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臨床應用及分析

2013-01-21 21:59周東軍周經緯
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2013年2期
關鍵詞:腋窩鎖骨淋巴

周東軍, 周經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約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 ~10%[1],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已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重要疾病。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更深的認識,其治療理念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并逐步替代傳統療法,盡管如此,乳腺癌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而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改良的乳腺癌根治術,腋窩淋巴結清掃仍是乳腺癌手術的重要步驟和不可省略的部分。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12年4月對4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施行Auchincoloss改良根治術治療,術后獲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患者共44例,均為女性,年齡28~69歲,中位年齡47.6歲;腫瘤均為單側,其中左側乳腺癌18例,右側乳腺癌26例;腫瘤位于外上象限25例,外下象限6例,中央區7例,內上象限4例,內下象限2例;術前均經乳腺鉬靶X線攝片、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和組織學快速冰凍病理檢查證實為乳腺癌;按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臨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28例,Ⅲa期3例(均經術前新輔助化療)。

1.2 手術方法 采用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手術包括皮瓣分離、乳房切除和腋窩淋巴結清掃三部分。切口上、下緣距腫瘤或有腫瘤跡象的皮膚邊緣≥3 cm,常規游離皮瓣后,將乳腺連同深面的胸大肌筋膜一起從胸大肌表面剝離至胸大肌外緣,然后將乳腺翻至切口外側,充分顯露胸大、小肌肌間隙和腋窩,將胸大肌牽起,清除胸大、小肌之間的淋巴及脂肪組織(Rotter淋巴結),并自胸小肌表面由內向外清掃至胸小肌外側,與腋窩組織一起整塊切除,注意保留胸肩峰血管的胸肌支及胸前神經內、外側支;再將胸大肌向前內上牽開提起,繞胸小肌置牽引帶并向外下方牽開,顯露鎖骨下血管、腋血管,從鎖骨下靜脈入胸處開始,沿鎖骨下靜脈下緣解剖并徹底清掃Ⅲ組淋巴脂肪組織。術中注意保護好胸長神經、胸背神經,盡可能保留肋間臂神經(ICBN)。

1.3 結果 本組手術時間為120~180 min,平均150 min;手術出血量為50~120 mL,平均65 mL;術中清掃淋巴結并經病理檢出為8~23枚,平均13.6枚;其中有18例患者術中保留ICBN。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早期浸潤性導管癌10例,浸潤性導管癌21例,乳頭狀癌3例,浸潤性小葉癌4例,低分化腺癌3例,髓樣癌2例,黏液腺癌1例。術后并發癥情況:皮瓣下積液7例(15.9%),患肢淋巴水腫1例(2.3%),均經積極治療及護理后痊愈,無皮瓣壞死和切口感染病例。本組患者術后均行隨訪,隨訪時間為6個月~6年,隨訪期間無局部癌腫復發和轉移,無患者死亡。

2 討論

2.1 適應證及優點 Auchincloss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是以乳房單純切除加腋淋巴結清掃,并保留胸大、小肌。通過本組44例的臨床資料分析顯示,其不僅適用于臨床Ⅰ、Ⅱ期乳腺癌和良性腫瘤有癌變患者,對Ⅲa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同樣適應。Ⅲa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宜術前輔以新輔助化療,使癌塊及淋巴結縮小。由于Auchincloss術的手術范圍相對縮小,并保留了胸大、小肌,所以具有術中損傷小、術后并發癥少、胸壁外形飽滿、畸形輕、肢體功能好,且遠期療效不亞于標準根治術等優點。

2.2 腋窩淋巴結的處理 在乳腺癌手術中,大到乳腺癌根治術、小到保乳手術,腋窩淋巴結清掃都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手術治愈乳腺癌的關鍵。通過對腋窩淋巴結清掃能確定腋窩淋巴結是否轉移及臨床分期,指導乳腺癌的術后治療方案。過去認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因保留胸大、小肌,腋窩淋巴結難以徹底清除,尤其對Ⅲa期及以上的乳腺癌,其淋巴結清掃僅限于腋窩Ⅰ、Ⅱ組淋巴結,對鎖骨下淋巴結即腋窩Ⅲ組淋巴結不能被徹底清掃。實際上,腋窩Ⅲ組淋巴結是乳腺淋巴引流直接通往鎖骨上淋巴結或胸導管的中間站,其淋巴結的轉移與原發癌腫大小密切相關,如乳腺癌癌腫較大,淋巴結轉移的危險性會明顯增加,遠處轉移幾率也明顯增高[2]。如腋窩Ⅲ組淋巴結不能被徹底清掃,病理分期可能被低估,相應的輔助治療也可能錯失,進而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時間。盡管改良根治術腋窩淋巴結清掃的難度比標準根治術要大,但只要操作認真仔細、技術嫻熟,同樣可達到徹底清除腋窩淋巴結和胸肌間淋巴結的目的。對本組資料的分析認為,腋窩淋巴結清掃的徹底性與手術者的技術及工作態度有關。術中要將胸大、小肌充分牽拉(必要時經胸大肌肌間溝入路),可以清楚顯露腋窩Ⅲ組淋巴結,在充分顯露鎖骨下血管、腋血管的情況下,從鎖骨下靜脈入胸處開始,沿鎖骨下靜脈下緣解剖,就可徹底清除腋窩Ⅲ組淋巴結和胸肌間淋巴結。

