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三代領導人對經濟現代化的探索與經驗

2012-12-14 04:06葉春濤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2012年6期
關鍵詞:經濟體制鄧小平改革開放

【摘 要】 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開創了新時代,其最顯著特征是思想觀念的更新;江澤民不僅繼承了“鄧小平時代”的改革成果,而且發展、擴大了改革成果,其最顯著特征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開拓進取,敢于創新,使中國經濟駛入了更加科學發展的快車道,其最顯著特征是發展理念與經濟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 改革開放經濟現代化解放思想

沒有經濟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現代化。事實上,經濟現代化既是一場全球性的經濟革命,又是一場世界性的經濟競爭,它以國家為基本單元,以世界為競爭舞臺?;仡櫢母镩_放30年來我國對經濟現代化的探索與推動,我們不僅能夠得到有益的啟示,而且對于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對經濟現代化的探索歷程

1.1思想觀念的更新--“鄧小平時代”的探索

1978年,中國要實行改革開放,如果沒有思想觀念的更新絕對是萬萬不行的。正是以思想觀念的更新為先導,中國終于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1.1.1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使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經濟現代化,就是在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全面工業化和經濟體制市場化,實現現代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并趕上發達國家的歷史進程。面臨國際和國內的強大阻力,作為第三世界后發展國家的中國,經濟現代化之路困難重重。鄧小平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現代經濟“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是發展不起來的”,他在深刻反思我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后逐漸走向自我封閉的歷史教訓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理論與思想,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問題。鄧小平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那么如何使經濟體制改革既能順利進行,又能保證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協調地發展呢? 鄧小平睿智地指出,“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雹?/p>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中國經濟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開放作為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打開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嶄新局面。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1.1.2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前提

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②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只有穩定,改革開放才能順利進行,才能收獲效果??v觀國內外發展的歷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迅猛推進的階段,也必然是各種社會問題相伴滋生的階段,可以說,在檢驗改革發展的成效的同時,也考驗著國家維護穩定的能力。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維護穩定的社會局面,也是將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必由之路。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黨的執政目標,也是科學發展的宗旨所在。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如果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沒有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現代化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環境,而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前提。

1.1.3發展生產力: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首要任務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很早就指出: “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雹蹚哪撤N意義上講,建國初期鄧小平著名的“貓論”就是對生產力問題重要性的較早描述,但很遺憾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文革”期間更是被冠以“唯生產力論”加以批判。

鄧小平還指出,“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雹苤赋錾鐣髁x社會還有解放生產力的任務,鄧小平是第一人。鄧小平還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生產力發展動力學說,鄧小平認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雹?鄧小平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的科學論斷,突破了革命解放生產力的定論,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找到了一條新途徑。

1.2經濟體制的確立--“江澤民時代”的成果

1.2.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騰飛之路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的講話中指出:“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盡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而建立新經濟體制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要正確認識計劃與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是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加重視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⑥對當時社會上關于新經濟體制的幾種說法,江澤民則表示:“我個人的看法,比較傾向于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⑦并建議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采納了這一建議,并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 準確界定概念的基本內涵, 可以說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獨創性的重大貢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插上了騰飛之翅膀。

1.2.2堅持“可持續發展”之路:具有遠見卓識的中國經濟現代化之路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快速發展,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4%。為此,世界上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可以稱為世界的一個模式或范例,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對世界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在看到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它所受到的限制與約束。這種約束主要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限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4年3用25日,國務院討論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即《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確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沙掷m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沙掷m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需要人類世世代代的共同奮斗?,F在是從傳統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轉變時期,因而最近幾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關鍵。因此,可以說,中國適時提出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對于中國經濟現代化來說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一條康莊大道。

