人們的頭腦中流傳的時間很長。多產性是指成功的必須保證自己能夠不斷得到復制,越受歡迎的模因,被復制的數量就回越多。復制忠實性指模因復制越忠實,原版就越能得到保留,也就是說,所謂的復制忠實性指復制過程中往往會保留原有模因的核心和精髓,而不是絲毫不發生變化。

我們知道任何語言的進化是以年、十年乃至百年為單位,擁有很長的歷史。第二語言在歷史文化交流中能夠得到廣泛的使用,它的存在必然經歷了長期的考驗,具有長久旺盛的生命力,這符合復制因子的長壽性特征。在“輸入假說”中,克拉申認為接受性語言行為(如聽、閱讀)在語言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學習者接觸到大量有意義的語言材料,大量易懂的實際語言,通過上下文和情景去理解其意思,這樣語言習得就會自然產生,體現了復制因子的多產性特征。Bialystok認為在第二語言學習時,學習者首先寄存新信息,儲存語言信息,到必要的時候,學習者調動這些儲存的信息,并清晰完整地表達出來,這與復制因子的復制忠實性特征相吻合。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第二語言符合復制因子的三個總體特征,因此他們可以成為具有復制因子特點的第二語言模因。

三、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完成了模因的復制嗎?

海利根認為模因的復制具有四個階段:同化、記憶、表達、傳播。對比已有的二語習得相關理論和模因形成的四個階段,我們不難發現,兩者在具體步驟上有大量的共同之處。下面的表格將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輸入、記憶、語言輸出以及反饋和模因復制的各個環節做了對應。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二語習得的過程與模因復制的過程有許多通融之處,二語習得可以為模因的復制提供環境,模因的復制促進了二語習得的完成。二語習得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模因復制和傳遞的整個階段。所以在二語習得中可以引入應用模因理論,并形成一個完整的二語習得新模型。如下圖所示。

表1 模因復制的過程與二語習得過程的通融

從這個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在二語習得模因的復制傳播過程中,首先是輸入同化階段。輸入第二語言模因,要注意第二語言模因應具有長壽性、多產性和復制忠實性特點,這樣才能夠成功地感染寄主(學習者),進入學習者的記憶里。其次是記憶階段。通過反復練習盡可能地讓第二語言模因在學習者的記憶里停留時間變長,使第二語言模因得到傳播的機會就會越多。再次就是表達輸出階段。第二語言模因通過成功同化和記憶,在公開表達即輸出后,第二語言模因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可接受性得以考驗。最后是傳播反饋階段。學習者一旦有了第二語言模因產出,就進入了傳播階段,這主要是優化反饋。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習者初步形成的第二語言模因的正確性進行估量,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使學習者意識到自己語言體系中的部分語言問題,進而促進學習者對現有第二語言模因庫的鞏固,也必將保證更有效的語言表達,實現模因理論傳播階段的公開性。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二語習得環境中第二語言能夠成為模因,有具有復制因子的語言因子,同時二語習得環境也能提供模因復制和傳遞所需要的整個過程。因此,將模因理論引入到二語習得研究中來是有可行的理論依據的,并且從理論上來說將模因理論引入到二語習得中會提供二語習得的效率,并給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1]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

[3]何自然.語言模因論[R].廣州:模因與模因論專題研討會,2005.

[4]何自然,謝朝群.模因·語言·交際[R].上海:第9屆全國語用學研討會,2005.

[5]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肖云南,楊璐.模因理論在第二語言環境下運用的可行性理論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7]楊璐.第二語言模因的理論論證[J].中國校外教育,2007,(9).

[8]楊連瑞,張德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012-02-16

2009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YBB171)

何昕(1979-),女,湖南永州人,碩士,講師。

猜你喜歡
模因第二語言二語
第二語言語音習得中的誤讀
模因視角下的2017年網絡流行語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需求研究述評
“透視”第二語言習得心理過程*——關于二語加工的一次學術訪談
當代二語習得研究中介語對比分析方法理論與實踐
多種現代技術支持的第二語言學習
《第二語言句子加工》述評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試論翻譯中的模因*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