2.3 術中肋間臂神經的保留 既往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只重視保留胸長神經、胸背神經,不重視ICBN的保護和保留,患者術后常因ICBN損傷或切斷而出現患側上臂、腋部疼痛,皮膚麻木、蟻走和上肢沉重感,以及腋窩部無汗等感覺障礙。近年來,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時,不但強調胸長、胸背神經的保護和保留,同時也開始重視對ICBN的保護和保留,可減少術后因ICBN損傷所致的上臂及腋窩皮膚麻木、燒灼感等不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本組44例在行腋窩淋巴結清掃過程中,對無明顯腋窩淋巴結轉移的18例患者,保留了ICBN,術后患者上臂及腋窩皮膚感覺功能無明顯異常,治療效果滿意。

3.4 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 皮瓣下積液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國內有文獻報道,皮瓣下積液發生率為10% ~20%[4]。本組為15.91%。因此,防治術后皮瓣下積液對避免發生皮瓣或皮緣壞死,促進切口一期愈合至關重要。我們的防治體會為:(1)游離皮瓣時,盡量采用電刀在皮膚與淺筋膜淺層之間進行游離解剖,這樣既能有效地避免出血,保持術野干凈,又能保留真皮下的毛細血管網,同時也利于無瘤操作;(2)術中仔細、徹底止血,減少術后滲血及出血;(3)在清掃淋巴結時,仔細銳性分離,對較粗的淋巴管必須結扎,以減少淋巴液的漏出;(4)游離皮瓣范圍不宜過大,內不超前正中線,外不過背闊肌外側,上不越鎖骨,下不跨肋弓,在不影響皮瓣血運的情況下,縫合切口可允少許張力,使皮瓣與胸壁貼合緊密,盡量消除潛在的死腔;(5)選擇軟硬適宜的硅膠引流管二根引流,直徑0.6~0.8 cm,分置于腋靜脈下方2.0~2.5 cm處和胸骨旁,合適的胸帶包扎,廢除加壓包扎;(6)加強術后引流管護理,保持良好、有效的低負壓引流;(7)拔除引流管的時間要適當,通常術后引流時間為3~7天,拔管指征為拔管前24 h引流量<15 mL。如術后第7天,24 h引流量仍>15 mL也應拔管,以免傷口或皮瓣下感染;(8)拔管后仍出現皮下積液且較多時用18號針頭穿刺抽吸,注意無菌操作,抽吸后適當加壓包扎,每2~3天抽吸1次,一般3~5次即可治愈。另外,上肢淋巴水腫也是術后常見并發癥。近年來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發生中、重度上肢水腫已明顯下降,一般不超過5%[5]。發生上肢水腫的原因通常與腋窩清掃范圍不當、上肢淋巴回流不暢、腋窩積液、腋區感染、個體因素以及手術方式和操作技術有關。本組術后有1例出現患側上肢淋巴水腫,經過抬高患肢、腋區及上肢按摩、理療并使用利尿劑等藥物治療1個月,患肢水腫完全消退。

[1] 溫紹艷,王欣,曹旭晨.新輔助化療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時機的選擇問題[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2,4(2):108-111.

[2] 曾健,石楓,陸云飛,等.乳腺癌腋窩levelⅢ組淋巴結微轉移的檢測和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2009,36(9):481-485.

[3] 李順龍,焦良和,孫進,等.乳腺癌根治術中保留肋間臂神經的應用體會[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11,3(6):375-376.

[4] 高喜閣.乳腺癌根治術后皮瓣下積液防治體會(附98例報告)[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9,15(4):50-51.

[5] 王穎,曹旭晨.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09,3(1):116-122.

猜你喜歡
腋窩鎖骨淋巴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早期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中的價值分析
綜合護理淋巴消腫療法在降低乳腺癌術后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率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北美淋巴水腫治療師培養、認證及對我國的啟示
注意,有種“胖”不能靠運動去減
腋下廣告
鎖骨
呵護鎖骨皮膚
不掉到鎖骨都不敢說是“矩形耳環
呵護鎖骨皮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