1.2.3“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可靠保證

發展問題是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黨的執政地位以及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大問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既繼承前人的思想又立足于新的實踐,回答新的實踐問題,進一步發展了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著名論斷。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四大以來,江澤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始終強調:“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靠自己的發展”⑧,這是因為,“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經濟發展了,國力強大了,我們才能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會的風浪,頂住任何外來的威脅和壓力,才能實現民族振興,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雹?實踐證明,江澤民的這些論斷是非??茖W的,這是在準確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就有力地保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正是因為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集中精力于國家的發展,我們的國家才呈現出經濟較快增長,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1.3發展理念與經濟質量的全面提升--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不懈努力

1.3.1全局理念: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新布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于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我國從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出發,對區域經濟布局戰略和區域經濟政策作了重大調整,確立了以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的指導思想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先后實施沿海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謀劃全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是繼實施沿海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后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在這種情況下,中部在全國經濟布局中已經呈現“凹陷”之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已是優化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體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工作內容。政府根據這種形勢,適時作出了促進中部崛起的決策。

翻開當今的中國經濟版圖,加快東部地區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正凸現東西互動、帶動中部、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態勢。這種新的戰略布局體現的是一種全局理念,這對于中國經濟現代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1.3.2創新理念: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006年1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新世紀的第一次科學技術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發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的莊嚴號召。這是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正在向科技強國挺進,同時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

胡錦濤堅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這是基于當代國際競爭態勢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作出的戰略判斷。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我國應對未來挑戰的重大選擇,是統領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主線,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世界科技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特別是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加快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出,是中國科技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種創新理念凸顯了新一代領導集體在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上的新理念,新思維。

1.3.3科學理念: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指導方針,是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也是時代對我黨領導經濟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科學發展觀深入系統地回答了“為什么要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事關中國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問題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茖W發展觀在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部署構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方方面面。對于以發展為主題的當代中國來說,科學發展觀是精而管用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茖W發展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加以深化,與新的時代特點和當前國情相結合,賦予發展觀以新的時代內涵??茖W發展觀是新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是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是一種更科學的發展理念。

1.3.4和諧理念: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新環境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個階段既是發展黃金期,又是矛盾凸顯期。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正式向外界全面闡述了“構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系統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系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一戰略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保證。經濟現代化與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體兩翼”的關系,經濟現代化主要強調經濟指標,而“和諧社會”主要強調除了經濟以外的社會指標,二者是互為前提的。

從毛澤東,鄧小平對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探索與努力,到江澤民、胡錦濤到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嘗試與實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把握,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更加完善、科學、合理的過程。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了繼承前人的有益成果,同時又不斷探索,敢于創新,才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正是有了這個動力,中國經濟現代化才不斷地向前推進,中國才能夠加快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腳步,盡快實現歷史性跨越。

2. 改革開放與經濟現代化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

2.1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以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在這一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和廣大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開辟了中國經濟現代化之路,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是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偉大成就和總結以往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開放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

改革開放極大推動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首先,正是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在新的征途上,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現代化才能繼續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其次,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進行經濟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執行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改革開放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實惠。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當家作主權利得到保證,物質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時俱進、勇于變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講求實效等成為社會思想意識的主流,迸發出建設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巨大積極性。最后,改革開放堅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信心。廣大人民群眾從親身經歷和歷史比較中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同時,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開放,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經濟現代化事業新局面。

2.2經濟現代化的輝煌成就加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與力度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也取得顯著成就。這些成就概括起來就是,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經濟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廣大人民充分認識到,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因此,改革開放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這就進一步堅定了中國毫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與力度。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開拓中國經濟現代化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于我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頁.

⑥《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頁.

⑦《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頁.

⑧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1995年9月28日.

⑨江澤民:《論加強和改進執政黨建設(專題摘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頁.

作者簡介:葉春濤(1979、12-),男,漢族,河南省商水縣人,現為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講師。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猜你喜歡
經濟體制鄧小平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國務院批轉《意見》: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清單明確
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清單出爐——國企改革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八大重點
紅色讀物
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考
鄧小平總書記題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